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政促進農業建設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以全力打造“果都”品牌為主線,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為目標,著力培植特色產業和優質名牌產品,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努力開創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二、任務目標
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經過不懈努力,使農業產業布局更加合理,農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農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城鄉一體化水平明顯提高。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41.3億元,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700元,增長15%。全市蘋果產量保持在150萬噸左右,果業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畜產品總產量達到10.7萬噸,畜牧業收入達到14億元。
三、工作重點
(一)加快高效特色農業發展。按照“一鎮一業”、錯位發展的思路,突出蘋果優勢地位不動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我市產業優勢,大力發展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重點的高效特色農業。
1、提升蘋果產業。全面實施“蘋果產業提升計劃”,以品牌效應、質量提升、創意包裝為新理念,再造一個蘋果產業。一是優化品種結構。通過伐老建新、改接換種等方式,重點推廣煙富3號、紅將軍、太平洋嘎拉、等,擴大蘋果優良品種覆蓋率,提高優質蘋果產量。二是加強示范園建設。對新建果園,重點推廣矮化寬行密植起壟栽培模式;對成齡果園,全面實施“沃土工程”和“健身栽培工程”;對郁閉果園,通過間伐措施,實施“風光工程”。年,全市建成面積在500畝以上的郁閉園改造示范方16處,100畝以上的現代栽培模式蘋果園10處。三是擴大藝術蘋果生產。在觀里、莊園等鎮街建立萬畝藝術蘋果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全市發展藝術蘋果5萬畝以上,促進蘋果再升值。四是推進蘋果品牌化。在繼續做好宣傳推介、實施“農超對接”的同時,充分利用“蘋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面實施蘋果產地及質量可追溯制度,提高蘋果質量安全水平,保護蘋果的品牌形象。五是打造生態蘋果亮點。發揮生態優勢,在河流域規劃建設萬畝生態蘋果長廊,為綠色蘋果生產奠定基礎。
2、突破畜牧業。一是加快畜牧產業化進程。在繼續穩定發展生豬和蛋雞生產、加快發展肉雞和牛、羊生產的同時,突出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畜禽飼養場,培育扶持畜產品加工及獸藥飼料等相關產業,提高畜牧業組織化和產業化水平。年,重點抓好金海藥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新發展2處飼料生產企業,新增和改擴建畜禽規模化養殖場50處,并重點抓好10處規模化生豬養殖場標準化改造。二是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動物免疫工作責任制,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強制免疫和程序化免疫。突出抓好畜牧投入品、上市動物產品及各環節監管,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
3、膨脹菌菜業。加大食用菌生產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重點抓好東劉家村和桃村村香菇、文石村杏鮑菇、柳林莊村秀珍菇等基地的上檔升級,逐步培育一批食用菌生產帶頭企業、帶頭村和帶頭戶。年全市食用菌總量達到2000萬棒,產值達到1億元。同時,積極發展精細菜、高檔菜和無公害蔬菜,重點培育蛇窩泊韭菜等品牌。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8萬畝,產值7億元。
4、發展特色產業。按照市有區域、鎮有產業、村有特色的思路,大力發展“一鎮一業”專業鎮和“一村一品”專業村。重點圍繞形成優勢、打造品牌,抓好廟后藍莓、楊礎蘆筍、方山茶葉、牙山黑山絨羊等基地的規模膨脹。加強牙山黑絨山羊保種選育,力爭年內通過國家級地方優良品種鑒定,取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年,每個鎮(街區)至少建立一處特色產業基地,總面積達到3000畝,為農民增收1億元;全市“一村一品”專業村發展到100個。
(二)加快生態農業發展。圍繞預防、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生態水系建設,重點實施“四大工程”。
1、實施化肥減量施用工程。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土壤有機質提升等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施用量。年,結合實施國家和省、市項目,投資2000萬元,完成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0萬畝,酸良面積3萬畝,土壤有機質提升面積2萬畝。
2、實施化學農藥減量施用工程。科學運用各類防治措施,實行統防統治,有效控制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年,結合實施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控體系建設等項目,投資2000萬元,新建農業病蟲監測點2個,專業化統防統治隊伍30支,統防統治面積達到10萬畝次,推廣無公害農藥面積15萬畝。
3、實施農村能源建設工程。大力推廣以“一池兩改”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工程。年,按照市水源地和生態水系建設要求,以白洋河和河流域為重點,結合實施國家和省、市農村沼氣池建設項目,投資1200萬元,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2000個,中小型沼氣工程10處。同時,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廣泛推廣過腹還田、直接還田、畜禽糞便集中堆積發酵處理等技術,建立“畜牧—沼氣—果業—菌菜”立體生態農業模式示范點3處。
4、實施“三品”認證工程。落實“三品”認證獎勵政策,對“三品”認證基地和農產品質量實行可追溯管理,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力度,鼓勵企業積極爭取ISO9000、HACCP、EUREPGAP等國際標準化體系認證,不斷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年,新認證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6個,基地面積3萬畝。
(三)加快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充分發揮我市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
1、科學論證,合理布局。根據我市的區域特色,邀請民俗文化、農業科技、生態環保和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專家進行充分論證,對我市觀光旅游農業進行科學設置。依托牟氏莊園、太虛宮、奇石館和艾山、崮山景區、十八盤風景區以及國家級牙山森林公園等,搞好“農家樂”觀光休閑農業開發。
2、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在種植業上,主要發展蘋果觀光園,使之既成為蘋果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基地,又成為游客觀光休閑、采摘娛樂、品嘗消費的勝地。年,建成觀里、唐家泊、松山觀光示范園3處;在養殖業上,主要發展野生及特色動物養殖基地,并使之集狩獵、燒烤、垂釣、加工、制作等于一體。同時,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現代仿生仿真技術在觀光休閑農業中的應用,創造千姿百態的觀光休閑農業產品,營造千奇百怪的農業自然景觀,提高觀光旅游農業的文化品位和高科技實力。
(四)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堅持以創建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為契機,按照以企業為龍頭、基地為依托、標準為核心、品牌為引領、市場為導向“五位一體”的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發展模式,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1、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示范推廣體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等的示范帶動作用,綜合運用設施栽培、配方施肥、良種精播、節水灌溉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力度。每個鎮(街區)至少建立一處獨具特色、標準規范、技術先進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在各基地實行環境質量、生產技術、農資供應、監測方法、產品標識“五統一”,并建立可追溯制度,完善管理和保障措施,帶動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
2、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借鑒外地和其他縣市區的經驗,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整合現有機構,加強檢驗檢測,在市、鎮兩級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在基地、市場、冷庫和相關企業設立檢測室,形成“三位一體”的檢驗監測網絡體系。同時,加大投入力度,適時建立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實現從生產到銷售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
3、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監管體系。著重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供、銷、用”全程鏈式管理機制,強化農資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規范執法行為,堅持嚴格執法和熱情服務相結合。對國家明令禁用和淘汰的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及時向社會公布,定期跟蹤監督檢查。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深入開展藥物果袋專項整治、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和打假護農等活動,保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農資經營秩序。
(五)全面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積極實施基地帶動、市場拉動、龍頭促動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精心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1、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惠政策,扶持發展泉源食品、天譽果品、德豐食品、通達果品等企業興建基地、興辦專業合作社、引進推廣新技術、建立質量標準體系。年,組織開展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考核評選活動,評選10-20家重點龍頭企業,并形成制度,每兩年開展一次;同時,積極做好國家級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申報爭取工作。
2、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重點扶持發展通達果業、明強果業、果豐蘋果、明珠蘋果等專業合作社,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扶持,并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努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年,每個鎮(街區)至少扶持發展1個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
3、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各類節會及境內外招商引資等渠道和方式,搞好特色產業和產品的宣傳推介。以蛇窩泊果品批發市場和蘋果電子交易市場為龍頭,發展壯大農產品經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隊伍,不斷增加以蘋果為重點的國內外農產品專營市場、連鎖店、銷售窗口和營銷網點,鞏固國內市場,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六)全面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堅持不懈地把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依靠科技致富能力,為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1、健全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相關要求,扎實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因地制宜設置市、鎮(街區)農業技術(重點是果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選配好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保障各項政策和待遇落實,并逐步建立和規范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逐步形成以市、鎮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2、建立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與合作,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圍繞糧油作物高產創建、果品品質提升、畜牧和菌菜業加快發展等,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大力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增強我市農業的科技支撐力。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攻克技術難題,加強技術研發,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儲備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
3、建立健全農民科技培訓體系。開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發展帶頭人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以關鍵技術和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充分發揮電視臺《農民之友》、農村遠教點播頻道、《果業報》、“農信通”、信息網站等的作用,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培訓一批農民輔導員,帶動培訓一批示范戶;開展農民創業培訓,依托農廣校、職業學校、基層黨校等基地,培養能帶動廣大農民共同致富的實用型科技創業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大支農資金投入力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各項支農措施落實。建立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整合現有各項支農資金,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投入,對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科研和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等重大建設項目,集中資金,重點安排。要加大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擴大招商引資規模,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金融和民間資本等投入農業、開發農業。
(二)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糧食綜合直補、優質良種補貼等政策,確保政策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爭取和落實力度,建立健全農機化推廣服務體系,保障農機作業安全,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探索建立籌補結合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抓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落實,同時加大向上爭項目、爭資金工作力度,發揮強農惠農政策的最大效益。
(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形成整體合力。從強農富民、實現小康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大意義,加大相關政策和措施落實力度,切實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涉農各部門要密切合作,積極配合,形成支持“三農”、服務“三農”的強大合力。要搞好指導和服務。各鎮(街區)要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作用,并安排一名副鎮長(副主任)專門分管,切實解決好群眾發展生產所遇到的技術難題;涉農各部門要組織技術人員經常深入基層搞好指導,堅定農民群眾發展信心,保證農業生產健康發展。要建立獎懲激勵機制。把果業生產、糧食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列入崗位責任制考核內容,研究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對生產規模大、檔次高、輻射拉動作用強的鎮、村、企業和個人,進行重點扶持和獎勵,帶動全市農業生產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