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農業產業品牌建設實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鄉鎮黨委、政府,開發區工委、管委會,縣直有關單位:
*年,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扎實開展了“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品牌建設年”活動,推進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特色經濟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和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省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現就我縣深化“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品牌建設年”活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發展思路
2009年,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品牌建設要圍繞糧食、畜牧、瓜菜、林業、棉花五大主導產業及優勢產業帶,持續扶優扶強龍頭企業,積極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以龍頭企業帶動種養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化、標準化基地建設,帶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和產業鏈條延伸,帶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二)目標任務
按照市“532”提升行動規劃要求,根據我縣實際,2009年全縣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品牌建設目標任務是:培育并達到省級龍頭企業標準的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標準的企業6家,新增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6家以上;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營銷收入10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營銷收入5億元,比上年增長28%;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優質麥73萬畝、優質棉基地4萬畝、用材林2萬畝、瓜菜基地1萬畝),新增規模養殖小區10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以上;農產品商標注冊8個以上,爭取創樹省市名優農產品品牌3個;帶動農戶10萬戶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比重顯著提高,戶均增收10%以上。
(三)任務分解
1、糧食產業。培育并達到省級龍頭企業標準的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標準的企業2家;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年營銷收入3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建立以黃圩、大莊、瓦坊、山頭、劉圩、黑塔、草溝等鄉鎮為主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73萬畝;帶動農戶8萬戶;創省名優產品1個,面粉產品商標注冊2個以上。重點扶持培育泗州面粉、西湖恒達、吉品面粉、遠虹制粉、中安面粉等企業(責任單位:縣糧食局)。
2、畜牧產業。培育并達到市級龍頭企業標準的企業2家;畜牧業龍頭企業年營銷收入4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新增以龍牧豬業、新聯禽業、新亞牧業、三星養殖專業合作社等為牽頭的養殖小區10個;帶動農戶3.2萬戶;爭創省市名優產品1個,商標注冊2個以上。重點扶持培育龍牧豬業、新聯禽業、新亞牧業、慧川生態養殖、江淮肉業、子潤肉業、吉祥養殖、雨潤集團山頭養豬場等企業(責任單位:縣畜牧局)。
3、林業產業。培育并達到市級龍頭企業標準的企業2家;林業龍頭企業年營銷收入1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建立以黃圩、大莊、瓦坊、劉圩等鄉鎮為主的用材林基地2萬畝;帶動農戶5000戶;林產品商標注冊2個以上。重點扶持培育福晟木業、東興木業、三鑫木業、軍威木業、凱華木業等(責任單位:縣林業局)。
4、棉花產業。棉花龍頭企業年營銷收入2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建立以劉圩、黑塔、屏山、山頭等鄉鎮為主的優質棉基地4萬畝,帶動農戶1萬戶。繼續扶持南虹棉業發展壯大(責任單位:縣供銷社)。
5、瓜菜產業。發展瓜菜專業合作社3家;建立以*、長溝、劉圩、墩集等鄉鎮為主的瓜菜基地1萬畝,帶動農戶3000戶;爭創省市名優產品1個,商標注冊2個。重點扶持虹鄉蔬菜、永利草莓、草廟干雜果等專業合作社(責任單位:縣農委)。
6、每個鄉鎮要新建成1家固定資產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開發區新增1家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每個鄉鎮新注冊1個農產品商標。新發展1家專業合作社。
7、縣發改委要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擴建、技改等項目納入“861”行動計劃、“皖北貸款”貼息范圍,加大對企業項目資金的扶持力度。縣財政局要高效整合各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金融部門要按照《宿州市“金龍工程”實施方案》(宿州銀發[*]62號)的要求,拓寬服務空間,加強銀企對接,積極滿足龍頭企業信貸需求。
二、工作重點
(一)推進龍頭企業集群化。重點支持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促進現有龍頭企業規模擴張、水平提高、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鼓勵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推進上下游產品加工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大型龍頭企業集團。支持個體大戶、農民合作組織、私營企業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從2009年起,縣委、縣政府將圍繞農業產業化目標任務,加快扶持糧食、畜牧、林業等產業的發展,做大做強小麥、林產品、棉花、大棚蔬菜、花生、粉絲等農林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精細加工產品、包裝產品以及品牌產品,促進農林產品加工業成為我縣支柱產業。
(二)推進農業經營規模化。圍繞優勢產業,突出重點,注重特色,建設一批安全化、優質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不斷壯大墩集草莓、劉圩西瓜、大莊梨園、草廟干雜果等特色果品基地;*鎮三灣村、康梁村、長溝鎮灰山村大棚種植等特色蔬菜基地;大路口、黑塔等鄉鎮脫毒山芋基地,黃圩、大莊等鄉鎮優質麥基地和龍牧豬業三元雜交豬生豬養殖基地。加快草莓、干雜果、大棚蔬菜等特色園區建設步伐,努力建成一批特色產業示范點、示范帶,著力打造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第一車間”。鼓勵農村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返鄉創業者等經營主體受讓農戶流轉的土地,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建立生產基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三)推進農產品品牌化。制定農產品品牌培育規劃,選擇一批具有地方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重點培育。各鄉鎮要根據本地農產品生產情況,引導企業、專業合作社或種養大戶進行農產品商標注冊,重點做好丁湖螃蟹、鴨蛋,大路口粉絲、小磨麻油,長溝黑豆,黃圩板材,劉圩無籽西瓜、辣椒,黑塔大米等農產品商標注冊。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合作組織開展品牌經營,爭創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對國家和省認證、認可的著名商標、馳名商標和標準化生產基地,縣政府給予適當獎勵。適時開展特優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各類大型農產品展洽會、博覽會、訂貨會,提高我縣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推進農民主體合作化。按照“自愿、互利”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重點圍繞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積極引導和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承擔國家有關涉農項目。農業主管部門要切實搞好法律宣傳和咨詢、典型示范和規范、綜合協調和指導服務工作。
(五)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推廣機構的合作,積極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工程,鼓勵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入股、轉讓等形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培訓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充分發揮其技能培訓、技術推廣、促進農民轉移就業的作用。整合縣農業信息網、農網等農業和農村信息平臺,及時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農業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指導生產,引導銷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依托村村通工程、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切實加大農田水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農業機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二)強化涉農項目支撐。按照“積極爭取、統籌安排、重點傾斜、集中投入”的原則,整合涉農資金,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特色園區、專業合作社和大戶傾斜,帶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縣農行、農發行、信合等金融部門要把支持農業產業化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搞好農業產業化項目儲備,加快有關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的編制和儲備。加大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工作力度,爭取更多國家、省級項目扶持資金。
(三)完善產業經營機制。適應發展多種形式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需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土地經營權租賃、轉包、轉讓和入股等,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制合作。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要加強土地流轉中介服務,完善土地流轉合同、登記、備案等制度,培植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環境。
(四)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積極營造農業招商引資氛圍,多渠道多方位吸引外商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省大型龍頭企業來我縣投資建基地、辦企業,開發農業優勢產業,打造農業特色產業,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又好又快發展。大力實施“鳳還巢工程”,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投資創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服務家鄉經濟建設貢獻突出的予以表彰獎勵。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切實把農業產業發展放在重要議事日程,形成縣領導包扶、部門聯動、社會互動的產業發展工作格局。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和各責任單位要認真履職盡責,切實搞好規劃指導、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協助解決產業化發展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縣農委、發改委、財政、科技、金融等部門要從資金、項目等方面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研究發展現狀,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考核激勵機制,制定出臺督查考核細則,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