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管理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和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全區已有外來務工人員12萬人,成為我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提高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依法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他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對于深化“平安大區”建設,全面建設和諧發展的現代化中心城區,在全社會形成共建共享、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根據國務院、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現就加強全區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加強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和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正確引導、完善制度、加強服務、保障權益的要求,促進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居民和諧共進,共建共享發展成果,形成外來務工人員與企業同進步、與*同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要求
——服務于經濟發展這個中心,把促進外來務工人員的自身進步、企業提升、*發展、社會和諧作為服務管理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讓外來務工人員在全面建設和諧發展的現代化中心城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發揮企業、社會組織的各自優勢,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的積極性,形成互動、共促的工作局面。
——從現階段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制度保障,逐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
二、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一)進一步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普法教育、社會文明公德教育及業務技能培訓。建立完善“政府支持、個人自愿、市場運作、各方參與”的培訓機制,充分利用社區學院、青年中心、女子學院等現有資源,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培訓計劃,開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訓工作。鼓勵用人單位、各類教育機構和社會力量開展外來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鼓勵外來務工人員開展創造發明和技術革新活動,對于獲得專利授權的,按同等政策規定給予資助。鼓勵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各類成人繼續教育,對獲取大專以上學歷證書及中級技工以上等級證書的給予一定獎勵。完善企業和政府的資助政策,選送符合條件的優秀外來務工人員赴高校進修深造,不斷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素質。
(二)不斷健全市區聯動、功能完備、服務優良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加強外來勞動力市場建設,開放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免費求職登記、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等就業服務,不斷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效率和求職成功率。全面推行就業項目經理人工作制度,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到就業項目管理范圍。積極鼓勵社會法人和個人依法興辦民間職業介紹機構,發揮其在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方面的作用。開通“就業綠色通道”,提供引導性就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咨詢等服務。加大勞務合作力度,完善勞務合作平臺,及時勞動力需求信息,逐步實現與外來務工人員來源地的信息共享。繼續開展“春風”專項行動,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清理和整頓非法職業中介機構,規范職業中介行為。
(三)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我區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教育設施建設規劃,納入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工作范圍。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和以公辦學校接納為主”的原則,逐步提高公辦中小學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比例,免除在我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的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雜費。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的規范化管理,不斷完善公辦學校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結對幫扶機制,逐步推行校長和骨干教師公派制度,加大對師資培訓、幫困助學、校園安全、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扶持和規范管理力度,不斷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的教育質量。
(四)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合理增配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探索有效的服務方式和途徑,努力把外來務工人員基本的公共衛生納入我區社區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落實重大傳染病屬地管理措施,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工作,開展適齡兒童計劃免疫工作,預防傳染病疫情及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按照屬地化管理的要求,全面落實外來務工人員計劃生育管理目標責任和考核制度,提供國家規定的計劃生育免費服務。加強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宣傳和基礎知識培訓,充分發揮婚育咨詢師作用,開展“生育關懷”行動,做好符合生育條件的外來孕婦分娩救助工作。強化與外來務工人員流出地政府的協作,充分發揮流動人口專職協管員隊伍作用,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加強孕情檢查,努力杜絕違法生育現象。
(五)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租賃房屋的管理,重視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場所符合基本的安全和衛生條件。要對閑置廠房、老小區、舊公寓、城中村等資源進行盤摸,整合閑置資源,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房屋租賃服務。加大對城中村、城郊結合部及老住宅小區等外來務工人員集聚區域環境整治力度,強化衛生保潔工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
三、維護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一)認真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繼續實施勞動合同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廣外來務工人員勞動合同制度,建立規范的勞動關系。不斷健全預防和解決拖欠工資長效機制,建立和完善工資支付保證制度,探索并試行在無資質裝潢企業、租賃場地經營的企業和嚴重拖欠工資企業等三類企業中建立職工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嚴格實行最低工資制度,加強對不定時工時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工資待遇,逐步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工資水平。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工資支付情況的監控,督促企業按時發放工資。健全企業欠薪應急備用金墊付制度。
(二)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外來務工人員綜合社會保險政策,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加強對用人單位參加綜合社會保險行為的監察。要按照“突出重點、分類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優先解決工傷保險和住院醫療保險問題,逐步擴大外來務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覆蓋面。貫徹工傷保險法律法規,凡是與外來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特別是服裝、建筑施工等外來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應依法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范圍。貫徹落實市有關外來務工人員醫療保險政策,解決外來務工人員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問題。從外來務工人員和用人單位兩個方面入手,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積極性。
(三)嚴格執行國家職業安全標準和行業要求,凡使用外來務工人員的單位都要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必要的安全生產設施、勞動保護條件及職業病防治措施,不得隨意剝奪外來務工人員休息休假的權利,不得克扣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保護用品和津貼。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教育培訓,增強安全生產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強化用人單位職業安全主體責任,安全生產監察部門、職業病防治部門和企業工會要堅決制止企業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防止和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加強對女職工等特殊勞動保護,禁止使用童工。
(四)建立健全企業職代會制度,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平等享有參與本企業民主管理、評先評優等各項民主權利。加強勞動保障執法監察隊伍建設,健全投訴舉報、受理查處、仲裁申請等各項制度,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依法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嚴厲查處侵犯外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律援助,健全區、街道、社區三級法律援助網絡,暢通申請法律援助渠道,簡化法律援助程序,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加快工會組建步伐,強化工會在外來務工人員維權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81890公共服務平臺在外來務工人員維權中的積極作用。
四、優化外來務工人員社會環境
(一)全面實施出租房屋房東責任制、租賃登記制和信息報送制。按照“誰出租、誰負責”原則,落實“以房管人”制度,通過與房東簽訂責任書和建立責任追究制,督促企業、房東落實住房安全保障和各項管理責任,逐步改善居住條件,確保公共衛生,防止發生消防等安全事故,嚴防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探索委托管理、自主管理、自治管理等工作模式,強化對出租房屋的服務和管理。房管、公安、城管等部門要建立經常性工作機制,對出租房屋實行依法監管和動態管理,每年適時組織專項檢查和整治活動,確保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安全,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逐步優化居住環境。建立出租房屋信息服務管理體系,規范房屋租賃市場秩序,加強房屋租賃中介組織管理,依法查處違法出租房屋的行為。
(二)發揮公安部門在流動人口管理中的職能作用,堅持管理與服務準則,引導和教育外來務工人員遵紀守法。建立健全集中居住點綜治組織,加強信息采集,落實動態、精確的各項監管措施,組織發動外來務工人員共同參與基層群防群治。加強對少數有犯罪前科或違法劣跡等重點對象的動態防控,嚴密特種行業、公復場所監管措施,有效預防和打擊帶有明顯區域特點和職業特點的涉黑涉惡團伙犯罪。加強情報信息工作,及時掌握各種不穩定因素,對可能發生的各類群體性事件,制訂應急預案,加強動態預警,及時妥善處置。通過營造良好的治安秩序,依法保護外來務工人員的人身財產安全。
(三)按照黨政領導、依法管理、共建共享、促進融合的原則,依托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等基層組織,積極培育和大力推進“和諧促進聯誼會”、“樓宇綜合服務中心”和“新居民聯誼會”等本地居民與外來務工人員共同參與、服務、融合的民間組織建設,引導支持民間組織建立民主協商、互助互濟及參與治安防范、環境整治、文體活動等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提供服務、化解矛盾、規范行為、促進融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民間組織的依法登記(備案)制度,加強對民間組織負責人的培訓,開展對民間組織的依法專項檢查活動,切實提高民間組織自律水平和誠信度,確保民間組織規范、健康、有序發展。
(四)發揮外來務工人員在文化建設和文明創建中的作用,逐步將豐富外來務工人員精神文化生活統一納入全區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范圍。重視多樣文化的交流融合,促進文化認同,推動街道、社區及學校等公益性文體設施面向外來務工人員開放,積極把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到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等群眾文化的組織體系。根據外來務工人員文化層次和實際需求,組織開展電影、文藝團隊進社區、進工地等活動,加強大眾化文化作品的創作與供給,引導和調適外來務工人員保持良好心理狀態,扎實推進和諧文化建設。要重視外來務工人員在“文明社區”等各類創建活動中的作用,引導外來務工人員積極參與。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樹立尊重和關懷外來務工人員的意識,為他們在我區求職創業安居營造良好社會環境。要宣傳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宣傳黨委、政府為外來務工人員解難創優的各項舉措,使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切實受到平等的尊重、親情化服務和人性化管理。宣傳社區、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在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對外來務工人員真心關愛的各類典型,并通過典型示范,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宣傳外來務工人員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宣傳外來務工人員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不斷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對*的認同感、親近感和歸屬感。
五、強化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和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區政府成立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全區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政府辦公室,具體承擔日常工作。各街道、各有關部門要把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和管理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相應機構,全面開展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和財政支出規范的原則,把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把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范圍,加強績效評估和監督檢查。
(二)區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制訂完善出租房屋管理、勞動保障、計劃生育、公共衛生、子女教育、社區服務管理、安全生產、衛生監督和信息統計管理等有關政策措施。要自覺圍繞全局,主動有為,齊抓共管,深化完善綜合服務管理機制、協同配合機制、執行評估機制、監督檢查機制、情況反饋機制,增強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政策機制的整體合力。整合現有信息資源,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并通過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信息傳輸方式,為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落實信息采集責任,加強信息采集力量,全面、準確、實時地掌握外來務工人員基礎信息。
(三)堅持上下聯動、屬地為主,構建街道、社區、企業的工作網絡。強化街道和社區、企業在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和基礎保障作用。各街道要加強領導,整合資源,擴展功能,強化合力,形成職責明確、保障有力、快捷高效的工作格局。發揮社區貼近群眾的基層優勢,以建設“和諧社區”為契機,對接政府服務管理職能,探索社區“一站式”綜合服務措施。重視專管員、協管員、和諧促進員隊伍建設,加強教育培訓,完善激勵機制,切實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結合創建和諧勞動關系企業活動,引導企業不斷增強人力資源關系發展興衰的共識,引導外來務工人員確立與企業同進步的價值取向,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進步的雙贏。鼓勵企業圍繞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年限、誠信行為、技能水平、貢獻份額等內容,建立行之有效的綜合評價體系,實施與政府政策導向相銜接、與評價結果相對應的多層次激勵措施,激發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充分施展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促進外來務工人員穩定就業、提高素質、多作貢獻。
(四)重視培養、積極發展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加入黨、團組織,在社區建設中,把特別優秀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培養、使用范圍。推薦符合條件的優秀外來務工人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區民意代表。按條件逐步吸納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在職代會、婦代會和社區、綜合治理、文明創建、群眾文體等組織擔任活動骨干。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在勞動模范、優秀黨團員和先進工作者等評比中的比例。各街道各部門、群團組織及社會組織舉行的各類評選活動,要把優秀外來務工人員納入表彰激勵范圍。充分依靠、積極發揮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在聯系群眾、理順情緒、引領風尚、示范帶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