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考試前的準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考;地理教師;復習準備
2001年地理與高考發生交集,高中地理教師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筆者十分珍惜,也深感責任重大。因而教學上總是竭盡全力,做到無愧于學生,無愧于學校,無愧于教師行業。筆者根據多屆高考復習備考,提出高考復習前地理教師的一些準備工作,不當之處還請同行指正。
一、真愛學生,相信學生,與學生共同成長
每一個高中孩子,父母含辛茹苦十幾年,寄予了每一個家庭眾多的希望,孩子的良好發展,可能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人生軌跡。高中的孩子,他仍然是孩子,他們需要愛,他們渴望真愛。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與我們相處時間超過了家長。這個愛誰給他?只能是我們教師。可能有些同行不理解,你我都是家長,或都將成為家長,換位思考,其理自明。
高中的孩子,你絕不能低估他們的情商。你若不離不棄,我便生死相依,這就是他們簡單的愛。如果你是真心付出,他們能看見到,他們能感覺到。真愛學生,相信學生,會創造很多奇跡。筆者親身經歷,曾經接手年級的一個差班,進步到了年級前茅。如今回憶起來秘訣很簡單:不離不棄,嚴格要求,真愛學生,相信學生。當學生信賴你,愛戴你時,教學真的可以創造奇跡。
分數不是唯一,努力最為重要。看輕高考的結果,享受高考逐夢的過程,師生收獲會更多。高考逐夢途中,我們收獲青春,她刻骨銘心、跌宕起伏;我們收獲信念,她鍥而不舍、再接再厲;我們收獲友誼,她相攙相扶,風雨與共。高考是師生共同的高考,過程完美了,你說結果還會差嗎?
二、鉆研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用好教材
課程標準是根本的綱領性文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是命題的依據;教材是信息的載體。高考復習前教師必須鉆研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通看成套教材。只有這樣,高考逐夢途中,教師才能正確領航,省時、省力的帶領學生駛向成功彼岸。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好比是我們航行的羅盤,為我們指明正確的方向。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同時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給出了每一個知識模塊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這是高考命題必須遵循的原則和要求,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必須加強該部分內容的學習和鉆研。
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筆者翻查近三年四川高考考試說明,每年都有對學生四方面能力的考查即:⑴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⑵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⑶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⑷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每年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一般在三月左右出來,在此之前教師應參照上一年的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進行高考復習。一旦有新考綱,教師必須對新舊考綱進行比對,找出差異,這往往就是二輪復習的重點。
新教材依據課程標準編寫,體現了課標對教學的要求。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高考復習前,教師應通看成套教材,從整體上把握新教材體系。復習時才能有所取舍的提取教材案例,高效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快速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是一綱多本,新教師在教材使用上應做到信奉而不為是,遵循而有所立。針對高考,只有教材肯定不夠,筆者建議教師根據本校學生情況,編寫導學案和配套訓練案。
三、研究高考試題,探索高考命題規律
高考地理試題對中學地理教學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當前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高考地理試題,認識高考地理試題的價值取向,對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高考地理試題研究主要研究考試內容(考什么)、命題形式(怎么考)和標準答案(怎樣答)三方面。筆者分析近三年四川地理高考試題,得出如下一些規律:
⑴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考查。⑵加大了對人口、工業、城市空間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知識的考查力度。⑶命題素材聯系生產生活,體現學科知識的應用價值。⑷區域定位的難度減小,區域內、外要素之間關聯性加強。⑸試卷難度總體有所下降,地球運動考查難度減小,選修內容融合在試題中,沒單獨命題。⑹應用型、能力型和開放型試題增加,突出綜合能力考查。⑺題型平穩過渡,12個選擇題加2個主觀題的組卷方式基本固定。⑻參考答案簡潔、邏輯清晰、表述完整,通常為2分一個給分點。
那么,什么是考試焦慮呢?考試焦慮是一種復雜的情緒現象,學生在考試期間心理上的緊張、不安、焦慮、恐懼等在情緒上的反應都可稱之為考試焦慮。它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指在考試來臨前的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焦慮;另一類是指在考試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如“怯場”、“暈場”等。考試焦慮產生時,會伴隨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最初的狀態為生理反應,例如肌肉緊張、心跳加快、血壓增高、額頭出汗、手足冰涼等;隨之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如苦惱、煩躁、無助、擔憂等情緒體驗,有時也會產生膽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等心理。考試焦慮嚴重時,其反應狀態也更為強烈,如眼花耳鳴、頭痛腦昏、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維處于僵滯停頓狀態,嚴重的還可能伴發呼吸困難、尿急、尿頻、嘔吐、腹瀉甚至昏厥等,“暈場”就是最為典型的一種表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實現自己的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內心的不安和緊張,嚴重時就會給人帶來恐懼,形成焦慮。適度的焦慮和緊張有助于人們集中注意力,可以使知覺更加敏銳,思維更加靈活,學習效率更高。而過度焦慮卻不利于正常水平的發揮,影響考試效果。焦慮是難免的,但焦慮的產生與程度在個體之間有很大差異,好勝心強、急于求勝的學生面對平時的小型考試,也可能會憂心忡忡,產生焦慮;而缺乏上進心和自尊心的人,也許對重大考試也持無所謂的態度,其心理、生理反應不顯著。所以,應辨證地看待考試焦慮的影響。總之,考試焦慮的產生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關鍵是學生要學會自我調適。 怎樣對考試焦慮進行心理調適呢?針對小莉的情況,學校心理咨詢室的老師提出了以下方法:
(1)端正考試動機,減輕心理負擔學生對考試的意義要有客觀正確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應試動機。考試作為一項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中等程度的焦慮,以保證在考試中正常發揮水平。如果片面夸大考試的意義,甚至把考試與個人的終身成就、事業和幸福等都聯系在一起,勢必造成考試還沒開始就惶惶不可終日,帶著強烈的求勝動機和沉重的心理負擔去復習、考試,致使焦慮程度越積越強烈,臨場發揮時事違人愿。因此,越是臨近重大的考試,越要適度降低求勝動機,減輕心理負擔,真正做到輕裝上陣。當然這絕不意味著要學生以消極應付的態度對待考試,毫不準備、毫無壓力地參加考試,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求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積極的心理狀態來迎接考試。
(2)做好充分準備,形成良好的考試狀態充分的考前準備工作,是預防產生過度焦慮的最有效方法。考前的準備工作很多,如物質準備、知識準備、體能準備、心理準備等,缺一不可。一般說學生對考前的物質準備(如考試時所需文具等)、知識準備(如全面認真復習等)已達到最高限度,因而這些因素對考生考試結果的影響差異較少,而影響考試結果差異最顯著的是體能準備和心理狀態。比如體能準備,有不少學生在考前拼命復習功課,作息無規律,睡眠不足,缺乏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致使生理功能紊亂,大腦過度疲勞,體能下降,精力不濟,這無疑極大損害了考前良好的體能準備,加之心理上的緊張焦慮,臨場“暈場”的可能性就會增大。無論是體育競賽還是各種考試的經驗都已證明,缺乏良好的體能準備是難以保證正常水平的發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學生在考前為保證旺盛的精力,飲服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的營養品,結果造成消化不良和胃腸功能紊亂,體能不僅沒有增強反而下降。考前適量補充營養是需要的,但一定要注意適度,防止暴飲暴食。俗語說“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中的“玩”,事實上就是娛樂,緊張學習之余的娛樂,可以使人消除生理疲勞,恢復體能,還可能使人情緒輕松,壓力減輕,從而防止高強度焦慮的產生。反之,考前憂心忡忡,焦慮不安,缺乏良好的心理準備,這樣在困難還未出現時,就已被困難嚇倒。正如人們常說的:很多人不是被困難擊倒,而是被他自己“嚇”倒的。所以,學生在考前應積極調整自己的心理,既要對考試時各種困難挫折有客觀而科學的估價,又要有克服困難挫折的充分的心理準備。
(3)正確運用自我暗示,鼓勵自己的信心自我暗示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國外有人以將要行刑的死刑犯做被試,告知被試者在特殊的裝置情境下,給他們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結束其生命。被試者不能看到卻能聽到抽出血液的嘀嗒聲,結果到一定的時間被試者生命終結。其實根本就沒有給被試者抽血。這種虛擬的場景給被試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導致他們不“殺”而亡。相反,積極的自我暗示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量,從而創造奇跡。
有些同學的考試焦慮較重,原因往往就是鉆進了消極的自我暗示的“圈套”。他們的念頭是:我不行,我就怕考試;我肯定會緊張;我又要失敗了……人有時候是很奇怪的,你以為自己怎樣,常常你就會怎樣。所以,知道了自我暗示的巨大效應,我們就應把消極的自我暗示轉換成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每天告訴自己說:“我能行,我肯定會成功!”
(4)進行自我放松訓練我們可以用以下很簡便的方法進行自我放松訓練。①大笑法:笑是一種精神消毒劑。國外諺語說:“一個小丑進城勝于一打醫生。”在可能的時候,不妨去聽聽相聲,看看小品,這樣可以化解焦慮。②運動法:機體的運動可以使精神放松。可以在考前開心地去踢一場球或來點別的什么運動,這樣可以消除焦慮。③深呼吸法:考前或考場上緊張焦慮時,做深呼吸4~6次,會緩解焦慮。④六秒鐘放松法:抓住片刻時間,六秒鐘就夠,收腹,縮頦,扭動身體,打哈欠,伸懶腰,焦慮會隨之消失。
【關鍵詞】體育考生考前準備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7X(2014)07-067-01磨礪三秋,只求一日之搏。體育考生經過長時間的刻苦訓練,成績得到了提高。但從考試中發現,有的學生能夠“超水平”發揮,有的考試成績與訓練成績相差不大,有的卻不如平時的成績。原因主要就在于考試前各方面的準備是否恰到好處。因此做好考前準備對在考試中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取得最佳成績,有著重要意義。體育考生考前的準備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方面:
一、注重心理調整,消除緊張情緒
考前的心理包括進入身體調整期的心理和考前狀態。
(一)調整期是進行生理機能恢復的關鍵時期,然而進入調整期就以為著考期已近,有的學生心理上越來越出現緊張焦急、盲目等心態。這種復雜的情緒,不僅影響考生的文化課學習,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考生的營養和休息,直接影響生理恢復及訓練。
(二)體育考生應注意心理調整,使自己信心百倍地進行訓練和恢復。自己建立一個客觀的目標,正確評價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揚長避短,避免相互比較,主要依據得分標準來衡量自己。
(三)考前狀態是由于考生經驗及訓練水平的不同及考試有關信息、場地、器材、觀眾和其他考生的表現等刺激;使考生出現急躁、坐立不安、多尿、情緒激動、喉嚨發堵、渾身無力等現象;這些不良反應都有可能會使機體工作能力和運動成績下降。
為了克服考生的不良反應,使之達到最佳準備狀態,此時一方面要通過談話使其平靜下來,要求考生端正態度,控制情緒;另一方面可采用手法輕、時間稍長、接觸面積大的局部按摩,如輕推,輕揉,揉捏負荷量最大的關節和肌肉群。第三要做好準備活動,如果考生的興奮性不高,可做些強度較大接近考試內容的練習;如果考生興奮性過高,準備活動的強度可小些。
二、合理安排膳食,增加能量儲備
臨近考試期間,機體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能量消耗很大,但由于精神緊張,可能出現食欲下降,消化紊亂等情況。因此要注意考生考前的營養,保障考試時發揮最大的潛力。
(一)考前營養。考試前的營養安排,對考生加試時的體內營養狀況和機能狀況有很大關系。在訓練調整期營養也應進行調整。此時主要是使考生保持適宜體重,增加體內維生素儲備,堿及糖原儲備,相應減少熱量攝入及蛋白質和脂肪等。除膳食外可補充維生素A,每天3000國際單位,維生素B1 5-10毫克,維生素B2 2-5毫克,維生素C 200 - 250毫克。由于維生素C上在服用后30 - 40分鐘才發生作用,因此在測試前,根據運動項目時間的長短在30 - 40分鐘前一次服用,量可略高于平常量。另外按照考試時的情況,調整進餐制度,逐步適應考試時的膳食。如果營養和飲食安排不當,就會直接影響運動能力,甚至發生腹疼,嘔吐或低血糖等癥狀。
(二)考前一餐安排。考前一餐要以不妨礙考試時機體的各種生理應激,有利于體內代謝來進行。要求按考試時間確定是否吃飽,一般以八成飽為宜,在考前2個小時左右進餐,食物要易消化、速效、高熱量并含有維生素和無機鹽的,忌油膩,帶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粗纖維多的食物,切忌飲酒。
(三)糖的攝入。考前糖的攝入,對節省體內糖原,防止低血糖和延緩疲勞的發生有一定作用。短時間的運動項目(如短跑、跳遠、投擲等)不需要不糖。長時間的運動項目(如中長跑、足球等)應在考前1.5-2小時為宜,注意避開在運動的30-90分鐘前補充大量的躺,以防止因服糖引起胰島素激發一時性的低血糖的反應。在補糖的類型方面,補充復合糖或低聚糖比補充單糖的效果好。此外應注意一次服糖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胃的排空,并產生惡心,胃疼等不適反應,補糖量一般以每公斤體重1克為宜。
(四)考后營養。考生在進行劇烈的考試后,即使合理補充營養,有助于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考后即刻服用100-150克葡萄糖,對補充熱量,促進糖原儲備,恢復血糖水平和減少乳酸含量,均有良好的作用,為下一個項目的考試奠定能量的基礎。
三、及時進行調整,做好準備活動
(一)調整期訓練。大強度訓練后要及時進行調整,調整期一般為考前12 -16天,為了不影響考生文化課學習,又能保持良好的技能狀態,在訓練過程中可逐步減少運動量,保持原來的訓練強度,可按照加試項目進行練習,并要具有考試的負荷強度,以此來提高加試的能力。考試前可根據本人的實際狀況,有重點地解決問題,但要注意考慮考生短時間改變動作技術的接受能力,否則可能得不償失,破壞了原有的技術動作而影響成績。
(二)考前準備活動
關鍵詞:高考;體育生;科目訓練;建議
中圖分類號:G8
一、調整好訓練內容,合理安排訓練負荷
考前訓練隨著考試時間的臨近,訓練運動量相對減小,訓練負荷強度增大。訓練內容應放在與考試項目密切相關的專項素質和專項技術上。訓練采用多組合、多樣化的方法,使考生心理、生理、技術等得到全面調節,達到積極性調整的目的。以較大負荷量訓練后,安排適宜強度的技術練習;在高強度技術訓練后,安排適量的力量練習;在中等強度技術訓練后,安排速度耐力練習。從多年的實踐及帶學生訓練總結的經驗。采用一個月的時間為一周期定為考前準備訓練期。第一周負荷較大,第二周負荷最大,第三周負荷較小,第四周以模擬考場進行測試性訓練。從周期調整中,使一般學生通過1—2周的考前適應訓練(強度達到考試的70%—80%)和其他輔訓練達到身體恢復。有利于考生在最后一周肌體調整到最佳狀態,克服考前緊張的心理情緒,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入考試。
在考前一周訓練中,安排總量相對減少,練習強度、組數也減少。在考前兩天安排一天休息,考前一天再進行適量的技術訓練和專門的準備活動安排訓練,不應過分用力,達到微出汗為宜。這樣訓練的目的是,有助于防止考試前出現過度興奮,達到改善代謝和提高工作能力。通過這些安排,能為培養考生競技狀態起到積極作用。在這段訓練中還特別要注意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提高,使各器官系統的能力隨之提高,對考生運動能力起決定性作用。一般說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提高,動作就越快,力量就越大,爆發力就越強。
二、考試科目的專門準備訓練
在考前準備訓練期中,主要使考生技術穩定、動作流暢熟練、把握技術、調整狀態、穩定情緒達到整體訓練效果。為達到這一目的,主要通過模擬測試或比賽,針對考生出現的問題,根據完整技術的合理速度、節奏、結構來確定技術改進環節和方法,處理好技術細節與整體技術的關系。如:立定三級跳遠的蹬擺、收腹舉腿、落地的分解與完整練習;鉛球技術的左側支撐與右髖、右腿的蹬伸及軀干、上肢的協調配合用力;100米的起跑練習,從“各就位”的下蹲到“預備”平穩抬起的始發狀態,注意控制呼吸節奏或靜聽“鳴槍”,并集中在快速發力的訓練上。考前一周訓練安排中,鉛球、100米、立定三級跳遠練習的比例較小,800米耐力項目練習時以500~600米的強度為主,量也同樣下降,多安排一些輔練習來調整考生的厭倦情緒,使考生對考試產生一種“新鮮感”、“饑餓感”,增強考試欲望。切忌,因考前不放心,進行大量標準器械練習和立定跳遠、速度等的練習,導致考生考試欲望的下降,考試時不能正常發揮水平。因此,考前進行考試項目轉移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三、實戰性訓練
1.各種環境條件下的訓練:在考前準備訓練期中,有針對性的安排一些不同標準、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訓練。利用下雨天場地器械濕、滑的情況安排測試和模擬,用加重器械的訓練和設置障礙的跳躍練習。使考生在較困難條件下完成訓練,以適應體育專業高考時間緊、項目多、安排較緊張,可能出現天氣突變等情況的需要。
2.考試時間的模擬訓練:訓練時間安排結合歷年體育高考實際情況,一般每半天有一個考試項目,每位考生前后安排不同。為適應考試需要,安排訓練時分別在每半天的前、中、后各時段內輪換交替安排訓練。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會使考生對全天候運動產生適應,形成一定的習慣和運動條件反射,多次重復這樣的小周期訓練,考生就能在參加專業考試的幾天內達到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從而提高體育專業考試的成績。
3.考前準備活動:準備活動安排非常重要,準備活動的開始、內容、量和持續時間都應該有具體規定。準備活動的負荷根據考生的習慣和承受能力來制定,一般使身體達到足夠的發熱程度為宜。另外,要重視臨考前的試擲和試跳機會,改善動作的準確性,但不能過分力去,如用全力試擲和試跳會產生中樞神經系統儲備的能量消耗,考試時的能力就會有所下降。所以應特別注意。
另外,在考前幾天要模擬考場進行準備活動的“預演”,并向考生介紹考試的程序,因為體育考生考試時一切都要靠自己解決,不能依賴指導教師和教練員,這樣考生在進行考試時不至于緊張而導致檢錄、進場時遲到。
4.成功率:在考試的各項中,第一、第二次試跳或試擲能發揮出訓練的最佳成績對體育考生考試成功非常關鍵。在試跳或試擲中做到不犯規、而且要跳、擲出相應的水平。第一次如不理想,第二次必須全力拼搏、力求成功,這樣在后一次試跳或試擲中充分發揮水平提高成績有良好的基礎保證。如果前兩次失利,給考生心理帶來負擔,第三次試跳或試擲就會造成緊張情緒,從而難以把握考試的主動性而造成非常被動的局面。所以,要在考前進行實戰演練,抓好第一次或第二次模擬機會,為考生參加考試打好基礎。
關鍵詞: 德福考試 德福考試院 德語學習
一、德福考試
德福考試譯于Test DaF(DaF:Deutsch als Fremdsprache)。作為語言水平測試,德國德福考試院(Das Test DaF Institut)將其目標人群定為:(1)預備留學德國并需要提供德語語言水平證明的學生;(2)想證明自己德語水平的學生;(3)逗留德國高校并想要證明自己德語水平的學者;(4)所有需要提供德語語言水平證明的科研工作者;(5)通過歐盟項目赴德,并在項目結束時需提供語言證明的人員。目前,我國德語培訓機構的客戶群主要為預備赴德深造的大學在校生,所以可以推斷中國DaF考生的主體是上述第一類目標人群。
二、中國德福考試現狀
綜合德福考試院公布的統計數據,目前全球有96個國家454個德福考試中心,在過去的14年中,全球共舉辦72期德福考試,其中中國境內就有32期,這是因為中國考生人數最多,以2014年為例:2014年全球參加德福考試的總人數為31898人,其中37.6%為中國考生,共計12008人;但中國考生的成績不太理想:聽、說、讀、寫四項考試內容,其中有一門成績低于TND3的考生竟近50%,四項達TND3的超過30%,而符合就讀德國高校語言水平的,即四項均達到TND4或更高成績的考生則不足20%。根據該統計結果,可以推斷中國大部分考生是在不具備德福考試條件的情況下,盲目報名參加考試的。而德福考試院在對考生的考前準備(Vorbereitung auf die Prüfung)中則明確建議:考生至少修讀700課時(1000課時更好)德語課程,才考慮報名參加考試;因為德福考試旨在測試考生在大學專業學習所需德語語言水平,所以學生應具備良好的中級甚至高級德語語言知識,才能聽懂、讀懂學術文章,在教學活動及日常生活中參與交流;強調交際能力重于語法再現能力。
三、原因分析
結合對考生及培訓機構的調研,中國考生考前準備不足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方面因素:
1.實際學習時間不足。德福考試院建議學生考前修夠700-1000學時德語課程,如果一個非德語專業學生零起點學習德語,每天利用課余時間上4課時德語速成班(一周20個課時,周六、日用來語言積累),則學完建議課時需要35-50周,即一年左右的時間。大多數準備留學德國的學生在大學三年級才開始學習德語,因為專業課學習緊張,所以不能保證用于德語自主學習時間的投入,升入大四后又要花時間準備APS審核(將英譯或德譯的核心課程知識點融會貫通,熟練專業詞匯表達等)辦理其他留學手續,也無法專心學習、積累繼續提高德語語言水平。實際學習時間投入不足直接導致大多數學生即便修讀了建議的課時,依然不具備參加DaF考試的實際水平。
2.培訓機構良莠不齊。在中國,少數學生因為經濟及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可以就讀歌德學院或高質量的高校語言培訓班,大多數學生則是通過參加當地的社會性培訓班的強化課程學習德語的,這些機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多只是中介性質的機構:一面負責招生,一面負責按招生情況聘請“教師”授課;講課人員不固定,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材選擇差異性大,不能和德福考試要求技能接軌;培訓中心沒有專業的人員或資料為學生課余學習提供良好的幫助與指導;班級人數較多,課堂沒有時間進行更多的交際練習;不同學習目的學生混編成班,無法有針對性地教學,等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就讀的學生不能打下良好的德語語言基礎適應德福考試對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均衡要求。
3.學習缺乏方法與策略。對于學了十幾年“啞巴英語”的中國學生來說,已經習慣和接受“外語學習=語法學習”,“課下學習=背單詞表+刷題”的外語學習模式了,在這樣的學習模式影響下,德語學習被認為“上課程班=學德語”,學生不僅缺乏對于自主學習的認知,而且過于依賴課堂教學、依賴母語和字典,繼續沿用低效率的方法記憶單詞,不注重習語積累,等等。如果再遇到一位沒有經驗也不懂語言習得的課程班教師,不能協調學生間的學習能力差異,科學地布置自主學習內容,那么這種低效率的德語學習過程將直接導致學生無法在短期內具備DaF考試所要求的語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