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增收方式讀書研討班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按照這次培訓班的要求,下面我主要就圍繞“發揮優勢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工增值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觀點,供大家參考。
一、對當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全市各級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按照“建大龍頭、帶大基地、興大產業、占大市場”的總體發展思路,堅持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來抓,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目前,全市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面粉加工、生物化工、啤酒麥芽加工、釀造、乳制品加工、脫水菜加工、棉花加工、種子加工、飼草加工、肉類加工等十大產業集群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格局。已培育建成國家級龍頭企業1戶,省級龍頭企業6戶,市級龍頭企業30戶,我市已被省政府列為全省的葡萄、啤酒、大麥釀造原料生產加工基地和瓜菜、玉米、花卉、制種基地。*6年,全市龍頭加工企業達到399戶,加工農產品的能力達150萬噸,實際加工轉化農產品占到農產品總量的50%以上,實現銷售收入22.6億元,上繳稅金7051萬元。其中*縣農業產業化項目也達到了29戶,盡管沒有省級、市級龍頭企業,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發展棉花和畜產品加工企業,目前已經形成了產、加、銷一體的發展格局,對兩大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全市和*縣的情況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副產品加工轉化,提高了附加值。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主導產業和骨干產品為支撐,以農產品基地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發展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效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十大產業集群,其中:面粉加工企業達30多家,年加工能力達到*萬噸以上;玉米淀粉加工能力達10萬噸以上,啤酒麥芽加工企業達14戶,加工能力達6.5萬噸,釀造能力達到8萬噸;乳制品加工能力達到2萬噸以上;脫水菜加工企業達31戶,加工能力達2萬噸;棉加工企業達88戶,加工能力達30萬噸;種子加工企業達25戶,加工能力18萬噸;飼草加工企業達8戶,加工能力達28萬噸;肉類加工企業達4戶,加工能力達100萬頭只。在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的過程中,*縣立足棉花和林畜產品資源,采取重點項目領導包掛責任制的辦法,明確責任、加強監督、嚴格考核,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新上了一批具有較強加工轉化和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有力提高了農副產品附加值。隨著神州棉紡和禾麟脫毒棉蛋白項目建成投產,棉花產業的深加工已初具規模,肉類屠宰加工、糧油加工也在全市占有較大的比重。
2、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開辟了新產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效推進了多元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發展,帶動了“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種養加相結合的生產格局形成,全市先后建成了一批乳業、牧草、肉牛、肉羊、棉花、制種、蔬菜、啤酒原料、葡萄等特色產業基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業生產效益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通過近年來龍頭企業的帶動,一、二、三產業對接程度有效提高,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了一批新型產業,農村經濟已突破過去簡單的糧經二元結構,派生出一批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產業新門類,奶牛養殖、啤酒原料生產、農作物種子培育加工、草產業等已逐步成為我市農民增收的新的主要渠道和依托。*縣的草畜一體、林紙一體、農作物育種等產業也都是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結果。全市經濟作物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由9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40%以上,新型作物產值比重也由10%左右上升到接近40%。
3、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壯大了區域經濟實力。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6年,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成總產值達31.2億元,增長21%;完成增加值8.3億元,增長19.5%,占地方工業增加值的40%,占農業增加值的24%;實現利稅2.8億元,增長15%。廣大農民也從龍頭企業發展中得到了實惠,目前已有13萬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體系,占到了農戶總數的80%以上,農戶不僅從擴大基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方面增加了收入,而且通過剩余勞動力向擴大的生產領域轉移,增加了工資性收入,分享了加工業和服務業的收入。*6年,全市在農村二、三產業中就業的農民達11.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42.7%;農民從農村二、三產業中取得的工資性收入達4.5億元,人均1039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9%。據不完全統計,敦煌種業等17戶制種企業,帶動農戶5.2萬戶,建立制種基地32萬畝,戶均收入1萬元以上;莫高麥芽等14戶啤酒原料加工企業,帶動農戶2.5萬戶,建立啤酒原料基地13萬畝,戶均增收5000元;好牛乳業等12戶草畜乳加工企業,帶動農戶7.5萬戶,建立牧草基地25萬畝,存欄肉牛、肉羊430萬頭只、奶牛4.8萬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4、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實現了產業化品牌經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農村資源為依托,吸引了城市先進的技術、資金、人才和設備,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聚合了工業發展的各種要素,促進了農村工業的發展,為農村工業化開辟了新的道路。尤其是在龍頭企業發展過程中,堅持引進與開發相結合,在大力引進技術含量較高項目的同時,注重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進和新產品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市上對8種農產品制定了加工標準,建立了質量標準管理體系,已經創出了“草王”飼草、“綠峰春柳”酒花、“拓璞”酒花浸膏、“綠地”生物制品、“沁馨”甜玉米、“雅丹”紅花油、“花季”孜然、“飛農”麥芽、“馨綠”麥芽、“參樂”南瓜粉、“中匯”肉類制品等十多個農業產業化品牌。如*的禾麟糧油公司的脫毒棉蛋白項目既包含了較高的科技含量,又體現了較大的規模;玉門市引進的拓璞酒花公司,立足于延長鏈條和精深加工,實行顆粒花、浸膏、酒酸新產品立體式開發,也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
5、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營組織的快速興起,加速了農產品銷售網絡建設。圍繞農業產業化發展,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市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市場營銷網絡,組建農產品交易市場39個,建設恒溫保鮮庫30多座,農村經紀人和販運大戶307戶,5個農業縣市都建立了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站,我市農產品運銷到新疆、青海、日本、韓國等地,蕃茄、辣椒、花卉等種子運銷歐美等國家,對外制種已成為我市最大的出口創匯產業,年出口創匯5*萬美元。
近年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效解決了新形勢下農村面臨的一些突出社會問題。但客觀分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仍然面臨較多的困難:一是企業規模較小。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92%的企業固定資產在千萬元以下,85%的企業銷售收入在千萬元以下;龍頭企業“遍地開花”,各自為戰,產業不配套的問題比較普遍。如全市現有30多家脫水菜廠,其中80%的屬于年加工干菜*噸以下的小廠,年加工能力上千噸的不過五、六家,年加工洋蔥僅占年產量的20%左右。二是個別行業重復建設嚴重,存在原料供應不足或者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如全市棉花加工企業達到88家,年加工能力30萬噸,而全市棉花產量僅8.7萬噸。現有乳品企業日加工能力為300噸,但全市日產鮮奶總量不100噸。三是科技水平不高。在現有龍頭企業中,獲得國家批準的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僅8戶,只占龍頭企業的2%,多數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產品檔次也比較低,還沒有能在全國“打的出”“叫的響”的名牌產品,目前全市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稱號的只有10項,僅占全省名牌產品的5.5%,獲得全省農產品無公害產地認證的產品18個,僅占全省的7%。四是融資、運輸、電力供應等方面還存在摯肘。由于相當一些企業資信度不高,加之銀行惜貸、慎貸,企業從銀行貸款很難。特別在農產品收購季節,由于資金占用量較大,在收購期間,嚴重缺乏流動資金;由于地理位置和運力緊張等因素,鮮活農產品、棉花、飼草、啤酒原料等外運難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在電力供應上,一些農產品龍頭企業因遠離城區,工業電網不健全,只能就近使用農網電,由于分攤了過多的線路損耗,使電價過高。五是合同約束力差。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采取“龍頭企業+農戶”的方式。由于公司與農戶的經營能力的不均衡和信息的不對稱,加上市場信用體系殘缺不全,導致交易關系不穩定,合同約定的保護價變得形同虛設;另外,我市農業合作組織發育程度低,大部分經濟組織為松散型的團體,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加大了農產品生產的市場風險。六是高素質人才缺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大部分來自農民,普遍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懂得國際貿易知識和相關交易規則的人才更是稀缺,人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謀取企業更快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一個重大創造,是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的創新。它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依靠各類龍頭企業的帶動,將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用利益機制連接起來,實現一體化經營的一種新的農業經營方式。
(一)、充分認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當前新形勢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已經成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一項戰略措施。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瞄準農業產業化大做文章,農業產業化步伐日趨加快。面對這種形勢,我們能否在起步晚、基礎差、先天不足的劣勢中,搶抓機遇,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基地化、集團化、系列化、品牌化為目標,突出區域特色,培育優勢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對提升我市農業發展水平、實現農業的再次突破至關重要。而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龍頭企業又居于關鍵與主體地位。
首先,加快農業產業化是解決農戶獨立分散經營、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的必然選擇。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建立以后,以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生產,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分散經營的農戶掌握市場信息、預測市場難。一旦市場波動,很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通過龍頭企業把分散的家庭經營同集中的市場需求有機聯系起來,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各種中介組織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幫助農戶規避市場風險,提高農戶經營的效益,促進農戶走向專業化和商品化經營。
其次,農業產業化是新形勢下突破農戶小規模生產、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的必由之路。目前,人人種地、戶戶農耕的局面是我市的現狀,以農戶為主的生產單位戶均占有的生產資料和資金都十分有限。全市農民平均每人3畝多地,*多一點,也就是人均5畝左右。這種小規模經營,實際上是對農業集約化生產的一種阻礙。只有通過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才能把分散的農戶、零碎的地塊聯結起來,在繼續發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優越性的基礎上,靠龍頭企業的帶動,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基地鄉,進而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第三,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業在相當程度上是社會效益高、經濟效益低的弱質產業,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將農業和二、三產業發展融為一體,通過龍頭企業的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使農產品實現重復加工增值,特別是通過“公司+農戶”、“專業協會+農戶”、“股份合作”等組織形式,使企業與農民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才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快速高效發展。
我市是農業大市,尤其是*縣,農業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農業左右著地方經濟,左右著農民收入。市委、市政府把推進農業產業化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市二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了“推進三化、建設三市“的指導方針,指出要“以工業化促進農業、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致富農民”。因此,我們必須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充分認識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的重要意義,以積極的態度和務實的舉措,加以引導和推動實施,實現農村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的目的。
(二)、明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目標和重點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要堅持以建設區域經濟強市、強縣為目標,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大力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走新型工業化路子;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農產品,建立高標準的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加工能力,實現農產品加工的優質、安全、高效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龍頭企業的發展必須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就全市而言,就是以棉花、制種、草畜乳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進而帶動果品、蔬菜、糧、油等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具體目標是:到“十一五”未,全市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主要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比例達到30%以上,全市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之比達到1:0.8。從*7年開始,每年培育銷售收入上億元,利稅千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2戶,新續擴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0個,培育市級以上名牌產品10項。
*如何發展,過去縣上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關鍵是要堅持不懈的抓好落實。分析*的縣情,棉花深加工具有豐富的原料保證,林畜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新型產業發展已開展了一些探索和實踐,這些都是今后發展的優勢資源和條件。建議應該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放在:大力發展林草畜牧業、做精做深棉花產業、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和沙產業、做大做強鎖陽和瓜產業。要堅持林果菜并進的思路,在已經啟動林、漿、紙項目的同時,積極開發果品深加工,搞好各種水果飲料、果酒、果醋、果醬、果脯等系列產品開發和脫水蔬菜、冷凍菜、保鮮菜等加工。畜產品加工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快開發液態奶、冷卻肉、分割肉以及牛、羊等皮毛深加工制品。同時,依托現有糧、油加工企業,積極推進各類專用糧油產品和營養、經濟、方便食品的加工。大力發展飼料加工業,提高飼料的檔次和科技含量。棉花產業是*的強項,要在擴大紡紗紡棉加工能力上下功夫。特色產業和沙產業發展上,要突出瓜、藥、酒,改變目前*無瓜、蓯蓉鎖陽等產業發展緩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通過龍頭企業的吸納和消化,以及向商貿流通服務業等環節的輸出,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三)落實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措施辦法
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是涉及市場、企業和農戶以及方方面面的一項系統工作。必須采取全方位聯動的辦法,統一規劃,聯合推動。
1、培育主導產業,靠基地聯動。圍繞現在已初步形成的農產品加工產業,以龍頭企業為支撐,培育優勢產業基地,著力扶持提高目前最具開發潛力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重點把棉花加工、蔬菜加工、面粉加工、生物化工、麥芽加工、釀造、乳制品、種子加工、飼草加工、肉類加工十大產業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相應建成十大產業的原料生產基地,形成60萬錠棉紡、30萬噸優質牧草、15萬噸啤酒原料、10萬噸種子的加工能力,其它產業的龍頭企業基本實現達產達標。
2、扶持運銷流通企業,靠中介引動。從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入手,在積極引導、扶持和發展由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加大改造或擴建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保鮮庫建設的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健全服務功能,增強抵御和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十一五”期間,力爭培育發展300個較為規范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每年規范扶持40-50個。
3、打造名優新特品牌,靠品牌帶動。從培育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加工農產品入手,以提高產品質量檔次、開發產品的保健價值、實行食用加工農產品安全標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通過營銷策劃精選,大力開發包裝精美、外觀奇特、品質優良,市場歡迎的酒泉特產品牌。包括酒泉彩棉內衣、精品干菜禮盒、地方特色調味品系列、民族特色羔羊肉真空包裝等系列品牌。擴大酒泉加工農產品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4、加大項目建設力度,靠投資拉動。按照市場需求,抓住市內農業產業化優勢,通過“新續擴改”,每年培育1-2個投資規模上億元的龍頭項目。每年建成2-3個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龍頭項目。項目建設要嚴把立項關和工藝設備關,科學論證,盡量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防止低層次、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
5、不斷優化環境,靠政策推動。要按照“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路,從提升“企業+協會+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的層次入手,制定和完善優惠政策,加大對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的資金扶持。協調解決好龍頭企業在項目開發、土地使用、電力供應、資金、運輸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制度。
6、以技術創新為動力,靠科技牽動。積極扶持強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研發機構,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要加強龍頭企業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開展產、學、研活動,尋找和挖掘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以優惠條件聘請有經驗、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到龍頭企業工作,邀請知名企業和專家到企業進行講學,擔任顧問等。逐步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科技水平,促進農產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同時依托省部級鄉鎮企業示范區,積極創辦農產品加工科技示范基地。
7、努力擴大開放,靠招商驅動。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并舉,加大龍頭企業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要組織重點龍頭企業,利用全國農產品加工貿易博覽會等相關節會,積極招商引資,吸引外地客商進行項目開發;要組織重點龍頭企業到發達地區參觀考察,進行產銷對接、信息交流、開闊眼界、開拓商機;要建立健全“酒泉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網站”,擴大龍頭企業和產品形象宣傳,通過網上招商、信息服務,推進招商引資和產銷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