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匯報神舟七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敬愛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黨組織:
中國“神七”宇宙飛船將于9月25日晚發射升空,此次將實現宇航員太空行走這一具有中國航天事業里程碑意義的宇航計劃。太空行走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航天員為什么要進行太空行走?不同歷史時期其目的不一樣的。當1965年3月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第一次由上升2號飛船飛出艙外時,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在載人航天活動中進行一次技術性的突破,二是使蘇聯在航天技術方面走到了美國前邊,在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美國也不甘示弱,同年6月,美國人懷特在乘雙子星座4號飛船飛行時也飛出艙外。從此,出艙活動的技術就為兩家所共有,在這時人們才談到太空行走的實用意義。
從多次出艙和登月過程中的月面活動看來,太空行走的作用和意義是巨大的。其近期的意義與作用是完成太空作業。例如,修復載人航天器或其它航天器上的受損部件。美國人曾通過太空行走修復了“天空實驗室”、“太陽峰年衛星”和“哈勃”空間望遠鏡。組建空間站。蘇聯航天員則通過太空行走修復過禮炮號空間站和組裝、維修和平號空間站。當前正在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更是需要航天員進行多次出艙活動,才能在軌組裝建成。登月活動更是體現了航天員在太空行走和太空作業的巨大作用,為人類進入外層空間和其它星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2008年9月25日夜之前,或許沒有多少中國人關心這個問題。這一天晚上,神舟七號成功升空之后,一名航天員將要出艙執行外太空行走任務。在我們頭頂遙遠的星空,當航天員翟志剛邁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腳“太空步”的時候,我們用什么單位來衡量他的步長?
從神舟五號搭載楊利偉首次升空,到如今神舟七號實現航天員的艙外活動,翟志剛的步長,其實也是中國航天的步長。就在過去的數年時間中,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靜止到運動,從艙內到艙外的歷史進程。盡管對于這項事業來說,我們或許等待得已經夠長夠久的了,但是近年來的連續突破,帶給中國人的振奮與驚喜,卻快得讓人目不暇接。
這一步有千里。從技術角度上來說,航天員出艙行走,將是中國人在外太空長期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技術保障。實現了這一步,也就為今后在外太空建造空間站,并且進行長期試驗和開發工作奠定了基礎。如果說楊利偉、費俊龍和聶海勝宣告了中國航天事業零的終結,那么翟志剛三人就確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航天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我們在追夢的旅途中走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遠。
這一步也有千年。每一個民族走出刀耕火種的歷史年代,都曾經想象過我們頭頂的星空,并將其作為我們的過去。人們曾經用神話構想過我們和頭頂星空的關系,也曾經用科學幻想勾畫過我們對這種關系的改寫和更新。中華民族歷史中關于太空的所有一切,都源自我們這個民族從未撼動過的理想與信念,我們等待了千年。
這一步更有千辛萬苦。航天是一項精彩的事業。因為航天事業的根本追求,是突破人類對于高度、長度甚至是時空的極限概念。而也正因為如此,航天事業也是一項充滿了風險的事業。每一個民族在外太空的征途上,都要承擔汗水乃至生命的付出。但是我們的確再也不用羨慕其他航天大國,羨慕他們講述從外太空看地球的瑰麗與燦爛。因為千辛萬苦的付出,就是為了更多的輝煌升騰。
2008,讓宇宙看中國翱翔。此刻,世界都在仰望中國距離,世界也都在等待中國時間。技術的發展,不但推動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發展。無論是醞釀中的“國際太空公約”,還是各國登月與外太空開發的合作,中國人的參與讓世界找到了繼續進行外太空探索的理由,也找到了人類征服外太空的新力量。
航天員的步長,只能用一個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來衡量。這一步的跨越,代表了民族航天夢從遠古到將來,代表了中國航天技術從已有到更新,也代表了中華民族在外太空探索中的堅持與執著。撼天難,撼民族意志更難。正因為如此,航天員們在外太空的腳步才走得從容,也走得堅實。
神七實現太空行走的重大意義:一是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之后,中國航天在世界舞臺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它承載著全國人民對航天事業的新期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憧憬。二是神七任務的成功,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后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三是神七任務的成功完成必將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
匯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