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監事會統計工作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 機械零部件識讀與測繪 工作過程系統化 課程改革
1.概述
《機械零部件測繪與識讀》課程所形成的“圖樣識讀、測繪”工作能力,是開展專業學習領域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并在后續設計機械產品設計與加工技術、制造工藝、設備操作等若干課程中持續貫穿運用與提高。課程的作用是針對職業崗位中典型工作任務,培養學生對機械產品的圖樣識讀與測繪的職業能力。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課程中的工作任務設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突破傳統的學科體系,實行校企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開發課程工作任務。
2. 課程目標
學完本課程應具備空間想象能力、繪圖能力、讀圖能力,樹立國家標準的法典意識,形成“機械產品圖樣的識讀與繪制”綜合能力。具體表現為:以“一條主線”――機械產品圖樣的識讀與繪制,“三個層面”――二維與三維空間思維訓練、工程圖樣基礎訓練、機械部件測繪綜合訓練構建本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對機械產品圖樣的繪制能力與讀圖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 課程內容及考核方式改革
(1)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課程,在企業調研的基礎上,依據機械制圖工作過程選取教學內容。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序化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要求零距離。
(2)該課程為機械制圖、計算機繪圖、公差配合與測量三門課程的整合,將原本需要212學時(120+60+32=212)的課程有機整合為現在的150學時。把知識密切相關的課程整合在一起,強調知識的內在聯系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實現培養目標。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優良。
(3)機械制圖部分(機件的表達方法、標準件與常用件、零件圖、裝配圖)采用五個典型工作任務(軸套、盤蓋、叉架、箱體、裝配體)導向教學目標。按照職業崗位的行動體系教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成思維過程的六個環節: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
機械圖樣識讀、繪制、機械零部件測繪知識與技能重新進行組合,形成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將原有的知識體系打散,全部按照項目開發的過程來開展教學。如下表所示
4. 創設學習情境
(1)學習情境的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思想的要求,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為目標。學習情境是在職業院校實訓場地對真實工作過程的教學化加工,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為目標,每一個學習情境均為一個或幾個獨立的學習性工作任務,是對典型工作任務的細化或重組。
(2)學習情境的前后排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考慮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排列方法。
(3)學習情境的設計考慮盡量覆蓋常見的生產對象,并根據專業需求不同調整任務載體。《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學習情境的設計要考慮盡量覆蓋機械設備中典型的零部件及機構。
5. 課程實施過程建議
(1)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項目根據內容需要采用團隊協作方式,將班級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組,共同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
(2)教師要以引導為主,在實施階段,教師主要是營造學生氛圍,組織和引導教學過程,當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碰到困難時,就能給予具體的幫助。整個過程要讓學生有更充裕的實踐開展自我探究、操作、討論等活動,而教師的職責主要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起到組織和引導的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興趣,體驗成功,嘗試失敗,培養其熱愛專業,勇于創新,樂于實踐,與人和諧等多方面綜合素質,使學生在一個接一個的學習項目中自動成長,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3)本標準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職業能力,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擴展知識,為優秀的學生搭建施展自己的舞臺。
(4)教學中,要注意物體和圖樣相結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讓學生多畫、多讀、多想、反復實踐;要督促學生及時、認真、獨立地完成作業。
(5)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參觀生產現場,多觀察機械產品,借助模型、立體圖、實物等,增加學生的生產實踐知識和表象積累,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思維能力。
(6)督促學生必須嚴格遵守、認真貫徹制圖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