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型能源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勞斯萊斯在日內瓦車展上,公開了電動汽車(EV)的研究車“102EX”。采用英國蓮花工程(LotusEngineering)設計的電動動力傳動系統,以“幻影(Phantom)”為原型,組合使用驅動馬達及鋰離子充電電池。102E×在車輛后方配置72個驅動馬達,用來代替排量6.75L的V12缸發動機。2個馬達總共的最高輸出功率為290kW,最大扭矩為800N?m。從停止狀態加速至100km/h所需時間不到8秒。鋰離子充電電池共有96個單元,與車載充電器一樣均配備在前發動機罩下方。電池容量為71kWh,電池組的重量為640kg。電池電壓為338V,最大電流為850A。續航距離為200km。勞斯萊斯表示,計劃2011年將102EX交付客戶進行評測。
雷諾Kangoo Maxi ZE
法國汽車制造商雷諾在日內瓦車展上其加長版的Kangoo ZE車型。這款被命名為Kangoo Maxi ZE的貨車車型將成為雷諾電動車家族的最新成員,而且將推出雙座款和五座款兩種規格。為這款Kangoo Maxi ZE提供動力的是一臺44kW的電動機,而為這臺電動機提供動力的則是一個安裝在地板下面的22kW/h鋰離子電池。這一推進系統使得這款貨車車型能夠達到170km的組合模式續航里程。
此外,這款Kangoo Maxi ZE的儀表板設計還得到了改進,融合了一個新的交互系統,能夠顯示電池的充電水平和車輛還能行駛的里程。另外,工程師還為該車研發了環保駕駛系統以及能夠在電池充電過程中為車輛進行預加熱的能力。雷諾Kangoo Maxi ZE將于今秋上市銷售,在法國市場的起售價為21200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9.3萬元),扣除5000歐元政府補貼后的價格為16200歐元(約14.7萬元)。
菲亞特Abarth Scorp-Ion
菲亞特Abarth Scorp-lon概念車雖然早前已經放出了效果圖,但是在日內瓦車展亮相的Abarth Scorp-Ion還是受到車迷的大力追捧。這款菲亞特與l ED(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 0f Turin)設計學院合作的概念跑車由lED學院的7名學生所設計,而這些學生正是Pininfarina設計工作室里的設計師,包括Luca Borgogno,以及瑪莎拉蒂的設計師-LuigiG Jampaodo。這款概念車的尺寸為4010mm×1905mm×1192mm,軸距2350mm,動力系統采用的四驅電動。
豐田iQEV電動車
城市微型電動小車豐田iQ電動車在本屆日內瓦車展上正式亮相。iQ電動車的動力系統是基于普銳斯混合動力車進行開發的,普銳斯是豐田家族中比較成熟的新能源車型,iQ采用了3+1的座位布局,其全新的鋰電池組安放在了地板下面,而電動機等控制單元則安放在車頭位置,豐田公司稱這套電動系統將使得iQ擁有高達65英里(約105公里)的最大續航里程。豐田公司已經宣布iQ將在美國上市,今年將在歐洲進行全面測試,正式上市日期將會在2012年。
豐田雅力士HSD概念車
豐田利用今年的日內瓦車展了其雅力士HSD概念車,這款概念車預展了一款未來的B-segment混合動力車。這家日本汽車制造商認為市場已經足夠成熟,能夠允許這樣一款小型的混合動力車成為主流車型。
這款概念車的車身具備了許多能夠證實這是一款豐田全混合動力車的特征元素。例如,車頭處水平、垂直的流線型拐角將空氣湍流減到了最小程度,同時裝備了前霧燈和相匹配的尾部反射鏡。此外,這款雅力士HSD概念車還裝備了一個一體式的后擾流板、底部護套和18英寸的流線型合金輪轂(加大了縫隙以促進冷卻)。這款雅力士HSD概念車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白色珍珠色的噴漆和閃光的藍金屬色特色設計。雅力士HSD概念車的量產版車型將會于明年下半年在整個歐洲上市。據豐田表示,量產將會在豐田法國公司的瓦朗謝訥TF進行。
量產版車型將裝備豐田的Hybrid Synergy Drive系統,該系統將能夠提供全電動驅動的優勢,這是一個在市區環境中尤其有效的功能。旨在獲得較低的維修費用和出色的性能,該系統沒有起動電動機或發電機。
沃爾沃V60插電混動車
在2011年的日內瓦車展上,沃爾沃推出了世界首款柴油發動機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沃爾沃V60。將T2012年投放市場的V60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是沃爾沃汽車公司與瑞典能源供應商Vattenfall密切合作的碩果。這款極具吸引力的運動型旅行車,可使用戶同時享有電動車與柴油車的最佳性能:極低的油耗與二氧化碳排放、極長的續航里程與優異的駕駛性能。
在沃爾沃V60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上,駕駛者可以輕松獲得三種不同類型汽車的最佳性能。駕駛者只需按動儀表板上的三個按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行駛模式:純電動模式、混合動力模式或柴油動力模式。
在純電動模式下,汽車完全靠電力行駛,行駛里程可高達50km,而全歐洲大多數汽車駕駛者每天的行駛距離不超過50km,比如用于上下班。如果電池使用可再生能源充電,二氧化碳排放即為零。
混合動力模式是汽車起動時的默認模式。柴油發動機與電動機的相互配合實現了享受駕駛樂趣與降低環境影響這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二氧化碳排放(歐盟綜合循環)為49g/km,柴油發動機油耗19L/100km。總續航里程可達1200km。
在柴油動力模式下,駕駛者將會體驗到發動機強勁性能帶來的駕駛樂趣。柴油發動機和電動機動力組合總輸出功率達215+70馬力,最大扭矩為440+200Nm。電動機快速的扭矩傳遞使汽車從0至100公里/時的加速時間僅為6.9秒。對于較長的路途,柴油發動機可自動激活,使汽車具有與傳統混合動力車同樣良好的性能和行駛里程。
寶馬ActiveE電動概念車
一、項目研究的背景情況
2007年7月,以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顧為東院長為首的團隊,申報我國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能源領域“大規模非并網風電系統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科技部立項(編號:2007CB210300),這是我國 “973”計劃能源領域第一個風電項目。
項目主要研究風電不并網、經過改造,使之應用于能夠適應風電波動的高耗能產業。這是首席科學家顧為東1980年開始研究,并建立模型,1984年連續,歷經30多年不懈研究完善,上升為國家“973”計劃重點研究項目。
項目組經過7年研究及產業化工作,基礎理論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風電應用于海水淡化、油田抽油、電解鋁等生產過程運行規律,把握了內部機理以及新能源與高耗能產業之間的耦合關系,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并建立了示范工程。如在江蘇大豐建成非并網風電日產百噸和萬噸海水淡化示范項目;在遼河油田、大慶油田建成非并網風電抽油示范項目;風電電解鋁方面,通過實驗室小試和中試,模擬新疆達坂城風電煉出第一塊鋁錠,目前正在著手建設年產1000噸鋁的風電電解鋁示范工程,為年產40―60萬噸/年風電鋁一體化項目奠定基礎;風電制氫方面,在江蘇沿海成功以風電直接制氫,進行氫燃料電池和氫內燃機汽車運行。
二、項目的戰略意義
項目構建的非并網風電-高耗能產業集成系統,將風電與海水淡化、電解鋁、制氫、煤制天然氣等相結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嘗試,在世界范圍內屬于技術首創。如非并網風電應用于海水淡化,既能解決風電上網、脫網、棄風等難題,又能將綠色能源直接應用于電解鋁、制氫、煤制天然氣等高耗能產業,可以減少網電所用燃煤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不但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社會和環境效益,特別適用于孤島等缺水、缺電地區,可有效解決海島、沙漠等偏遠地區的能源和淡水供應問題,可以說在全球能源及淡水資源雙緊缺的情況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外,隨著非并網風電技術不斷升華,項目組認為,風電能夠適應高耗能產業波動,就能適應電網波動。提出對電網調峰的新思路,即建立能源互聯網產業體系,將大規模高耗能產業技術改造、轉變功能,為我國大電網配套。
以燃氣發電和抽水蓄能電站進行調峰,被國外稱為智能發電系統。而我國受天然氣缺乏、水源和選址困難制約,難以大規模發展燃氣發電和抽水蓄能電站調峰。項目組將大規模高耗能產業功能轉變,使之具有為我國大電網調峰功能,電網剛性轉為柔性,利用率由30%提高到55%,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如果協調的更好,這個比例可以進一步提高,同時煤電廠發電量可以增加30%以上,高耗能產業經濟效益增加2―4倍,不僅將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為高載能產業,還將我國風電和太陽能做到高效、低成本全部上網。項目通過產業化可以為國家形成2―4個萬億(元)級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項目的核心技術
大豐市日產萬噸非并網風電淡化海水示范項目的核心技術為自主研發并應用了世界首臺套大規模風電直接提供負載的非并網風電運行控制系統,即在沒有任何網電支撐的情況下,由1臺2.5兆瓦的永磁直驅風電發電機組向海水淡化裝置提供穩定的電能。海水淡化裝置由3套系統并聯組成,可根據風電機組的供電情況逐套切入或切除。
四、未來展望
[關鍵詞] 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模型構建
[作者簡介]鄧 瑾(1966-),女,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研究;江燕燕?穴1982—?雪,女,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研究;張鳳蓮?穴1989—?雪,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研究。(江西南昌 330063)
本文為江西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地方院校科研創新團隊的行為模式及動態激勵研究”(基金項目:09ZD009)之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科技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提高科技創新水平的關鍵是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其核心是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1]。如何構建大學科技創新團隊并促進其成長,已成為大學科技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級科技管理部門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2]。大學科技創新團隊是大學適應科技工作新形勢而構建的一種具有生機和活力的科技組織形式,它依托于大學,其成員一般由不同學術背景的大學教師組成。創新性與實踐性、基礎性與前沿性是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原則;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核心要素為卓越的領軍人物、合理的人員構成、團隊精神和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3]。但是,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普遍存在團隊目標不明、領軍人物缺乏、能力提升緩慢,過程管理有待規范等問題[4],這要求建立科學規劃平臺、提高團隊管理水平。對于如何實現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提升,有學者提出運用“信息化管理”和“量化管理”等方法[5],而應用能力成熟度模型?穴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雪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逐步提升還是一個新思路。本文試圖將能力成熟度模型應用于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之中,通過逐步改進,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加強能力建設,從而提高團隊建設的效益和效率。
二、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適用性
(一)軟件工程領域的成熟度模型
軟件工程的CMM是1986年9月由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軟件工程研究所組織開發的。CMM提供了一個過程能力階梯式進化的框架,基于過程的每一成熟度級別,檢驗其實踐活動,針對特定需要建立過程改進的優先次序。這個階梯分為五級不斷進化的級別:初始級、可重復級、已定義級、已管理級和優化級。每個級別都提供了一個軟件過程改進層次,每個層次靠實現軟件過程的一些關鍵過程域中的關鍵實踐來達到軟件能力成熟度的提升。CMM是一套軟件過程的管理、改進和評估的模式和方法。它強調的是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持續的過程改進[6]。
成熟度模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成熟度等級?穴Maturity Levels?雪,一個是內部結構。其中,內部結構包括了關鍵過程域?穴Key Process Areas,KPA?雪、公共特性?穴Common Features,CF?雪和關鍵實踐?穴Key Practices,KPA?雪[7]。
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低水平到高水平之間有許多中間過程,由此便產生了成熟度等級的概念。成熟度等級將能力的提高分成若干中間環節,層層遞進,每一等級均為后續等級奠定基礎,為進一步提高企業自身能力提供支持。
(二)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構建的可行性
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是保證地方院校科技項目從構思到實現的各個環節順利實現,其建設過程是一個或者多個連接起來的程序或活動的集合,其目的是要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過程所代表的程序或活動是在一個功能及其內外部結構和關系己經明確的組織結構下進行的,一個過程可以繼續被劃分為多個次級過程,直至單一的活動。
成熟度模型反映了持續改善的過程,采用的是過程分析的思想。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在不同階段的活動所處的狀態有著不同的狀況,即在立項、研發、制造的過程存在差異,構成了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不同等級。因此科技創新過程的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也體現了它的成熟度等級的不斷提高[8]。
CMM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蘊涵了“特續改進”的管理思想。著眼于軟件過程的CMM模型是持續改進的表現,模型中蘊涵的思想就是持續不斷的改進組織的軟件研發能力[9]。對某種活動過程實施成熟度模型必須保證兩個前提?押一是為了保證過程可以持續不斷改善,該過程必須是可重復的?鴉一是為了保證不同等級的活動側重點,該過程必須是可以細分的。地方院校科技創新活動從立項研發開始,經過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最終走向市場經過多個環節,每部分都是若干活動的綜合[10]。因此,通過構建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以提升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三、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構建
(一)模型的類比
參照CMM,本文將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以5個同樣的維度來有序地衡量科技創新團隊能力,分別為初始級、成長級、定型級、管理級和優化級(圖1)。二者包含的含義是不同的,五個成熟度等級所代表的能力成熟度特征是與CMM不同的,劃分本模型的成熟度等級是模型構建的重要內容之一。
1.初始級。這個等級中的各個科技創新團隊實踐具有各自的特點,無一定之規,呈現出比較混亂的局面。雖然近年來在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體制改革上進行了探索,但由于尚未形成系統的管理理論和制度,很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水平尚處在最低級。
2.成長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初始階段,科技創新過程相對規則化。處于這一級的科技團隊,建立了比較有效的創新管理組織,進行了一些基本的項目界定,研發時間、所要解決的問題等方面的保證活動,對科技創新進行合理的組織管理,使科技創新活動能以可控的過程進行。制定必要的規章,能重復過去類似應用項目取得的成功經驗。
3.定型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團隊的各項活動步入規范化。在己定義級上,地方院校建立了適合自己的科技創新過程,這些過程被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并進行文檔化。處于己定義級的科技創新團隊,其科技創新過程是平穩的、可重復的。在所建立的科技創新流程中,進度和創新效果都是受控制的,都是可以跟蹤的。這種過程能力的特點是標準化。
4.管理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量化管理階段,科技創新活動有了量化的目標。在這一級,科技創新過程是具有精確定義的、連貫的評價方法,評價所有科技創新過程的重要環節以便為科技創新的成功提供保證。這些評價方法降低了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了團隊的科技創新產出能力。這一級科技創新過程能力的特點是可預測的。
5.優化級。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自我完善階段,可以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進行改進。處于這一級的團隊,工作重點是科技創新過程的不斷完善,從而促使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隨著新的科技創新過程模型的出現,科技創新的成本和周期在逐漸降低,所以團隊應充分利用過程執行的反饋信息、引進新理念和方法不斷地改善其科技創新過程,發揮自身優勢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二)模型的結構框架
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分為3個層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級——關鍵過程域——關鍵實踐。首先,由各個能力成熟度等級構成整個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然后由若干個關鍵過程域分別構成每個能力成熟度等級,其次在每個關鍵過程域中具有自己的目標,以及為達到這些目標必須做到的若干個關鍵實踐[11]。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就是由此層層深入的。
關鍵過程域是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從第2級到第5級的重要特征。“初始級”是相對混亂的個別過程,是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最原始的水平,也是當前大多數地方院校所普遍的水平,它沒有關鍵過程域。針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實際情況,關鍵過程域主要從管理和組織兩個角度考慮。如果組織的過程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則對提升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關鍵實踐則是對關鍵過程域有效實現和制度化起重要作用和基礎作用的基本活動,也就是目標投射在關鍵過程域上的基本的管理實踐。如果說關鍵過程域和關鍵主題大致勾勒出了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框架,那么關鍵實踐則為模型的有效運行提供保障。
四、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關鍵過程
成熟度等級中明確了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不同水平,要達到某成熟度等級,就必須滿足該等級關鍵過程域的若干目標,并通過關鍵實踐來完成。由于第l級是無序的,是最低等級,所以從第2級開始,每級都有若干關鍵過程域和關鍵過程域目標。參照CMM中各關鍵過程域的設置,確定出所有等級的關鍵過程域(圖2)。
1.成長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科技創新需求管理、項目跟蹤與監控、項目質量保證,成果管理,績效管理和信息平臺建設。
科技創新需求管理的目標是熟知各種科技創新項目經費資助方的信息及其相關規定,熟知本校科技創新團隊人員的研究領域和已有成果。項目跟蹤與監控的目標有對照科技創新項目計劃,跟蹤實際結果和性能?鴉當實際結果和性能明顯偏離計劃時,采取糾正措施并加以管理。項目質量保證是使科研活動遵守適當的標準、規程和需求?鴉科研項目組及時得到有關項目質量保證活動的開展和結果的信息。成果管理是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上報程序、上報時間是規范的?鴉科技創新成果的登記是有據可查的?鴉科技創新成果的鑒定與科研計劃管理相對應?鴉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是成體系和有一定規范等[12]。績效管理的目的在于不僅對創新團隊人員的績效進行管理,同時對團隊管理人員的績效也進行管理?押包括本校科研項目類型、成果類型、成果評獎和專利獲取情況、團隊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績效、團隊管理人員負責的科研項目的情況等。信息平臺建設的目標是網絡保障和網頁建設?鴉重要信息及時上網?鴉一定的信息量。
2.定型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組織過程定義、培訓管理、運行機制定義、構建合理梯隊和信息傳導機制完善。
組織過程定義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制定地方院校科技創新的標準過程?鴉使用這些標準過程進行管理的信息已經采集、存儲,并可用。培訓管理的目的是培訓團隊人員的技能和知識,使他們能經濟、有效地履行其職責。運行機制定義是指將科技創新過程的成功經驗,通過總結和完善的方式使其成為制度,其目標是為團隊的整個科技創新過程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流程,從而促使團隊的科技創新活動成為一項標準化工作。構建合理梯隊是在組建團隊時應關注學科匯聚,強調學科交叉,注重專業融合。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有:擁有多元化理論知識和科研經驗的團隊成員;研究方法、方向多元化。信息傳導機制完善對于地方院校科技創新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術保證。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在于應用信息網絡的方式輔助進行科技創新團隊管理?鴉用信息技術保證信息的高速傳播?鴉充實網絡信息。
3.管理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創新預測和評估、定量過程管理。
創新預測和評估是指團隊通過對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進行預測和評估,從而找準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其目標是盡量降低或避免科技創新中所遇到的風險。定量過程管理是指對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各項重要環節進行評估,明確其流程和所達到的量化目標。其目標是通過不斷的調節各種變量提地方院校科技創新的成功率。
4.優化級的關鍵過程域包括:技術創新管理、過程變更管理。
技術創新管理是識別有助于科技創新活動的新方法,通過改進將其有序的引入到團隊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中去。其目標是對科技創新各流程的操作方法進行完善和補充,從而提高其效能。過程變更管理的目標是連續的過程改進是有計劃的?鴉過程改進活動時全組織參與的?鴉組織標準管理過程被連續地改進。
五、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關鍵實踐
(一)加強人員培訓管理
科技創新團隊要制定自己的人員培訓計劃,為人員提供發展所需技能和知識的培訓,培訓團隊人員的技能和知識,使他們能經濟、有效地履行其職責。各科技創新項目組的成員均經過履行崗位職責所需的培訓。培訓人員主要是科研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對于新職員,以科技創新的標準過程和管理的有關項目的知識為培訓內容?鴉對于科研人員,因為規范的團隊管理需要規范的文檔化資料,所以也需在項目前進行一些基礎規范知識的培訓?鴉此外,還有技術方面的培訓。總之,通過系統的有計劃的培訓,使得科技創新團隊人員能夠具備較高的素質,能夠勝任規范化的科技創新工作。
(二)完善過程管理的文檔化
通過管理過程文檔化,使得團隊的過程信息可以被采集、存儲,并可用。團隊科技創新的各個職能活動都應該產生出標準的執行文件,細致地記載科技創新的各項活動的標準。這些標準文件應該最終表現為內部的制度性文件,應包括:制定出來的關于科技創新團隊各職能的標準文件,關于科技創新團隊管理的標準文件,以及過程準則和說明、組織使用標準過程進行管理而產生的信息的數據庫等。
(三)組建團隊合理梯隊
科技創新團隊在實質上是一種研發團隊,它把不同專業學者集中到一起,由過去分散的工作轉變成集體式地研究和討論。這需要科技創新團隊有良好的組織結構,否則可能會出現團隊成員只顧自己工作,不管團隊的進程,不顧與他人合作的情況,因此科技創新團隊的內部結構要根據團隊目標的要求,規劃并確定科技創新團隊的規模,領導者、學術帶頭人及其他成員的責、權、利等關系[13]。團隊結構的設計,應打破按職能分工的結構,轉變成以成員便于溝通為基礎,以適時信息交流為核心,以實現科技創新團隊的最終目標為目的的結構。科技創新團隊結構應當有利于團隊研發效率,同時團隊成員權責清晰,團隊能夠靈活運作。這就要求在設計結構時盡量減少管理層級,縮短信息傳遞路線,多開發溝通方式。也只有這樣,科技創新團隊才會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四)建立信息傳導機制
信息傳導機制完善對于高校科研管理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術保證。信息傳導機制完善的目的在于在團隊中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傳導機制,包括網絡的保證、科技創新團隊管理信息系統的采用、網上信息的充實。這一關鍵過程域的目標在于應用信息網絡的方式輔助進行科技創新及管理?鴉用信息技術保證信息的高速傳播?鴉充實網絡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傳導機制,首先要求一個信息平臺的建立。在這個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一平臺優化科技創新過程,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六、結論
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的能力和水平是決定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運用CMM的核心思想,借鑒CMM的框架結構,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過程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穴1?雪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包括五個等級,即初始級、成長級、定型級、管理級和優化級,它可以分為3個層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級——關鍵過程域——關鍵實踐。?穴2?雪成熟度等級中明確了科技創新團隊能力的不同水平,要達到某成熟度等級,就必須滿足該等級關鍵過程域的若干目標,并通過關鍵實踐來完成。?穴3?雪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幾個關鍵實踐,即人員培訓管理、過程管理的文檔化、組建合理梯隊和建立信息傳導機制。要指出的是,本文對地方院校科技創新團隊能力成熟度模型只是做了定性的分析,下一步要借助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結合有代表性的創新團隊進行定量分析,識別團隊所處級別并有針對性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柳洲,陳士俊.當前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軟科學,2007,(93).
[2]周常玉.江西省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09.
[3]王偉.論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組成模式及核心要素[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4]王芬,朱文斌. 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3).
[5]陳南南.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研究與應用[D].廈門:廈門大學,2006.
[6]王德占,何世偉.基于鐵路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研究與探討,2007,(10).
[7]聶彤彤,韓作生.基于貝葉斯網絡的應急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及應用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1,(4).
[8]楊丹,楊斌.能力成熟度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中的應用研究[J].南方論刊,2007,(4).
[9]王侃昌,閆秀霞,高建民.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LCMM)研究[J].商業研究,2006,(336).
[10]王樹武,趙小林.馬銳等.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結構[J].中國冶金教育,2005,(33).
[11]汪義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成熟度研究[J].管理科學,2009,(9).
關鍵詞:本科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計劃
隨著國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的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就業觀念、畢業生未來發展能力等問題日益突顯,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構建適應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機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落實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上層建筑,是人才培養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體手段,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怎樣依據人才培養目的和規范要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完成人才培養計劃的整合,是打造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內容。
一、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建設要求
(一)秉持知識、能力、素質和諧推進的要求。加強授知前提下,增強學生獲知、提問、析問、答問水平的培育。著重開拓基礎教育內容,改進教育內涵太窄、太專特質,增強含自然人文科學在內的基礎知識、理論、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質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的與學制的需要,統籌全局,科學整合基礎和專業、課內和課外、理論和實踐、主科和支科、教和學等諸關系,清晰各自目的與功能,把握它們間的主次與聯系,確立科學的時間權重。重視學科融合,適當調配,整合課程,精求綜合。推陳出新,重視優合。
(三)秉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聯系的要求。教學計劃須把共性和個性、統一性和多樣性聯系起來,反映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特點與能力。以學生為本,就學生差異引發對教學要求的差別,編排模塊化的知識構架與彈性的課程安排,對相關課程推行層級教學。適當減必修課、增選修課。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性,促成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完善。
二、打造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科學途徑
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標和培育要求是確定培育計劃的開始站。應用水平的培育是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確定培育計劃的主軸,依該主軸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三位于一體的課程內容系統、教學計劃,是確定培育計劃的最終目標。我們要圓此目標,就必須打造以下5 個科學途徑:
(一)依照一級該學科專業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來對用人單位的務實查詢,對該學科專業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開展廣泛思辨,即開展學科知識要求思辨、專業技能要求思辨、綜合素質要求思辨。
(二)依照對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思辨,根據“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于一體”的主軸,推出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該設置啥課程,該含啥教學內容,該安排啥實踐性教學環節,都要有個基本構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課程和主干實踐性教學內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順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依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打造學科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需開拓鞏固,所以須依課程內容系統整合目的,打通在該學科下的若干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優選內容,并整合學科基礎課,建設整合的學科基礎課平臺。同時,打造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方向課平臺上的若干個專業方向模塊。
(四)依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諧進行的要求,橫向貫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縱向促成三個密切聯系、一起并行的教學內容系統,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素質拓展的內容系統。
(五)根據課程的縱向構架編排教學進程表,且配置學時和學分,最終成就教學計劃。
三、以技術技能水平培育為主軸打造課程體系
傳統本科人才的培育內容系統常依學科體系建設,重視厚實的學科理論根基、寬厚的專業口徑,一般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和深奧理論的教授,忽略實踐能力的培育,對實踐教學內容系統就缺少深層的考慮與體系的建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統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軸,打造既獨立又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知識組成上必須要有寬厚知識、扎實基礎、強實踐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論課程,突顯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打造目的清晰、邏輯嚴密的平臺和聯系模塊化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在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的過程里,要對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進行改革,重視基礎、專業平臺的建設,在課程架構上慢慢促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結構、“專業方向課程+跨專業任選課程”的模塊化縱向化的培育系統,推進人才的基本規格與多樣化、個性化前進,讓學生加強了對社會的適應。
依人才培養目的與樣式需要,改革傳統的按學科范疇安排課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課程與學生全局知識架構的計劃。在全局計劃出學生要把握的知識點與能力提升的需要后,從實際出發,就各課程開展主動剪裁、整合與內容的翻新,計劃、組織且建設嶄新的課程,打造較為完善、系統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相應給實踐教學預留足夠的學分學時。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為中心,把課程分成幾個課程組,清楚課程組在人才培養計劃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課程組的關系。經對組內課程內容的精選、重組與豐富,使所有課程組的教學內容全部強化,提高教學質量和形成專業特色。根據類設計學科基礎模塊,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礎平臺與技術基礎平臺。要完備思考社會對人才的各項的需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設置利于學生自由選擇的文化素養與職業技能系統課程,許可跨專業的其他專業課成為公選課,使學生的個性發展時空更大,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相應的考慮該專業特征,推行分層與分類教學。
除所規定的專業主干課為必修課程外,須加一些有行業應用技術內容,同專業主干課程相融合的下游技術的模塊化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將行業要求作主軸,把所學的知識相串聯,為綜合技能的建設供給較好的系統理論知識與技術原理。
(二)建設實踐教學內容系統
根據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多層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層教學、分類計劃、分步落實、獨立設計選修和必修相統一的實踐教學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人才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課堂內系統的、全方位的實踐技能培訓,至課堂外自選的開放實驗、打通校內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培訓與校外實習相聯系的培育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專業人才動手能力的需要,和諧實驗內容,敲定對應的基礎實踐技術系統、專業實踐技術系統與模塊實踐技術系統等內容,裁減證實性實驗權重,加強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內容的成分。證實性實驗同相關理論課保持緊密關系;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須表現技能的綜合訓練需要,表現實驗課的階段需要。需突顯各階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證實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能力,綜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為培育個性化,在確定實驗課程性質時,可將本專業需把握的知識點確定為必修實踐;技能拓展性實踐或次技能點實踐,設為選做實踐,給學生自選,供學生個性化前進時空。用基礎性和先進性、綜合性和設計性相統一的原則,淘汰一些老課程內容系統內的證實性經典實驗,改善、整合成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讓學生深入認識實驗原理、方法,解決、處置實驗中可能曝露的問題,提升分析困難與解決困難的水平,加強學生的拓新水平、技術研發水平的培育。
就實驗教學的方法,須重視因果式指引與成果型培訓,激勵學生的成功感,激勵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鉆研的上進心。這是主動學習性格和研究氣氛養成的正能量。
(三)建設素質拓展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非“狹窄于技術”的工匠,卻需有良好的綜合素養。所以除理論教學系統、實踐教學系統外,還需打造素質拓展系統。要拓展的素質,含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的專業素質,和適合社會前進的綜合水平、精神面貌與身心情操。須把規范化的素養拓展追求當作學生全面前進的工具,重視人文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功效,重視科學精神的啟迪對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養拓展置入人才培養計劃,是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保證的一個重要因素。
素質拓展內容系統含社會綜合能力的培訓與專業外延的培訓。須促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融匯,推行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和課內教學的融合,規范與增強課外教育管理事業。校內素質拓展培訓,可同科研工作相統一。考慮專業特征,推行大學生科研培訓計劃,激勵學生踴躍參加科研與拓新行動,以培育學生的科學素質。學生經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構思、設計和實施,提升知識運用水平,達到初級的科研水平。激勵和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等比賽,參與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各類專項訓練,以提高學生素養、獲取技能。可結合學生社團工作,經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科技、文化活動,使學生的社交能力、協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質拓展系統化,含一定的必修、強制內涵。素質拓展用學分模式納入教學方案,學生只有獲取對應的專業素質拓展學分、綜合素質拓展學分才能畢業,只有獲取對應學分需要才有評獎等資格。學生用項目方式申請素養拓展內容,通過審批,確立項目學分。學生依設計符合培訓需要時,可獲取對應學分。
綜上所述,以能力培育為主軸的三大教學內容系統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識、能力、素養和諧與共的高素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內在需要。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結合自己的特色,持續整合人才培養計劃,務實推進因材施教與激勵學生個性完善,為社會培育高素質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約記者.技術本科:一種高等教育辦學新定位--來自上海電機學院的報告[J].教育發展研究.2006(9A):46-49.
[3] 楊科舉.技術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
[4] 陳飛.技術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生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3):32-35.
[關鍵詞] 地佐辛;硬膜外;預防性鎮痛;胃切除手術;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a)-0064-05
Effect of Dezocine prophylactic epidural analgesia on distal gastrectomy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nd its influence of immune function
WANG Fuchao WANG Zhongyi LI Fengdan ZHAO Hairui WU Dai JIN Hongxu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Harrison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ezocine preventive epidural analgesia on distal gastrectomy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nd its influnce on immune func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March 2015 carried distal gastrectomy in Harrison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ASA grade Ⅰ-Ⅱ)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received epidural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Dezocine 5 mg (diluted with saline to 5 mL).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rmal saline 5 mL. Then all patients were received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Sevoflurane and intraoperative continuous infusion of Remifentanil. 10 min before the end of surgery, all the patients were received epidural space injection of 0.125% Ropivacaine 5 mL, and accepted PCEA (0.125% Ropivacaine 250 mL, 5 mL per minute). General information, operative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analgesics amount of all patients were observed. 4, 8, 12, 24, 48 h postoperativ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and sedation score after awake were recorded. CD3+, CD4+, CD8+ in venous 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 of all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efore surgery (T0), the end of surgery (T1), 6 h after surgery (T2), 24 h after surgery (T3), 48 h after surgery (T4). Then th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pressing times, number of intravenous analgesics and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of all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operative time and dosage of intraoperative Remifentani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number of times of pressed pump and analgesic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patients′ VAS scores 4, 8, 12, 24, 48 h after surgery showed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postoperative nausea vomiting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he time T1, T2 and T3, the percentage of CD3+ and CD4+ cell in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ose at T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in the time T2 and T3, the NK cell ratio of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Prophylactic epidural analgesia Dezocine can relieve postoperative pain of patients with distal gastrectomy, reduce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drugs, and little cell immune function inhibition.
[Key words] Dezocine; Epidural anesthesia; Preventive analgesia; Gastrectomy operative; Immune function
手術創傷和術后疼痛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其引起的刺激致使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免疫調節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機體內環境紊亂[1]。預防性鎮痛可以減輕圍術期的有害刺激,降低外周和中樞敏化,降低術后疼痛強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地佐辛作為新型的阿片類受體激動-拮抗藥,具有較強的抑制疼痛感及降低藥物依賴性的作用[2]。本研究擬對60例遠端胃切除手術患者采用地佐辛硬膜外預防性鎮痛,探討其對術后鎮痛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為臨床安全及有效應用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3月河北醫科大學附屬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擇期行遠端胃切除手術患者60例,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性別不限。年齡48~76歲,體重50~86 kg,所有患者均經硬膜外穿刺置管后行全身麻醉。排除標準:①術前應用鎮痛藥物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者;③不配合或不能很好交流者;④有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禁忌證者;⑤有脊柱畸形及脊柱手術史者;⑥因任何原因拒絕或放棄實驗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n = 30),觀察組和對照組。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
術前準備:兩組患者術前30 min均使用苯巴比妥鈉0.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開發靜脈通路,選擇T7~T8椎間隙穿刺,穿刺成功后向頭端置入硬膜外導管3 cm。硬膜外間隙注入2%利多卡因3 mL試驗量,觀察5 min無脊麻現象,麻醉平面出現后行麻醉誘導。
麻醉誘導:采用咪達唑侖0.03 mg/kg(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30812),舒芬太尼0.4 μg/kg(宜昌人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30908),順阿曲庫銨0.2 mg/kg(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3113022),丙泊酚1.0 mg/kg(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1312272)行麻醉誘導。
麻醉維持:術中機械通氣,潮氣量8~10 mg/kg,呼吸次數10~12次/min,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在35~45 mmHg(1 mmHg=0.133 kPa),持續泵注瑞芬太尼0.2 μg/(kg?min)(宜昌人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6130617),同時吸入七氟醚,維持BIS為45~55,根據BIS監測調整七氟醚濃度。
術后鎮痛: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前10 min硬膜外間隙注入0.125%羅哌卡因5 mL,之后接硬膜外鎮痛泵(0.125%羅哌卡因250 mL,持續量5 mL/h,單次追加量5 mL)。
手術開始前10 min,觀察組硬膜外腔給予地佐辛5 mg(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3120641)用生理鹽水稀釋到5 mL,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5 mL。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一般資料、手術時間、術中鎮痛藥用量。記錄患者術后4、8、12、24、48 h的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Ramsay鎮靜評分。分別于術前(T0)、術畢(T1)、術后6 h(T2)、術后24 h(T3)、術后48 h(T4)抽取肘靜脈血檢測CD3+、CD4+、CD8+、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觀察記錄患者術后鎮痛泵按壓次數、應用靜脈止痛藥次數及術后不良反應。VAS評分標準: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不影響睡眠;4~6分為中度疼痛,輕度影響睡眠;7~10分為重度疼痛,患者不能入睡或疼醒。Ramsay鎮靜評分[3]:1分為不安靜煩躁,2分為安靜合作,3分為嗜睡能聽從指令,4分為睡眠狀態但可喚醒,5分為睡眠狀態對較強的刺激才有反應遲鈍,6分為深睡狀態呼喚不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各時點比較采用單因素重復測量比較的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及手術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手術時間及術中瑞芬太尼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觀察組頭暈患者2例,對照組惡心、頭暈患者共3例,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及鎮靜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4、8、12、24、48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兩組患者的VAS評分逐漸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術后4、8、12、24、48 h各時點鎮靜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兩組患者的鎮靜評分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術后鎮痛泵按壓次數、應用靜脈止痛藥次數比較,觀察組少于組對照(P < 0.05)。
2.3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T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比較
與T0時點比較,兩組患者在T1、T2和T3時CD3+與CD4+細胞比例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在T1、T2和T3時,CD3+與CD4+細胞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各時點CD8+細胞比例變化不大,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與T0時點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NK細胞比例在T2和T3時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K細胞比例在T2和T3時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
3 討論
手術創傷、疼痛刺激、麻醉操作和藥物均可使機體產生一系列復雜的應激反應,使機體的內環境發生異常變化,進而使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影響患者術后康復[4],尤其是創傷較大的手術。胃腸道等大手術能抑制機體免疫功能數日,而且手術創傷越大術后免疫抑制的程度越深,維持時間越長[5]。手術應激可作用于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合成并釋放β-內啡肽,這種內源性阿片肽是重要的免疫調節物質,可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產生免疫抑制效應[6]。而術后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與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發生等密切相關,術后疼痛作為一種不良刺激,也會引起機體產生應激及炎性反應,導致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等一系列的改變[7]。因此,合適的鎮痛方法及鎮痛藥物,不僅可以提高患者術后的舒適度,還能減輕由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保護機體的免疫功能。
預防性鎮痛是指治療方案在超過干預作用持續的時間之后,與常規治療、安慰劑治療或無治療比較仍能觀察到疼痛減輕和鎮痛藥用量減少的現象[8]。預防性鎮痛的目的是減輕或消除圍術期有害刺激造成的敏化,在創傷開始前采取各種措施阻斷外周損傷沖動向中樞傳遞及傳導,可以預防創傷或術后疼痛的發生。
目前,術后鎮痛仍以阿片類鎮痛藥物為主,其鎮痛效果佳,但術后不良反應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及過度鎮靜等發生率較高,而且較多研究表明,阿片類藥物激動μ受體,可抑制T淋巴細胞增殖、中性粒細胞聚集、巨噬細胞功能和NO的釋放,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9-10],地佐辛是一種新型強效的阿片類鎮痛藥,可通過激動κ受體,產生脊髓鎮痛及輕微的鎮靜作用,且對μ受體具有較弱的拮抗作用,無μ受體依賴性,故地佐辛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同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較少,且程度較輕微[11-13]。多項研究表明,應用地佐辛術后鎮痛效果明確[14-18]。但是地佐辛用于硬膜外麻醉是否與傳統的阿片類藥物一樣,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目前仍不明確。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鎮痛泵按壓次數及應用止痛藥的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 < 0.05),術后4、8、12、24、48 h的VAS評分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明顯減輕(P < 0.05),術后惡心、頭暈不良反應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地佐辛應用于硬膜外預防性鎮痛術后鎮痛效果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可安全應用于臨床。
機體免疫效應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其中T淋巴細胞和NK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起重要作用[19]。CD3+可反映細胞免疫的總體水平;CD4+在細胞免疫應答中起著輔助作用,通過分泌大量細胞因子而激活炎性反應;CD8+為免疫抑制細胞,通過刺激免疫抑制因子的分泌,發揮細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而NK細胞在體內具有免疫監視、防御及調節作用[20]。地佐辛具有部分μ受體拮抗作用,可降低部分細胞免疫的抑制功能[21-22]。本研究中,與術前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12 h與24 h CD3+與CD4+細胞比例均降低,NK細胞在術后12 h與24 h比例降低,但是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在T1、T2和T3時,CD3+與CD4+細胞比例較高,NK細胞比例在T2和T3時均較高,說明手術以及麻醉可以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地佐辛能夠減輕由于手術創傷、物及術后疼痛等對機體免疫功能產生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與地佐辛硬膜外預防性鎮痛可以減輕機體術后疼痛,降低機體應激反應水平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地佐辛具有部分μ受體拮抗作用,可以減輕部分細胞免疫功能抑制有關。
綜上所述,地佐辛硬膜外預防性鎮痛用于遠端胃切除患者,可以緩解術后疼痛,并且較少發生不良反應,同時還可以減少手術以及麻醉對機體的免疫抑制作用,可安全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Rittner HL,Brack A,Stein C. Pain and immune system [J]. Br J Anaesth,2008,101(1):40-44.
[2] 劉禮勝,錢偉民,李榮,等.地佐辛復合低濃度羅呱卡因硬膜外自控分娩鎮痛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J].中國藥房,2014,25(36):3426.
[3] Ramsay MA,Savege TM,Simpson BR,et al. Controlled sedation with alphaxalone-alphadolone [J]. Br Me dJ,1974, 2(5920):656-659.
[4] 嚴崴巍.剖宮產對產婦和新生兒體內NK細胞含量影響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9):699-700.
[5] 龔菲力.醫學免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5.
[6] Stroud AM,Tulanont DD,Coates TE,et al. Epidural analgesia versus intravenous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following minimally invasive pectus excavatum repai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 Pediatr Surg,2014, 49(5):798-806.
[7] Shakhar G,Ben-Eliyahu S. Potential prophylactic measures against postoperative immunosuppression:could they reduce recurrence rates in oncological patients [J]. Ann Serg Oncol,2003,10(8):972-992.
[8] Macintyre PE,Scott DA,Schug SA,et al. APM:SE Working Group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Faculty of Pain Medicine.Acute pain management:scientific evidence [M]. 3rded. Melbourne:ANZCA&FPM,2010.
[9] 吳雪,劉東武,牟洪善.μ型阿片受體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儀器,2006,4(2):22-24.
[10] Rittner HL,Roewer N,Brack A.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opioid-induced immune suppression [J]. 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0,2(5):588-592.
[11] 李楠,王平英.地佐辛用于腹部全麻手術后的鎮痛效果評價[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8(7):156-157.
[12] 李然,許幸.地佐辛注射液用于緩解術后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30(1):3-5,35.
[13] 艾玲,徐卉,魯佩,等.地佐辛靜脈自控鎮痛對肺葉切除術后炎癥反應的影響及鎮痛效果的評價[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2(4):413-416,426.
[14] 梁小虎,羅小群,周兵.術畢前靜注地佐辛對婦科腹腔鏡手術后復蘇期及術后疼痛的影響[J].江西醫藥,2016 (5):461-463.
[15] 夏若林.地佐辛在圍術期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4):18-20,24.
[16] 吳斌,胡鳳龍,郭文軍,等.地佐辛聯合芬太尼在術后靜脈鎮痛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0):99-101.
[17] 鄧巧榮,張建輝,盧錫華,等.術畢前應用地佐辛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復蘇的影響及對術后疼痛的干預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31(7):665-667.
[18] 劉心國,宿世玉,李佳慧,等.地佐辛硬膜外與靜脈用藥在產科術后鎮痛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5, 22(20):87-89.
[19] 徐德朋,陳復興,王全英,等.手術分娩對產婦和新生兒血中T淋巴細胞的影響[J].臨床薈萃,2010,25(24):2132-2134.
[20] 蔣青松,郭能起,李煥芬,等.剖宮產術后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自控鎮痛對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及炎癥介質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3):31-34.
[21] 高燕鳳,袁偉,丁曉英,等.地佐辛聯合氟比洛芬酯術后多模式鎮痛對胃癌根治術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5(5):669-673,713.
[22] 廖瓊,張紅.右美托咪定與地佐辛對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躁動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5,21(3):3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