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翻譯的英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習語;基本特征;英譯漢;翻譯方法
一、 英語習語的基本特征
(一)形成的民族性
習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們的形成受到各自民族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經濟文化、價值觀念、、文學作品等方面的影響。英語中較老的習語多源于伊索寓言、希臘神話或圣經故事,其他習語多出自莎士比亞、狄更斯等及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或者十九至二十世紀中期發生的某些歷史事件。例如,《圣經》中的短語devout as Abraham(像亞伯拉罕一樣虔誠) 形容某人“非常虔誠”;the apple of 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 意指“珍愛的人,掌上明珠”;《伊索寓言》中的sour grapes(酸葡萄) 喻指“把得不到的東西故意說得一錢不值”。英國是個航海強國,航海業在英國一直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對“船”的依賴與發展決定了這個航海民族必定使用大量與“船”有關的習語,例如:in the same boat(在同一條船上),意指“同舟共濟,處境相同”;when the ships come back(當船回來的時候),喻指“愿望實現的時候,發財的時候”,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二)語義的統一性
習語的語義統一是指其在語義上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個習語的意義不是組成該習語各個單詞的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作為一個整體的新的含義。英語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內涵與漢語正好能呼應的數量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們往往不能望文生義,否則就會導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還會制造笑話。例如,;大家熟知的 to rain cats and dogs 不是“下貓和狗”,而是“傾盆大雨”;eat crow 不是“吃烏鴉”,而是“被迫做丟臉的事情”。
(三)結構的固定性
一般而言,短語的構成是相對靈活的,允許形式上有不同的變體。例如:deliver a letter, delivery of a letter,以及 having delivered a letter 都是可接受的搭配。而習語是語言中固定的形式,一般是不能改變的,即人們不能改變習語中單詞的位置,不能隨意增減成分以及不能任意用同義或近義成分替換。 例如,由and 連接的成對詞 alpha and omega(始終,全部)前后詞語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隨意調換為omega and alpha;習語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湯蹈火) 不能加上冠詞 the 變為 go through the fire and the water, 而另一習語 have irons in the fire(要做的事太多)中的冠詞 the 卻不可省掉變為 have many irons in fire;習語set at liberty(釋放)不能換成 set at freedom。
二、常見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
英語和漢語中的部分習語無論在意義、形象和風格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加上英語中的有些習語采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只要不影響譯文讀者的理解,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采用直譯的方法,直接按照其字面意義翻譯,以期把英語習語的內容、形式和精神都能展現出來,努力減少翻譯中的損失,讓英語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例如, as light as a feather(輕如鴻毛);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分外甜)。
(二)意譯法
在很多情況下,由于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的緣故,英語和漢語并不用同樣的表達方式來體現同樣的內容,更談不上產生同樣的效果。如果對原文進行逐字翻譯不僅會使習語失去原有的特點,甚至歪曲原有的意思,讀者看了會不知所云或感到可笑,所以可采用只保持原文內容、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即意譯法。例如,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前車之鑒);to put all cards on the table(打開天窗說亮話);above someone’s head(超出某人的理解力);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年逾花甲不堪教)。由此可見,意譯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撇開原文的語句形式和形象,用目的語中讀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換始發語的形象,表達出相同的語用意義。
(三)注釋法
在習語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會碰到一些涉及歷史事件或富有濃厚的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或者源自一些神話、寓言中的習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注釋法,即在對原文進行直譯或意譯的同時,其后再附上注釋或解釋,簡稱為直譯加注法或意譯加注法,這樣做不僅能使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意思,更能夠全面的了解該習語背景下原文化的內涵。例如, olive branch(橄欖枝——和平的象征);behind the eight ball 指“處境麻煩,困難重重”(注:源于一種叫“ 黑八” 的臺球游戲, 玩球的人要設法先將其他編號的球都打進袋子里, 最后才能把八號球打進去, 如果不小心先將八號球擊入袋中就輸了);cross the Rubicon 的意思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擲”(注:公元前49年愷撒率軍渡過羅馬以北的盧比肯河,這一舉動使其謀反之舉成為定局, 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很容易發現注釋法可以使不明確的信息清晰化,增加文章的生動性,更為譯文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或歷史背景,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四)省譯法
在英語習語中還會遇到一些喻體形象既無法在漢語中再現,也無法在漢語中找到可以取代的形象的情況,就可用省譯法。英語習語 have other fish to fry意為 “另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干”,若直譯為“有另外一條魚要煎”,雖形象鮮明,但會使讀者對譯文不易接受。因此舍棄形象,用“另有他圖”直接轉譯原文的語義才是可行的方法。另外一種情況是,把原文中需要而譯文中不需要的單詞、詞組等在翻譯的過程中加以省略,避免累贅或違背譯文的語言習慣。省譯法的精髓在于突出了原文的主要部分,使得譯文簡潔明了,流暢自然。
三、結語
語言在不斷地發展,而習語的使用一直都是非常頻繁的,因為它們是語言中不可缺少的、富于表現力的特殊成分,采用何種方式來翻譯習語取決于習語本身的特點。在翻譯英語習語之前,譯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自身條件,如:具有很好的漢語表達能力;要不斷積累新的和地道的英語表達方法,同時努力擴大英語詞匯量,為正確理解英語習語夯實基礎;基于習語的基本特征,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提高英語和漢語文化的修養,從而比較研究出英漢習語的共性和個性,確保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陳宏薇,李亞丹. 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戴衛平,裴文斌. 英漢文化詞語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8.
[3] 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翻譯
英語習語是英語中使用最普遍、表達力最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部分,是語言的精華。若想學好英語和熟練、地道的地運用英語,必須注意英語習語的學習與掌握,英語習語一直是英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一、英語習語的定義
習語是指某一語言在使用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習語其廣義內涵,即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提煉出來的一些固定短語或短句,包括習語、諺語、成語、典故、俚語、歇后語、慣用語、格言等。習語是人們大眾口頭常用的詞組或短句,凡是其歷史悠久、影響力巨大的語言都有大量的習語。
二、英語習語的來源
1. 英語習語來源于古典文學作品
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許多表達是產生習語的主要來源之一。尤其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里面所產生的習語被廣泛使用。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這句話:“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 (閃光的并不都是金子);也有很多習語來源于其它作品,如:open sesame 開門咒、敲門磚 《東方夜談》; Simon Legree 殘暴之人《湯姆叔叔小屋》; apple of discord 不和之源,紛爭之禍根 《荷馬史詩》;中國也有很多來自文學作品的習語,如:多行不義必自斃 Persisting in Evil brings self-destruction 《左傳》;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All that is needed is an east wind 《三國演義》。
2. 英語習語來源于古老的古典神話傳說
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英語有著深遠的影響,有很多英語習語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和傳說。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來源于寓言故事,在寓言中,潘多拉是第一位塵世美女,在古希臘語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則是禮物的意思,“潘多拉”即為“擁有一切天賦的女人”,但作為習語來翻譯,則是:造成一切災難的根源。英語中的“cut the Gordian knot”就出自古希臘傳說,意思是:“end a difficulty by using a vigious or violent method, esp.instead of the usual method.”
3. 英語習語來源于宗教
宗教是英語習語的重要來源。在西方國家,人們絕大多數信仰的是基督教,人們深受宗教的影響,現在仍有很多反映當時的習語,大部分習語都來源于《圣經》。如出自《圣經》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中,olive branch(橄欖枝),意味著“和平”,真正含義為“講和”。
在中國,儒家教人“安貧樂道,”恪守忠勇;道家教人“清靜無為”,“知足而樂“;中國人信奉佛教和道教,所以漢語中的大多習語來自于佛教和道教,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 do the least that is expected of one/talk a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one’s work.;臨時抱佛腳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 (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make a frantic last-minute effort);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the truth grows a foot high, the evil grows to ten/as virtue rises one foot, vice rises ten (the more illumination, the more temptation/where God has his church, the devil will have his chapel).
4. 英語習語來源于運動項目
非本國的英語學習者在翻譯與運動項目相關的習語時有一定的難度,除非他們知道一些運動項目。通常來說,英語習語主要從baseball 和American football兩大運動項目中來,其它國家的人是不知道這類習語的。如:to not get to first base 沒有取得初步成就;
She attracted him at first sight and he made elaborate plans to court her, but he didn’t even get to first base. 他一眼就看上了她,于是就盤算這怎樣去追她,結果第一招就不靈。
to carry the ball (負主要責任)
The negotiations are the key to the undertaking, we’d better ask Tom to carry the ball. 這個項目的關鍵是談判,我們最好讓湯姆負責去做。
其它運動項目也衍生出一些習語,如:play one’s trump card(s) 打出王牌,使出絕招或最后一招 (Card Games); to swallow the bait, hook, line and sinker 上鉤,上當 (Fishing); cannot behind the horse 馬后炮 (Chinese chess); strike a pose on the stage 亮相 (of Beijing opera, dancing, etc.).
三、英語習語的翻譯方法
關于翻譯的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嚴復在他的《天演論》中說:“譯道三難:信、達、雅。”魯迅對翻譯標準的主要觀點是:“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著原作的豐姿。”筆者認為,對于英語習語的翻譯,應主要采取下列方法:
1.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范化的基礎上,在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前提下,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由于絕大多數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甚至隱含的意義也相同,故直譯是習語翻譯的最佳方法。其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傳播了原語文化。如: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澆油; to blow one’s own horn 自吹自擂;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禍不單行。
2. 意譯法
由于受文化因素的影響,有些習語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另一種語言的讀者不了解這些習語的文化背景,所以必須使用意譯的方法。如:“keep one’s nose clean” 譯為“明哲保身”比譯為“保持鼻子干凈”要好。Cat’s paw (被人利用);to rain cats and dogs (傾盆大雨)。
3. 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
有些習語經過直譯后語義不太清楚,這時就需要再進行意譯,以便更恰當地表達原意。如: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不到黃河心不死);Every birds likes its own nest. (鳥愛自己的巢,人愛自己的家);A mid-winter turnip. (三九的蘿卜――凍了心(動了心)。
4. 套譯法
有些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有相同的意思,他們有著類似的內容與表達方式,這時可以把他們套用漢語的習語來翻譯。這樣的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可以互相取代,翻譯起來就像是直譯一樣。如:the 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to be 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濟)。
四、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習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形詞組或短句。習語的來源非常廣泛,不僅來源于古典文學作品、神話傳說,還來源于宗教和一些運動項目等等。由于英漢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在習語中的表現非常明顯,所以在翻譯習語時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可以選用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兼意譯法、套用法等等。筆者認為以上四種方法只是翻譯習語時用得最多的方法。當然,譯者可以根據上下文和背景知識靈活選用其它更多的翻譯方法,力求使譯文再現原文之美。
參考文獻:
[1] 蔣磊.張夢. 《實用英漢互譯教程》.中國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4.
[2] 申雨平. A Course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關鍵詞:英語習語;來源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7-0016-01
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豐富漢語言知識,英語習語的翻譯也是我們探討了解的一個重要方面。下面簡單探討一下我們日常翻譯中經常會用到的幾種翻譯方法。
1.直譯法
1.1 直譯法主要用于翻譯那類平鋪直敘的、既無很深含義又無難解典故的、用詞與搭配相對固定的英語習語。因為對這類習語采取直譯法, 既能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達方式, 又可體現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化特色。例如:
Knit one's brow. 皺眉頭
Laugh in somebody's face. 當面嘲笑
Lay something to heart. 把某事放在心上
Have pity on sb. 同情某人
A cat has nine lives. 貓有九命。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濃于水。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滾石不生苔。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錢是萬惡之源。
1.2 英語中另有一類習語, 看上去有相當明顯的比喻意義, 但其中也有一定的歷史或神話典故, 不過由于使用范圍廣、歷史也悠久, 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早已經被中國讀者所接受, 對于這類英語習語, 我們也可采取直譯法。例如:
An olive branch. 橄欖樹枝――象征和平
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馬――比喻暗藏的敵人或危險
The heel of Achilles. 阿基里斯的腳踵――比喻致命的弱點
The sword of Damocles. 達摩克里斯頭頂上的劍――比喻危險的局勢
A Judas' kiss. 猶大之吻――比喻背叛行為
Tower of ivory. 象牙之塔――比喻世外桃源
Sour grapes. 酸葡萄――相當于阿Q精神
Sphinx? s riddle. 斯芬克斯之謎――比喻難解之謎
Crocodile tears. 鱷魚眼淚――比喻假慈悲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舊瓶裝新酒――比喻舊形式不適合新內容
2.漢語習語套用法
2.1 某些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表現形式和含義方面一致, 或基本一致, 翻譯這些習語時, 可借用與其喻義相同或相近的漢語成語、諺語或俗語直接對譯。這樣既可較好地保持原文的壓韻和形式, 又可使聽者或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 知足常樂
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渾水摸魚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樓閣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靂
2.2 有些英語習語雖然在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方面與其相對的漢語習語之間存在差異, 比喻的事物也不相同,但它們的喻義相互比較吻合, 表達方式也比較相似, 翻譯這些英語習語時, 我們也可以套用形象近似的漢語習語,以使譯文既喻義明顯, 又可再現原文所具有的語言效果,容易達意。例如: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說曹操, 曹操到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未倒置
Call a spade a spade. 直言不諱
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 九死一生
Have an axe to grind. 別有用心
A drop in the ocean. 滄海一粟
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牙齒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2.3 某些英語習語意在言外, 語意含蓄, 寓意深刻, 若直譯則不能完全表達其意思, 又有損于原文的語言形象和豐富內涵。因此, 在翻譯時, 我們可以在漢語中尋找那些與原文喻義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語、諺語或俗語來表達, 這樣則會使譯文形象更生動, 達意更準確。例如: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責人必先責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居安思危, 未雨綢繆
Murder will out. 紙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 初生牛犢不怕虎
One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有得必有失, 不破則不立
3.意譯法
英語中有一部分習語, 由于文化背景的緣故, 我們用直譯法根本無法傳達原文的信息, 所以在翻譯這類習語時我們就要仔細在漢語言文化中尋找對應的表達方式, 有時還要配合英語上下文的含義, 作些必要的轉化, 進而用恰當的漢語意思把英語習語的含義表達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意譯法。例如:
Cats? paw. 被別人當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
No respecter of person. 一視同仁
Rain cats and dogs. 大雨傾盆
Viper and File. 騙人者反受人騙
Swan song. 最后作品
A feather in your cap. 值得榮耀的事, 榮譽
The apple of discord. 爭斗的原因或根源
In a pigs? whisper. 低聲地, 頃刻間
Draw blood. 傷人感情, 惹人生氣
Hang on somebody?s lips. 對某人言聽計從
Blow hot and cold. 朝三暮四
關鍵詞: 廣告 詞匯特征 翻譯
一、廣告
廣告作為傳播信息的一種方式,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語廣告(advertisement)一詞源于拉丁語advertere,意為“喚起大眾對某種事物的注意,并誘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種手段。(崔剛,1993:1)廣告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而且是傳播文化的主要媒介。廣告的目的是引導消費者進入豐富多彩的商品世界,激發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在接觸到廣告之后就能產生強烈的購買欲,進而實現消費者由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動)的逐漸轉變。本文主要探討廣告英語的詞匯、句法、修辭特征及其翻譯技巧作以粗淺的探討。
二、廣告英語的特點及其翻譯技巧
廣告英語作為一種應用語言,它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和特點。廣告英語用詞優美獨到,句法洗練而內涵豐富,修辭變化多端,耐人尋味。
一般來說,漢語廣告習慣上則偏重使用“四字格”詞組,包括成語與非成語,來達到精練語言(refined language)的目的。而英文廣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頻繁使用一些單音節動詞,如be,make,get,take,try,go,have,need,see,use,give,ask,choose,call等。如: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擁有東芝,擁有世界(東芝電子)。
雖然廣告的目的是讓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但是在英語廣告中卻很少用“buy”。因為“buy”的定義為“to obtain something by giving money”,容易讓人產生廣告是在誤導消費、目的為了賺錢的聯想。因此廣告創作者盡量避免使用該詞,而選用其他的詞。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廣告商常用make,give,introduce,let,solve your problems等代替。這些詞語不僅比buy生動形象,又避開了不愉快的字眼,可更好地達到廣告的目的。如:Make yourself heard.(Ericsson)理解就是溝通(愛立信)。但是也有的廣告商用“buy”與人們特別渴望的東西聯系起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Buy Australia,Buy you a job.(澳大利亞)買澳大利亞貨,給你買份工作。
在翻譯這樣的簡單動詞時,可以直接翻譯。如“We make it simple.”(Honda汽車廣告)可譯成“一切變得很簡單”。也可采用意譯。如“Ask for More.”(摩爾香煙的廣告)譯成“再來一支,還吸摩爾”。還可以套用四字結構。如“Connecting people.”(NOKIA通訊產品)漢譯:(科技)以人為本。“Fresh up with Seven-up.”(七喜飲料)漢譯:君飲“七喜”,醒腦提神。
為了推銷商品,廣告商難免會對商品進行描述美化,這自然就要使用大量的形容詞。根據英國語言學家G.H.Leech的統計,廣告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形容詞,按其出現頻率高低依次為new,crisp,good,fine,big,fresh,great,delicious,real,full/sure,easy/bright,clean,extra/safe,special,rich等。“new”是英語廣告中使用最多的一詞,可以用來修飾產品的尺寸、形狀、外觀、構成等。如“Introduce new Kodak Royal Gold Film.”(Kodak膠卷的廣告)。在翻譯形容詞時,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套用四字結構。它比較簡潔,從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來看,四字結構更有助于語言風格的對等。如“Small deposit,big return.”(銀行廣告),可譯成“小額存款,巨額收益”。另外,wonderful,fine,great也可以在任何環境中表示產品的特征,如: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極了(雀巢咖啡)。delicious,crisp,fresh,rich是食品廣告中經常出現的形容詞;fresh,clean經常用在牙膏、香皂、洗發精、洗衣粉等廣告中。隨著人們對健康追求的提高,natural一詞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這些詞語簡單易識,新奇醒目,構成了廣告語言的主體,如:Heineken:as natural as rain(喜力廣告)。
廣告英語的另一特點就是大量使用形容詞及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廣告商用它們顯示該產品與其他產品相比所具備的優勢。It’s smaller,It’s lighter.這是夏普Z―20型復印機廣告中的一部分,可譯成“機器更新,小巧輕便”。
鑒于英漢語廣告在遣詞造句方面存在著一定差別,我們在翻譯中一定要慎重對待,以保證在翻譯中實現在功能對等的基礎上等效。廣告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打動讀者,誘發其消費欲望。廣告翻譯亦然,它強調的是譯文的效果,不僅要提供明白易懂的商品信息,而且還要具有原文的感染力,讓譯文讀者也能獲得同樣的感受。所以,廣告翻譯實際上就是以接受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其成功的條件是研究和了解接受語文化。因此,在廣告翻譯中必須體現出英、漢語廣告之間存在的差異,但同時必須流暢清晰地傳譯源語的信息。例如:
(1)Good to the last drop.(麥斯威爾咖啡)漢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2)Let’s make things better.(Philips照明產品)漢譯:沒有最佳,但求更好。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廣告翻譯中必須打破字面對等的積習,提倡以譯文文化為取向,了解英漢讀者在語言文化及審美情趣上的差異,把握住調整的準繩,保證譯文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漢廣告在遣詞造句上既表現出相似性,又存在著差別,而語言形式上的這些差別又折射出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因此,在翻譯廣告時,應根據具體廣告的不同特點,結合目的語語言和文化的特點,準確、創造性地譯成符合目的語讀者審美習慣和審美需要的廣告,以促進產品的銷售。
參考文獻:
[1]汪滔.廣告英語[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張基.廣告創作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
[3]許建忠.工商企業翻譯實務[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4]蘇淑惠.廣告英語文體功能與翻譯標準[J].外國語,1996,(2).
[5]蔣磊.英漢文化差異與廣告的語用翻譯[J].中國翻譯,2002,(3).
翻譯標準是指導翻譯活動的原則,也是衡量翻譯成果的“質量標準”。對此,中外的翻譯實踐家和理論家們雖然有著不同的觀點,但在這各異的觀點中又有著共性:嚴復在其《天演論》(1898)卷首的“譯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翻譯標準,被推崇一時,由于認為“信、達、雅”過于簡單無法作為具體的尺度衡量譯文的質量,再加上對“雅”局限性的質疑,國內翻譯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忠實、通順”的標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本高校翻譯教材《英漢翻譯教程》(張培基等編)對此做出了詳盡的闡述:
所謂忠實,首先指忠實于原作的內容。內容通常指作品中所敘述的事實、說明的事理、描寫的景物以及作者在敘述、說明和描寫過程中所反映出的思想、觀點、立場和所流露的感情等……忠實還指保持作者的風格―即原作的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等……不能以譯者的風格代替原作的風格。所謂通順,即指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范、譯文必須是明自曉暢的現代語言。
“忠實、通順”的標準有著其淵源,它與魯迅所認為的翻譯須“力求其易解”和“保留著原作的風姿”相一致,并且也是對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所定義的“翻譯”作了很好的解釋: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商務英語的翻譯,主要是給國際商務往來提供交流上的便利,提供足夠并準確的信息、因此,“忠實、通順”的標準對于商務英語的翻譯顯得尤為適用。經貿活動中直接涉及到的是參與方的經濟利益;經貿譯文的讀者若根據翻譯多元標準互補理論的劃分,屬于“一般業務性需求讀者層”,相較于譯文的審美價值,他們更看重的是譯文是否準確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包含具體內容及其中的情緒和態度。因此譯者應忠實于原文的內容、語氣及文體,通順地將之表達出來,避免產生歧義,而引發不必要的商業沖突和經濟損失。
二、經貿翻譯常見的錯誤
我國目前商務英語翻譯的水平相較其他領域的翻譯,如文學方面,素質方面是有差距的、這主要與我國對商務英語翻譯的研究起步較晚、不夠系統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譯者對商務英語的駕馭能力不夠有關,進而影響了其對文章翻譯的“忠實”和“通順”、本人就教學過程中碰到的一些錯譯誤譯做了一些歸納,總結出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造成錯譯誤譯的幾個主要原因,即漏譯,詞義判斷錯誤,語法理解錯誤。
(一)漏譯
漏譯的產生往往是由于譯者看不懂或譯不出,于是有意無意地“繞道而行”,以避開雷區、這一類錯誤比較少發生在專業譯者,因為這明顯涉及到職業道德和職業水平的問題;但由于受到其英語能力及知識水平所限,這種問題確實常發生在那些翻譯初學者的身上。
例1 .In the U. S.,Haier's promotion budget accounts for only a paltry 1% ofits American sales.
譯:在美國,海爾的促銷預算僅占其銷售額的百分之一。
本句的漏譯是比較明顯的,漏譯了“American”和“paltry”兩個形容詞,可以說已經無法“忠實”地把原文的意思轉達出去。漏掉“American”一詞,相當于漏掉了一個區域限定詞,原文指的是海爾在美國的銷售額,而譯文少掉了這個限定詞,相當于忽略了對這個銷售額的限定,讀者會以為是海爾總銷售的百分之一,這個涉及到的金額可能是要以億計算的。再者,譯文還漏掉了“paltry”,盡管“paltry”并不像“American”那樣會影響到實際的金額數據,但是它帶出了原文作者的一種判斷的語氣、因此對“paltry”的遺漏同樣是對原文重要信息的一種遺漏,違背了“忠實”的翻譯標準。
對例1的準確翻譯應該是:在美國,海爾的促銷預算僅僅占其在美國銷售額的1% ,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
(二)詞義判斷失誤
實際教學中發現,翻譯頻繁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就是初學者對多義詞的掌握不得力。因此,要做好翻譯,必須積累一定的詞匯量;除此之外,還應該要熟練掌握,能進行準確的辨識。英語詞匯可以一詞多義、同詞異譯以及同詞歧義,但除了少數雙關語的情況外,每個詞在具體上下文中,只能有一個意義。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注意一個詞匯多種釋義的情況,勤查詞典,選擇正確的解釋,如實轉達原文的真實意義。
例2. Chinese brands under the wings of foreign companies usually have the advantage of plumper marketing budgets and better access to management expertise.
譯:借助于外國公司的力量,中國品牌往往具有營銷預算降低和史易獲得管理知識這兩方一面的優勢。
這個例句的關鍵就是對“plump”的理解:如果作為動詞用的話,它確實有“猛跌”的意思;但是,如果翻譯的時候進行斟酌,譯者會發現取“猛跌”之意的話,原文本身的意思會產生矛盾――營銷預算降低并不能算是一種優勢。再者,讀者不能忽略了“plump”后面加了比較級“er”,所以應該考慮“plump”作為形容詞的詞義、而作為形容詞,“plump”有“豐滿的,充裕的”的意思,這個解釋才能真正地傳達出原文的意思,即:中國品牌借助于外國公司的力量,往往具有充裕的營銷預算和史易獲得管理知識這兩方面的優勢。
(三)語法理解錯誤
語法關系理解上的錯誤,是指對句子表層結構下的深層語用意義、思維邏輯、語義重心和背景知識等方面的隱性理解錯誤,并且通常伴隨著語義理解的錯誤。會發生這種錯誤,通常跟譯者不夠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有關。要避免這一類的重大錯譯,譯者只有秉持著求實的態度,多看多想,而不能草率下筆。
例3. The study estimates a small positive effect of enlargement on The EU,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among the member state.
譯:這項研究預計東擴對歐盟的影響是較小的、積極的,但沒有估計到東擴對歐盟各個成員國的影響是顯著不同的。
這個例句的譯文,明顯的就是對原句本身的語法邏輯關系沒有弄清楚,導致了譯文嚴重偏離了原文的方一向。本句關鍵是要弄清楚原句的主謂賓,即主語是“study”,謂語是“estimates”,而謂語后面的“positive effect”和“significant differences”充當賓語,二者關系并列的,雖然在意思上有轉折的意思;而這此賓語后面的介詞短語都是充當賓補,作進一步說明的。整個句子的正確譯文應該是:這項研究預計,東擴對歐盟的影響較小、但確是積極的,但是對各個成員國的影響顯然大不一樣。
三、結論
本文從“忠買、通順”的翻譯標準出發,探討商務英語翻譯中常出現的錯譯誤譯現象,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剖析造成此類錯誤的根源,指出譯者在翻譯經貿文章時應擴大知識面和加深專業知識,秉持認真嚴謹的態度,避免錯譯誤譯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陳,陳建平總主編.龜商務英語閱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恩勉.如何翻譯英語報刊經濟文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恩勉.大學英漢翻譯教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