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為事業單位解困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上訪大戶”到全員安居樂業,通過五年改制改革改造,石門縣農業局的八家事業單位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取得了群眾滿意、政府肯定、社會好評的多贏效應,成為全國農業技術系統事業單位改革的一面旗幟。
背水一戰的選擇
計劃經濟時代,為服務農業科技事業,石門縣農業局下設有縣種子公司、植保公司、旱糧科研所、優質農產品開發中心、園藝示范場、果茶技術推廣站、新場園藝場和水稻原種場八家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隨著市場經濟和科研機構體制改革的推進,這些單位逐步在市場風浪中敗下陣來,人員工資難以發放,福利待遇難以保障,科研活動難以承擔,陷入了“外部形象差,內在實力差”的衰落境地,生活難以為繼的職工們隔三差五到農業局和縣委縣政府甚至上級部門救助,成為有名的“上訪大戶”。
*年元月,諶兵順調任縣農業局局長和局黨組書記。在春節期間的慰問走訪過程中,他發現上述八家單位普遍存在著“場容場貌差,生產水平差,職工住房差,經濟收入差,生活狀況差,精神面貌差”的“六差”現象,青壯年職工出外打工多,均未參加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大部分單位的退休職工多年未領到一分錢退休工資,整個系統彌漫著一種得過且過、沉悶甚至失望的情緒。當了解到有少數職工長期靠在縣城翻撿垃圾收集廢品出售度日的情況時,這位新上任的“當家人”落淚了。
“就是砸鍋賣鐵也要進行改革,要讓退休職工老有所養,讓在崗職工看到希望,振奮士氣,促進全縣農業事業的進步”,新年伊始,新一屆黨組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諶兵順的提議化作了集體的決議。
不等不靠地行動
經濟體制改革,焦點是利益,重點是資金,難點是落實。
經測算,全系統385名職工,需一次性繳納養老保險金752.1萬元,身份置換資金89.9萬元,有275.2萬元債務需要償還,加上其它改革費用,共需資金1200萬元以上。
天文數字般的巨額資金沒有嚇倒農業局黨組一班人,在諶兵順的帶領下,縣農業局事業單位改革小組走上了自力更生籌資改革之路,“兩眼向下找資源,兩手向內挖潛力”。
按照“量出為入,一企一策,先易后難,限時完成”的原則,改革小組充分發揮各單位的積極性,“順民心,得民意,解民難”的改革行動得到了385名職工的積極擁護。
改革首先選擇在實力相對較強的縣種子公司進行。按照事先預算,全公司46名職工,需繳納養老保險費72.8萬元,身份置換資金92萬元,償還債務258萬元,加上其它開支,共需籌措資金450萬元以上。經過盤底,公司存有現金39.8萬元,可收回欠款12萬元,公司總資產整體拍賣評估價為350萬元,不足的資金部分則由職工自行解決。由于廣泛宣傳和認真組織,多個老板參與競拍,拍賣價一路飆升到410萬元,比預期多賣出了60萬元,剔除拍賣評估、移交手續等相關費用外,46名職工最終只自籌了5.1萬元就完成了全部改革。
象新場園藝場,資產整體出租的價格由50萬元的底價競爭到66萬元,24名職工共支付了17萬元的自籌資金。
水稻原種場利用接受皂市水庫淹沒區移民的機遇,解決資金85萬元,通過向職工一次性發包集體土地和橘園籌資95萬元。
縣園藝示范場憑借地處縣城中心的優勢,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從縣城建投資公司爭取到補償資金160萬元。
截止*年7月止,縣農業局事業單位改革小組共籌措改革資金1252.8萬元,其中資產拍賣(發包)的資金達709.7萬元,實行了資產的最大增值,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縣農業局機關在事業經費相當緊張的前提下,共擠出35萬余元工作經費配套改革。
沒有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補貼,償還了275.2萬元債務,不欠一分錢外債,為385名職工妥善對接養老保險,讓其中168名退休職工每月拿上700元至1200元左右的退休工資,全系統每年領取退休工資160萬元以上,將包括家屬子女在內的575人全部納入醫療保險序列……
石門縣農業局,創造了事業單位平穩改革的奇跡。
人文關懷得民心
改革伊始,縣農業局黨組一班人就充分認識到了改革的艱辛與困難,在局機關全體公務員中開展了“假如我是事業單位職工”的換位思考大討論,事業單位職工的困苦狀況得到廣泛同情,也化作了全局上下堅定改革的決心與動力。
五年里,石門縣農業局一以貫之地保持了強化法規、親民、穩定“三個意識”,保證政策、待遇、責任“三個落實”,做到領導、資金、措施“三個到位”方案的連續性與執行力。
諶兵順的事業單位改革組長一當就是五年,洪家齊、易先業、王德林三位副局長先后專職負責改革工作,與從各股室調配的10名干部一道,常年累月深入基層,搞調查,核資產,拿方案,收資金,跑手續,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為準確運用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縣農業局將《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合同法》以及省市縣的9個文件印發到每一位職工手中,共召開黨組專題會議47次,提請縣人民政府召開一次縣長專題辦公會議,堅持了“公布政策,公布資產,公布方案,公布結果,征求意見”的“四公布一征求”制度,實行“陽光”改革。
為解決部分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確保改革穩步推行,縣農業局一共向民政部門申請了93名“低保”名額;
對完成“兩個置換”的73名下崗職工,爭取了最長二年期的失業救濟保障。
為解決縣園藝示范場89歲老人吳開英一家三代5人,養老保險金個人繳納部分資金實在拿不出的問題,改革小組反復做工作,為他們爭取到6500元的困難補助,圓了一家人的“進保”夢;針對縣植保公司下崗職工劉紅萍,由于身體健康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孩幼夫亡的慘況,諶兵順發動全局干部為她募捐5000元緩解燃眉之急;即使因單位困難,多年沒有得到喪葬費的幾名亡故職工,在這次改革中均向他們的家屬進行了補償,安慰了他們的在天之靈。……
企業改制,大部分單位注銷,職工走向社會,但農業局并沒有棄之不顧,而是傾心支持,“扶上馬,長相送”。
原縣種子公司改制為民營杰豪種業有限公司后,公司董事長侯杰夫挑選原公司職工二十多人另起爐灶,得到縣農業局在技術、信息、市場方面的優質服務,年生產經營種子200萬公斤以上,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成為湖南種業市場的一顆明星,為全縣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原縣植保公司下崗職工張碧飛、聶進賢經營湘冠果業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柑橘之鄉”的資源優勢,年加工經營柑橘6000噸以上,有力促進了柑橘支住產業建設和農民增收步伐。
得益于縣農業局的鼎力支持,*北種業、石門農資、金農科技、興農植保等17家新辦農業企業蓬勃發展,成為縣農業局服務“三農”的得力助手。
目前,縣農業局原八家事業單位的214名下崗職工,共有201人實現再就業,再就業率達到94%,全部575名家庭成員均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安居樂業。縣農業局的改革成功經驗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與認可,全國各地每年前來參觀取經的絡繹不絕,“石門經驗”得到廣泛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