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關懷教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人文關懷在教學環境布置中的體現
在以前的計算機教室中,老師們更多強調的是對機器的保護,比如在進計算機教室前要穿上干凈的鞋套;鋪設防靜電的地板;電路的設計上等,甚至空調設置的第一目的也是為了讓電腦能更好的散熱。但其實,我們在對計算機教室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對通風除塵的設計;在計算機教室里放置一定數量的綠色植物等,來營造一種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也應該注重細節的把握,從一個個小的細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比如在夏天,計算機教室由于機器比較多,一般會比較的熱,老師應該提前打開計算機教室的空調,讓學生一進來就感覺到涼意;多注意電腦的檢修和維護,保證每臺電腦都能夠正常的使用,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總之,讓學生在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中,能夠最快,最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2人文關懷在教學課堂中的體現
在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中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有效的進行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教育對學生提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從我們平時的教學經驗中不難發現,學生往往對生硬的理論知識學習沒有興趣,所以老師在對書本上生硬的理論知識講解前,要仔細的研究,尋求一種能夠讓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講解。比如,在講到計算機硬件章節的時候,老師可以找一臺淘汰的電腦,在課堂上進行拆分,用實物對照的方式進行一一講解:“如果我們把電腦比喻成一個工廠的話,那么其機箱就工廠里的廠房;主板就工廠里的總控制臺;CPU就是進行日常生產的機床;硬盤就是用來存放貨物的倉庫;內存就是機床旁邊為了堆放原材料或者成品而留出的空地。在工廠需要生產產品時,就需要先從倉庫(硬盤)里取出原材料,送到機床(CPU)處進行生產,而在生產時為了追求效率,往往會先將原材料放置在機床附近的空地處(內存),所以這就需要內存有很快的讀取速度。”這樣一講,就將原本生硬的書本理論知識,形象生動化,讓學生更容易和愿意去接受。
3人文關懷教學組織形式上的體現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帶給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要想改變中國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落后局面,就必須從學生入手,因為他們才是弱勢的主體。所以在平時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適當的采用一些激勵措施,讓學生在有競爭壓力的環境去提高學習上的斗志。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平時學會用瀏覽器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完成相應的任務;開展一些比打字速度等類型的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主動去掌握基礎性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由于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肯定會帶來學習上的層次性。老師將班級中的優生和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讓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去幫助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讓成績好的學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同時自身的學生能力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讓相對落后的學生得到幫助后,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趕上學習進度,甚至有一些學生由此打破了學習上的障礙,成績一越成為佼佼者。
一、正視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社會對待殘疾人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開始的排斥到后來的關注、幫助,再到現在的重視其潛能的發展,這一路的風景是社會展現出的最亮麗的風景。但在一些招收特教生的高校里,特殊教育中課堂語言在人文關懷方面還有所欠缺,本文認為在特殊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就是要把每個學生看成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針對這些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來做出適合他們自身發展的教學設計,使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可以得到健康發展。越是生理上有缺陷的學生我們越應該從精神層面重視他們的教育。語言是學生和老師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橋梁,在特殊教學中,無聲的語言更具有這樣的魅力,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社會的期望、對生活的熱愛都是建立在這樣的語言基礎之上的,我們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利用課堂語言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給他們生活的勇氣和自信。在語文教育中,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關注這些殘疾學生的情感動向和道德標準,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為了教而教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偏離了人文關懷的本位觀念,使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忽視了他們自身發展的要求,尤其在特殊教育中,聾生們不會用有聲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往往會選擇沉默的接受,這使我們的教育陷入一個老師掌控教學格局的僵局里,那么,怎樣才可扭轉這種尷尬的局面,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呢?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特殊教育學校中,我們的學生具有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他們一樣具有燦爛的精神世界,在每一個學生心中仍然有著一片陽光地帶。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要使人們相信你,首先必須讓他們喜歡你?!毙湃问菐熒P系良好發展的基礎,如果師生之間有著濃厚的感情,那么對于老師的教育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反,就會不認同,甚至厭惡。古人常說“: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碧厥饨逃谐錆M情感的語言更具有一種無聲的感染力量,更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人性和個性。特殊教育中的學生更要求獨立的人性存在,教育往往忽視這個方面的需求,使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我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魅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讓他們深度挖掘出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善美。語文教師最重要的職業目的就是要培育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重視人性,重視人類多方面的需求。包括最基礎的衣食住行,各種情感需求、勞動創造力等多方面發展需求。而最具人性色彩的就是追求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精神層面的需求,特殊教育中語文學科承擔的任務就是用具有人性色彩的語言喚起學生內心的需要,那些身殘志堅的信念、善良美好的品德、為社會貢獻力量的情懷,讓他們的人生充滿一種強烈的自信感和幸福感。我們學校的特教學生由于生理缺陷問題,往往對于勞動學習和創造力方面沒有很高的精神需求。我們老師的任務就是喚起學生的這部分人性,一定要知道,每個學生的心靈世界都是美麗的富有創造力的,要想盡辦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探尋出他們心靈中的這些需要,讓這些需要成為學生生活的勇氣和自信的源泉。比如,我們在授課時,在講授一些國內外的文學作品時可以拿出一部分勵志類的對于我們的學生性格健康發展有利的作品,讓學生自己來做分解,其中史鐵生的作品就是可以拿來做素材的極佳作品,通過老師對內容的動情講述,讓學生感受一種健康的積極的正能量,從中傳遞出一種健康的人性。再如《變形記》里面格里高爾變為大甲蟲的故事,教師可以采用引導方法使學生探究其變形的根源,讓學生充分認識現代西方社會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系異化,從而引發學生對人性的理性思考。學生的個性的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無論生命以何種方式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存在的形式,我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性的生命存在,在課堂教學環節,一定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只有這樣的關注才會給特殊教育的學生一種溫暖的期盼,關注的內涵是尊重、關心、牽掛,而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對待每個學生都應尊重個性、關注其自身優勢,培育社會需要的各種崗位的學生,也能讓這些殘疾學生在社會上得到跟普通人一樣的職業認同感,用自己的課堂語言鼓勵我們的學生從自身特長出發,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不斷增強自身素質。認識到并尊重學生的人性與個性,師生之間能夠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關懷的和諧氣氛,從而真正體驗到與一個普通人無異的幸福感與自豪感。
(二)教學引導要凸顯人文關懷。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該進行平等的互動,老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引導學生充分地吸收課文的內容,進入課堂情境,把平時生活、學習中的各種積累運用到學習中,做到真正地用心靈感知、體驗知識中蘊含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從而獲得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感受。此外,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提出問題并且進行深入地探究,這種探究還要延伸到生生之間的合作。大學生已經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同學之間已經完全有能力進行問題的探討和交流,他們之間的這種探討能夠激發學生的勇氣,實現一種凌駕于自我之上的情感飛躍。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著自己愛好和興趣的個體,老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這種個體性,給學生一些選擇的空間,比如自己選擇閱讀內容,自主提問,自發地去探討問題,對感興趣的中外作品加以品讀,提高自身的品行修養。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以“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人、培養人和提升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的特殊社會實踐活動。而人文關懷是對人的普遍關懷,強調在尊重人、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和差異特點的基礎上,對人的生存狀況和發展需求的關注與滿足。二者之間密切相連,有機統一。
第一,它們都以“人”為價值主體。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人文關懷的主旨,圍繞“人”展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獨特的人文關懷。以人為主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必須滲透“人”的理念,體現“人”的價值,運用人性化的手段對“人”施加有效的影響。離開了人的主體,離開了對現實的人和實際生活的人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陷入發展的誤區、盲區,變成了泛泛的政治宣傳和理論說教,變成了機械性的、缺失生命力的傳聲機,其感染人、激勵人、引導人、提升人的功效也就無從談起。
第二,它們都以“人的需要”為價值尺度。滿足人的需要,這是一切從事與人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的內在要求和不竭動力。人文關懷之所以擁有無限魅力,說到底就是滿足了對“人的需求”的關懷。這種需求既是人的物質、政治、精神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也是人的當前需求和長遠需求、個人需求與整體需求的統一。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恰恰是有效契合了“國家、社會、個人三重不同需求,即國家培養‘接班人’需要與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要以及個人融入社會、提升素質、印證本質屬性,進而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
第三,它們都以實現“人的發展”為價值取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理想,又是彰顯人類終極關懷的精神皈依。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作用人的主觀世界、參與社會實踐的,它雖然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卻可以通過精神的關懷與指引,提升人的主觀意識水平,進而提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它首先離不開豐富的、具有創造力的精神空間,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懷與滿足,是發揮人的潛能的動力支撐,是實現其全面發展的內在訴求。同時,人的發展畢竟無法獨自進行,它要取決于現有的社會資源和實踐條件,人的發展程度與社會的成熟度是一體化的過程。所以,凸顯人文關懷既不能忽視“人”,更不能忽視屬“人”的社會,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正是從這一基本關系出發,強調妥善處理和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整個自然環境的關系運行,為實現“人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方向指引。
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的時代價值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一)實現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教育,其對象是特定的人群———高職學生。高職學生由于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原因,表現出強烈的自尊,但由于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夠,努力奮斗的結果往往與自己和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又覺矮人一截,往往表現出自信不足,自卑有余,承受能力較差,容易自我否定,自暴自棄,甚至走極端。正是由于高職生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要融入人文關懷,通過對學生的真切關懷,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樂觀、堅強等積極健康的人格。這不僅是受教育者的人性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呼喚,也是實現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的實踐
訴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理應體現人文關懷。然而事實上,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忽視對學生的現實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離了“現實的人”這一主題,脫離了每個具體的個人對自身發展的追求,從而消減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不斷自我完善中融入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才能煥發出具有靈性而鮮明的生命活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
(三)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現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