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綠色經濟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與地區的綠色物流發展經驗,結合國際貿易綠色物流對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制約,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基于提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角度,探討了我國出口經濟應對國際貿易綠色物流標準提升的現實策略。
關鍵詞:綠色物流;對外貿易;生態經濟
在世界經濟與文化交流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國際間商業活動日漸繁多,貿易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地位愈發重要,同時各國貿易環境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加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逐漸興起,“綠色物流”、“綠色GDP”等概念被不斷提出,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物流作為貿易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在貿易活動中飾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粗放物流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愈發嚴重。因此,我國應與多邊貿易國積極開展綠色物流系統建設,希望借此調和環境與貿易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使綠色物流的理念與實踐從地區走向全球,輻射到國與國間的貿易活動。
一、綠色物流的國際發展經驗
(一)美國美國是最早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國家之一。所謂綠色供應鏈即用環保的理念來對供應、生產、銷售各環節進行監督管理。美國在推行綠色物流的過程中,非常注重逆向物流的發展,逆向物流方便了企業退貨、廢物回收等工作,一方面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使企業的資源消耗最小,達到了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大力發展綠色化包裝袋是美國推行綠色物流的重要舉措,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絕大部分州政府就已經出臺了法律法規,明確國民應使用帶有“綠色標志”的包裝袋,而禁止使用難以降解的包裝袋。
(二)歐盟歐盟牽頭制定了一系列舉措,從而改善了歐洲國家物流效率低下的狀態,實現了綠色物流的目的:發展逆向物流,歐盟制定了《標準回收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各行業報廢物品的回收方法;推行綠色包裝,同美國一樣,歐洲也很重視綠色包裝的普及,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各國就紛紛展開綠色包裝立法方面的工作,先后頒布賈琳琳(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450044)基金項目:2016年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校級教學團隊項目“商貿流通企業發展與商業模式創新科研團隊”(編號2016-05)中圖分類號:F746文獻標識碼:A了《包裝廢棄物處理》、《包裝盟約》等法律;創建綠色工業園區,在綠色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真正做到相互補充,一個企業產生的廢物可以變成另外一家企業的原材料,真正做到了資源的循壞利用。
摘要:綠色經濟發展成為當今熱門話題,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綠色經濟方法的比較分析,分析出其他方法的優缺點,并且說明自己用綠色GDP投入產出法的優勢,為經濟決策提供了更高的一個基點。
關鍵詞:綠色經濟;方法;研究
一、背景與現狀
資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雙重約束下的中國粗放型非綠色發展模式問題日益凸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也日益嚴重。據統計,環境污染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能夠達到GDP的10%左右,三廢的排放量都是居高不下,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的威脅。與此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問題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并且做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比如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和社會快速發展不能夠同時兼得,要想經濟的快速發展,犧牲環境是必不可少的,而綠色經濟模式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保持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最終和諧統一的一種狀態。因此發展綠色經濟勢在必行。
二、國內外綠色經濟方法研究現狀
最早提出綠色經濟一詞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經濟學家皮爾斯在其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率先提出綠色經濟一詞。綠色經濟的提出,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韓國在2008年8月提出了以綠色成長為主題的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以期能夠加強韓國在能源、資源危機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應對能力,從而進一步緩解韓國在溫室氣體減排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除韓國外,日本在2009年4月公布了名為《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政策草案,以期通過該草案的實施達到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進而強化日本的“綠色經濟”。在歐洲,歐盟環境部長在2012年4月公開表示,歐盟將全力支持發展綠色經濟。
摘要:發展綠色經濟是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之舉,也是當今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從發展綠色經濟的前提、主體、助力和保障四個方面,立體式地分析實現綠色經濟的路徑取向,從農業、非農產業、金融和立法等層面全面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關鍵詞:綠色經濟;實現路徑;多元取向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建設進程全面推進,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造成了能源過度開發、水資源不足、土地資源相對緊缺、生態系統失衡和人與自然矛盾突出等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阻礙了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當前,經濟發展的理念及增長方式的轉變顯得尤為迫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專門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規劃中涉及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理念之一,是指導我國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南。綠色經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在傳統產業經濟的基礎上,主要以市場為導向,將經濟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作為紐帶,是實現經濟、環境和諧共存的一種全新經濟形勢。綠色經濟指的是以效率、持續及和諧為目標,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以轉型升級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著力點,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內容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與我國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不同,綠色經濟既要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長期持續發展,要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綠色經濟具有循環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等特點,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發展綠色經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同步進行推進。
二、農業“綠色化”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前提
農業的綠色發展是綠色經濟的多元發展的前提和核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大發展取得重大成效,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產品及高效的勞動生產率。但之前我國農業生產主要是以傳統生產模式為主,是以追求產量為主要目標,因此,造成了涵蓋農藥、化肥用量加大和土壤受到污染等等方面的種種生態問題,對農業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帶來了嚴峻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糧食生產和進口數量的逐漸增長,我國開始注重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不再以簡單的追求產量增長為目的。
內容摘要:降低金融服務門檻、金融服務成本,擴大金融服務覆蓋群體從而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是發揮金融業對經濟可持續增長推動作用的基本前提。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的影響因素,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這可以為更好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提供相關理論基礎。最后本文提出從完善風險監管體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降低數字普惠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通過將數字普惠金融的貸款成本與信用掛鉤等方式更好地讓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發展。本文的研究將有利于更好發展我國綠色經濟,因而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綠色經濟;影響因素;策略分析;風險監管體系
引言
數字普惠金融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數字信息技術,發揮數字信息的透明和便捷特性,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和金融風險,從而讓金融服務深入到低收入和中小微企業中,有效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金融服務需求,進而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考慮到當前我國面臨的嚴峻環境問題和能源短缺問題,如何有效使用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從而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必須思考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系統探討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的影響因素與策略,從而更好地讓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學者們就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消費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展開了分析。邱兆祥和向曉建(2018)認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還存在較多的問題,為了更好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需要從金融創新、數字基礎設施和征信體系等方向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滕磊(2020)發現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使用深度的提升和覆蓋廣度的擴大,能夠有效緩解民營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約束。江紅莉和蔣鵬程(2020)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促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來優化居民消費結構,并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成學真和龔沁宜(2020)發現數字普惠金融顯著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推動傳統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來促進實體經濟持續發展。雷漢云和王旭霞(2020)發現綠色金融能夠通過改善環境促進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張林和溫濤(2020)發現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促進服務業發展和居民收入提升途徑增加居民創業機會,進而促進全社會創業創新,但是這種促進效應還受到自身發展水平和地區市場化程度的影響。楊偉明和粟麟(2020)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顯著提升居民收入,這種促進作用在城鎮居民和東部地區居民中更加顯著。綜上所述,本文發現當前缺乏系統探討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采取相關最優策略從而更好發揮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的作用。有鑒于此,本文將就各類影響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的影響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相關策略建議,從而為政府出臺相關支持數字普惠金融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的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1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發展的機理
(一)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將資金配置給綠色企業服務綠色經濟發展綠色企業為了實現節能、減排、高效的生產方式,需要對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綠色改造,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綠色改造的收益風險卻相對較高,在金融機構獲取綠色企業生產信息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傳統金融機構不愿意將資金借貸給這類企業。這導致綠色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突出。數字普惠金融則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降低了綠色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消除,降低了金融機構的風險,金融機構愿意將更多的資金配置給綠色企業,有效解決了綠色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從而綠色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金融資金,順利實現綠色生產方式的改造。因此,在數字普惠金融的推動下,更多的金融資金被注入到節能、環保的綠色企業中,而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所獲得的金融資金逐漸減少,這意味著綠色企業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污染低效企業將逐步被市場所淘汰。
摘要:發展綠色經濟已經在全球達成共識,研究綠色經濟與林業之間的關系可促進林業的穩定、高效發展。本文闡述了綠色經濟的內涵,探討了林業在綠色經濟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闡述了在綠色經濟背景下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成果及展望。
關鍵詞:綠色經濟;林業;機遇;挑戰
1綠色經濟背景
1989年,“綠色經濟”的概念由經濟學家皮爾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本產業鏈,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經濟形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其的《綠色經濟報告》中,對綠色經濟給出的定義是,“從長期上來看,能夠改善人類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時不會使后代面臨生態稀缺性和環境風險的經濟形式”。在國內的研究中,一般認為綠色經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的綠色經濟指的是環保產業;而廣義的綠色經濟除了環保產業之外,還包括諸如綠色消費與政府采購,綠色貿易與進入,綠色稅收與財政,綠色會計與審計等除生產領域外的一些綠色制度和行為[1]。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紛紛開展綠色經濟行動。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明:實現綠色經濟不僅會實現財富增長,尤其是生態共有資源或自然資本的增益,而且還會在今后一段時期產生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應對綠色經濟的發展趨勢,各國紛紛通過立法和出臺規劃開展行動。英國在倡導低碳、低排放,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美國以開發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為主題,制定了“綠色經濟復興計劃”;歐盟制定了“環保型經濟”的中期規劃;印度制定“國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韓國通過了“綠色工程”計劃,日本在逐步擴大“環境產業”市場規模[2]。
2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聯合國森林論壇的第九次大會在探討“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時提出,林業對構建綠色經濟的潛力巨大,要發展綠色經濟,必須將林業置于優先發展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