前言:在撰寫高中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體系中對勞動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明確勞動教育的整體目標和價值內涵來豐富和發(fā)展高中課程體系,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價值,結合勞動現狀給出了強化勞動教育價值實效的實踐路徑,旨在以此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有效培育和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能夠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新課標修訂過程中結合時代發(fā)展對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行了綜合全面的解讀,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發(fā)展背景與普通高中課程教育體系,對勞動教育的內涵、價值以及實踐途徑進行深入研究。這既是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需要,也是高中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高中課程體系中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和職業(yè)生涯認知的進一步豐富具有重要的價值,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一、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新時代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貫徹
應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勞動教育納入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高中生全面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基本理念,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以及創(chuàng)造性勞動來發(fā)展自身的價值。高中課程體系中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處于至關重要的位置,將勞動教育作為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一個重實踐路徑,既能夠充分凸顯勞動教育在新時代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能夠有效地落實新時代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理念,促進高中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摘要:歷史課程是高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唯物史觀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深刻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課程。它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承載著歷史學教育功能。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必然要求,這需要充分挖掘學科與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潛移默化地滲透勞動教育。本文分析了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勞動教育;滲透措施
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拓寬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歷史學科教學也要滲透德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2020年,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要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高中歷史學科中呈現的許多歷史內容、文明成果都與人民的辛勤勞動付出和勞動創(chuàng)造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作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資源。
一、研讀政策,領悟勞動教育要求
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遵循科學的原則,要以正確的思想理論為指導,而不是想當然。所以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要研讀政策,深刻領悟勞動教育的內涵,并且根據高中學生實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滲透。為了指導推進當前勞動教育,國家出臺了指導實施、開展勞動教育的一系列文件,這些文件既強調了新時代對青少年實施勞動教育的必要性,也明確了開展勞動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特別指出要把握育人方向、遵循教育規(guī)律、體現時代特征、堅持因地制宜。同時也指出了在推進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重要性,教人者要先受教。這些實際上強調了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要領悟政策要求,意識到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實施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還要進一步研究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指南,是實施歷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在把握課程性質及課程實施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教師要結合教學實施建議,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尋找滲透、推進勞動教育的切入點,挖掘開展勞動教育的資源,引導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感悟勞動的價值與意義,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提供強大助力。
二、結合史實,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摘要]落實勞動教育,就必須對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方式進行再思考。盡管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勞動教育仍基本屬于德育范疇。實施中小學勞動教育可通過設置勞動課程、布置實踐作業(yè)、安排項目活動等途徑,提高學生在家務勞動、自助勞動、公益勞動、服務勞動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素質。
[關鍵詞]勞動教育;內容;載體
自從在慶祝2015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指出“以勞動托起中國夢”以來,教育界開始重新重視勞動教育的問題。但大多強調了勞動教育的必要性、意義和價值,對于中小學勞動教育內涵和載體的思考,則很少。
一“、勞動”的概念
勞動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概念之一,同時也是一個極其抽象和復雜的概念。它常常依附于多重言說語境,具有多種復雜的語義和多重屬性。顯然“,勞動”具有經濟學屬性,是勞動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它甚至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概念,《不列顛百科全書》就強調了它的經濟學屬性;“勞動”具有哲學屬性,“勞動創(chuàng)造人”是其經典表述;“勞動”也具有政治屬性,“勞動人民”是其典型術語,我國中小學曾經的勞動教育步履就非常強調這一屬性;當然,它也明顯地具有教育屬性,如“勞動教育”,曾經我們對勞動教育非常重視,但也顯然,近幾年勞動教育被輕視了。《辭海》的解釋,“勞動”即“人們改變勞動對象使之適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即勞動力的支出或使用”。[1](4380)這一解釋,提示了勞動概念在最抽象的意義上代表了人的類本質———人的體力和智力的支出。但由于馬克思的“勞動”概念是以機器工業(yè)為前提、以體力消耗為標志的物質生產勞動,這就使得我國中小學曾經的勞動教育在體力或智力的側重點上,強調以體力的付出為標志的“生產勞動”,甚至將勞動僅僅看作是工業(yè)、農業(yè)領域里的直接的體力勞動,這顯然是對勞動概念的簡單化理解。對此,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2]由此,在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早已遠非馬克思所處時代所能比擬的今天,落實勞動教育,就必須對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方式進行再思考。
二、“勞動教育”的內涵
作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幸福教育為幸福人生奠基”是上戲附中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上戲附中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以戲劇藝術特色課程為載體,以學科滲透和課程開發(fā)為主要方式,以幸福文化為導向來構建體系。在13年的探索中,逐漸構建以“定制課程”“菜單課程”“資源課程”為劃分的既注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又充分彰顯學校戲劇藝術特色的課程體系。三個維度的課程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扇面結構,共同達成育人目標,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石。
勞動教育課程屬于“定制課程”“菜單課程”“資源課程”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有機結合了高中學段學生特點,學校的藝術特色有效融入“五育”課程之中,形成了學校獨特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以德育為背景,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學校將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作為契機,開展勞動主題班會活動,通過德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學生在班會課中收獲了精神財富:在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學生們開展了全校大掃除活動。疫情期間,學校開展“愛生活,愛美味”家庭動手能力大賽。
以校園建設為主題,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勞動光榮的成就感。學校的戲劇藝術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別樣的藝術體驗,同時,我們著力探索讓學生參與校園建設,學以致用,培養(yǎng)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本學期舞臺美術專業(yè)的同學,開展了潤藝樓彩虹樓梯作畫,以及學校追夢墻的繪制。潤藝樓是學校藝術專業(yè)教學的主陣地,其樓梯是同學們通往畫室的必經之路。在繪制過程之中,同學們上下分工協作,每一筆都透露著學生藝術的靈感,凝聚了同學們共同創(chuàng)作的友誼。追夢墻由學校高一同學親手繪制而成,代表了他們初入校園的夢想和青春的期望。在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園開放曰”活動中,戲劇影視表演、播音與主持、戲劇影視文學、舞臺美術四個專業(yè)的同學充當志愿者介紹校園,通過一系列的志愿勞動,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勞動自豪感。
以必修課程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匠人精神的責任感。高二年級學生參與了勞動技術課程,此課程為普通高級中學的必修學科。學生們通過動手實踐,掌握了基本的農業(yè)和工業(yè)勞動技能,體驗了匠人精神的內涵,通過體驗生活,從而完成課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責任惑
在“五育”學科課程之外,學校的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藝術特色的傳播,輻射了其他學校和社會大眾。學生從狹義的勞動課程,走向廣闊的社會發(fā)展空間,用具有藝術特色的勞動實踐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guī)定。”[1]這為我國中小學學校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做出了總體規(guī)劃和具體指導,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而日本也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勞動教育的地位,《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學習指導要領》等一系列法規(guī)和政策文件為日本的勞動教育提供法律支撐。尤其是通過“體驗活動”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之中,與學校課程實現深度整合。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內涵、價值,以期為我國新時代開展和落實勞動教育提供參考。
一、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內涵
20世紀50年代,日本中小學教育出現了偏重知識傳遞,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傾向。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工業(yè)經濟有了長足發(fā)展,日本中小學課程中開始展開“體驗活動”。1976年,科學教育和工業(yè)教育委員會對高中職業(yè)教育的狀況進行了討論,強調要“加強與工作相關的經驗學習”[2]。同年,教育課程審議會(簡稱“教課審”)發(fā)表了咨詢報告,較為系統地為日本高中的勞動體驗活動提出了明確的建議。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臨時教育審議會(簡稱“臨教審”)和“教課審”相繼發(fā)表了咨詢報告,對于在日本中小學教育中實施“體驗活動”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多方面的建議。在中央教育審議會答復“面向擔負下一代的自立青少年的培養(yǎng)”(2007年)中明確指出,“體驗活動:指以通過體驗進行某種學習為目的,對體驗的人有意圖、有計劃地提供的體驗”[3]。其中,“體驗”一詞指的是,“著眼于經驗者的能動性和經驗內容的具體性,指向主動的經驗和具體的經驗”[4]。由此可見,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在具體的親身經歷中得以成長和成熟。它是日本中小學教育中必須運用的一種活動,主要包括以下類型并具有其內在特性。
1.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類型
根據日本在2017年修訂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可將“體驗活動”分為社會體驗活動、自然體驗活動和日常生活體驗活動三種方式。社會體驗活動主要包括公益服務體驗和職場工作體驗。2017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公示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中提出“在綜合學習時間進行的志愿者活動,是作為思考與社會的關系的探究性學習而進行的,在體會到勤勞的尊貴和生產的喜悅的同時,還能體驗到培養(yǎng)公益服務體驗等社會服務精神”[5]。公益服務體驗是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集體組織的形式,在日本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的社會公益和社會服務活動。例如,到敬老院關愛老年人,開展災害志愿者體驗活動等,讓參加者真切地感受到志愿者的重要性,增強社會責任感。職場工作體驗是指中小學生通過參加真實的社會中的工作,獲得工作的知識、技能,培養(yǎng)正確的工作態(tài)度的學習方式。小學特別活動科指出,要根據社會的變化和要求開展體驗活動,在小學高年級讓學生獲得社會角色和責任的體驗。在中學則要更加重視職場體驗活動,使中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尊貴和生產的喜悅”[6]。自然體驗活動是指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與自然相關的直接性的體驗活動。自然體驗活動出現在日本中小學的道德、環(huán)境、生活等科目中。例如,在日本小學的生活教育中強調讓學生主動觀察身邊的自然環(huán)境,注意到自然的變化情況,發(fā)現地形地貌、季節(jié)等的不同特征,使學生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接觸中擴大見聞,培養(yǎng)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中學生可以參加農業(yè)體驗活動,通過飼養(yǎng)和栽培動植物、銷售農產品等活動讓學生領略農業(yè)的魅力。日本小學的自然體驗活動強調讓學生與自然面對面地接觸,在體驗自然中豐富感性;在中學階段則要求學生根據經驗對身邊地區(qū)進行調查,活用技能,在實際調查地域的過程中,體驗性地理解大自然的知識。日常生活體驗活動是指通過提出實際生活中的課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致力于解決課題,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學習指導要領解說》中明確指出,“在各學校制定目標和內容時,重視日常生活和與社會的關系是很重要的”[7],開展日常生活體驗活動是將學校教育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有效途徑之一,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課題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緊密相聯,學生更容易關心這樣的課題,也更容易進行直接體驗。日本中小學的日常生活體驗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在制作料理、清潔衛(wèi)生、栽培植物等日常生活體驗活動中,培養(yǎng)自身解決問題的自信和能力,也形成了對日常生活的參與意識。日本的小學家庭科的目標之一是,“通過實踐性、體驗性的學習活動,實現對家庭、衣食住行、消費和環(huán)境等的科學理解,在掌握與之相關的技能的同時,從生活中找出問題,設定課題”[8]。在中學要求學生通過日常生活體驗活動,在掌握相關技能的同時,從社會中發(fā)現與技術相關的問題,培養(yǎng)恰當、誠實地想辦法創(chuàng)造技術的態(tài)度。
2.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