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道路科學內涵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
回顧我們黨領導人民的奮斗歷程,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年代,最重要的就是兩條:一條是正確理論的形成,一條是正確道路的開辟。理論帶有根本性,理論錯了,路線、方針、政策一切皆錯。道路帶有關鍵性,道路走對了,革命和建設事業就發展、勝利;道路走錯了,革命和建設事業就將遭受挫折和失敗。道路的重要性正如指出的:“我們不僅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頁)理論和道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統一于改造世界的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失時機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其主要貢獻,一是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二是重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提出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在探索初期發表了一些光輝著作,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等重大理論。三是提出“以蘇為戒”,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初步形成。這條道路的主要內容是: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和以工業為主導,堅持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共同發展,堅持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堅持在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等。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成就。這條道路有別于蘇聯模式,但由于始終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框架內進行的,沒有突破蘇聯模式,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受到挫折。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為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從而也為后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新的探索。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在這一思想指引下,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以“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為主線,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核心內容,第一次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理論的指引下,鄧小平奮力開拓了一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主要標志:一是實現了從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千秋大業。二是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中國進行一場新的革命。這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三是把這條道路的基本點,以基本路線的形式確立下來,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導方針,以保證始終不渝地堅持走這條道路。鄧小平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地推向21世紀,并在實踐中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歷史課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新貢獻,一是依據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要論斷,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既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活力,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做出趨利避害,既參與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堅持獨立自主,努力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的戰略決策。這兩個重大戰略舉措,大大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新世紀新階段,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集體領導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新貢獻:一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眼于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觀念、躍升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二是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為科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條件。三是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條件下,不失時機地帶領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幾項重大戰略舉措,進一步拓寬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據這個表述,我們可以從五個層面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是政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奮力開拓的。黨的領導是堅持走這條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證。離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就會走上別的道路。
二是制度依托。一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問題,也就是堅持哪一種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即體制)。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在文化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以它為依托,促進中國的發展,同時又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三是發展內涵。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發展。中國經濟文化落后,發展尤為迫切。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線。問題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我們黨通過長期探索,對發展內涵的認識不斷拓寬和深化,從兩個文明建設到三個文明建設,特別是在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這個總體布局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的認識更加深化了。
四是路徑選擇。發展有一個選擇什么樣的方法和路徑問題。路徑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展開一點有兩類:一類屬于動力系統,一類屬于條件系統。在發展動力方面,一要堅持科學發展,二要堅持改革發展,三要堅持開放發展。在發展條件方面,一要堅持穩定發展,二要堅持和諧發展,三要堅持和平發展。
五是目標指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一個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
由鄧小平提出和概括、黨的十三大確立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核心內容準確的表述。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共產黨為領導,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和主線,以改革開放路徑為平臺,以又好又快發展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整、配套、協調的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