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完善春耕生產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市春耕生產工作會議,這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具體的行動體現。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20*年農業生產工作,研究部署20*年農業生產工作,力爭今年全市農業生產開好局、起好步,努力實現市委、市政府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各項預期目標。剛才,大家參觀了*區的甘蔗套種西瓜生產現場、現代農業示范園、馬鈴薯和食用菌生產現場,也聽了*區、*縣的典型發言,我相信大家都深受啟發,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學習他們的經驗和做法。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正確分析農業生產形勢,增強春耕生產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全面總結20*年農業生產工作
在剛剛過去的20*年,全市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這一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各項工作,全市糧食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預計全年農業總產值實現83.56億元,比上年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長18%。過去一年工作成績的取得,主要是抓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是領導重視,落實責任。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年初制定了20*年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并把糧食生產、甘蔗和劍麻等生產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各鄉鎮、各村屯,上級政府都與下級政府簽訂目標管理責任狀,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去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市委羅書記就深入田間指導春耕生產工作,肖市長在春耕生產暨劍麻生產工作會議上親自部署農業生產工作,盧副書記也經常到田間地頭指導,并具體落實農業各項工作任務。各縣(市、區)、各鄉鎮的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農業生產,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做好各項服務工作,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二是抓好宣傳培訓。全市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都把做好技術培訓、宣傳發動、全面推動農業生產作為奪取全年糧食生產豐收、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工作來抓,通過電視、報紙、開現場會、舉辦培訓班、出板報、印發資料等形式,把中央的支農惠農政策和農業實用技術傳達到農民群眾中去,使廣大農民群眾不僅掌握科學種養技術和市場信息,還進一步轉變生產觀念,提高了農業生產積極性。據統計,農業部門共舉辦各種春耕春播技術培訓班943多期,共培訓16.05萬多人次;出版墻報、專欄271期;發放技術資料20.23萬份,放科普錄像315場,觀看人數達205萬人次。
三是抓好示范帶動。為了使農業生產工作順利開展,我市認真抓好示范樣板片的建設,建立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示范基地,使農戶在參觀、生產過程中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有力推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20*年全市建立151個示范點,示范面積2.1萬畝。其中,水稻免耕拋秧示范96個,示范面積0.7萬畝;玉米免耕示范22個,示范面積0.66萬畝;超級稻種植示范17個,示范面積0.14萬畝;馬鈴薯免耕示范面積13個,示范面積0.61萬畝。這些示范點對促進面上生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據統計,全市推廣“三免”技術39.42萬畝,其中水稻免耕拋秧面積18.58萬畝,玉米免耕19.89萬畝,馬鈴薯免耕0.95萬畝;推廣超級稻面積4.*萬畝;推廣“三避”技術28.21萬畝。*縣在山圩鎮那任屯143戶實施“三避”技術推廣示范項目,甘蔗套種西瓜1100畝,共收獲西瓜165萬公斤,產值達198萬元,成本59.4萬元,純收入138.6萬元,戶均增收達9692元。
四是服務工作到位。去年,各涉農部門如農機、水利、農資、信貸等部門通力協作,相互配合,積極主動做好農業生產的各項服務工作。如農業部門積極做好種子的準備和調配供應;農機部門積極組織農機下田;水電部門認真做好水電調配;農資部門及時做好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物資的準備供應,信貸部門提供小額信貸等,確保了農業生產的各種需要。
(二)全面掌握當前春耕備耕情況
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及各級黨政和農業部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主題,立足當前,著眼全年,狠抓一個“早”字,提前安排今年的春耕備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農用物資準備情況。全市已備雜交稻種子21.55萬公斤,占應備雜交稻種子的32.1%,已備雜交玉米種子53.67萬公斤,占已備雜交玉米種子64.6%;已備化肥(標準含量)21.8萬噸,占總需求量的41.6%;已備農膜616.6噸,占總需求量的60.6%,已備有機肥765萬擔,其中農家肥446.6萬擔。
第二,春耕備耕進度情況。據統計,截至1月10日全市各地上報的早稻種植意向有48.2萬畝,比去年同期增4.3萬畝,增幅9.8%;玉米種植意向46.6萬畝,與去年持平;甘蔗計劃種植343.8萬畝,同比增加23.7萬畝,增幅7.4%。截至1月10日,全市已種植春玉米0.5萬畝,同比增0.25萬畝,甘蔗已種植27.6萬畝,同比增0.5萬畝。
第三,各地春耕投入情況。目前全市春耕生產已投入資金2115.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206萬元,其中寧明縣投入1120萬元,居全市之首,*、*和大新分別投入為250萬元、350萬元和323萬元。
第四,冬季農作物管理情況。當前是甘蔗、木薯、柑橙收獲期和秋冬菜越冬管理期,甘蔗和木薯的收獲、入廠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柑橙由于銷售市場低迷,尚有1萬多畝未采收上市。秋冬菜的各項管理工作也依次展開。
第五,春耕宣傳培訓情況。新年過后市、縣、鄉三級已開辦技術培訓班共213期,受訓人數4.25萬人次,出版技術墻報65期,印發資料4.31萬份,出動宣傳車27車次,掛貼宣傳標語4100多條,播放科普錄像46場,觀看群眾8800多人次。
今年春耕備耕工作形勢總體上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干旱的問題。去年入秋后沒有下過一場大雨,各地山塘、水庫蓄水量大幅降低,春耕用水比較緊缺。隨著旱情的繼續發展,春耕用水矛盾將會更加突出,抗旱形勢更為嚴峻。二是農資價格居高不下。隨著能源、原材料等價格上漲,目前農資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尿素價格每噸上漲超過200元、復合肥、磷肥、鉀肥、農用薄膜、農用機械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增加了農民投入,加大了農業的成本。三是災害性天氣影響。近年來災害性天氣呈多發態勢,具有種類多、頻率高、影響大的特點,如1999年的霜凍、2001年和20*年的強臺風都曾經給我市造成毀滅性災害。霜凍、倒春寒的出現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連續幾年的暖冬使今年出現倒春寒的概率大大增加,惡劣的災害性天氣不僅對農業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也給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帶來了很大影響。四是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每到“雙搶”、甘蔗砍運季節時就造成勞動力短缺,很多農戶莊稼種不上,甘蔗砍不了,延誤了農時。
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抓好春耕生產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勇于正視面臨的突出矛盾,敢于迎接各種困難的嚴峻挑戰,善于抓住難得的有利機遇,以開拓創新、扎實有力的工作措施,堅決打好春耕生產這一硬仗。
二、科學規劃,精心組織,迅速掀起春耕生產新高潮
目前全市春耕春種備耕工作已陸續展開。一年之計在于春,切實抓好當前的春耕備耕生產,既是今年全市農業工作開好局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重要措施。20*年農業工作思路是: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發展XX特色的現代農業,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基礎上,按照“抓特色、建基地、扶龍頭、樹品牌”的發展思路,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進甘蔗、木薯、水果、劍麻、茶葉、蔬菜、中草藥、指天椒等八大特色產業的發展,努力壯大劍麻、柑橙和中草藥三大優勢產業;培植發展食用菌和烏龍茶兩個新興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推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努力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因此,各縣(市、區)政府和農業部門要立即行動起來,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切實抓好當前春耕備耕生產的各項工作。
(一)落實生產計劃,調整產業結構。20*年全市主要農業經濟指標是:農業總產值89.41億元,增長7%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3537元,增長8%以上。全市糧食計劃種植面積222.5萬畝,糧食總產60萬噸以上,其中水稻面積110萬畝以上,玉米面積74萬畝以上,豆類面積27萬畝,紅薯面積11.37萬畝,其他雜糧作物面積1萬畝。經濟作物面積562萬畝,其中水果54.54萬畝,甘蔗345萬畝,蔬菜77萬畝,木薯20.7萬畝,劍麻19.5萬畝,中草藥7.89萬畝,茶葉4.66萬畝,油料23萬畝。在這里要特別的是劍麻生產,劍麻是我市的優勢產業,各縣(市、區)一定要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種植任務。今年全市計劃新種劍麻3.02萬畝,其中*1.6萬畝,*1萬畝,大新1000畝,寧明1000畝,龍州1000畝,天等1000畝,憑祥200畝。各縣(市、區)要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總體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優化結構、發揮特色、調優調強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新聞媒體,適時主要農產品市場需求預測、價格信息,引導和幫助農民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擴大優質專用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宣傳培訓,科技普及到位。各級農業科技人員要認真落實十七大精神,轉變作風,帶著對“三農”的深厚感情,深入生產一線做好宣傳培訓工作,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幫助農民解決春耕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做到政策入戶、技術到田、服務到家。同時舉辦有針對性的技術宣傳培訓班,提高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保證每個農戶都有一名掌握一門致富技術的明白人。20*年全市計劃培訓農民18萬人,為確保春耕生產的順利開展,實現農民增收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三)加強部門配合,提高服務水平。當前,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各縣(市、區)要立即行動起來,把春季農業生產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切實抓緊抓好,積極協調各涉農部門抓好春耕備耕服務工作。農業、水利、農機、電力、財政、物價、工商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全力以赴抓好當前抗旱保春耕工作。加大抗旱保春耕的資金投入,保證抗旱春耕所需農機具、水管、柴油、電力等抗旱物資及時到位,及早做好春耕所需種子、化肥等重要生產資料的調運和調劑工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群眾添置抽水機具,實行春耕用油補貼。盡快搶修農村電網和增設臨時抗旱用電設施,以最優惠的價格和最大程度地滿足抗旱保春耕用電需要。
(四)推進科技創新,發揮示范區帶動作用。農業部把20*年定為糧食高產示范創建年。我們要以創建年為契機,通過實施農業科技新成果集成示范、標準化生產集成示范、信息化建設、環境監測和質量監控等內容,加強示范區建設,抓出新亮點,通過示范窗口展示、現場觀摩和技術服務來推動全市農業現代化發展。超級稻栽培和甘蔗套種西瓜技術是今年我市重點推廣的兩項技術,是實現我市農民增收的關鍵技術。超級稻平均畝產542公斤,最高達741公斤;甘蔗套種西瓜比單種甘蔗平均畝產增加收入1200多元,最高可達2000元,各縣(市、區)黨政領導一定高度重視,扎扎實實完成下達的推廣任務。今年我市還將計劃開展“千、百、十”競賽工程,即縣、鄉、村三級各建立千畝、百畝、五十畝以上連片糧食綜合技術示范區,在這些糧食綜合技術示范區里,組裝、集成農業先進技術,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拋秧、水稻免耕拋秧、地膜玉米、玉米免耕、精準施肥等綜合技術,集中項目資金和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示范推廣,并在不同類型區培養和樹立高產典型,樹立樣板,組織科技協作攻關,為農民和農業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關鍵技術和突出問題。
(五)樹立抗災奪豐收意識,積極做好抗災避災工作。我市去年秋、冬以來由于長期干旱,山塘、水庫蓄水量較少,各縣(市區)要根據各地蓄水情況和春耕生產實際需要,做好生產供水用水計劃,利用有利天氣條件及時實施人工增雨和鉆井,開辟可用水源,千方百計確保春耕用水。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可能有極端天氣發生,可能有倒春寒,臺風,洪澇、病蟲害大爆發等自然災害發生,各縣(市、區)要強化憂患意識,積極抓好抗災避災工作,摸清當地災害發生規律,研究制定避災的最隹種植模式、種植品種、播種季節等技術方案,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六)落實中央惠農政策,千方百計助農增收。一要切實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各縣(市、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已出臺的政策不能變、已給農民的實惠不能少,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特別是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的水稻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糧食綜合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各地要精心組織,抓好落實。在這里有必要通報去年的水稻良種補貼落實情況,截至20*年1月5日,各縣(市、區)已經發放到農戶手中的早稻、中稻糧食補貼資金共449.21萬元,占應發放補貼金額的67.31%,完成得較好的有龍州、*、憑祥、大新,去年的良種補貼落實情況將直接影響到今年的糧食生產,因此沒有完成去年資金發放任務的縣(區)一定要在春節前將補貼落實到農戶手中。二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力度。農業部門要聯合工商、技監、物價、公安等部門,深入開展“農資打假護農保春耕”和“放心農資下鄉宣傳月”活動,集中力量對農資生產、銷售相對集中的地區及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集散地,特別是農村集貿市場進行重點檢查,對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和隨意哄抬物價的行為,依法予以嚴厲打擊,確保春耕生產安全,維護農民利益。三要加強督查工作。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春耕生產工作的督查工作,全面檢查和監督各部門領導到位、技術到位、資金到位、工作到位等情況,特別是對減輕農民負擔的督查工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四是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增加農民收入。針對我市農作物種植面積飽和,耕地面積不能再擴大的問題。全市計劃推廣間套種30萬畝,其中甘蔗套種西瓜10萬畝,計劃推廣超級稻面積10萬畝。切實把秋冬種作為一造農業生產來抓,提高秋冬種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通過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農業疊加效益,來增加農民收入。
(七)切實加強領導,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工作責任制,建立起責、權、利相統一的工作機制。各縣(市、區)、各鄉鎮的黨政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要深入農村,田間地頭了解農業生產工作的進展情況。各級領導和包村干部要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制,主動到自己所聯系的鄉鎮、村屯,督促當地農民群眾開展春耕生產。扎扎實實地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
同志們,抓好當前春耕備耕工作,事關今年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大局。各級政府務必立即行動起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抓好各項春耕備耕工作措施的落實,為實現全年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目標,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新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和我市建市??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