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姐姐電影簡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城市化 經濟結構 制度變遷
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而行,工業化進程也就是城市化的歷程,而城市化的進程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化。城市化的前提條件大都是在工業化中孕育成熟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市場體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條件。英、法作為工業化先行國家,其城市化開始得也比較早,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英、法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城市化是指在工業化進程的推動下,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即農村勞動力由于城市比較利益優勢的誘導或者自身在農村喪失了必要的生存資料而主動或被動地向城市轉移的歷史過程。
1、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及其特點
工業革命是英國城市化進程的“啟動器”,使英國成為最早進行真正城市化的國家。在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而工業革命后,其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5%。英國城市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農業技術的改進和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為英國城市化提供了基本物質保障。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19世紀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在歐洲占首位。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農產品產量的提高,滿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農業勞動力在農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從152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而農業生產率卻提高了60%-100%。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大農場的建立,使英國能以較少的農業人口養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從而為城市化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2)工業革命推動小城鎮迅速發展為大城市。英國的棉紡織部門最先采用了機器進行生產,不僅使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還促使城鎮范圍不斷拓展,并迅速發展為大都市。如格拉斯哥在18世紀末還是一個小城鎮,但到1831年已經是20多萬人的大工業都市了。與此同時,工廠迅速發展,從1777年建立的第一個工廠算起,到1835年全國已有棉紡織廠1262家。工廠的廣泛建立,不僅使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而且有力地推動了英國城市化的進程。如曼徹斯特的居民從1801年的7.5萬增加到1871年的35.1萬,成為英國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3)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產業結構,推動了城市體系的形成。工業革命前英國以農業為主;工業革命后,第二、三產業的比重迅速增加。據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西斯蒙?庫茨涅茨的統計,在1801年,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則變為22%、34%和44%。越來越多勞動力的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到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這樣城市就逐漸具備了充足的能源、必要的生產資料、產品銷售市場和基礎的服務設施等。這些生產要素的集中所產生的聚集效應又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
(4)交通運輸業革命推動英國的城市化進程進入新的階段。工業革命帶動了以運河、汽船、公路和鐵路為主要標志的“運輸革命”。在鐵路建設方面,英國國會僅1836年就批準建設了25條新鐵路,總里程約1600多公里,而到1855年其鐵路總里程就已達12960公里,內陸鐵路運輸網逐步形成。在運河的開鑿方面,自從1761年開鑿了從沃斯利到曼徹斯特的第一條運河以后,到1842年,英國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運河,曼徹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運河樞紐;保爾?芒圖評價說:“在幾乎不到30年的時間,整個大不列顛的地面上都開出了四通八達的航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極大地加強了英國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使處于這些交通樞紐的地區迅速成為集商貿、工業和服務業為一體的城市或城鎮。
(5)工業革命促進了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首先,工業革命使英國的人口再生產發生根本變革,由于醫療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迅猛增加,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主體和勞動力。在1750年到1850年的100年間,英國的人口從750萬猛增到2100萬。人口的增加為英國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其次,工業革命前,英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村是社會的基礎和經濟的重心;但在工業革命后,社會經濟生活重心向城市進行轉移,同時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觀念也在向農村滲透。生活在廣大農村的農民逐漸離開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為加快城市化進程補充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隨著大批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伯明翰的人口從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萬人,到1848年,倫敦一地人口就達250萬。
從全國范圍來看,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城市化已經基本實現,1851年英國的城市化率就為51%。1861年英國的城市化率為62.3%。此后在1921年英國的城市化率已為77.2%,在1998年就激增到89%,而此時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僅為46%。
2、法國的城市化進程
法國在大革命后,拿破侖政府推行了扶植國內工商業的政策,并于1804年頒布了《拿破侖法典》,這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它為法國工業的興起創造了必要的制度條件。在18世紀初,法國的農村人口還占總人口的90%,落后而分散的家庭手工業與小生產者占著絕對的優勢。法國的農業革命到18世紀中葉才開始出現,各種比較先進的農業技術才逐漸得到運用。農業生產率的高低成為城市化進程最有力的“促發劑”或“鉗制器”。
法國長期盛行“家庭加工”的辦法,制造商或承包商把原材料委托給地方,分配到戶進行加工。這樣在很長一段時期,法國的城市并沒有英國那樣大的吸引力。法國由于地理和氣候條件,除糧食作物外,果木園藝業和養蠶業作為傳統生產部門,在農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類農業要求精耕細作,需要勞動力較多,又特別需要穩定的有一技之長的專業隊伍。另外,小農經濟在法國農業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對農民的維系力較強。所以,農業將其人口向外轉移的“推力”不足,使農民與土地的分離經歷了一個相當緩慢而長期的過程。
1812年,法國里昂的絲織業已發展到具有1萬家工廠、8萬工人的規模。1825年,英國解除了機器輸出禁令后,法國得以從英國輸入了大量的機器設備,有力地推動了法國工業的發展。到1848年,法國農村中的手紡織工業已基本上被大機器紡織工業所消滅。此外,金屬工業、化學工業、銀行業也都相繼發展起來。由于設備的更新和新技術的推廣,煤、鐵生產業也迅速增長。1831年法國建造了第一條長度為39公里的鐵路,到1848年時,修建了從巴黎到各地區鐵路,鐵路總長度為1931公里,在鐵路沿線的一些地區也逐漸發展起來,大大加快了法國城市化的進程。
法國是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19世紀時與英國同為世界強國,由于法國的經濟發達,工業發展水平較高,法國的城市化進展也較快。據統計,1994年法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96%,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4%。非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95.7%,農業勞動力僅占總勞動力的4.3%。由此可見法國的城市化率已達95%以上。盡管法國工業發達,城市化率很高,但法國的農業并未萎縮,反而很發達。1993年,法國耕地面積為1825.5萬公頃,占陸地總面積的33.2%,人均占有耕地0.316公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246公頃)。法國農業總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雖然僅占3%,但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在世界農業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甜菜產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產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產量居世界第3位,肉類產量居世界第4位,小麥、玉米產量居世界第5位。
以上情況說明了兩點:其一,在法國,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生產方式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生活方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已基本完成;其二,城市化的終極目標,不是消滅農村、取消農業,而是在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城鄉一體化。
二、英、法城市化進程對我國城市化的借鑒
英、法的城市化進程雖然各具特色,而且在城市化的具體實現機制上也有所差別,但是從對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四點有益經驗,對我國加快城市化進程具有極大地借鑒意義。
1、農業是城市化進程的啟動器
農業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動力,是城市化的基礎前提,最初產生的城市往往是農業比較發達的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和前提條件。主要表現在農業為城市化的推進提供充足的商品糧和工業原料。為城市人口提供必要的糧食,為城市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提供基本的生產原料。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本身變成了城市銷售其產品的巨大消費市場,從而為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注入活力。而且,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向城市,為城市的鞏固、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而且通過農產品的出口,換取外匯,推動城市化進程。可見,農業是城市化進程的啟動器,只有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化進程才能啟動。
2、工業是城市化進程的驅動器
在工業化過程中,通過規模經濟效應和產業聚集效應吸引人口、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城市集聚,從而使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數量逐漸增加。可以說,工業化是城市化的“驅動器”,而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引力器”。二者的關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生產要素比較利益差別的驅動下,大量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都涌入了比較利益高的地區,逐漸形成了工業企業聚集區,構成了城市化的開端;二是工業布局與城市布局存在空間匹配關系,工業發展的工業化和專業化,導致企業資源、要素的空間聚集,為城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構成了城市化進程的實質性內容;三是工業化通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協調的產業鏈,推動了城市擴張,強化了城市的聚集和擴散功能。總之,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必要條件和驅動因素。也可以說,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經濟本質,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
3、第三產業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器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其職能更加復雜化和多樣化,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增大,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減弱,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城市化的主要驅動力,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生產配套性行業,如運輸、金融、廣告、科技、咨詢等行業的發展帶動了城市化;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對豐富多彩的生活消費增加,住房、購物、文化教育、體育娛樂、旅游度假等相關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加城市的就業機會;第三產業的大量發展,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的現代科教中心、文藝中心、政治中心的地位,使現代居民的現代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可以說,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源動力。城市化就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間范圍內第二、第三產業生產區位的形成和發展以及與其相伴形成的消費區位的形成和聚集過程,城市的發展主要表現為第二、第三產業的成長。產業本身的聚集效應以及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使第二、第三產業產生乘數效應,進一步促進各種資源聚集和城市發展,從而對城市化進程起到加速作用。
4、制度變遷是城市化進程的助推器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現實的人在由現實的制度所賦予的制度約束中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在有了制度時才得以發揮其功能。制度變遷主要通過降低交易費用、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激勵機制、為有效的合作提供條件和保證,對經濟發展施加影響。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與發展,而無效的制度安排則抑制甚至阻礙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城市化作為伴隨社會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變遷而產生的社會現象,同樣與制度安排及制度變遷密切相關。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或是提供不利于生產要素聚集的制度安排,就會阻礙要素的流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的有效發揮,就會妨礙城市吸引和擴散效應的實現,從而阻礙城市化進程的正常進行。
制度變遷對城市化的助推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通過安排有效的農業發展制度,可以促進農業產出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業在維持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為非農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提供農業剩余;二是通過安排有效的非農業發展制度,可以促進經濟的非農化,從而為吸收農業剩余創造條件;三是通過安排有效的要素流動制度,使農業要素的流出和非農業要素的流入能夠有效銜接;四是通過安排有效的城市發展制度,使城市的基礎設施能夠滿足非農業和人口聚集的現實需要和不斷增長的需求;五是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要素和經濟活動在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由城市向其腹地,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擴散,以此推進整個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可見,在英國、法國城市化的進程中滲透著經濟結構的變遷、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和制度變遷的推動。城市化的進程就是以第一產業農業的發達為前提,以商業貿易等第三產業為牽引和以第二產業工業的興起為動力的社會綜合變遷過程。我們在推動城市化的過程中,既要借鑒英、法等先進國家城市化的有益經驗,也必須要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按照城市化的本來規律推動其發展,既不超前也不能滯后,而要使我國城市化走上一條快速、穩健、生態、和諧和安全的道路。
(注:本文是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吉林省城鎮化特色及其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6057)
【參考文獻】
[1]王章輝、孫嫻:工業社會的勃興[M],人民出版社,1995.
[2]錢乘旦:英國史論文集[M],三聯出版社,1982.
[3]李其榮:世界城市史話[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齊世榮:精粹世界史――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5]波梁斯基:外國經濟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
[6]黃序:法國的城市化與城鄉一體化及啟迪[J],城市問題,1997(5).
關鍵詞:智能化建筑 弱電技術 工程設計
作為一項復雜的工程,智能建筑弱電系統的建設涉及了諸多方面,如各個子系統界面的互聯(如建筑物內的通訊系統、機電設備系統等)以及裝飾工程、土建工程的施工界面交叉等,都需要多種學科、技術的緊密協作。顯然,要想讓智能建筑整體運行的先進水平得到保證,就必須將其智能作用以及弱電系統的合理性、先進性充分發揮出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前智能建筑電氣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技術就逐漸引起了業界人士的普遍關注。
1 智能建筑弱電技術的涵義及在我國的應用現狀
1.1 涵義
明白弱電技術的涵義是理解智能建筑弱電技術涵義的前提。所謂弱電,其主要是根據強電的相關概念來進行定義的,其指的是電壓或直流電路在32V之內的直流電壓,能夠通過相應的電能來對信號進行有效的傳播、交換[1]。同時,信號傳送效果的優與劣是衡量弱電的主要標準,而頻率高、電壓低則是其主要的特征。在實際的建筑工程應用過程中,根據不同弱電的差異,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將弱電作為信息源來進行信息的交換,如家用電器(電腦、電視等),此類的技術都能夠被稱作為弱電技術。而另一類則用于電氣消防、樓控、周界報警等大型的公共設施,這類弱電則為低電壓電能。所謂智能建筑弱電技術,即就是通過對弱電技術的利用來讓建筑的消防、安防、樓控等方面實現智能化的技術。
2 我國智能建筑弱電工程設計、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2 . 1 我國智能建筑弱電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 題
2.1.1 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和標準
雖然山東、上海等地區已經陸續的制訂與出臺了關于智能建筑包含弱電工程系統設計的相應標準、規范,并且相關部門也制訂了綜合布線標準規范,但是從整個行業、全國的范圍來看,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與規范。在這樣的局面下,就很難以明確的依據來作為標準進行弱電系統的設計,加之這方面的起步較晚,我國能夠作為參考的成功實例顯然不多。因此,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國就必須盡快選擇與制定出適合于自身國情的設計標準。只有這樣,目前在弱電系統設計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才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而也只有在統一標準與規范約束之下,我國弱電系統設計的工作才能夠得到有效的開展。
2.1.2 設計中的主要漏洞
目前,我國在智能建筑弱電工程的設計工程中普遍存在著以下漏洞:一是沒有對設備、線纜安裝的工藝及物理尺寸進行充分的考慮,這就導致了安裝空間不足、開孔尺寸錯誤、線纜彎曲半徑不足等諸多問題的出現;二是圖紙設計不規范、設備點位布置設計不當,同時在電源的容量上以及線纜的 半徑 與備 份設備 的設 計上 冗余 過大,這些現象的存在都將直接增加系統造價,并極有可能增加維護的成本。另外,由于對部分設備、材料的使用效果并不了解,很多工程師在新的設計過程中總是將使用效果不好的設備、材料以及施工工藝進行重復的使用[2]。
2 . 2 我國智能建筑弱電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問 題
弱電系統施工管理工作是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的重要與關鍵環節,但就當前建筑弱電系統工程的施工管理情況來看,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或多或少對工程的質量、進度、安全等造成了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受施工管理人員素質能力、施工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施工質量控制未能全面落實到位;理論與實際脫節,未能將施工進度計劃和具體施工情況緊結合;在施工安全方面,一些安全措施還不到位,一些施工人員缺乏安全責任意識或是缺乏安全防范技能等。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提升弱電系統施工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3 完善弱電工程設計、施工的相應對策
3 . 1 完善智能建筑弱電工程設計對策
3.1.1 提高設計規范,加強智能化設計水 平
施工方案設計與功能設計是整個弱電工程設計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此階段的設計過程將直接決定建筑弱電智能化系統工程的總體方案。顯然,要想讓設計工程的質量得到有效保障,我們就必須保證所設計功能以及使用的設備與設計的方法都完全符合于實際的施工合同要求,并且要以廣大用戶的角度來對智能化水平進行客觀的評價。同時,在弱電工程的設計中,必須充分結合設計設備的功能來合理制定相應的施工內容。而所提供的智能化設計內容也必須充分的結合目前我國電子設備技術的發展現狀,要新的智能化設計方案。另外,必須讓設計工程的信號匹配、系統功能以及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得到保障,對施工總體方案也要進行嚴格的審核,只有這樣,智能化工程設計的規范性才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
3.1.2 做好驗收檢驗,讓實施建筑的可靠度得到保障
顯然,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很難避免一些失誤的現象出現,因此我們就必須通過有效的驗收工作來對工程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從而為廣大用戶提供具有規范性的智能化弱電設備。另外,建筑弱電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溫度與濕度以及清潔程度的直接影響,所以我們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 極有 可能 導致弱 電設 備的 壽命 減少,因此我們應該通過設備的使用說明來對弱電設備的工作狀態分別進行嚴格的驗證。如果在驗收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的存在(如信號、電流、電壓的不穩定等),就必須及時的組織相關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來進
行分析,然后進行技術維護或返工。
3 . 2 完善智能建筑弱電工程施工管理對策
3.2.1 弱電系統施工前的管理
首先,要結合弱電系統涉及到的內容掌握有關規范與標準,嚴格遵守弱電工程施工和驗收的規范標準、工程所在地區的工藝標準以及工程所在地有關部門的相應規定。通常來說,弱電系統工程安裝施工應遵守五個規定,分別為GB50200-94有線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116-92民用閉路監視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EAI/TIA-568A商用建筑線纜標準、GB/T7427-87通信光纜一般標準以及CECS72-95建筑和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其次,熟悉并審查施工圖紙,掌握每道工序的要點,為此,需要學習圖紙,知曉圖紙設計意圖、內容以及需要的技術條件,結合施工現場具體情況,檢查土建和安裝圖紙是否吻合,掌握各個專業間的協調配合關系。再次,在施工前還要做好完善的準備,如需要的材料、設備、勞動力、施工圖紙等。
3.2.2 弱電系統施工中的管理
(1)施工人員管理。弱電系統施工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管理和技術人員,為此需要做好這些人員的組織協調工作,結合施工進度合理分配管理人員、安裝人員、技術人員以及調試工程人員的時間,確保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同時,還應做好勞動力和技術力量兩者的和諧統一,充分發揮兩者的結合效用。
4 結語
弱電系統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和復雜性很強的工程。弱電系統工程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只有不斷了解與掌握新設備、新技術,科學合理的制定出弱電工程設計的施工標準,強化落實弱電系統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確保弱電系統工程的質量,為業主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捷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的空間,真正的為社會與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舒適的智能建筑。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