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福利院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事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女,浙江省**市路橋區桐嶼街道上山童村。在那里,有二位特別愛心的奉獻者—,—**和她的女兒童春香。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授予“志愿者助殘先進個人”稱號,2004年,被浙江省評為首屆“十大慈善之星”,并榮獲“浙江省敬老愛老愛心獎”。從2003年起,母女倆三上北京,出席“中國熱心公益杰出人物事跡報告會”和“中國殘聯全國代表大會”等大型會議,受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近年來又榮獲“全國熱心公益杰出人物”、“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愛心中國——首屆中華慈善人物”、“中華慈善之星”等光榮稱號。
**十七歲嫁到上山童村,因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婚后大家稱她為“三爺姆”。她有一顆慈善的心,一雙勤勞的手,一種節儉的德,六十五年如一日,濟助殘疾人、孤寡老人和收養孤兒共達1080余人,被當地群眾稱為“活佛”。無論是要飯的、貧病的,還是孤寡的,只要向她求助,她都有求必應;可她自己卻從不多花一分錢,多吃一口飯,省下來的都用在救助別人上。白天去撿人家丟了的黃菜葉,挖別人遺留在地里不要了的薯根薯塊來填充自己的肚;晚上打草鞋編草席,賣錢收購人家賣不出去的菜和甘薯等,為救助備糧。每當到燒飯時間,她都站到村子里的高處,觀看人家屋上的炊煙,沒有上煙的人家一定是斷了糧,她就背著公婆把大米藏在懷中悄悄地拿出去救濟他們。婆婆說她“吃里扒外”,但也阻止不了她救助的行動。她的丈夫早已被她的行為所感染,盡自己所能,一天砍五擔柴,也去救濟無柴燒的困難戶,被群眾稱為“柴神”。
解放前,村里有些人家結婚連床也買不起,**就把自己結婚時做的一張雕花新床主動提出借給新人,前后一共借了24次。看著一對對新人順利結婚,**心理無比甜美。有時要飯的來到她家,一宿就是很多天,她就把自己睡的床讓給要飯的睡,自己打地鋪。夫妻鬧離婚的,也要去找三爺姆,她也要想方設法給予解勸,經她的努力重歸與好的就有近百對。1961年困難時期,許多人因饑餓得了浮腫病,無錢買藥,三爺姆就與丈夫商量賣掉準備用于過年的豬,將賣得的30元錢全部買藥分發給浮腫病人;第二年初,又將自家的一間房屋賣掉,把所得的400元錢又拿去買了藥,救助那些相識的或不相識的病人。
1986年的春天,年近七旬的**利用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五千元錢在鄰近的金嶺頭修建了簡易平房,用以收養社會上被人遺棄和無家可歸的孤兒、殘疾人,年齡最大的90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三爺姆照料不說,有的還要等她喂飯喂菜,洗臉洗腳;收養的人群中,還有精神失常的病人,他們有時犯起病來,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她大打出手,使她身心疲憊。但**沒有怨言,就這樣一年四季默默地悉心照料著他們。時間久了,有的人就在這里亡故了,她每一次都悲痛地為他們料理后事。三爺姆心中惦記著的全是貧病殘人,想方設法四處尋求救助,終于在1999年又建成了一個新的福利院——三爺姆福利院。現在,規模擴大了,收養的殘疾人更多了,常住的就有六七十人。
**的女兒童春香和母親一樣,也有著一顆博愛的心。在椒江一家工廠里工作時,利用休息時間天天堅持打掃她居住附近的街道,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在八年前,她毅然辭去了月薪千余元的工作,來到福利院為母親分挑重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童春香整天與院里的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為伴,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讓他們感受到在家庭里一樣的溫暖。童春香每天總是起早摸黑地照料他們,半夜里也要起來檢查一次,她說:“為殘疾人和孤寡老人服務,我再苦也是心甘情愿的。”
村民們激動地說,母女倆做過的好事多得說也說不完。每年三爺姆的生日,四周群眾都自發地趕來為她做生日祝壽,表達感激、敬佩之情。**母女不但受到當地群眾的愛戴,而且還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