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鄉村流通服務網絡工程規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積極實施網絡立社、項目強社、富農興社、機制活社、品牌亮社戰略,通過“整合、優化、提升”三大手段,完善和提升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再生資源四大流通網絡建設,逐步建立運轉高效、功能完備、雙向流通、城鄉并舉、工貿并重的新鄉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滿足農民多層次、多元化生產生活需求,為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和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二、遵循原則
(一)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各級政府要將“新網工程”納入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和新鄉村及小城鎮建設規劃,遵循經濟規律,制定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供銷社發揮職能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市場化運作,引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新網工程”建設。
(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級政府要指導供銷社結合本地實際,按照相應的流通網絡和區域特色,確定各自“新網工程”建設重點和方式方法,分類規劃,分步實施。
(三)立足現實,循序漸進。充分考慮現有流通設施狀況、經濟實力、群眾購買力和消費習慣,積極穩妥地突破制約因素影響,著眼長遠,分階段予以推進。
(四)企業帶動,多元發展。按照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突出企業主導地位,以區域性網絡龍頭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小超市、大連鎖”戰略。堅持以改造和完善供銷社傳統經營網絡為主,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走低成本擴張、聯合發展之路。
三、發展目標
年,全市初步建成布局合理、業態先進、體系完善、競爭開放、服務“三農”新網工程”以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再生資源為重點的鄉村現代流通網絡全部貫通,鄉村流通實現現代化。紅滿樓品牌店遍布省會城郊,縣級農資配送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再生資源市場、農產品進城服務中心的網絡體系骨干作用充分發揮。建成省會名優農產品展銷中心,建設鄉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300個,具備條件的中心鎮建設1000平方米的日用品超市和農資分銷站,建制鎮建設300-500平方米的日用品超市和農資超市,一般鄉村建設統一品牌和標準的農資綜合服務站、鄉村小超市或便利店。全市供銷社系統培育商貿流通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9家,規范建設商品配送中心70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40個,建設再生資源分揀處理中心6個、集散交易中心34個、回收站(車)2400個,改造、新建標準化基層供銷合作社150個、村級農資綜合服務站3200個、村鎮日用品超市2000個、農產品購銷網點1200個,解決2萬名鄉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全市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1500個,全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農合聯管理,入社農戶達到全市農戶總數的20%以上。
四、建設重點
年-年,全市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再生資源四大流通網絡建設總投資57.9億元的9大類、386個項目,其中供銷社投入19.4億元,通過政府補貼和招商引資撬動社會資金投入38.5億元。
(一)農資流通網絡。以省重點項目和市“10+X重點物流項目—北方農資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建設為重點,整合農資市場資源,多元投資,市場運作,按新理念、新機制、新模式組建經營化肥、農藥、農膜、種子、飼料、農機具等的農資物流集團,加快推進區域農資配送中心、縣域農資網、村鎮農資店、農資綜合服務站等建設。充分發揮華北重要商埠優勢,逐步做大做強農資現代物流業,構建體制先進、設施現代、管理有序、統一開放的農資連鎖經營網絡和科技服務體系,解決農民買真貨難問題。
年,北方農資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全面啟動建設。落實支持農資流通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發揮市、縣(市)農資協會和農資市場管理辦公室作用,規范建設縣域農資物流配送中心11個、村級農資綜合服務站2425個。深入開展“供銷社放心農資下鄉”活動,主要農資商品配送率達到70%以上,主要農資商品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
年,北方農資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組建北方農資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聯合采購、統一配送,綜合服務、安全經營,打造農資連鎖品牌。規范建設縣域農資物流配送中心6個,總數達到17個。鼓勵各縣(市)礦區龍頭農資企業整合當地資源,建設區域性連鎖網絡,發展直營或加盟農資連鎖店523個。主要農資商品配送率達到80%以上,主要農資商品市場占有率達到75%以上。
年,北方農資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建設和全市農資流通資源整合任務基本完成。市級農資物流配送、科技信息、檢測服務、儲備調節中心作用有效發揮,構建自上而下的農資連鎖經營服務網絡體系,全面開展農資物流、配送、信息、檢測等綜合服務。建成市級農資物流配送中心1個,新增配送倉儲面積10萬平方米,年儲存化肥能力達到15萬噸以上;發展直營或加盟農資連鎖店252個。主要農資商品配送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資商品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農資連鎖配送網點村鎮覆蓋率達到100%
(二)日用消費品網絡。借力“萬村千鄉”工程,以城區供銷社經營龍頭和品牌為重點,大力實施“小超市、大連鎖”和“小網點、大網絡”發展戰略,整合資源,高標準規劃設計,改造升級現有網絡,分步建設縣域或區域日用品網絡,培育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有知名度的日用消費品網絡龍頭。全市形成以優勢日用品經營企業為龍頭,以縣域日用品配送中心為骨干,以遍布村鎮的日用品超市為終端,以連鎖經營、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等為手段的日用消費品鄉村現代經營網絡體系。
年,完成投資2000萬元以上。整合社會資源,改造縣級供銷社和基層供銷社的村鎮經營設施,改造升級現有大中型商場超市,推進強勢日用消費品網絡龍頭與薄弱縣(市)合作建設配送中心10個,新增倉儲面積1萬平方米。新建鄉鎮日用品骨干店8個,新建、規范村鎮日用品超市1300個,新增營業面積1.5萬平方米。日用消費品網絡覆蓋100%鄉鎮、30%行政村,商品配送率達到40%以上。
年,完成投資4000萬元以上。培育有品牌、有帶動力的日用消費品網絡龍頭1家,改造建設縣域配送中心6個,新建、規范村鎮超市508個,新增營業面積3萬平方米。日用消費品網絡覆蓋50%行政村,商品配送率達到45%以上。
年,完成投資6000萬元以上。建成有規模、有品牌、有帶動力的日用消費品網絡龍頭2-3家,形成覆蓋全市、帶動鄉村的日用消費品經營網絡。鄉鎮超市和較大的村級超市配備微機和銷售終端,并與市供銷社信息中心聯網對接,實現網絡化和信息共享。建成縣域配送中心16個,新建、規范村鎮日用品超市192個,新增營業面積3萬平方米。日用消費品網絡覆蓋70%行政村,商品配送率達到50%以上。
(三)農副產品購銷服務網絡。以北方農產品物流中心為平臺,連接和帶動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規范建設“六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有帶動力的農產品經營龍頭。建設省會紅滿樓名優農產品展銷中心,發展農產品特色經營門店,合理布局農產品營銷網點,真正使農戶的農副產品能夠收上來、加工好、銷出去,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實現助農增收。
年,完成投資5500萬元以上。北方農產品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建設完成。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謀劃農副產品和綠色食品項目,整合資源,組建縣域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5個,依托農合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97個,有計劃、有品牌、有規模地組織特色農副產品進城。積極發展農產品經營門店,依托基層供銷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農產品購銷網點504個,培育農產品知名經營品牌5個,10%農副產品通過合作社網絡進入市場銷售,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8億元,助農增收6000萬元。
年,完成投資8000萬元以上。北方農產品物流中心項目全面推進。以縣級農產品配送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基地和村鎮營銷網點為主干,以當地農產品資源為基礎,著力推進農產品購銷局域網建設。以農合聯、農產品協會、農產品專業社、農產品經紀人為載體,構建農產品產銷服務網,使農產品在縣域范圍內實現有序流通和對外銷售。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41個,依托基層供銷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農產品購銷網點474個,培育農產品知名經營品牌10個,農產品網絡銷售率達到25%以上,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12億元以上,助農增收1億元。
年,完成投資1億元以上。北方農產品物流中心建成投運,按《農產品市場建設規劃方案》要求與各縣(市)礦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基地、農產品合作社、農產品運銷大戶實現有效對接。發揮農合聯和農產品協會作用,積極為農產品市場、基地、龍頭、網絡提供服務,初步構建布局合理、暢通高效、功能完善、組織有序、全市統一的農產品購銷服務網,推進農產品進入超市、市場和社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62個,依托基層供銷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農產品購銷網點222個,培育農產品知名經營品牌15個,農產品網絡銷售率達到35%以上,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20億元以上,助農增收1.5億元。
(四)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依據《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條例》結合市區及小城鎮建設規劃,充分發揮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公室和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作用,高起點規劃再生資源網絡,高標準建設再生資源龍頭企業和各類市場。加大再生資源市場的整頓、規范力度,推進以市再生資源回收公司為龍頭,以再生資源交易市場、集散運轉中心、分揀處理中心、信息調控中心、社區回收站、加工園區和深加工項目為主要內容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再生資源實現產業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年,投資2500萬元以上,建設再生資源分揀處理中心2個、集散交易中心15個、回收站(車)800個。
年,投資5000萬元,建設再生資源分揀處理中心2個、集散交易中心10個、回收站車800個。建立縣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龍頭企業10個,回收點延伸至各鄉鎮基層供銷社。
年,投資8000萬元,完善市再生資源信息調控服務網絡,建設再生資源分揀處理中心2個、集散交易中心9個、回收站(車)800個。初步構建以市、縣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和再生資源協會為平臺,以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總公司為龍頭,以資源綜合利用和無害化為目標的現代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型網絡體系,全市80%以上的回收人員納入規范化管理,80%以上的社區建立規范的回收站,70%以上的再生資源進入市場交易,70%以上的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實現回收利用。
(五)基層供銷社改造。結合小城鎮建設規劃,認真實施《基層供銷社改造三年規劃》通過老門店改造、閑置資產新建、招商合作組建、引導農民加盟、完善規范提高等措施,建設一批300-1000平方米的現代鄉村超市。加快推進供銷社基層組織創新,依托供銷社場地和經營網絡,整合資源,多方合作,大力發展村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共同推進文化、體育、農業科技、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向鄉村延伸。
年,投資800萬元,改造基層供銷社19個,達到70個;依托基層供銷社發展村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30個。
年,投資2000萬元,改造基層供銷社56個,依托基層供銷社發展村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15個。
年,投資1200萬元,改造基層供銷社24個,依托基層供銷社發展村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55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新網工程”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對健全鄉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擴大鄉村消費,規范農資市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為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由主管秘書長任組長,相關部門主管領導為成員的市新鄉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新網工程”建設的協調指導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供銷社,具體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各縣(市)礦區政府要把“新網工程”建設擺上重要日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龍頭帶動、多元發展,成立相應組織,統籌安排部署,推進“新網工程”建設。各級供銷社要提高認識,抓住機遇,采取措施強力推進,確保“新網工程”建設取得實效。
(二)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將“新網工程”建設納入全市城鄉統籌發展、三年大變樣”和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市發改、商務、供銷等部門負責全市“新網工程”建設的具體規劃。各縣(市)礦區政府要根據全市“新網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組織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新網工程”健康、有序、快速推進。
(三)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抓緊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政發〔〕47號)有關“新網工程”建設的支持政策,加大對“新網工程”建設資金的扶持力度。積極指導、幫助供銷社申報、落實國家和省級“新網工程”建設資金,支持供銷社利用現有設施,承擔化肥、農藥等重要物資的國家商業儲備、救災物資儲備任務。探索建立“新網工程”建設投融資機制,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將“新網工程”建設納入投資范圍,引導各種投資機構加大對“新網工程”建設的投入。搞好供銷社及所屬企業原有土地整合利用的基礎上,各級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對“新網工程”建設用地要統一規劃、合理安排,優先儲備、依法保障。對納入“新網工程”建設范圍的各類龍頭企業、配送中心、超市、鄉村綜合服務社等,享受國家和省、市工商、稅收等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協調聯動,確保全市“新網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全面構建新鄉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