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節吃雞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雞蛋,可以使一整年都有個好身體!其實,清明節吃雞蛋源自于先秦時代,因為當時有禁火的習俗,多日禁火的寒食節,唯有雞蛋才是一種煮好后長時間保存的食品。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節必吃的一種食物。
3、粽子,最初吃粽子的節日不是端午,而是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在如今的江南一帶仍然有清明吃粽子的習俗。如今的粽子一般都是根據當地人的口味和風俗而制定的,甜的,咸的,酸的,辣的等等。
4、艾粄,這是一種流傳于廣東客家地區的應節小吃!在民間又有“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諺語!新鮮的艾草煮水后將其剁成泥,倒入糯米粉中,再加入煮過的艾草的水,之后包上自己喜歡吃的餡料,上鍋蒸熟就可以了。
5、吃馓子,在我國北方,清明節又有吃馓子的習俗!其實馓子在古時叫做“寒具”,是一種針對清明節這天制作的食物!現在的馓子南北方各有不同,北方的馓子以小麥面粉為主,南方的馓子多以米面為原料。
1、山西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時,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燒香、不焚紙,只是把冥錢、紙帛等物掛到墳頭上或墳塋旁的樹枝上,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這種民俗可能是來源于寒食節禁火的習慣,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間防火的意識。
不過,山西北部多數地方的民俗卻截然相反,人們卻要將冥錢等物燒盡,認為燒不盡就轉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們則習慣于白天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紙。此外,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菜,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2、山東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蕩秋千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后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3、四川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于,除了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由于四川產竹,竹子在清明節期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這天,家家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后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里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后再重新生火。
4、海南清明節的習俗
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后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后輩平安。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后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5、北京清明節的習俗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后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么?有一種說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馓子麻花、姜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面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馓子麻花、姜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面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面餑餑、芝麻醬燒餅。
6、浙江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浙江桐鄉民間流傳著“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7、廣東清明節的習俗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8、重慶清明節的習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鹵菜、涼菜。這種鍋魁里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掃墓一般都在郊外,相當于春游,一大家子人還會帶上涼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
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后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志。
9、江蘇清明節的習俗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艷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艷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里面,意為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團子的習俗,做青團子要到田頭路邊去采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后洗凈,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團子。
10、湖南清明節的習俗
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后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后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后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干凈,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插柳”的習俗始于唐代,本意是為驅疫避邪,后來又有了裝飾的意思。傳統習俗看來,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的疾病寫在風箏上,放飛風箏,象征著帶走穢氣。
11、福建清明節的習俗
福建閩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后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后(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于寒食節的習俗。
12、湖北清明節的習俗
在湖北武漢,不管有多忙,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務,回老家給先人祭祖,當地俗稱“上墳”。當地“上墳”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獻花、添墳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長者或長子首先除去先人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于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后人。前期工作完成后,當地人會在墳前劃好上供范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鮮花祭品等,然后按輩分為祖先燒紙錢。
由于受到寒食節禁火影響,在湖北恩施、咸寧等地,人們會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祭祀的孤墳了。
13、廣西清明節的習俗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后,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梧州鄉民大多數都是在清明節當天和后面的幾天去掃墓,只有一少部分的鄉民是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就掃好的。
14、河南清明節的習俗
家鄉的空氣里彌漫著清明的氣息。生機和活力漲滿了大地,天空。殘冬的印痕一掃而光。春天將五彩繽紛的顏料四處潑灑,或高或低地濃彩涂抹,追求鮮艷俏麗。萬物祥和而生動。風兒柔了,燕兒來了,花兒笑了,榆錢兒爆了,柳絲長了,河水漲了,蛙兒鳴了,秋千蕩了,風箏飄了。
我們這兒清明節的習俗,除了掃墓,踏青,利用星期天盡情地蕩秋千、放風箏,成了我們這些少年所癡迷的活動。
煮雞蛋
清明節這一天的早飯,母親們習慣于煮一些雞蛋給孩子們吃。煮雞蛋大都是紅皮的,有白皮的就被涂成紅顏色的,有的還被畫上娃娃面相,有的笑瞇瞇,有的淚汪汪,有的怒沖沖,那俏皮樣兒令人忍俊不禁。自己對于吃雞蛋實在不感興趣,只是拿在手里欣賞,把玩。媽媽就哄我說:“不吃怎么行呢?吃了雞蛋,眼睛才會又大又亮。”于是不情愿地吃兩個,而且只吃嫩白的蛋清,剩下蛋黃。母親就又勸導:“蛋黃里含有豐富的鐵,對身體大有好處,不吃怎么行呢?”于是又不情愿地吃了一個蛋黃。剩下的熟雞蛋就裝在口袋里,玩夠了,而后送給老師或伙伴。
照照鏡子,自己的眼睛又大又亮,大概就是清明節吃雞蛋吃的。
蕩秋千
清明時節蕩秋千。 秋千的設置大都是在院子里將粗粗的繩索拴在兩棵大樹之間,繩索中間再拴一塊坐板(踏板),即可使用。有的只是將一根繩子往天井里用來曬衣被的鐵條上一拴,或干脆拴在門框上。自然,這大都是用采哄小孩的。
坐在秋千上,兩腳用力一蹬地,而后雙腳離地一翹,身子就飄飄然蕩起來,如同長了翅膀。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天空和地面隨著晃動、旋轉起來,有點兒頭暈目眩,迷失方向。干脆閉上眼睛,排除物象的干擾,盡情享受飛翔的感覺,揚起頭,任微風自己的面頰,學習的重壓和生活的煩惱全拋在了腦后,優哉悠哉,自由暢快,真爽!
忽覺得秋千劇烈飄飛起來。忙睜開眼,原來是伙伴們偷偷給秋千加了把勁兒,使秋千依仗慣性放肆地飛蕩。我幾乎飄向了半空,于是死死抓住了繩索,直驚得大呼小叫,伙伴們則幸災樂禍地哈哈大笑……
蕩秋千,是一種快樂人生。
放風箏
清明時節,風箏難耐寂寞,凌風而起,或紅或黃,綻放于藍藍的天,如魚得水,俯仰漫游。
放風箏也需嫻熟技巧。手中絲線扯得越是緊而靈活,逆風而舞的風箏就越是游得舒坦得意。如果你手忙腳亂,手中絲線失控,風箏就會不知所措,惺惶顫蕩,像失靈的飛機轉眼就會掉頭栽下地來。你操縱著它,看到它耍性子就要墜落時,切莫慌亂,只要沉著地迎風猛扯絲線,風箏受到牽動,就會乖乖飄飛起來,如同魚兒從水底游到水面。風箏是淘氣的娃娃。你摸著了它的性情,任你將繩兒怎么扯動,它都會盡興在空中嬉耍,為你表演,讓你隨心所欲。你可知道,嘿,將風箏拋飛于柔風的那一刻,何等愜意――放飛童心,放飛歡快,放飛暢想,放飛希望。
(指導教師/孟憲法)
[簡評]
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3、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4、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5、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明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祭奠已故的先烈與親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由來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由來的傳說故事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并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并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第二年清明,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然后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各個地方的清明節習俗1、山西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時,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燒香、不焚紙,只是把冥錢、紙帛等物掛到墳頭上或墳塋旁的樹枝上,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這種民俗可能是來源于寒食節禁火的習慣,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間防火的意識。
不過,山西北部多數地方的民俗卻截然相反,人們卻要將冥錢等物燒盡,認為燒不盡就轉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們則習慣于白天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紙。此外,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菜,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2、山東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蕩秋千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后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3、四川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于,除了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由于四川產竹,竹子在清明節期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這天,家家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后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里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后再重新生火。
清明節禁忌1.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
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么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2.最佳的拜山時間為寅時,也就是5-7點。
不過由于墓地大多離居住地較遠,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會這么早,不過最好是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掃墓拜祭。
3.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
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
如果留意鞋店,那么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你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那么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后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4.與清明節前忌買鞋類似,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凈晾曬為宜。
5.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在清明節去祭祖、掃墓的朋友,清明節當天盡量少些娛樂活動,更不能吵架、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語,否則,日后恐生麻煩。
6.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
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7.清明節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
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8.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9.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
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10.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節生日,那么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