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課程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張春桃王海蓉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卓越計劃”與國家級特色學科的建設者和實踐者。能否建設并保證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工程型師資隊伍,是我校“卓越計劃”實施和特色學科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現代工程的實踐性和創新性決定了工科院校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素質和能力。作為省級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我校化工原理教學團隊的負責人歷來都由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工程經驗的知名教授擔任,團隊中青年骨干教師已全部實現博士化。課程建設過程中,始終重視教學團隊建設,以團隊合作機制為基礎,每學期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教學經驗交流及講課競賽。以教學促科研、搞好科研為教學,是當今高校工科教學改革的關鍵。我校化工原理教學團隊非常重視教學與科研的辯證統一。團隊近五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863項目2項及企業合作項目16項。教學團隊注重把科研中獲得的成果及新理論和新方法及時融入課堂教學,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同時,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可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平臺。團隊以開放性試驗、指導畢業論文及“挑戰杯”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具體的科研項目,使書本中的理論知識得到鞏固與提升,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工程技術難題的能力,對學生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大有裨益。而且,科研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學生參與其中,變課堂被動接受知識到以探索、研究和發現為基礎的主動學習,能夠涉足科學前沿領域。從事科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高素質人才培養。培養優秀青年教師是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已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個系統全面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團隊除日常教學培訓指導工作之外,還非常注重青年教師工程素養的培養,與武鋼焦化、河南順成集團等企業建立了青年教師培訓基地。筆者有幸于2010年暑假在順成煤焦集團實習1個月,期間接受了學校的老專家和企業的高工的系統培訓。我們吃住在生產一線,拍下了近千張設備圖片和近百段設備運行視頻,返校后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對此反響熱烈,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也予以了報道。[4]在學校政策的支持下,學院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引進具有豐富工程經歷的教師,從武鋼焦化、濟寧碳素、湘鋼、柳鋼等企業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水平工程專家到學校做兼職教授,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聯合導師,承擔培養學生、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團隊教師每年都會根據學生的畢業去向跟合作密切的企業開展聯合指導畢業論文活動。學生直接參與橫向課題研究,根據實驗進展需要,可在學校和企業完成部分實驗。
搭建開放性實踐平臺
現代化大型化工生產裝置流程復雜、高度集成化與自動化,學生生產實習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熟悉現場流程,很少有機會實際操作。而這些工業化生產工藝流程和裝置重現在學校實驗室里又很不現實。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我校化工原理精品課程體系開設了28學時的化工仿真實驗,涵蓋離心泵與液位控制、加熱爐與列管式換熱器、往復壓縮、吸收、精餾等,通過模擬生產中流量、溫度、壓力、液位等數據的生成及其變化,以及化工生產過程中開車、運行、停車和事故處理等操作過程,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深入了解化工過程的工藝和控制系統的動態特性,提高對復雜化工過程動態運行的分析和決策能力,增強大工程觀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四、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傳統高等工科教育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播,教師在講臺上填鴨式地講,學生被動地邊聽邊記筆記,課后再花大量時間復習以應付考試。獨立思考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發現問題能力、獨立科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培養上述能力需要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網絡、化工仿真等),引進生動活潑的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小組合作研究等方法,啟發學生自學、互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勇氣和研究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變成真正的教學主體,以提高各項能力和學習效果。比如,我們在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中讓學生自由分組完成煤氣凈化或煤氣初冷的工藝設計及主體設備的選型。化工原理課程涵蓋了大量工程設備的選型與設計知識,而學生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生產實際,工程觀念不強,對于這些工程設備的結構及其操作狀態沒有直觀的認識,對設備里面復雜的流體流動狀況及其伴隨的熱量傳遞和質量傳遞很難有直觀的了解,而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很難有效地提供豐富的工程信息。筆者利用flash動畫、工廠拍攝的視頻短片和圖片講解流體輸送、傳熱及氣液傳質設備時,圖文并茂地反復演示設備操作的動態過程和設備的內部結構,使抽象、枯燥的內容形象化,把復雜的設備結構、物質運動狀態和傳遞現象(熱量、質量、動量傳遞)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呈現著引人入勝的動態效果,從而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情景,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教學趣味性,避免了教師長時間抽象講述而學生收獲甚微的現象,教師能將精力和時間更多地集中到重點知識與重要分析方法的講解上,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學生也因此加深了對課程的理解,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德育課程;改革
論文摘要:隨著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與全面實施,長期以來一直在針對性、實效性、科學性等方面普遍較差的中小學的德育課程改革也進入了新的建設時期。在新課程背景下,德育目標定位、內容選擇、德育方法及德育評價等方面都應進行全面改革。
隨著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中小學的德育課程也進入了新的建設時期。課程改革要求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既符合素質教育的思想又體現時代的要求,這使我們明確意識到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樣是~大基本任務,而且它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促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是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標。可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的德育工作一直在針對性、實效性、科學性等方面普遍較差,尤其是德育工作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社會實際、脫離學校課程設計等諸多問題
一、當前我國德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按照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結合德育實際,目前,我國德育課程在目標定位、課程內容及實施方法等方面存在問題。
(一)德育課程目標定位不準。
微課程設計論文1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和互聯網為主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已經逐漸深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微課程這一教學形式的開發與設計成為教育領域值得關注的熱點。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眾多專業教師利用微課程,結合教學實際來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基于此,從微課程的理論入手,對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進行系統論述,并就如何充分利用微課程提出有效措施,以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為學科教學的設計與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設計;開發
0引言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了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各界對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大,計算機應用基微課程成為眾多學者深入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在此背景下,計算機專業教師應不斷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以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對這一課程的微課程開發與設計已經成為學科教學領域高度關注的話題。專業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學情,充分利用微課程的優勢,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結合人才發展需求,設計與開發科學合理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其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1微課程的相關概述
本文作者:毛文青作者單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聘請技術人員
聘請民間藝人到學校講課,這是二十世紀初期德國包豪斯學校創始人格羅佩斯提倡的做法,我國第二代陶藝教育者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施于人先生也非常重視向民間藝人學習。他曾多次將民間藝人請到學校授課,在教學中很好地“貫徹了傳統技藝和現代裝飾相結合,美術基礎和陶藝專業相結合,藝術創作和產品設計相結合,理論修養和陶藝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思想”[1],這是我國陶藝教育的成功經驗。作為坭興陶這個地方陶藝來講,由于工藝技術特殊,工藝流程獨特,與其它陶瓷藝術有很多不同,對于初學者來說,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過程。為了很好地學習這一“特殊的”陶藝品種,聘請行內坭興陶設計師和行業技術人員就顯得十分必要。在廣西高校中,欽州學院長期聘請民間藝人走進學校,教授技術課程,是踐行包豪斯式作坊教學理念的做法。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的產品設計專業、裝飾設計專業引進陶藝教學,則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在實習基地建立教學工作站的做法,與企業結合,聘請專業設計師和技術人員為特聘教師,在產地建立的教學工作站培訓學生和教師,傳授制陶技藝。這些做法有利于更好地傳授直接技藝和獲取最直接的實踐經驗。正如包豪斯陶藝作坊教學模式中重視“作坊訓練”,保證培養出具有過硬的工藝技能的人才,以來民間藝人和技術工人實現師資保障。
科研項目驅動教學
藝術家在參與創作的同時,以科研項目驅動教學,并帶動企業發展。藝術家、專業教師、企業技術骨干、學者、教授等往往構成團隊,擔任科研任務,形成當代坭興陶產業發展中的新力量,獲得雙贏之效。近年來,藝術院系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合作,共同研發技術,探索科學的坭興陶制作工藝和燒制技藝,掀起了熱潮。校企合作、院校開發項目層出不窮。自2001年帥立功教授開始以坭興陶為對象研發旅游產品以來,還有許多院校獨立承擔或者校企聯合承擔了以坭興陶為研發對象的課題。其中主要有2005年廣西藝術學院和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合作《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2007年欽州學院的《欽州坭興陶造型與裝飾設計研究》、《北部灣風情特色旅游坭興陶工藝品研究開發》,同年還有桂林工學院的《降低欽州坭興陶燒成溫度的工藝條件研究》,同年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與千秋坭興陶業有限公司聯合合作的校企一對一項目“坭興陶窯變燒制技術研究及應用”,及2009年與欽州千秋陶業有限公司和欽州一極坭興陶藝有限公司合作項目“廣西少數民族茶具設計研究與開發”等等。這些科研項目的研究和實施為高校陶藝課程與坭興陶的結合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也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新動力、新方向。廣西院校的陶藝課程大多引入企業實際項目,校企共建,在企業真實的環境中完成產品設計、制作業務,培養了學生職業崗位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這種以項目為載體,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模式。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驅動教學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完成陶藝課程任務:(1)邀請企業資深坭興陶設計師和骨干技術人員,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活動。(2)結合陶藝教學內容與企業合作,為企業承接工程項目服務。(3)聘請企業資深設計師和技術人員為外聘客座教師。(4)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假期到企業實習,部分學生選擇畢業實習到企業進行。(5)在實習基地建立教學工作站,運用企業技術人員授課,搞好專業技術培訓。隨著學校內部設施的完善和技術能力的增強,單靠引進企業項目促進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必須有更為長效且長遠的教學模式保證時間和技術師資,陶藝工作室教學模式成為教學發展需要。
陶藝工作室模式
一、課程體系構建
1主要問題現有課程體系大體上按學科建立,課程體系方面與就業要求,特別是與“卓越計劃”不相符的地方,主要在:一是全日制“應用研究型”研究生課程設置與“學術研究型”研究生課程差別不大,所使用教材和授課內容基本相同;二是專業課中缺少實驗教學環節及缺乏工程技術的訓練環節,這與“應用型”所要求的重視實踐環節相背離;三是“應用研究型”研究生主要以學校教師的指導為主,缺乏企業導師的實質指導。
2課程體系的構建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教學體系已經歷了幾輪的修改,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學術型”研究生應修滿課程學分≥34分;“應用型”修滿課程學分≥32。依據環境工程學科特點構建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學位課(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非學位課、實踐環節為必修課(含學術活動、科研實踐、社會實踐)及專業補修課。其中公共學位課是國家規定的必修科目,主要包括自然辯證法概論、英語讀寫、數學類課程(如數理統計與隨機過程等),其目的是使學生構建基礎知識體系,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在專業學位課的設置上,對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化學類課程進行了整合和系統優化,強化了環境工程理論基礎和工程專業基礎,提升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基礎研究能力及綜合競爭力。選修課分為專業選修課和一般選修課。專業選修課主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研究方向,開設多種應用性強的課程由學生選修。包括油田污水處理、石油與環境微生物技術、石油污染土壤修復的原理與技術等。一般選修課主要包括一些通用的課程,包括知識產權法、科技論文寫作等,主要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體系呈現的特點
1課程設置層次分明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四類課程層次分明,體現研究生教育循序漸進規律,授課內容各有側重,充分考慮各類課程之間的區別、聯系,考慮碩士生課程與本科課程之間的區別、聯系。一級學科平臺課程是本科課程的延續、深化,講授從事學科研究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方法技能,注重學科交融。二級學科選修課程著重介紹學科發展趨勢、發展動態、研究成果,指導碩士研究生開展具體的科研活動,完善知識體系,培養創新思維。三級學科可以是原有的二級學科,可以由一級學科內各個二級學科重組而成,也可以是新的學科生長點或交叉學科的研究范圍。
2課程設置彈性化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選”字,并且打通院系之間、專業之間的壁壘,同時整體化、彈性化地設計課程,增加選修課比例,選修課廣泛覆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各個方面和學科前沿,滿足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分類培養,實行真正的選修制,研究生充分擁有選修自主權,能夠根據個人學術背景和發展需求,選擇適當課程,以增強碩士生對未來工作和研究的廣泛適應性。對學術型培養模式重在理論問題、前沿問題的理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用型培養模式重在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