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說話能力;訓練目標;教學結構;教學三結合
說話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它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質量。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在教學中堅持將說話能力的培養納入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從高一開始,利用課前三分鐘,對學生進行說話專項訓練,而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有意識有計劃地開展說話教學。我的做法如下:
一、確立說話的三級訓練目標
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說話能力的培養過于忽視,再由于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所以大多數學生從未登臺作過正式發言。在訓練初始階段,常常是大部分學生不敢說,或是不會說。針對這種情況,我制定了說話教學的三級訓練目標:敢說―能說—會說。
所謂“敢說”,其核心是不怕說。要求克服懼怕心理,能大膽地暢所欲言。或敘述事情,或闡述見解,或介紹事物,一聽其便。教師對說話內容及表達方式不做硬性規定,只要能做到儀態自然大方,語音清晰響亮、語速適當、語意清楚、中心明確即可。這個階段學生可事先準備講稿,個別能力較差者,還可允許其持稿照念。教師對學生應多給予肯定鼓勵,切忌苛責。尤其是對于性格內向、不善措辭的學生,教師要多做工作,啟發開導,消除其畏懼感,抓住動機,使其閃光點顯露于眾,這有利于激發興趣。
所謂“能說”,其核心是說的清。要求學生能圍繞話題,不偏離中心,做到觀點鮮明,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表達完整流暢,表情自然恰當。這一階段,教師對說話形式、說話內容和表達方式可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制定大致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學生可事先擬定說話要點,可持提綱上臺,但不能照念講稿。
所謂“會說”,則是要求說的好。要想說得好,就得講技巧。因此這一階段的主要訓練任務就是講求說話的技巧,如音量、力度的控制,語調、語態(含手勢、聲勢以及面部表情)的運用。以上是對口語質量的要求。在表達技巧上。還有說話的得體、語言推敲的方法的運用等等。這一階段主要采用即席說話的形式,即事先向學生征集題目,課前以抽簽方式確定說話的內容。同時還可以采用演講、辯論等高級形式。
二、采用說話的三步教學結構
學生在課前說話演講時,在具體操作上,我采用了“說—議—結”三步教學結構。全班學生按雙學號或單學號的順序先后依次上臺,每節課一次,每人說話不超過三分鐘。臺上學生說話時,其余學生邊聽邊想邊做好要點記錄。臺上學生說話結束,全班學生先互相交換一下看法,然后結合本階段訓練的具體要求對該同學的說話進行評議。最后,教師綜合學生意見有側重地進行分析和小節。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該學生課前說話的評議和小節,提倡以激勵表揚為主,讓學生在說話訓練中,體驗到愉快,嘗試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如此,學生就會充滿信心,積極進行課前說話準備,說話訓練的質量就會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三、實施說話教學的三結合
一個人的說話能力不是單純的說話技能、技巧的體現,它還取決于一個人的思想品位、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其它因素,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體現。因此,我在說話教學中不是單純進行說話技能技巧的指導,而是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將說話教學與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寫作和聽讀有機結合起來。
首先,說話教學與思想教學的結合
語言是物質的外殼,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語言的力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它所體現的思想道德的力量,取決于聽眾和讀者對語言所表達的情和理的共鳴和認同。在通常情況下,如果語言所表達的內容逆情悖理,即使巧舌如簧,也是難以打動說服聽眾讀者的。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說話教學中應高度重視思想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說話中的思想教育,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學生通過說話的效果逐步提高認識。
其次,說話教學與思維訓練的結合
于漪老師認為,讀寫聽說四種能力,其內在的核心內容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思想能力和語言能力。語言即是思維的工具和手段,又是思維的體現和結果。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既是互相制約的,又是互相促進的。所以要提高說話能力,就必須重視思維訓練。
學生的思維品質表現在說話中的毛病常見的有:廣闊性不夠,難以發散展開,思路不廣;邏輯性不強。思想不嚴密。思路混亂,缺乏條理,把握不住中心;準確度不高,詞不達意,等等。廣闊性不夠,多因不懂思維發散的方法;邏輯性不強,往往由于對中心的不明確或對事理分析能力的缺乏;準確度不高,則常常是因為詞匯的貧乏或辨析力不強。對于上述情況。應有針對性地結合閱讀和寫作教學,在說話教學中反復加強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力、想象力、應變力和調節力。
再次,說話教學與寫作聽讀的結合
關鍵詞:語文課堂;聽障學生;說話能力
聽障兒童由于聽力缺陷,無法聽到聲音,也無法像正常兒童那樣通過外界聲音學習語言。因此,他們的思維大多停留在動作思維以及形象思維的階段,既無法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也無法與他人進行正常交往。為了幫助聽障兒童與他人正常交流,必須發展他們的說話能力,讓他們能夠清新完整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一、培養興趣,激發說話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因此,想要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就需要激發他們說話的興趣,讓他們想說話、愿意說話。而對于如何培養聾生的興趣,我建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寓教于樂,在每日課程教學中培養聾生說話的興趣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結合聾生的生理提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聾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使課堂氛圍更為活潑,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做到敢說、愿意說。
2.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用語言溝通,激發其表達欲望
大多數聾生由于生理缺陷,導致心理自卑,不愿意或者害怕與別人交流說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多與人交流,讓他們有愿意與人交流的想法。平日里,教師應該多多觀察自己的學生,弄清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興趣喜好,然后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圍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聊天,當有人愿意與他們交流,且他們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學生就自然有了與人交流的想法,愿意與別人說話。
二、多種形式,積累語言
1.耳聽形式
康復訓練對于聽障兒童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由于許多家長對此并不了解,觀念比較陳舊,許多學生在學齡前都錯過了訓練這一步,因此他們的發音器官靈活性以及發音技能都很差,對于聽力的開發更是趨于零。所以,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在保證聽力補償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3~4分鐘的聽看說話訓練及發音技能的訓練。通過對學生聽力的不斷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聽力。在聽覺能聽見的基礎上對發音器官進行靈活性訓練,提高發音質量,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殘余聽力。
2.眼看形式
語言教學中最困難的事就是讓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內容。由于學生在聽力方面有缺陷,語言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往往很難正確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意思。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課本內容通過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展現出來,在書本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情景設置,使學生以目代耳,多感官參與,在情境體驗中學習課本,以實際操作、實地參觀以及實踐演練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甚至是意料之外的語言增長點。同時實效性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平時課堂中,教師可以多用“積件”,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配合屏幕文字、卡通人物以及圖像等眼看型教學內容,再加以歌謠、說唱以及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情景中讀唇、讀文,并加以理解。
3.口練形式
練習是學習記憶最重要的一步,對于聽障兒童來說更是如此,由于聽不見周圍的語言聲音,聽障兒童對于語言的記憶學習非常
慢,往往今天學了明天忘。因此,在語言訓練上要循環往復,每日勤加練習。課上學習時,要營造一種輕松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老師之間可以進行語言對話練習或者大聲誦讀文章,做到以讀激趣―以讀促講―以讀引思―以讀助學。通過朗讀通過對話來促進語言的發展,使語言訓練變得有趣,讓學生由被動讀書變為主動朗讀,由害怕說話變為熱愛誦讀,最終達到敢說、會說、說得清楚、說得明白。
將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在運用語言中體會到語言所帶來的滿足與開心,使得語文課堂不再是簡單的“單向灌輸”,而是彼此可以相互交流的“多向交流”,這樣學生自然愿意開口說話,也必然會越說越好、越說越清楚。
三、搭好“梯子”,實踐運用
課堂上除了必要的講課,還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
1.仿句式說話
話是一句一句說出來的,但聽障兒童由于無法聽見正常的斷句以及話語,因此,在日常學習中,無法將字詞完整地連在一起,因此教師要將句子的基本格式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了基本規則后,能夠自行將簡單的字詞組成一段連續的話。這些句式學習的訓練對于學生的學習非常有幫助,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句子也都非常具有訓練價值,例如,《送雨衣》中“誰一手做什么,一手做什么,來到什么地方”,可以讓學生仿著這句式說話。
2.看板書說話
板書是學習的重點,在課堂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對著板書讀出黑板上的話,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在學完“大娘與志愿軍話別”這一節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去表達“老大娘是怎樣把志愿軍當作親人”這一段,但是需要用到板書中的“送打糕、雪中送炭”等。
3.看演示說話
看與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意識,同時引導學生記錄下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然后嘗試將寫出來的事物讀出來,這樣就會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例如,在《田忌賽馬》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將比賽的場面用紙做的馬表現出來,讓學生看圖后說話,也可以讓學生用左右手的手指當各等級的馬,邊比試邊說,并輔以重點詞語的提示,指導學生按先后順序敘述。
這是一片戈壁灘。
茫茫沙海,干燥如渴,寂寞無聲。除了仙人掌、駱駝刺之外,再沒有什幺高大的植物了。
這是一片沒有生命的戈壁灘。但是,只有風知道,在一塊巖石的下面還藏著兩粒弱小的楊樹種子,那是幾年前它不小心從遙遠的、蔥郁的北國帶來的。
現在,它們正經受命運的煎熬。滾燙的烈日、滾燙的沙粒、滾燙的巖石……
但是,它們卻愈發變得堅強,它們努力使自己的種皮在變厚,變硬,努力使胚芽鞘變得堅固。
它們在等待。
終于有一天,難得的機遇來到了——一股風從西伯利亞到內陸去,路進此地。
它好心地勸它們說:“流落異鄉的朋友,我帶你們回家吧!”
它們突然心潮滾滾,洶涌澎湃。
家,一個多幺美好的字眼!那里大地肥沃,綠樹成陰,短笛悠揚,時常甘霖普降,滋潤萬物生靈!
假如回家,它們也會融入這一切,發芽生根,成為秀美的楊樹,享受微風細雨,鳥鳴蟬唱……
風不耐煩地催促:“快走吧,不要呆在這鬼地方了!”
它們依然心潮滾滾,洶涌澎湃。
幾年前,懷著一顆好奇心,它們隨風來到此地。風北去之后,它們留了下來。
這兒,環境惡劣殘酷,沒有崇高的生命。但它們相約,改變世界!讓荒無人煙變得鳥語花香,變得生機勃勃。
于是,它們在幻想未來中靜靜地等待著,等待奇跡。
假如離開,所有的夢想都會粉碎而破!
風,下了最后的通牒:“走?抑或留下?”
它們彼此對視了一下,心領神會,一切都明朗了: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