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女局長為民解憂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李敏蘭,*年12月到原*區民政局工作,歷任副局長、局長。*年區劃調整,李敏蘭被選任為越秀區民政局局長、黨委副書記。李敏蘭自走進民政領域的這片熱土,已過了十個春秋。這十年是黨和國家關注民生的十年,是區民政事業創新發展的十年。這十年,她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把濃濃的“為民”感情深深地滲透到每一項民政業務和每一個工作環節中,傾注到每一個民政服務對象身上。在她的帶領下,區的民政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區劃調整前,原*區先后被評為“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城區”、“雙擁模范城區”;原*區民政局被評為“全國‘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單位”、“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李敏蘭也于*年被評為廣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二等功。*年,越秀區民政局又被評為“廣東省民政工作先進集體”。
一、腳踏實地,十年默默孺子牛
李敏蘭常說:民政部門是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大小業務上百項,大多都關系到國計民生,涉及到居民群眾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做好民政工作,關鍵要及時把握群眾的需求,腳踏實地地開展工作,做一個默默耕耘的孺子牛。
為困難群體所需,編織最低生活保障線兜底“安全網”。*年,李敏蘭乍到原*區民政局,分管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工作。通過一年多走訪,她接觸了大量最基層的困難群體,真實地了解到他們的困難和急需,由此觸發了她對社會救助工作的研究與思考,并在內心默默地編織著最低生活保障線兜底“安全網”。*年,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原*區率先在全市實施“一幫一”互助工程,各條街道建立完善了地區性慈善會。同時,在全市率先研究制定了“實物救濟、醫療救助、特困助學、重大疾病救助、廉租房救助”等輔助救助措施,切實解決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有的居民百姓笑稱:“窮也要窮在這個區”。通過多年的努力,全區初步建立起社會救助體系,樹立了政府良好的親民形象。
為老年人所需,推出老年人喜歡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年,李敏蘭率隊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開展社會化養老服務的可行性調研。在調研中,她發現90%的老年人盼望在社區中養老,期望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這一現象引起了她的重視。*年,她提出在全區分片逐步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計劃,依托區福利院的醫護和技術力量,在區福利院成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總部,在四條街道成立居家養老分部,組織下崗職工開展護理員專業技能培訓,對全區“七類”老人實施居家養老服務,為有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義工服務等上門服務。現在,全區居家養老形成了服務制度規范化、服務內容多樣化、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格局,服務面覆蓋到全區22條街道,成效明顯。全國各地40多個兄弟單位近300多人次,對越秀區的居家養老工作進行了參觀指導。
為便民利民所需,打造區、街社區服務中心服務平臺。*年初,為適應民政工作的服務對象已擴展到全體居民的實際,李敏蘭提出要全面建設省級標準的區、街兩級社區服務中心,在原*區10個街道的社區服務中心設置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多功能社區網絡服務平臺。同時依托2100平方米的區級社區服務中心和10個1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社區服務中心,把養老托老、助殘康復、擁軍優屬、婚姻服務、文體娛樂、義工服務等群眾需要而市場又無法滿足的服務融入社區服務之中,真正實現便民利民服務就在家門口。近年來,總書記先后到東湖街社區服務中心、大塘街社區服務中心視察指導,對全區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以及所提供的系列服務給予了充分肯定。
二、勤于思考,銳意創新民政人
李敏蘭說:從我進入民政局工作的那一天起,職業就決定了我必須用黨和政府賦予我的位置和權力,為老百姓多辦實事,必須盡我的所有經驗和智慧。面對新時期民政工作領導要求高、群眾期望值高、社會關注程度高和“民政工作事雜量大、工作責任壓力大、部門協調難度大“三高、三大”的特點,她堅持以創新的意識積極開展工作。
打破“大鍋飯”管理模式增強活力。李敏蘭在工作中敏銳地發現,公辦福利機構還沿用以往僵化的“大鍋飯”式的管理方式,福利機構的發展將走入死胡同。為此,*年李敏蘭在區*福利院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崗位用工制度和崗位工資制度,全員實行招聘上崗制,按能取酬,職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通過優勝劣汰,增強了隊伍的活力。人事制度改革盤活了福利院的管理和運作,極大地調動了管理者和員工的積極性,提高了福利院的服務和管理水平,整個福利院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象,成為全區各種類型機構養老的示范。*年區福利院獲得省一級福利院稱號。10年了,這個福利院已接受800多老人(其中20%是救濟孤老),承擔了政府大量的貧困人員的收住、疾病的診治,社會化養老機構的監管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任務。
運用科技手段推動工作。李敏蘭積極推進民政工作數字化、網絡化、現代化建設。*年開始,在她的帶領下,與廣東工業大學共同研究開發了“低保工作網上辦公軟件”,實現了區、街、社區三級救濟聯網辦公,明顯地提高了救濟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居民辦事時間從15天縮短為2天。該軟件系統在廣州市得到推廣使用,并被國家民政部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推廣;*年又研發了“社區網上捐贈服務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聯接區、街、社區三級計算機捐贈站點,捐受雙方通過該系統達成捐受意向,不僅極大地調動了捐贈人的積極性,并使受捐人得到了切合他們實際需求的幫助,受到捐受雙方的歡迎。
創新服務理念錘煉隊伍。李敏蘭深刻認識到創新服務理念,提高民政工作隊伍整體綜合素質是做好為民服務工作的關鍵。多年來,她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作為工作的立足點,以“刻苦耐勞的孺子牛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榮辱與共的團隊精神”三種民政精神錘煉隊伍。近年來,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和公務員行為規范,培育區義工協會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區民政隊伍的素質。*年,原*區民政局被授予“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光榮稱號,羊城晚報頭版以《“自找麻煩的民政局”--記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區民政局》為標題,進行了報道。
李敏蘭大膽探索,開拓創新的工作方式,使很多工作成為全省、全市的試點和示范:如建立慈善超市、開展退伍兵“一條龍”服務、婚姻頒證服務、建立星光長者聯誼會對星光老年之家進行管理、制定和實施《廣州市越秀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等。廣州市民政局的領導形象地講:越秀區民政局就是廣州市民政工作的試驗田。
三、作風務實,真心為民解憂難
李敏蘭有句口頭禪:民政工作是務實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她的一言一行詮釋了這句話的內涵,在民政戰線十年,始終牢記“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時刻把全區救濟戶、困難戶、福利院住院老人、優撫對象的冷暖掛在心頭。
一句話,引來香港星光平安鐘。一天,李敏蘭和同事們來到社區采集意見,走進了白云街的一對“空巢”老人的家中。民政干部們親切地詢問:“老人家,你們覺得這個居家養老的服務好嗎?”老婆婆點頭:“不錯。白天有個什么事,找人幫忙很容易。現在就是怕晚上,老頭子有心臟病,晚上容易發作,慌亂中不知道去哪里找醫生,出了事就麻煩了。”老阿伯接過話頭:“有個親戚在香港,裝了個一線通,有什么事只要按一下鈴,24小時有人上門服務。如果廣州有這個就好了。”老人家的一席話讓李敏蘭動了心,她向市民政局爭取到作為全市“平安鐘”試點單位,通過市民政局聯系到香港“一線通平安鐘”呼援服務中心考察。次年,作為廣州市“平安鐘”試點工作正式開始,當時正處于區劃調整,有大量繁雜的日常工作需要她這個局長來考慮安排,而且“平安鐘”管理、運行的模式在國內可借鑒的經驗不多。在李敏蘭的帶領下,民政局克服了種種困難,大膽借鑒香港的先進運作模式,結合廣州老人的特點,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全市率先啟動“星光平安鐘”信息服務,并依托信息平臺,在全區構建起社區醫療應急救援、社區護理、社區家政、社區義工互助服務等“四網聯動”的信息化服務網絡。目前,全區已有1500多名社區老年人享受到“星光平安鐘”服務,試點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績。*年1月,區民政局組織專家評估組進行評估,有95%的老人選擇了繼續使用“平安鐘”的評價。香港的同行和顧問對認為廣州“平安鐘”的模式發展速度比香港快,用了一年的時間,達到了當初香港2年的水平。落地服務有行政三級(區、街、社區)的參與,比之香港光靠市場和福利單位,其優勢更為明顯。廣州市委、市政府把“*年底要讓2萬戶老人用上平安鐘”列為66項惠民措施之一。
一次走訪,造就綜合救助中心。區劃調整后的越秀區的區域范圍更大了,民政對象也更多了,可李敏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熱情沒有變。她經常帶隊走訪老百姓,及時掌握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年6月,她帶領全體機關干部深入開展“走百家、知民情、解民憂”的走訪調研活動。她發現雖然目前政府各職能部門都針對不同對象開展了不同內容的社會救助,但是由于全區缺乏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造成社會救助多頭管理,救助資源分散,部分救助項目要么重復,要么漏補,群眾希望政府給予更多、更方便快捷的全方位社會救助。同年7月,她組織專題調研組,到全國社會救助工作做得較好的上海、青島、大連等地取經,大膽提出要在全區搭建街道社會救助服務平臺,為困難群眾建立“一口上下”的政府綜合救助中心,得到了區委、區政府重視和肯定,并被區委十屆二次全會確定為“十個創新”中的其中一項。這項政策出臺,整合了全區救助資源,實現了單項救助制度向綜合救助制度體系的轉變。
一個老人,推出為老“六板斧”。*年8月,*街轄內的一位屬民政對象的獨居老人死亡兩天后才在住所被發現,這件事引起了李敏蘭的高度重視。當天,她立即召開全區民政工作緊急會議,專題研究針對全區獨居和救濟孤老服務的社區照顧措施,擬定具體實施的工作意見。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推出為老服務“六板斧”:一是為全區獨居老人、救濟孤老建立一人一冊居家檔案;二是開展日常巡查探視服務;三是免費安裝固話和減免每月基本資費;四是全面啟動“三幫一”社區為老互助網絡;五是落實社區助老員服務;六是建立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六板斧”的出臺,讓老人們,尤其是獨居和救濟孤老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社區照顧。現在,每談及此事,老人們都豎起大姆指說:政府不是親人勝親人啊!
一袋米油,牽起社會一片情。在開展慈善救助工作中,李敏蘭意識到,對于困難群體的救助,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為了解決慈善超市由于資金短缺造成的運作困難問題,*年,她提出以商家慈善專柜命名的方式籌集資金,積極發動轄內各單位、熱心人士參與慈善超市服務,這一舉措,不僅使群眾大大受益,而且在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今年6月,副食品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上漲,使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在按照省市要求發放了每戶每月20元的臨時性物價補貼的同時,李敏蘭親自電告越秀區仁愛會的會長,爭取到善款30萬元,并以副食品領取票的形式全部發放到全區6000戶低保家庭、低收入困難戶家庭手中。老百姓的事雖小,卻牽動了社會的一片情。小小一袋米油,小小一張副食品領取票,為全區困難家庭渡過時期性的難關提供了如“及時雨”般的愛心援助。
四、清正廉潔,心底無私天地寬
熟悉李敏蘭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個心愛之物,就是刻著“無欲則剛”四個字的花瓶。民政局搬了幾次家,每次搬家,都不舍得丟棄。有一次辦公室的人員忍不住問起,她說:這個瓶子雖然不值錢,可是“無欲則剛”這四個字說的真好,時時警示我要摒棄私心雜念,為官行事才能剛正無畏。
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李敏蘭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正確的權力觀,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她堅持集體領導、民主決策,堅持每周一次的局長辦公會議。對于涉及民政事業發展全局性的事情,始終按照議事規則,集體討論決定,從不個人說了算。她注意調動班子成員和科室的積極性,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分工不分家,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齊心協力做好工作的良好氛圍。她認真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帶頭搞好廉潔自律。在決定人事的問題上,堅持按制度辦事,公開公正,為干部職工樹立了好榜樣。
*年至*年,在長達10年的*福利院三期工程建設中,籌集資金近300萬元,先后有3個設計單位、3個施工單位和3個監理公司參與。為了建好區福利院,在她的帶領下,局領導班子從選址到選擇施工隊都十分慎重。當時有不少人找上門來,要求承包工程,局領導班子統一選原則,從考察比較的9家施工單位中選出一家。還聘請了退休老黨員工程師負責材料、工程質量和預算把關。盡管在這期間,李敏蘭曾遭遇了“凡是搞工程容易受賄”的不理解,盡管沒有工程建設經驗,但是她和局里的2位同志與福利院同志一起,硬是把一期又一期的工程完成了。
廉潔奉公,公道正派。作為一局之長,不少人把李敏蘭當作“公關”的目標,但不久那些人就明白了一個事實:李局長的門易進,錢禮難入。一位企業老板想找李敏蘭辦事,因為多次想送錢都被她拒之門外,就換了幾千元的購物卡裝在信封上,讓局辦公室的人轉交給她。李敏蘭發現后,吩咐辦公室多次找他悉數退還無果,就讓局福利科的同志把這些卡作為對困難群眾的愛心捐款全部捐到慈善超市去,她說“既然這個老板這么想送錢,就讓他做點善事,幫助一下我們最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吧。”這位老板收到慈善捐助發票后,既羞愧又感動。
這些年,有不少人為辦這事那事,來給李敏蘭送禮。她始終把握一個原則--凡是符合規定的、能辦的事一定辦,但堅決不收禮。在用人這個敏感問題上,李敏蘭格外慎重:全面考察、群眾評議、不打招呼、少數服從多數,一切都嚴格按人事管理制度和程序進行。在單位,同志們心里都有譜:誰要是跑官要官,甚至送禮送錢,那肯定沒“好果子”吃!提拔使用干部憑什么?憑素質,憑政績,憑公論。面對一些老上級、老朋友的“囑托”,李敏蘭動情地說:“如果違背原則,照顧了個人的感情,那要得罪多少人的感情啊?”自*年李敏蘭擔任局長以來,局機關及屬下單位安排轉業干部、提升干部40多人次,同志們的評價就是兩個字:公道。
李敏蘭同志常說“人情面前有紀律,紀律面前無人情。”但是,講原則也許會得罪人。對此,李敏蘭同志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你得罪了一個該得罪的人,就會有許多同志真心支持你;被得罪的人時間長了,也會理解你;即使人家一直不理解,只要你自己干凈,也不用擔心??因為正直無私是無敵的。正是因為她深深地熱愛著民政事業和轄區的群眾,她才更深地懂得手中的權力是誰給的,懂得應該用這些權力干什么。
對于自己,李敏蘭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年來,工作上會有失誤和不完善的地方,但處事用權始終是出于公心,真心為民。這是她一直堅持的原則。她希望自己能夠堅守這個原則,始終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