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由于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可以預見,危機的演變以及各國的應對將對全球金融、經濟乃至于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目前美國的金融風暴與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是否存在某種相同之處呢?通過這兩次危機的比較分析,探討全球化形勢下金融危機的應對與未來發展前景。
關鍵詞:金融危機;失衡;金融衍生品;監管機制;多極化制衡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2-0011-03
1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與當前金融危機爆發原因之比較
1.1相近之處
1.1.1本質都是經濟失衡的表現
對目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本來不準備發表看法。(1)一些基本觀點和形勢預測,在過去的幾本書中都已談過。近年的形勢發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國內傳媒占據輿論主流地位的議論是庸俗經濟學。對這場金融危機,多數議論仍只是對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流經濟思潮作出應聲蟲式的回應。不值得對其作認真討論。但是,考慮到當前這場危機仍日益深化,對我國的經濟前途影響日深,如對其走向與本質認識不清,可能導致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因此,寫出以下幾點意見,僅供領導參考。
一
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面臨二次大戰后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一點,筆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預測:
①“去年東歐事件后,有人認為世界資本主義正在進人其黃金時代。而我個人的看法卻正相反。依我看,從現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可以說正在遇到其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嚴重的總體性危機。”(1990·12·11人民日報第一版《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何新與日本S教授談話錄。)
(這個觀點發表后,當時曾被香港報刊抨擊及國內一些學者嘲笑。)
②“1991年以來,世界資金市場激發熾熱的金融投機活動,再度形成股市膨脹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工業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正從深部損害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從長遠趨勢看,在世界經濟當前的表面活力下,潛伏著極其深刻的危機。考慮到世界經濟的全面態勢和近十年來的基本趨勢,有根據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可能正在進入歷史上第三次經濟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發生全球性結構性的金融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危機。”(人民日報1992年1月24日《內部參閱》增刊第一期。)
摘要: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征是人們基于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本文探討了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特征和影響比較分析。
關鍵詞:金融危機;成因;特征;影響
1歷次金融危機的成因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首先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生產過剩的危機,而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則是產過剩的危機在信貸金融領域上的表現。因此,要認識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成因,首先要對其生產過剩原因進行系統的歷史分析。
1.1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貧富差別的擴大會造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不足
首先,消費需求決定于國民收入水平與邊際消費傾向。在國民收入既定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而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就是說,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費也在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低于收入的增加。這樣,一定的國民收入,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的增加而降低,造成有效需求下降。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雖隨收入的降低而增加,但因缺乏購買能力,造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
內容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漸明顯,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與之相伴的金融風險也越來越大。如何應對這種挑戰,趨利避害是擺在中國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成因和后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國際資本流動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策略
國際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在國際范圍內的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流動,可以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資本帳戶反映,資本流動分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兩種情況。國際資本流動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見的有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融資和國際負債三種。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的國際流動日益活躍,成為許多重大經濟事件背后的關鍵影響因素,這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有著密切關系。這些情況其實也不外乎一種非常簡單的需求與供給的平衡關系。從需求角度來看,一是發達國家的老齡人口增加推動了養老金規模的逐步擴大,國際資本市場成為其投資和獲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場所;二是中產階層人口增加,他們的經濟實力強,對投資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為獲取更高投資收益而承擔更高的風險,于是,其收入積蓄從傳統的銀行儲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場,從而推動了共同基金的迅速發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的管制從80年代中期以來逐漸放松,客觀上推動了國際資本市場,特別是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快速發展。
國際資本市場的現狀
資本市場的組成不外乎兩個方面:市場的參與者和市場上的產品。20年前,商業銀行構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主體部分,而今天,盡管銀行類機構仍然是清算體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從資產規模來看已經遠遠低于投資類機構,如養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對目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本來不準備發表看法。(1)一些基本觀點和形勢預測,在過去的幾本書中都已談過。近年的形勢發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國內傳媒占據輿論主流地位的議論是庸俗經濟學。對這場金融危機,多數議論仍只是對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流經濟思潮作出應聲蟲式的回應。不值得對其作認真討論。但是,考慮到當前這場危機仍日益深化,對我國的經濟前途影響日深,如對其走向與本質認識不清,可能導致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因此,寫出以下幾點意見,僅供領導參考。
一
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面臨二次大戰后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一點,筆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預測:
①“去年東歐事件后,有人認為世界資本主義正在進人其黃金時代。而我個人的看法卻正相反。依我看,從現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可以說正在遇到其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嚴重的總體性危機。”(1990·12·11人民日報第一版《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何新與日本S教授談話錄。)
(這個觀點發表后,當時曾被香港報刊抨擊及國內一些學者嘲笑。)
②“1991年以來,世界資金市場激發熾熱的金融投機活動,再度形成股市膨脹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工業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正從深部損害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從長遠趨勢看,在世界經濟當前的表面活力下,潛伏著極其深刻的危機。考慮到世界經濟的全面態勢和近十年來的基本趨勢,有根據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可能正在進入歷史上第三次經濟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發生全球性結構性的金融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危機。”(人民日報1992年1月24日《內部參閱》增刊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