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實習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臺簡介:有線電視新聞臺是香港有線寬頻i-cable旗下的成員,作為香港最早的收費新聞電視,創辦至今已有十四年歷史,包括《重點新聞臺》、《財經資訊臺》、《24小時新聞臺》、《直播新聞臺》四條頻道,擁有五百多人的新聞團隊,每天24小時為客戶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資訊。
香港實習報告
第一天:“我們的出現將會引起別人的好奇”
實習報到第一天,我們一行四個實習生與有線新聞臺的采訪主任黃慶州先生(大家都叫他“周官”或者“校長”)見面,他是負責我們這次實習的導師。初次見面,大家都有點緊張,“周官”坦言,這是我們雙方的“第一次”(我們第一次到香港實習,他們第一次接收大陸實習生),需要摸索,亦希望實習單位與實習生都能夠有所收獲。
“周官”從第一天就向我們強調:不能以正常實習生的要求標準來對待我們,這是對我們的不公平。同時,他指出我們這次實習的意義:observer(觀察者),尋找學習與現實的落差。更確切來講,這也是對我們的要求。
在稍后的時間,我們參觀了荃灣的新聞臺總部以及位于九龍塘和中環的DC(digitalcenter)。可能是第一次去電視臺實習吧,進去里面覺得什么都新鮮,不過有線新聞的辦公室真的很大,而且是全開放的,一個大廳坐滿了人,各個都埋頭工作。
“周官”說我們的出現將會引起別人的好奇,因為我們是首批來自內地的實習生。的確,在我們參觀的時候很多人都注意到我們,但后來我才發現,原來那天我們四個人穿得很正式(全部人黑色西裝上陣,很有黑客帝國的味道),不引人注意才怪呢,呵呵。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網“中環DC”
第一周:“濕臺”(subsdesk)工作實錄
所謂“濕臺”是英文subsdesk的粵語譯音,負責制作外國及中國大陸的每日新聞,每天24小時工作。我把它稱作一個新聞加工場,在這里同時工作的人不多,主要是翻譯外國通訊社的新聞稿以及中國大陸、臺灣的電視新聞。
“濕臺”的工作在別人看來是相對輕松的,因為新聞素材就擺在那里,文字與影像資料都是有限的,但對于我來說,都是具有挑戰性的。
首先是英文翻譯,經過大二兩個學期的媒介英語翻譯課程后,我們都掌握了基本的翻譯技巧,但香港電視媒體的稿件是用口語文字和語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變成了雙重翻譯,在將文字口語化的過程中還涉及很多香港俚語和慣常的說話方式。記得“濕臺”編輯主任Tommy曾經跟我說過:“你平時都這樣說話嗎?”,在譯稿時我就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提醒自己要用最簡單最舒服的口語表達完整的意思。
為了保證新聞在“出街”前是最新最快,要及時查閱該則新聞的更新,完成一條新聞包括譯稿,看片,定稿,剪片等工序,這樣工作下來往往需要一個小時,或許該則新聞就在這段時間內有了新的進展,所以這樣做是必需的。
最后需要弄清電視臺里寫稿的慣常用語以及寫稿格式,一般情況下稿件可分為“lvo”(livevoiceover)、“sot”(soundontape)、“lr”(liveread)、“chart”等,這些都是播報新聞的不同模式,每個臺都大致相同,在這里,新聞就像是加工一樣產品,每樣工序必需按照既定的模式來做,提高效率,這也保證了新聞的快速、新鮮。
前面說“濕臺”的編輯是在有限的資料下做的,但是編輯主任與記者每天面對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而且新聞的更新速度很快,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新聞資源又可以是無限的。這里就有一個取舍的問題,究竟記者、編輯應選擇怎樣的新聞給觀眾呢?在我的觀察來看,有線電視的“外電”新聞很強調新聞價值中的“貼近性”,關注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地特別是港人移民較多的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地區的新聞。
以下付上一則2006年1月20日我寫的稿件:
SLUG:(US)MINE
美國西佛尼亞州再次發生煤礦爆炸,最少兩個人失蹤,一人昏迷。
{CHART}
[CG:#H_HEADER_2-4\西佛吉尼亞州煤礦爆炸\美國]
[TAKE:CHART]
爆炸發生系當地時間星期四晚,呢次系三個星期內,西佛尼亞州第二次煤礦爆炸。系個次爆炸中,有12人死亡。
煤礦發言人話,爆炸系由坑下噶輸送帶引起,并未引發煤礦著火。兩名失蹤噶礦工仍有生存機會,救援工作正在進行。
第二周:“解讀”專題新聞特輯
有線電視專題新聞組(feature)大約由十人的記者團隊組成,他們不參與每日新聞的制作,每個星期都會推出兩條約半小時的新聞專題片,星期三播出的是《香港刺針》(清談節目),星期四的是《時事寬頻》(專題紀錄片)。
由于專題片的制作周期相對較長,從選題到搜集資料再到安排采訪最后到后期制作等工序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需要到外地采訪的話,制作周期會更長。要在幾天內親身體驗制作的全過程談何容易,更不用說參與其中了。所以我在這個星期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多看,多問,多想。
多看:在feature的前半個星期,我主要就是看各個臺的專題節目,包括《鏗鏘集》、《時事寬頻》、《香港刺針》、《星期二檔案》,還有記者拍回來的采訪素材,制成品的文字稿等。通過觀察,我發現專題組的記者們工作較為縝密,喜歡與人討論交流,無論是自己的片子或者別人的片子,大家都會發表不同的意見,這里的工作氣氛活躍,與“subs臺”記者工作獨立、講求效率不同。
多問:我認為自己不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在“subs臺”的日子,由于其他人都很忙,很少有時間解答你的問題,自己處于很被動的狀態。但在feature就剛好相反,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會詢問你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他們希望你多問。甚至有些時候他們會反過來問你一些問題,希望聽到你的意見。更有趣的是,這種問問題的過程最后會變成討論。
多想:如果純粹以一個觀眾的角度去看電視節目制作,你會覺得很容易,但當你以一個記者、制作人的角度去看時,你會覺得很吃力,這是我在feature組的感受,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感受到的是制作一個半小時的專題片是十分艱難的,在我看來,專題新聞片需要構建脈絡,起承轉合,都是一個計劃、創作的過程,但同時它也是新聞,必需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記者往往是在這兩者間周旋,有些計劃中需要的素材偏偏沒有發生,譬如被采訪者說的話沒有你預期的效果,或者跟你事先的設想相違背,導致片子出現真空,這時就不得不改變計劃或者尋找其他代替品了。我的看法是:如果僅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想問題是不足夠的,你往往需要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出現,多問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這樣就會想得更多更細,所得也更多。
剩下的日子:“對不起,我是記者”
這次實共是五周,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規律生活”后,剩下的三周我被分配到assign組,assign算是有線新聞臺的核心組成部分,負責每天香港的本土新聞,24小時不斷更新。有線新聞臺的口號?——“最快、最新”在這支團隊上得到充分體現。一般情況下,一則本地新聞的采訪需要3-4個人完成,一個記者,一個攝影師,一個車長(負責接送記者和攝影師到采訪地點),還有一個工程人員(如果需要現場把畫面傳送到總部,需要工程人員開啟微波信號傳送器傳送)。特殊情況下,譬如突發新聞或重要的新聞事件,編輯部會派出幾組采訪隊同時出擊。
由于之前沒有任何的采訪經驗,在一開始的日子里覺得很茫然,跟記者出去采訪的過程中,總是覺得人很興奮,想看很多東西,想聽很多東西,但最終的結果是一無所得,因為連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時而看看攝影師怎樣拍攝,時而看看記者怎樣記錄,時而看看同行是怎樣工作,很多事情在干擾著你。過了一周,我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身為一名實習記者,我不需要每一樣都去看都去學,電視新聞采訪絕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而我的角色就是記者。
通過觀察以及其他記者的指導,我大概摸索到了記者的工作模式,每當我接到一項采訪工作后,第一時間就要抄下這則新聞的“slug”(新聞部給這則新聞的代號),采訪時間、地點、車長跟攝影師的電話號碼。如果離出發還有一段時間,我會搜集該則新聞的相關報道或者詢問其他記者關于這則新聞的相關信息,一般情況下,編輯部是會告知記者需要采訪些什么,記者根據現場情況即時匯報總部。
去到采訪現場后,第一時間是幫助攝影師架設好機器,然后就可以跟記者去了解相關的情況,一般的常規新聞會有新聞稿,而且不同媒體的記者間會互通消息,在我看來,他們之間是一種合作的關系更勝于競爭。在采訪過程中,我已經很少去理會攝影師的工作了,記者一般在事前就告訴攝影他需要些什么鏡頭,兩個人商妥以后就開始各自工作。更多的時間我是在聆聽,把新聞人物或被訪者的一些話記錄下來,有些重要的“bite”會打上記號。結束后,記者會在現場做一個“扒”(現場報道,說幾句話),而我會將自己聽到記到的東西整理下來,可以方便自己寫稿。
回到DC后,我會跟記者一起看拍回來的素材,當選定一些畫面和“bite”后,就開始把畫面傳送回總部(liveroom),通常稱之為“feed帶”,如果有工程人員,帶子會在新聞現場即時傳送。然后我會根據剛才選定的畫面和相關資料寫新聞稿,一般的新聞不會超過一分鐘,多數是30-40秒。字數大概是一百字左右,寫完后我會給記者看,詢問他們的意見,即時改正。寫稿的工序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一般的新聞,各個臺的素材都差不多,新聞的優劣就在于記者怎樣編排怎樣“包裝”(packstory),這才是致勝的關鍵。在香港,電視新聞記者都會為自己做的新聞配“vo”(voiceover),由于我們四個實習生都沒有經過相應的訓練,所以也只能看和聽了,如果能親身做一下也蠻好玩的。
以下付上一則我練習寫的新聞稿:
SLUG:KUK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噶代表,今朝到鄉議局解釋"禁止散養家禽條例",多名執委質疑政府立法倉促,欠缺咨詢及無顧傳統習俗,要求政府給予散養家禽戶賠償。
{sot}
{takesot}
鄉議局執委批評:條例處罰嚴厲,希望政府給予寬限期同埋加強宣傳教育。
{takebite}
{note:inque:"政府有責任"outque:"廣泛宣傳"}
{takebite}
{note:inque:"兩個禮拜就話"outque:"太過倉促"}
{takebite}
{note:inque:"我就強烈要求"outque:"適當補償"}
衛福局話,雖然立法會影響傳統習俗,但最終噶目的都系為左保障市民健康,同時為左避免有人走私家禽,政府決定無會賠償比呢類散養戶。
{takebite}
{note:inque:"現時措施"outque:"受到影響"}
{takebite}
{note:inque:"但系為左保障"outque:"希望大家理解"}
年初二“長毛”梁國雄到禮賓府請愿
年初二農歷新年煙花匯演直播現場
年初三農歷新年跑馬
立法會內采訪現場
《散養家禽條例》生效第一日,記者與環境衛生及食物局人員到牛頭角某鄉村巡查
實習經驗總結:
有幸前往香港電視媒體實習,實在是受益匪淺,經過這次實習,我認識到的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我能干什么”??吹阶约旱哪芰Α⒉蛔?,然后尋找提升的空間。
回想這五個星期的實習經歷,的確是遇到不少問題,在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對以后到香港電視媒體實習的同學有所幫助。
1、粵語、英文、普通話一樣不能少。香港人基本是粵語和英文結合使用,這時你就會發現聽別人說話別扭,別人聽你說話也別扭。至于普通話也是必備武器,現在走在香港街頭,到處都可以聽到普通話,內地自由行還有臺灣東南亞旅客很多,采訪的時候普通話就派上用場了。
2、最好學會“倉頡”或“速成”打字法。由于香港使用的是繁體中文,電腦打字多數是用“倉頡”或“速成”,不是五筆、拼音,而且一般大公司的系統是不準安裝沒有授權的軟件,寫稿的時候不會這兩種輸入法會很麻煩,最好是在去香港前先稍微學學吧。
3、準時是基本要求,手腳要快。新聞真的不會等人,而且人生路不熟,所以最最最好還是早點上班或者提早到達采訪地。至于香港人的工作效率,本人真是深有體會,幾次跟女記者出去采訪時,明明剛才還是很優雅的,一旦工作起來,走路比跑步還快,而且他們的工作效率奇高,剛完成采訪稿子就出來了,所以工作時一定得專心,細心,迅速。
4、學會看地圖,方向弄清楚。香港最重要最方便的工具是地鐵,弄清地鐵線路基本就知道香港有哪些區域,我的方法是自己拿著地圖到處走,不懂就問路,其實這也是很有趣的。
5、“有報天天讀”。不得不贊嘆香港的媒體發展,每天的免費報紙都有好幾份,香港人每天忙碌的生活都是從看報紙開始的,在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你缺少資訊就好像跟社會脫了節,更不用說去報道新聞了。
6、自尊、自信。這兩點說起來好像有點過時,但我卻深有體會,當你面對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環境,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慢人半拍時,自尊心就會受到打擊,很容易就會喪失自我,被人牽著鼻子走,在這時,你需要做的是——“精神勝利法”,我的想法是:我是來學習的,如果我什么都會,還需要實習嗎?實習的目的就在于在困難中成長。
實習趣事:
我不是潮汕人
很多人一聽到我們是汕頭大學來的,會認為我們是潮汕人,特別是每次自我介紹的時候總要解釋一番,到最后,介紹我老家也就成了自我介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啦。
肚子叫得很厲害
香港人的吃飯時間一般是中午一點,晚上八點,中間有個下午茶,開始的幾天差點就餓暈,加上新聞采訪本來就不定時,有時一整天都吃不了飯的。不過后來也就習慣了,不過我得強調的是:不吃早餐,后果很嚴重。
新年去馬場發新年財
賭馬是香港一項很受歡迎的平民活動,農歷年初三香港馬會會舉辦農歷年跑馬,要求很多名人政要參加,記者會在門口等官員做采訪,不過還有一個任務是:“逗利是”,采訪完后順便拜年。
原來香港最高大廈的頂樓沒有欄桿
記得有一次去香港國際金融大廈采訪兩位外國人士破爬樓梯的吉尼斯記錄,可以上到目前香港最高的88層“國金”(括號里寫詳細的名稱啦,你以為人人都知道?。╉敇牵蛔叱鎏焯?,只見下面是維多利亞港還有兩岸的高樓,有些地方是沒有欄桿的,不知大風的時候會不會被吹下去呢?
香港迪斯尼老板哭了?
農歷年間,香港迪斯尼樂園連續兩天滿員,導致很多買了票的游客無法進入,香港迪斯尼馬上召開記者招待會解釋事件,樂園老板在回答記者問題時對很多帶著孩子而沒有進入樂園的家長表示抱歉,說著說著就哽咽了,后來從樂園公關的口中得知,他由于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自己的女兒,以至于觸景生情。這究竟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
我走的是“散養雞”線
在記者部里,每個記者都有自己專門負責的領域,有些人專門做教育、房屋,有些人就專門做政治。在我實習其間,正好是禽流感高峰期,香港政府立法禁止市民散養家禽引起社會各界爭議,特別是一些新界居民還有飼養雞作為寵物人士。后來發現,我那段時間跟的新聞都與這個事件有直接關系,所以我堅信我走的是“散養雞”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