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企業并購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企業并購過程中財務風險相關類型
(一)并購前相關財務風險企業并購活動進行之前,如果未能了解并入企業的各項信息,或者是自身的財務狀況,在市場環境影響下,就會構成各種風險,主要包括三種:其一,外部環境方面的風險。即匯率浮動情況、產品信息的變動情況、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動情況、通貨膨脹、經濟危機以及政策改變等。在有效掌握各種信息的前提下,一般能夠規避并購前相關財務風險。其二,并入企業的估值風險。并入企業的估值風險即企業在正式并購之前,對并入企業進行估值判斷時潛存的風險。由于信息收集環節經常會出現不對稱的情況,以至于企業無法有效掌握并入企業的各項財務信息。一旦財務報表方面出現刻意隱瞞等情況,企業就無法對并入企業進行準確估值,估值溢價程序也會面臨著風險。其三,收益預判方面的風險。在收益預判環節,其風險水平會受管理人員基本素養、財務人員職業素質等因素的直接影響。
(二)并購中相關財務風險企業并購實踐過程當中,財務風險涉及到三個方面,分別是流動性風險、支付風險以及債務風險等。其中,流動性風險為企業并購過程中,為了滿足資金方面的需求,選擇對其流動資金進行擠占,以至于企業內部的流動性嚴重不足,從而帶來巨大風險。缺乏流動性不僅會影響企業日常生產與經營,對于其并購整合也會產生直接影響。加之部分短期的融資到期之后,會對企業的基本流動性造成直接影響,導致企業走入困境中。支付風險為企業根據相關要求,于并購過程中是否能夠按時籌集到資金,并順利完成并購活動時遭遇的風險。企業并購通常需要大量資金,而籌資期限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之下,企業能夠制定出最佳并購方案、能夠獲得融資是決定其并購程序能否成功的關鍵性要素。債務風險通常在舉債收購環節中出現,即并購過程中企業以舉債的方式完成融資,從而產生的各種風險。如果企業內部資金無法滿足并購所需資金要求,就只能進行舉債,但這種行為會給企業帶來更多債務壓力,其資本結構也會因此發生改變,負債金額過高的情況下,會使企業無法及時歸還債務。
(三)并購后相關財務風險并購活動完成之后進入的是整合階段,由于企業、并入企業間在文化層面、組織層面以及管理層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需要進行磨合。此時,并入企業的各項真實性財務信息會逐漸呈現出來,這無疑會給企業帶來一些風險,包括兩方面:其一,清償性的風險。即企業實現對并入企業進行控制之后,需直接承擔并入企業各項歷史行為造成的相關風險,若并入企業本身具有違法行為,就會給形成并購后的風險。其二,整合性的風險。由于企業、并入企業間在工作人員、財務組織、企業文化、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可能會對其財務管理活動、經濟收益等方面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導致管理融合環節的成本增大,或者是財務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良莠不齊等情況的出現。
二、企業并購過程中財務風險控制的基本對策
(一)并購前的相關控制對策對于并購前相關財務風險,必須予以及時控制,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第一,以財務審查等形式掌握并入企業的各項信息。企業相關領導人作出決策之前,應對并入企業的資金結構、經營狀況以及財務表現等各項信息進行深究,確保估值判斷環節的準確性。結合并入企業的各項信息情況,選擇最佳并購融資模式。對并入企業進行財務審查時,需要全面收集其背景信息、財務表報以及股東情況等資料,而在審查環節,應當提前設定審查工作的重點與目標,對負債情況和資產項目等進行全方位審查,以此方式提升審查質量。同時,審查環節還應當對相關信息渠道進行合理利用,在各種方法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取出并入企業的各項財務信息,再通過可行性分析,有助于提升其整體審查質量。第二,嚴格把握評估方法選擇環節。對于價值評估操作而言,評估方法的優良性會對其結果的準確性產生直接影響。在評估同一個企業的價值情況時,若選用的方法不同,取得的結果也會各不相同,鑒于此,企業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再對并購目標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最佳評估方案,用以提升并購估值的精準性。一般而言,常用的評估方法包括市值比較法、市盈率法以及現金流量貼現法等。若企業并購以并入企業在完成并購之后還可持續性經營為主要目標,建議以現金流量貼現法為主要方法。
1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主要種類
1.1定價風險企業在選擇目標實施并購活動時,因為不夠了解和深刻認識企業并購的對象即所并購的企業,特別是在所針對企業并購后應運而生的未來價值不能很準確的預料和掌控,會導致企業并購這個過程中產生目標企業的價值估量差異,而且在給目標企業定價時會存在有風險的問題。現如今伴著市場環境的不斷改變、難以預料和一直在深化的市場體質改革的大背景下,隨著市場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并購價值估量的不準確、定價風險問題相當普遍,應該在企業并購中對這種風險加強重視,只有控制好定價風險,企業并購的總體風險才能得到控制,企業并購也才能真正走向正規化,財務風險也才有較為合理而全面的控制。
1.2融資風險現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融資風險的這個難題當然是同樣并存的,不管財務方面采用的是哪種的融資形式,風險問題也是一定會產生的。一般企業并購的資金來源有兩種:第一種是內部融資。第二種則是外部融資。從第一種內部融資的情況來看,由于融資的成本相當匱乏,從而降低了融資風險所發生的可能性,但是運用這種融資方式,對于企業來說會占用相當一部分流動資金,這時企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在面臨外在的打擊時,企業所應有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靈活性也會下降。而從第二種外部融資的情況來看,比如拿債務的融資來說,雖然降低了一些相應的成本,但是在企業負債率有些高的情況下,則可能造成資本機構明顯的惡化,如果在到期的期間償還本息仍然是困難的,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對于企業的流動性資金來說,會影響企業的發展與壯大。
1.3支付風險問題支付風險問題,顧名思義就是在支付這一方面仍然存在風險的問題,也就是所說的股權并購和資金流動的資金應用風險問題,其實這與上面所提到的融資、債務風險問題有著相當大的聯系。在實際中,現金、股權與金融繁衍出的工具等支付方式就是企業并購中我們看到的極其普遍的支付方式。在這當中,現金支付這一支付方式對企業的影響極大,會使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債務這一方面的負擔也會大大加重,還可能會影響企業資金的流動性,使其減緩,更嚴重的將會導致企業的破產。而股權支付這一方式是對企業股權有所影響的,會導致企業股權的稀釋,對并購企業而言將嚴重導致對被并購企業實際控制能力的下降。從金融繁衍出的工具來看,由于它自身在權益方面就有很多不確定的性質,從而對企業收購資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難度。對企業而言,這些都是不容小視的問題。根據這些對支付風險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支付方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風險問題,所以企業應該在支付風險問題上加強重視,做到合理選擇方式,達到對風險的控制。
2企業并購過程中形成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
2.1企業并購中信息不對稱企業并購具有較高的風險,其中信息不對稱是產生風險的主要成因。在具體的企業并購過程中,在被并購企業、并購發起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披露、核心數據不能完全公開的問題,這會造成被并購企業的負債信息、財務報表、資產抵押、關聯交易等方面信息被惡意隱瞞,這就會給并購發起企業帶來資產價值、并購后發展策略、企業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判斷、決策上的風險和隱患,造成企業并購的風險高。這種信息不對稱問題甚至會給并購發起企業帶來財務風險,可能導致企業并購失敗的危害,甚至可能給企業帶來破產的威脅。
□作者: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劉荊
內容摘要:并購作為一種資本運營方式,在我國企業的發展進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國內金融市場還不夠成熟,很多金融衍生工具還沒出現,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對并購價值評估的方法,如npv法等都沒有考慮并購的期權性質,從而低估了并購的實際價值。本文就這一問題作一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并購成長期權放棄期權bs模型
企業并購就是企業以現金、證券或者其他方式,購買獲得其他企業產權,是目標企業喪失法人資格或改變法人實體,從而獲得目標企業控制權的經濟行為。通過不少學者對我國上市公司并購的研究可以看出,并購后兩三年內,并購雙方基本上沒有帶來效率的提高,公司也沒有因此獲得超額收益。很多公司在并購的前幾年,并沒有像人們所預計的那樣產生協同效應,大多數的資產收益還有明顯的下滑趨勢,這些現象很難用傳統的理論進行合理的解釋,傳統的并購決策方法,都是靜止、孤立地分析并購投資,它忽略了并購企業擁有進一步的選擇權。本文利用期權理論對并購項目投資的經濟評價提出一種新的視角和評價標準,并初步探討一下如何利用期權價值來有效規避和降低并購風險。
傳統的并購理論
傳統并購理論一般分為兩種類型:并購價值贊成論和并購價值懷疑論。并購價值贊成論的幾種主要理論有:效率理論,包括管理協同效應理論、營運協同效應理論、財務協同效應理論、多樣化經營理論、價值低估理論,該理論認為并購能夠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整個企業的營運效率;信息理論。此理論假設信息是不對稱的,有些信息還不為大眾所掌握,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并購可以帶來可觀的利潤;成本理論。如果由于低效或問題而使企業經營業績下滑,那么,并購機制使得接管的威脅始終存在,間接的降低了成本。
論文關鍵詞:企業并購循環經濟制度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以其清潔生產和資源節約的特征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模式。循環經濟的特點要求必然以制度作為重要保障。目前,建立循環經濟制度中企業內部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節約制度成本,而且也可以運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建立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企業并購方式是實現外部制度內部化、充分利用企業內部制度優勢建立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而國家政策引導、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可以促進這種并購行為的進行。
傳統發展模式以物質財富和GDP的增長為主要目標,因而人類經濟活動一直沿襲著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長模式,使經濟發展出現了不可持續性。當傳統發展模式面臨巨大挑戰時,以資源節約和清潔生產為特征的循環經濟就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川然而,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卻經常導致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所以制度約束與先進的資源節約和清潔生產技術是循環經濟建立的重要保障。
一、企業并購是用企業內部制度建立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
利用企業并購方式建立循環經濟就是將污染與被污染企業或初級利用資源和次級利用資源的企業通過并購合并成一個企業或集團,從而達到降低污染或降低資源消耗的目的,從而促進循環經濟的建立。現實中,如果污染與被污染企業是相互獨立的,在沒有外部制度的約束下,污染的發生幾乎是一個必然現象,如河北省白洋淀的因污染而導致的死魚事件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河北省百洋淀于2006年2,3月份受到了嚴重污染,導致大面積死魚。初步統計,經濟損失達900多萬元。經監測與調查,白洋淀水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地處白洋淀上游地區的滿城縣造紙工業污水排放量明顯增加所致。然而如果滿城縣的造紙廠和白洋淀的漁場合并成一個企業這一后果發生的概率則可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從而實現循環經濟。我們就以造紙廠與漁場作為例子來說明,兩企業是一種典型的污染與被污染造成損失的關系。造紙廠是污染企業,其污染在造成環境破壞的同時,主要對位于其下游的漁場造成了損失。如果兩企業為獨立關系,則易形成污染企業污染物排放過多,破壞生態環境,不僅給被污染企業而且也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而如果這些污染與被污染企業合并成一個企業就可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這是因為使用治污設備的成本雖然高,卻遠遠低于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如果企業并購的話,污染企業為了在市場條件下實現合并企業的最大利潤必然主動使用排污設備。
假設造紙工業是一個企業,漁場也是一個企業,而且這兩個企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兩個獨立經濟主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的生產經營目標。兩企業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1文獻回顧
關于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界定,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描述和解釋。國外學者杰弗里•胡克認為,企業償付債務能力的減弱以及企業融資經營能力的下降都是因為受到企業并購過程當中產生財務風險的影響,企業為了并購而進行融資的負債數額和被并購企業的債務數額狀況等是衡量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程度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國內學者也定義了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定義,杜攀認為,在并購重組過程中的企業自然會有一定的資金需求,正是這個需求所引發的融資風險和資本結構風險是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的組成部分。黃進勇認為,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是由于企業負債融資,導致企業的財務狀況是不確定的。此外,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也會因為選擇何種形式的融資方法而受到一定的影響。屠巧平在研究企業借款籌集資金的并購過程中分析其產生的風險正是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張應杰認為,在并購活動中企業的融通資本和資本構成可能會發生變化,而由此引起的財務風險和財務困境正是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關紅宇與王慶彤認為,企業的并購財務風險是企業在通過借款資金獲取目標企業的資產或股權的時候,由此產生企業的負債率增加和資本結構的失衡進而出現現金支付的困境。可見,對于企業的并購行為,既可以看作是一種投資活動,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融資活動,二者協同影響企業并購后的財務狀態。企業在籌資融資的過程中因為償付債權的風險或是股東收益的不確定性,致使并購中的財務決策失誤,正是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最終來源。
2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分析
企業的并購活動既是一項管理活動,也是一個繁雜的工程。因為在進行企業重組并購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許多具體的流程工作,比如目標企業的選擇、對企業價值的評估、籌措資金和并購整合等環節,上述各環節中都可能產生風險,而這些風險又會一直存在于企業并購的過程當中。所以,在企業并購活動的過程當中,應該仔細剖析各個環節的風險進而才能更加有效的防范財務風險。本文對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分析有如下方面:
2.1企業價值評估風險
在企業并購過程當中,因為企業之間的信息可能不夠公開透明,導致無法準確的獲取對方信息,無法做到確切的評估目標企業的價值,進而可能導致并購方的估價風險,風險的程度取決于并購企業所收集到信息的正確性,而信息的質量好壞又由以下因素所決定:目標企業是否是上市公司;被并購企業的財務報表是否透明;企業的并購活動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目標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的未來預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