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年創建省級先進基層黨校示范點匯報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主要做法
羅陽鎮是泰順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全鎮面積102.82平方公里,下轄25個村(居),常住人口5.5萬人,共有66個黨支部(非公企業黨支部12個),1248名黨員(農村黨員650名)。兩年來,鎮黨委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對照基層黨校規范建設的要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政治建校的原則,堅持學以至用的思路,扎扎實實抓好黨校建設,較好地發揮基層黨校主陣地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強化領導,提高建校認識
基層黨校的發展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員教育工作的需要。幾年來,我們堅持把基層黨校建設成為基層黨員干部學習理論的課堂,鍛煉黨性的熔爐,學習專業技術脫貧致富的搖籃,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到位。鎮黨委把基層黨校建設作為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全面提高黨員理論水平,增強黨的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把基層黨校規范化建設與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抓黨校建設促工作推進,抓經濟發展促黨校上水平。
2、組織到位。調整充實領導機構和校委會成員,由鎮黨委書記任校長,鎮黨委副書記任副校長,抓黨校日常工作。宣傳、組織委員具體負責實施黨校的制度、計劃、目標,校務成員負責組織協調教育教學工作。形成書記親自抓,組、紀、宣密切配合抓,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兩年來,黨校工作研究及時,共召開校委會12次,專題研究黨校工作4次,保證了基層黨校各項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和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3、師資力量到位。要真正提高基層黨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離不開一支精良的教師隊伍。因此在師資力量方面,除了鎮黨委成員授課外,還邀請縣領導和縣委黨校及有關部門的專家、教師進行講課。根據培訓需要,聘請兩名省下派我縣的科技特派員為黨校的兼職教師,形成了鎮主要領導上課為主,專職教師上課為輔,領導、專家作為補充的授課制度,保證了師資力量。
4、經費投入到位。我們嚴格按規范化建設的標準,保障資金上、物質上的投入。這二年,安排30萬元作為黨校的學習經費,每位黨員年平均教育費用達300多元,遠遠超過基層黨校規范化人均經費30元的標準。
(二)強化建設,提高規范化水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幾年來,我們始終以發展的眼光、用發展的思路和辦法,來做好基層黨校這一份事業,不斷加強黨校的各方面建設,提高規范化水平。
1、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經過幾年的努力,我鎮黨校的設施已有較大的改善。現有教室4個(其中可容納200多人的教室兩個,50多人的教室兩個),桌凳、黑板齊全。這二年,我們又先后投入資金50多萬元對教學場所進行整修、購置了28臺電腦和電視機、影碟機、擴音器等電教設備和大量錄像帶等電教軟件,硬件設施進一步得到完善,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同時還加強教學資料室建設,建立了一藏書5000多冊、教學光盤3000盤的參考資料圖書室,訂閱了《黨建》、《理論學習》、《黨員讀本》等10多種刊物,作為黨校教材和參考資料。
2、加強教學制度建設。先后建立、健全了《校委會例會制度》、《教師職責》、《學員守則》等十項工作制度,做到年初有計劃,平時有督促,年未有總結。同時還建立了領導上黨課制度,要求鎮黨委委員、黨校教員在自身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分管工作,積極調研,動手寫教案,為黨校講課。黨委書記、鎮長堅持每年度為黨員上課兩次以上,其他黨委成員、教員每年上一次黨課。
3、加強陣地網絡建設。近幾年,我們抓住開展農村“雙建設”活動的契機,把基層黨校建設與文化陣地建設結合起來,建成了“五個一”陣地網絡,即一所基層黨校、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個廣播有線電視網、一個宣傳欄、一支宣傳隊伍,在各村建好“四個一”即一個宣傳欄、一名宣傳員、一所村民學校、一個文化活動室,理論教育與文化宣傳相得益彰,使教育陣地建設更加完善。還充分利用學校網點調整和村級黨員活動室建設的有利時機,把基層黨校延伸到廣大村居,使黨校網絡不斷拓展。
(三)強化創新,提高辦校效果
創新是我們黨校開展教育并取得實效的靈魂。幾年來,我們努力在創新上做文章,探索好的教育途徑和辦法。
1、教育內容上把握“三個重點”。即學習中的疑點,工作中的難點,生活中的熱點,把基層黨校的學習教育真正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
2、教育形式上注重“三個結合”。即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典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辦班培訓與支部學習生活相結合,除定期的培訓、專題講座外,組織舉辦一些參與性較強的活動,如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學習測驗等活動。
3、教育載體上做到“四個一”。2003年,縣委、縣政府針對我縣勞動力相對過剩,勞動力缺知識、缺技術、缺經驗、缺保障的現狀,實施了“農民知識化”工程。我們充分利用這個載體,把基層黨校辦成科技文化學習的大課堂。一是開辦好一堂技能培訓課。計劃在3年內使每個村民小組都有若干名青年農民得到培訓,形成—支活躍在農村基層的農業技術骨干隊伍和一支到全國各地經商務工的勞務輸出人員隊伍。二是建立一個數據庫。對全鎮近1萬多名l6—45歲農民的就業現狀和培訓需求情況進行普查了解,分市場營銷、農業實用技術等20多個類別進行登記造冊,建立培訓需求數據庫。三是健全一張組織網絡。我們依托鎮黨校為主、鎮農技站、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電子信息館等為輔的網絡,建立鄉鎮“農民知識化”培訓學校,通過聯合辦學、委托企業培訓,拓寬培訓渠道,為農民構建免費“培訓超市”。四是組織一次農技服務。不定時組織農技服務隊,深入田頭,深入農戶家里,送技術、服務上門,及時幫助農戶解決疑難問題。
二、取得成效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兩年來,鎮黨校堅持理論學習與工作實際相結合,經常組織黨校黨員深入農村和社區,了解城區和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從考察、調研中學知識、求經驗,并針對存在問題尋求相應解決方法,取得良好成效。
1、工作思路更加明確。緊緊圍繞“生態立鎮、工業富鎮、三產活鎮、教育強鎮、文明興鎮”的發展戰略,進一步確立“以文明縣城創建活動為重點做美城區;以基地建設和壯大產業規模為重點做強城郊;以進城脫貧和生態保護為重點做好城外”的總體思路。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民進城脫貧、推進生態建設等工作實現較大的突破。
2、為民辦事更加有力。認真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籌資29萬元,設立幫扶活動基金,建立起干部聯系幫扶體系,按駐村干部每人1戶,中層以上干部每人2戶的比例要求,與全鎮125戶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幫助制定發展計劃和落實幫扶貸款。為了解決白溪千畝大棚蔬菜基地百戶菜農的生產、生活、安全等問題,改善菜農的居住條件,從2004年開始籌建菜農廉租房,建設規模為100間,分兩期進行,目前一期已投資145萬元建好60間,每間2層60平方米,于2005年10月底已投入使用。同時,還投資25萬元興建老人公寓,使全鎮29名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實現集中供養。
3、技能培訓更加有效。我鎮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出臺的各項惠民、育民、富民政策為抓手,充分利用黨校的良好師資和辦班經驗,緊緊圍繞農民知識化的“實效性”和“勞動力轉移”兩個關鍵環節,將教育培訓內容的選擇與當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進一步突出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農民的致富能力和就業技能,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2004年共舉辦農民知識化培訓班20多期,受訓人數達2500多人次,發放技能證書140人,增加勞務輸出人員1800人,同時白溪千畝大棚蔬菜基地還被溫州市評為放心農產品基地。為種植戶解決發展困難,為基地建設爭取資金,提高赤坑椎栗基地、養兔基地(3000只)、羅陽鎮農業生態試驗場和芝麻坦、林水洋、山巖板栗示范點等特色農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產業化程度,增強基地經濟效益。
4、素質提高更加明顯。通過黨校的學習教育,使廣大基層干部提高了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始終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兩年期間,涌現出一批先進黨支部和優秀黨員,市級優秀共產黨員4名,縣級先進黨支部有8個、優秀黨員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