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業科技創新案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振興,構建農業產業體系,而生態農業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根本。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課題組以四川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為例,采用文獻研究法與實地觀察法,探討新時代生態農業發展實施策略。研究發現,農業產業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基礎不同,主要農業產業不同,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也有所差異,而人才回鄉創業、建設生產示范基地和生態園,以及農業規模化發展是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路徑;因此,在各地區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對自身發展環境的分析是確定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的首要前提,同時,應該突出生態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特征并提高參與企業自身汲取資源的能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產業化之路,獲得獨特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農業;典型案例
我國農業長期以來采用的都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和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的低下。實現鄉村振興需要發展現代農業,而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生態農業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成果,實現了農業效益的穩步提高,成為現代農業大發展的主要抓手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
1鄉村振興呼吁現代農業發展
現代農業主要興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崛起,科學技術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現代農業應運而生。現代農業主要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通過農業科技的廣泛運用與傳統的農業生產經驗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農業發展科學化。發展現代農業,旨在消除傳統農業的弱質性,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農業成為具有就業吸引力的產業,使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使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1]。眾所周知,隨著農業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消費水平的提升,生態農業成為當今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民生的重要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歷來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解決一切農村問題的前提;生態宜居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表達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好家園的追求和向往[3]。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深化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對生態農業經濟制度的革新,創建高效系統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現代農業能夠通過對物質循環和能量的多次高效的利用,提高農業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在生產過程中極大地降低了生產的成本,提升了農業經濟收益。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依據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是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已然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不僅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和支柱產業,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手段。生態農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了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在保證以生態為核心的基礎上,推動了能源利用的創新,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改良了農業土壤,實現了農業生產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4]。生態農業是一種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優化的農業生產方式。
2鄉村振興戰略與實施生態農業發展相互促進
20*年,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市黨代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自主創新為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強市為目標,以機關作風建設年和大討論大實踐活動為契機,解放思想,激發活力,開拓進取,扎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項科技工作,特別是在爭取省以上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經費、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與研發中心、推動政產學研合作和加強專利工作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推進了我市科技進步,為實現我市“增強三力、奮力崛起”和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提供了科技支撐。
一、20*年主要工作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1.列入省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03項,其中列入國家級、省級重大和重點科技項目71項。全年共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經費5200多萬元。
2.全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465億元,比上年增長28.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6.4%,比去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
3.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累計39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2家,累計161家;新增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4家;新增省高新技術產品77只。
4.新培育省級科技型企業31家,其中: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7家、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4家;新培育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13家,累計44家。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及《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都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省是農業大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比較繁重,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約束力較強,因此,必須從**省的實際出發,重要約束條件需要用技術替代去突破,應該用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分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從**省的現實基礎分析,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利條件突出表現在:
(一)地形地貌多樣,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農業類型
**省環繞京津,國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海岸線400多公里,地形、地貌類型多樣,幾乎是中國農業的縮影。從現代社會需求和農業生產、生態區域特點出發可以分為山區、山前平原區、低平原區、壩上地區、城鎮郊區和沿海及灘涂區等六個生態經濟類型區。北部為高原農牧交錯農業,西部為干旱山區、丘陵農業,中間為環京津都市城郊農業,南部為山前平原農業,東部為沿海、灘涂農業。栽培作物種類繁多,優勢農產品特色突出豐富多彩的農業類型和農業資源,為我省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區域特色和產業優勢,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多種發展模式。
(二)“晏陽初平民教育”、“科教興村計劃”和“創建文明生態村”等成功范例,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2013年工作總結
2013年,科技局和知識產權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和委“發展為要、穩定為重、民生為本、團結為根、黨建為基”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增量提質、跨越發展”的主基調,立足部門實際,積極謀劃,精心實施,全力推進全科技工作和知識產權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根據《中共委辦公室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3年農業農村工作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委辦〔2013〕36號)和《中共委人民政府目標管理辦公室關于下達直部門2013年度目標績效任務的通知》(目〔2013〕9號)文件要求,我局主要目標任務有11項,完成情況如下。
1、民生工程完成情況:截止10月底,完成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57042人,完成任務的114.08%,推廣新技術6項,完成任務的100%。
2、科技項目申報完成情況:2013年省科技廳下達我的省科技計劃項目24項,項目資金900萬元,其中:新立項21項,790萬元,往年立項今年續安排項目資金共3項,110萬元。
新聞采編范文1
【摘要】“三農”是關乎農村發展、農民生計和社會穩定,關乎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問題,因此一直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視,也是各級報紙媒體新聞報道的重點內容。近些年,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以及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科技新聞不斷涌現,并成為各級報紙新聞報道的寵兒,因此媒體采編人員必須掌握農業科技新聞的采編技巧,才能為廣大受眾提供優質的農業科技新聞。基于此,本文在明晰農業科技類新聞報道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地方媒體在農業科技類新聞報道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探索新時代農業科技新聞采編技巧的提升策略,旨在提高農業科技新聞的質量,媒體更好地服務“三農”。
【關鍵詞】農業科技;農業新聞;采編技巧
在新聞采編過程中,新聞采編工作者自身專業素養和采編技巧,對于新聞作品的可讀性、新聞報道的深度和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業科技新聞主要是以農業技術的科研成果、農業科技人物采訪、農業科技應用以及農業科技的調研等內容進行報道,需要媒體采編人員在堅持新聞采編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掌握并運用采編技巧,才能更敏銳地發現捕捉和甄別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精準地進行實地采訪,提升農業科技新聞的質量,進而滿足廣大受眾需求。
一、農業科技新聞的內涵
所謂農業科技新聞,顧名思義就是指以農業科技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其范圍十分廣闊,比如黨和國家對“三農”方面的新政策;農業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杰出人物和先進事跡;農業科技生產實踐方面的新經驗、新成果、新進展;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新途徑、新效果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等。近些年,伴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不斷深入,農業科技革命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開始關注農業科技新聞,不僅開設了農業科技新聞的專版,而且農業科技新聞的內在規律和采編技巧也成為媒體采編人員關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