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牧民定居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縣是自治區東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邊境縣,亦是一個典型的草原畜牧業大縣,縣境南北長413公里,東西寬180公里,行政總面積達3.24萬平方公里,擁有各類草場總面積為7226.65萬畝,歷時最高飼養量達131.32萬頭(只),有牧民5694戶,2.5萬余人,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到了全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作為傳統草原畜牧業縣,*縣的畜牧業發展的主要特點就是隨季節變化,逐水草而轉場,對自然天氣、天然草場依賴性大,產業結構單一,畜牧業生產力極端低下,“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仍難有所改變,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牧民增收的渠道有限,牧民生產、生活難以得到徹底的改變。畜牧業是我縣經濟發展的第二大支柱產業,20*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2.7億元,占一產總產值的60%以上,如何解決好畜牧業的發展,如何解決好這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問題,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更是考驗縣委、縣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否徹底的一項重要依據。
一、牧民定居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是明確了清晰的發展思路??h委、縣政府大膽提出“走出三條路子、實現兩大跨越”的總體目標,這其中就有“實現畜牧業大縣向畜牧業強縣跨越”的要求。要實現畜牧業大縣向畜牧業強縣跨越,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改造傳統畜牧業,擺脫“靠天養畜”的生產模式,走集約化、規?;默F代畜牧業發展路子。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大力實施牧民定居,從根本上改變牧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不僅是事關民生,更是促進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是合理選址布局,科學規劃建設。我們專門組織城鎮規劃部門按照現代畜牧業的要求,進行科學測量與規劃,嚴格遵循“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變原來規格不一的牧民定居模式,通過建設部門統一設計,統一使用鋼筋磚混結構,保證了每戶牧民定居工程均符合抗震安居標準,每戶住宅、牲畜圈、草圈,水、電、路、廣播電視、程控電話全部配套,新區建設做到“三通四有五配套”,使搬遷牧民真正感受到現代新農村成果,保證牧民定居的高標準、高檔次,大大激發了全縣未定居以及半定居的牧民前來定居的積極性。20*年,我們建成了杜熱鄉拜格托別牧民定居中心村,2007年建成杜熱鄉窩依闊拉牧民定居中心,20*年在位于拜格托別牧民定居中心村以南3公里處,建成拜格托別村牧民定居新區。牧民定居過程中,通過加強組織領導以及業務部門的具體指導,牧民定居選址合理,飼草料地、棚圈等配套設施建設、水利水電配套建設等問題解決到位,傳統粗放的畜牧業生產方式一步一步地得到改變。
三是加強統一管理,加大項目整合力度,捆綁使用資金。牧民定居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行業,多個方面,為切實加快牧民定居步伐,必須要進一步加大對土地資源、退牧還草、興邊富民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整合力度,加強管理,統一規劃,確保項目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2009年,計劃申請國家財政投入1125萬元,地方財政投入186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1100萬元,牧民自籌1973萬元,社會援助380萬元,總計投入牧民定居建設資金6438萬元。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產業的培育。要使牧民真正“定得下、穩得住、能致富”,關鍵是定居牧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對此,縣委、政府出臺了31條惠農優惠政策,對已定居牧民特別是新定居牧民在政策上、經濟上給予大力扶持。結合定居區域的不同特點,積極引導發展產業,對適宜發展奶業的區域,每引進一頭良種奶牛縣財政補助5000元,并給予一定的貸款支持,以保證定居牧民有一定的規模,養殖良種奶牛,徹底改變其生產方式,來增加收入,對適合養獺兔、養殖禽類的區域,我們也給予相對應的優惠政策。通過積極抓“三戶(示范戶、標準戶、專業戶),辦小區,建強區”等措施,有力的促進了畜牧業生產向專業化、規?;?、集約化方向發展,把牧民定居建設與發展專業戶、專業村相結合,使牧民定居中心村率先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五是制定優惠政策,加快牧民向二三產業發展。通過對二三產業就業的牧民,實行免費培訓,無償推介,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優惠政策,努力讓其向產業工人方向發展。同時,對有條件發展旅游業的牧民,專門組織相關部門抽調專人進行合理規劃,重點扶持,特別是對旅游景點周圍的牧民或占用其草場的牧民,加強引導,重點扶持向三產方向發展,今年我們就在可可拓海國家地質公園實現60戶牧民定居,建設民俗旅游村,使其通過旅游業增加收入。
六是加強對定居點牧民的管理。目前,我縣牧民定居點的現狀,呈現戶數多(一般在200戶以上)、發展水平不一等特點。對此,我們針對各牧民定居點不同情況,制定詳細的、可造作性強的管理辦法,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以達到定居目的和目標的實現。縣政府專門成立了牧民定居管理工作辦公室,抽調發改委、畜牧、財政、城建、水利等相關部門統籌做好項目規劃和項目建設。其次,選好配強村領導班子,在每個定居點安排一名綜合能力較強鄉領導,聯系一個定居點,明確任務幫助村領導班子統一定居點牧民的思想,理清發展思路,及時協調解決生產生活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完善牧民定居點管理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確保定居目標的實現。
二、牧民定居呈現的主要成效
被哈薩克族牧民譽為“民心工程”的牧民定居工程,使*縣農牧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農牧民生產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牧區普遍存在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銷售難、治安難”的“六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牧區的突出特點是“點多、面廣、線長”,再加上哈薩克族牧民“逐水草而居”,長年遷徙,使牧區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通過牧民定居,牧區牧民得以安居,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牧民了解信息的渠道進一步拓寬。長期傳統的游牧方式,使牧民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狹窄,特別是現代信息,對牧區來說,更是很少接觸。現在,牧民定居點尤其是牧民定居中心村有了電視,通了電話,牧民不僅可以及時掌握縣鄉信息、牲畜的有關行情,牧民通過信息提高了防災、抗災的本領,增強了市場經濟意識。
——牧民的生產生活更加方便。中心村里路、水、電三通,為牧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基本條件。學校、醫院、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投入使用,更為牧民實現小康生活的水平和層次上了一個新臺階。
——牧民思想觀念大大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得到有效改造。往日,牧民“一支皮鞭、一群羊,一天到晚走斷腸”的凄涼游牧生活已一去不復返,引來得是牧民有了固定溫馨的居住場地,有了棚圈等配套養殖設施齊全的養殖場地和人們學習娛樂的休閑生活場所,牧民學科技、用科技的時間多了,整體畜牧業經濟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牧民定居目前遇到的主要制約因素
制約我縣牧民定居工作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水資源利用率低顯現的尤為突出。雖然我縣有額爾齊斯河、*河兩大水系橫貫全境,額爾齊斯河年徑流量33.84億立方,*河年徑流量10.4億立方。但額爾齊斯河在*境內的各干流由于*下切很深,河岸高陡,開發難度大,*內僅有耕地10萬畝,可利用水量只有0.91億立方,利用率極低;*河雖然河岸寬,比降小,水流平穩,引水較易,但季節性變化大,缺少大型調節型水利樞紐設施,融雪水難以得到有效利用,烏河沿岸目前僅有耕地18萬畝,年利用水量僅1.5億立方。水資源利用不足,導致我縣草料地奇缺,全縣人工草料地僅有7.76萬畝,畜均不足1分地,嚴重制約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定居項目的實施。
四、總結經驗、積極創新、加快牧民定居步伐
一是千方百計,多上水利項目。按照“定居先定草,定草先定畜”的原則,結合我縣飼草料地嚴重不足的實際,必須加強水利項目建設,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有利時機,力爭恰庫爾圖水庫和南北大渠建設(即“一壩兩渠”,已納入新疆牧民定居規劃)及早開工,努力爭取將額河970水利樞紐及薩爾托海南干渠引水工程列入規劃,爭取早日施工建設,這是徹底解決*縣牧民定居工程的根本。
二是因地制宜,農牧結合,大力發展飼草料基地建設。通過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圍繞現代畜牧業建設調優種植業,大力推進農牧結合,在水土光熱資源條件具備、容易建成見效的區域,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人工種草,定居牧民分配得到的土地50%以上必須種植高效飼草、飼料作物,以此滿足牲畜冷季舍飼的需要。2009年,在鐵買克鄉洪木吉拉牧民定居新村實施1萬畝人工飼草料地開發。2010年,在烏河沿線吐爾洪鄉烏亞拜村的烏亞拜開發地、江哈拉開發地,吐爾洪鄉哈拉吉拉村開發地,庫爾特鄉哈拉吉拉開發地,實施2萬畝人工飼草料地開發。2011-2012年,在黃泥灘灌區實施6萬畝人工草料地開發。2013-2015年,在克孜勒希力克鄉薩爾托海村至恰庫爾圖鎮之間的烏河兩岸臺地,完成6萬畝人工飼草料地開發。
三是加大投入,落實牧民定居優惠政策。搶抓國家加快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時機,將牧民定居、牧區水利、退牧還草、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興邊富民、移民搬遷、道路交通、土地整理、抗震安居、扶貧開發、教育衛生以及世行貸款等各方面資金整合捆綁用于牧民定居建設。同時,從財政劃出一定專項資金,與上繳財政部分的草原補償費、退牧還草節余資金、企業捐助等資金匯集建立牧民定居基金,重點加強水電林路、文化教育衛生和飼草料基地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于購買良種牲畜、優質牧草籽種、青貯窖建設、種養殖實用技能培訓等補助。其次,開展以工哺農活動,對礦山企業征占用草場,除按規定收取草原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外,號召企業積極為政府分擔社會責任,踴躍捐款資助我縣牧民定居工作。同時,由縣委基層辦負責建立牧民定居貧困牧民幫扶制度,安排駐縣企業、縣直部門單位每年聯系1-3戶定居牧民,開展幫扶,促其定居,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