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畫楊桃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學習;網絡化;電教化;電子白板
2014年,教育部在最新出臺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上述國家層面的教育規劃性文件中,已經明確了現代語文教學的主導方向,即:注重合作學習形式的引入,倡導語文信息化教學的實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信息化思維下的合作探究教學理念,倡導一種信息化、電教化、多元合作課堂的構建,從而起到為小學語文教學“增色添彩”的目的。以下,我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詳細談一談具體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引入交互式電子白板,優化合作學習效益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電教化教學設備,是匯聚高端電子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現代化教學產品,應用電子白板開展教學,能夠完全替代傳統黑板、粉筆,并輕松實現書寫、標注、編輯等交互式課堂教學功能,打造一個動態化、信息化的語文課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學習的情感,乃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一種“電子白板+合作學習”的場景,不失為現代教學手段與合作學習的完美融合,在此基礎上,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讓學生親自體驗到與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樂趣,能夠為語文課堂注入一絲新的活力。
《畫楊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課文,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同學對“楊桃”和“五角星”的形狀概念難以區分,而我一味地進行理論式講解,確實也很難詳細闡述楊桃的外形,這使得很多同學在學習課文后,仍舊對文中的描述一知半解,而將電子白板引入教學后,我則成功地構建了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演示了楊桃的畫法。
首先,我利用電子白板的多媒體演示功能,為全班同學展示了楊桃的三視圖,通過各個視角的觀察,很多同學意識到“不同的觀察角度,確實會得出對楊桃外形的不同結論”。其次,我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要求他們根據書本中的“畫楊桃”過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親身體驗楊桃的繪畫流程,而我則時不時地深入各個小組,指導他們進行繪畫創作。最后,每組選派一位“畫家”,走上講臺,使用電子白板中的畫圖功能,為全班同學現場畫一個楊桃,當各小組的繪畫作品“出爐”后,我則抽調各小組的精英,臨時組建了“專家評委組”,進行現場評分,從而將整個課堂教學氣氛引入。
[教學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構建了一個現場合作體驗教學場景,整個教學過程,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一味地“講”,全盤地“灌”,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同學們能夠現場體驗畫楊桃的樂趣,真正感受到小組合作的愉悅感,加之“現場點評”、“上臺作畫”等一系列的活動,他們對語文課本內容中蘊含的多層次、多視角觀察理念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教學的效益實現了多元化彰顯。
二、融入網絡信息元素,升華合作學習價值
網絡時代的來臨,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信息化、科技化、現代化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曾經說過:“新基礎教育理念實施中,引入網絡信息元素,構建全新的、開放式的教學課堂,才能夠從根本意義上實現互動-生成式的教學目標。”為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我摸索并嘗試了一種基于網絡平臺下的合作探究語文教學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益。
[教學案例2]《亡羊補牢》教學設計
《亡羊補牢》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課文,應用網絡合作教學的理念,我按照如下流程組織教學。首先,我帶領全班同學進入學校的機房中,并組建了班級QQ交流群,將群內的同學分為討論1組、討論2組,在群內,我上傳了關于《亡羊補牢》的視頻、動畫、文字、故事等素材,讓各小組先行觀看。其次,我提出教學要求“各小組能找出與《亡羊補牢》類似的典故嗎?”、“能否利用網絡資源,查找類似的其他資料嗎?”在我前期教學的啟發下,各小組紛紛利用網絡資源,展開查找,并不斷發出探討、商量的呼聲不一會,交流群內便上傳了各小組查找的資料,例如,有的小組上傳了《懸崖勒馬》、《未雨綢繆》等典故資料,有的小組則上傳了與《亡羊補牢》類似的動畫、視頻資料。總之,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氛圍異常良好。
[教學反思]
將網絡元素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打造信息化的教學平臺,不失為一種響應新基礎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學應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正式借鑒了該種教學形式,利用機房,在校內為學生建構了一個網絡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臺,充分鍛煉了同學們的網絡資料查找與合作探究能力,在信息化、電教化、合作化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益實現了最大化延伸。
三、結束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電教化、信息化元素的引入,使得小學語文合作教學的模式不再單一,教師的教學手段變得更為多元,當然,如何應用更為現代化的元素,打造生趣的語文課堂,也著實考驗著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本文的研究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應,以此引起更多一線語文教學工作者對“信息化+合作化”教學理念的關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課堂 教學 策略
一、首先需要教師做好導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也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課堂的導入教學其實也相當于做好了課堂的教學的一半工作。所以就需要教師重視這一教學階段,大膽設計、認真準備、正確實施。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的引導階段,教師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幾點工作:首先要激發興趣,引導參與:《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其次要抓住重點,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于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也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教學是一項人文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產生獨特的體驗。
這就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你過也要注重導語設計的原則,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畫楊桃》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能夠更好的體現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的不同特征,筆者就特意準備了學生們比較熟悉的教學教具,比如三角板、量角器等等,讓學生先觀察正面,再逐漸的旋轉,直到學生只能看到一個側面。通過這樣的引導方法能夠更好的讓學生體驗課文中的情景,更好的實現教學的目的。
二、其次需要教師做好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通過有效的教學導入,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很好的被吸引到課堂上,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協調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做好課堂的教學工作。在這其間,師生的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項目。而提問作為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載體,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重視。當然課堂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哪些問題該問,哪些不用問,應該怎么樣問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的思考等等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謀合理的劃。
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并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里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另外,教師也要加強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引導。因為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除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之外,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發現情感教育的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分析,不斷提升他們的情感認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三、再次需要教師做好收尾教學,實現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我們常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就算前面做的再好,沒有一個好的結尾,那么也只能算走到了一半。小學時期的學生由于其學習目的性不強,自制能力有限,在課堂的收尾階段往往會產生躁動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做好引導教育,以實現教學的“有始有終”。
首先就是教師不能“拖堂”,很多教師由于教學設計原因,在課堂結束的時候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繼續講解,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說是“蕩然無存”,教師可以留著下節課繼續講解,沒必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占用自己的時間,以免學生對于教師產生厭惡情緒。
其次,教師在課堂的收尾階段可以進行整節課的回顧。小學生由于其記憶能力有限,有些知識只是學習的時候記得,時間久了就會容易忘記,教師帶領學生及時的進行再次復習可以很好的讓學生進行再次學習,比如對于文中的生字詞、精彩片段的學習,既能夠讓學生實現他們的知識鞏固,“溫故而知新”,還可以讓他們有一些新的學習體會。
再次,教師可以把課堂收尾作為整節課的一個知識升華。比如在教學《畫楊桃》這節課的時候,將要下課,筆者就讓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節課,你能學到什么?經過學生的討論、分析,教師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章的中心總結,讓學生學習到看待事物的時候要全面、要實事求是,既不能隨便的憑自己的經驗去否定別人的見解,也不能不尊重事實憑感覺辦事。讓學生在一個新的高度進行再次的回味,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