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建設實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工作部門:
為了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全面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意見》(寶政辦發〔〕90號)精神,經縣政府同意,現就我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以下簡稱“兩個體系”)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兩個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
氣象與農業生產關系緊密,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對天氣變化的依存度仍較大;農村受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差、環境條件惡劣因素制約,是氣象災害預防的薄弱環節。我縣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氣象災害多且易發、頻發,干旱、暴雨、冰雹、雷電、大風、寒潮、霜凍、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給我縣城鄉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也造成了嚴重威脅。各鎮、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兩個體系”建設對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改善農村民生、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意義,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快推進“兩個體系“進設。
二、工作目標
到年,全縣形成比較健全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提高農民享受氣象保障服務水平,基本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農村氣象預警服務信息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村氣象災害損失和因災死亡人數減少10%以上。
三、主要內容
(一)強化農業氣象服務保障。圍繞全縣糧食增產目標,提高保障糧食安全的氣象綜合服務能力。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氣象監測信息,加強農作物病蟲害和糧食作物產量預測預報,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開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分析,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挖掘糧食生產潛力,確保糧食生產災年少減產、平年能增產、豐年多增產。
(二)加快氣象監測站網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搞好農業、農村氣象服務站網建設。要逐步建立農田小氣候觀測、土壤水分自動觀測、作物長勢實景觀測、氣象衛星遙感應用等監測站網,提升農業、農村氣象監測預報能力;進一步完善各鎮自動氣象服務站網,在每個鎮和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易發、頻發的村建立自動氣象站;在雷電多發、頻發地區,建成農村雷電災害監測網,加強防雷電設施建設,提升防雷電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健全農村公共氣象服務。圍繞縣委、縣政府關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總體部署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農業工作思路,結合休閑觀光農業、特色精品農業、體驗參與農業、生態景觀農業的建設發展,開展農用氣象預報,精細化預報業務,加快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年前,氣象預警服務網絡、氣象信息服務站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同時,建立我縣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平臺,直接面向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村種養大戶,開展專項氣象服務。編制全縣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研究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時提出應對措施。并適當開展農業氣象保險試點工作。
(四)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在我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基礎上,編制出臺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和預案到村、責任到人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體系。圍繞新農村建設、移民搬遷、災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氣候論證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升氣象災害處置能力。抓好鎮村氣象協理員和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發揮其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縣政府主管領導為組長,發改、財政、工信、農業、林業、水利、國土、民政和氣象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我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氣象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切實做好規劃編制、組織實施工作。其他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兩個體系”建設任務如期完成。
(二)加大經費投入。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應急指揮、農村氣象監測、預警設施、防災減災機制建設,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和預警信息覆蓋率,確保農民享受更多的氣象服務。并積極探索氣象服務企業、社會團體的新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快推進“兩個體系”建設。
(三)強化科技支撐。縣科技局、農業局要加大對農業氣象、氣象預警、氣象服務等科研開發項目的支持。縣氣象局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農業氣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大力培養農業氣象專門人才,為“兩個體系”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四)做好宣傳引導。縣文化廣電局等單位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加大對“兩個體系”建設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各鎮氣象信息服務站要設立氣象科普宣傳欄,廣泛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同時。通過利用農村數字電影和廣播等行之有效的辦法進村入戶搞好宣傳,提高廣大群眾防災減災意識自救互救能力,最大程度地減輕氣象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