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路旁的橡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玲玲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的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昧炙夠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里要基本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四年級的孩子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盡管評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盡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只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么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么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關鍵詞:術后認知功能障礙;體外循環;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盡管圍手術期的治療有很大進步,心臟手術腦損傷仍然是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來源。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的發生較為普遍,這種形式的腦損傷涉及集中度及注意力,執行認知任務能力的改變,只有通過詳細心理測試。本研究觀察體外循環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后認知功能的短期影響,決定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否使用體外循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30例施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患者家屬支持和同意下進行觀察。ASAⅡ~Ⅲ,年齡61~75歲隨機分為體外循環組(A組,15例)和非體外循環組(B組,15例),納入標準:年齡≥60歲;無藥物過敏史,無精神神經疾病史,無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史。
1.2方法 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道,監測心電圖、無創血壓、血氧飽和度。麻醉誘導用芬太尼2μg/kg,異丙酚2.5mg/kg,維庫溴銨0.1mg/kg靜脈注射,2 min肌松起效后即行氣管內插管。插管后接麻醉機,異丙酚4~10mg/(kgoh)+芬太尼0.1~0.3μg/(kgomin)持續泵注+0.5~2%的七氟醚維持靜吸麻醉維持麻醉,術中調整PETCO2維持在36~40mmHg左右。必要時追加維庫濱按0.07mg/kg,手術結束時同時停止麻藥,清除咽喉腔及氣管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送入麻醉后監護室心外科ICU。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于手術前1d、術后1d、術后4d進行簡易智能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評分標準 :每1個空不正確扣1分,滿分30分,按文化程度區分的評分標準:文盲小于17分,小學小于20分,中學以上小于24分即可判斷認知功能缺損。簡易精神狀態量表術后與術前基礎值比較,評分低于術前基礎值2分,認為有認知識功能下降。
1.4統計和數字分析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秩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兒一般情況 兩組年齡,體重,手術時間長短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術前MMSE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與麻醉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的發生較為普遍,影響到術后1個月的患者,發生率15~40%。這種形式的腦損傷涉及集中度及注意力,執行認知任務能力的改變,只有通過詳細心理測試[1]。
一些研究認為POCD與腦栓塞腦微栓子有關,但隨后的研究沒有證實這些結果,因為心臟瓣膜手術,產生更多的栓子。可能微栓子的數量不是導致腦損傷的重要原因。低灌注的腦損傷可能是當代實踐中較為常見。腦血管數據顯示,在CPB期間多達27~43%的患者局部或全腦氧去飽和,說明腦氧需求/供應失調。15%的患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腦電圖示和近紅外光譜顯示腦低氧血癥。本實驗發現:術后1d、術后4d A組MMSE評分低于B組,可能與體外循環更易發生腦微栓和低灌注有關[2]。
MMSE評分,術后與麻醉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腦微栓子和腦氧需求/供應失調有關。
減少腦栓塞是在心臟手術中的腦保護的各種戰略的基礎。由于體外循環的可增加腦栓塞(增加潛在損害的炎癥過程),避免體外循環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已作為一種手段。大多數數據支持這種做法的研究無對照,是回顧性的研究。
平均動脈壓(MAP)經常保持在較低水平(50~60mmHg),數據顯示,α-Stat的pH值管理時腦血流量(CBF)的自動調節是完整的。這種做法是否適合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是不清楚的。戈特斯曼等發現平均動脈壓低于基線10mmHg,中風的風險增加。最近的數據表明,CPB期間保持平均動脈壓在80~90mmHg時譫妄及較早期認知機能障礙發生率低[3]。
術前和術中,在回顧性分析中,貧血一直與不良結果相關,包括中風,尤其是在CPB.中,HTC
復溫時,全身血管阻力通常降低和腦代謝率增加。可能會導致腦血流量不能滿足代謝需求。
高血糖惡化腦損傷和中風后神經功能的恢復。高血糖通過多種機制惡化缺血性腦損傷。
4結論
腦保護的綜合辦法包括:減少腦栓塞,并確保大腦的氧氣供/需平衡,可能會改善神經功能的恢復。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是長期以來國內外重癥監護病房常用的監測腦血流動力學的方法,而近紅外光譜儀(NIRS)是近年來發展的應用光學原理進行腦氧合代謝和腦血流動力學監測,可減少的主要器官傷害(死亡,心肌梗塞,中風)和較短的ICU逗留[4]。
參考文獻:
[1]Handoll, HHG; Cameron, ID; Mak, JCS; Finnegan, TP (2009).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for older people with hip fractures". In Cameron, ID.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4): CD007125.
[2]Silbert, B; Evered, L; Scott, DA (2011).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Is anaesthesia implicated?".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25 (3): 379-93.
剛走進郊區的小路,我就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不信,你瞧:彎彎曲曲的水泥路猶如一條哈達,委蛇著伸向遙遠的地方;路旁的花兒都笑紅了臉;小草也長出了嫩芽。一聞,路旁的花兒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沒多久,我們就來到了郊區。經過人工栽培的花兒更美了:潔白無暇的百合、高貴深紅的玫瑰,俊俏銀白的丁香、害羞俏皮的含羞草。忽然,一陣春風吹過,五彩繽紛的花兒仿佛在花間舞蹈。枯萎的柳樹也吐出了嫩綠色的新芽,不畏風雪的松柏也更茂盛了,姿態萬千的蔭香樹也更粗壯了,威武的橡樹也更高大了......
在郊區的不遠處,有一群辛勤勞動的農民在干農活。有的手拿秧苗、嘴唱秧歌的大嬸們在插秧;有的開著嘟嘟叫的拖拉機在耕耘;有的拿著鋤頭在鋤草。在這一片灑滿汗水的土地上,播下的希望一定會茁壯成長。
在教學活動中,實施教學民主,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實施自主學習的前提。為了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應解放學生的思想,改變發言先舉手,上課手背后等許多制約學生發展的傳統習慣。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站起來發言,自愿到講臺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和合作伙伴,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這樣做的結果,真正給予了學生自由,放松了學生身心 ,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便于學生激發靈感,發展個性。
一、鼓勵提問,放手質疑
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任何發明、創造、改革,無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要下雨了》一課時,首先,我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說出自己想知道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讀課文、找答案……,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內容非常充實,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二、展開討論,深化理解
一、小學的德育主要是養成教育
即讓學生擁有遵紀守法、熱愛生活、尊敬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只有接受良好的德育課程,才能讓學生樹立起熱愛祖國和社會的思想,并愿意成為為國家未來建設做貢獻的人才。然而,良好的品德行為,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的。課堂教學既是教師教學生的課堂,同樣也是培養學生德育的重要地方。所以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在受到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受到良好的德育。
作為一個班主任不僅要上好每一節班會課,還要把德育貫穿于每一節所任的課中。我是一名語文老師,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滲透,這就充分表明了小學語文教學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的語文老師必須堅定這樣的認識。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想教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應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更多地去體會和觀察社會,從中尋找生活當中的美,能夠分辨其中的善惡。
二、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語文閱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它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思索,主動地思考,成為學習的主體。閱讀是通過學生自己創造性、探究性的思考來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它是學生理解語文知識、積累語文知識的前提條件;是學生領會文章思想內涵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我會采取多種讀的形式來完成我的教學目的。
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閱讀對理解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語文課上所選的文章都有很好的閱讀性,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各種閱讀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對文本的直觀感知。為預防學生對單一的閱讀產生厭煩感,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喚醒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如,富有魅力的范讀;不斷變換朗讀形式;朗讀技藝的指導;閱讀與分析的有機結合等。學生有了新鮮感,朗讀熱情就會高漲持久,能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
對于自讀課文我以問題為載體,閱讀與提問相結合,充分體現文章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質疑,能理解性地質疑:讓學生在閱讀中向自己提問題,如,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從中讓你獲得了什么啟示?在閱讀過程中,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不能追求故事情節,而應對一些細微之處進行發現探索。如,《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帶著我的問題去閱讀。為什么這條公路是馬蹄形的?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這棵橡樹的重要性,從而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