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講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早上好!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話題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做文明小學生”。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在自己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這種美德具體表現為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先人后己、勤學不倦等等。為了這五千年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為了這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我們要繼續傳承這一優良傳統,立志報效祖國,爭做一名文明的小學生。
同學們還記得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嗎?他在少年時,由于他的數學特別棒,父親說要給他找個老師,他覺得一定會給他找個數學家或物理學家,結果父親給他找了個國學老師。這位國學老師給他講了一個暑假,使他眼界大開。后來他多次回憶,說那一個暑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他的熏陶,影響了他的一生,使他的人生有了一個堅實的根基。
關鍵詞:承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涵蓋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規范、生存智慧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喚醒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讓他們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次的思考探索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構建健康的人格是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歷史責任。
河北省承德市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旅游勝地,現有五所高校,包括承德醫學院和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兩所本科院校,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和承德護理職業學院三所??圃盒?。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五所院校因為學校辦學特色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
一、承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覆蓋面較窄
在承德五所高校中,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文史哲類和藝術類專業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專業課,其他專業學生可選擇相關的全校范圍開設的一些通識類課程,如“中國古代傳統禮儀”“唐詩宋詞十五講”等。但是其他四所院校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相對來說比較少。相關通識課程有上課時間和選課人數的限制,有時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除了設置相關課程之外,各院校也組織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講座,但沒有經過統一的規劃,內容零散。由此看來,承德地區高校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有一定的重視程度,但是從開設范圍和力度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從承德各所高校已經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類課程來看,各門課程教學方法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講授為主。傳統教學方法有利于教師對講授內容、教學進度和課堂節奏的把握,但是學生參與度比較低,因此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不易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調動起來,也難以開發學生深入探索傳統文化內涵的潛力。
(三)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的認知匱乏
除了文史哲和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之外,大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隔閡,理工科學生由于系統學習傳統文化課程的機會有限,因此傳統文化的缺失現象更為嚴重。即使學校有相關通識類課程,但是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抱著可學可不學、期末湊學分的態度,個人學習取向上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色彩濃厚、對學習傳統文化認知匱乏。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教師對講授內容、教學進度和課堂節奏的把握,但是對于多途徑、大量接受信息而思維活躍的大學生而言,思維不能得到充分調動,難以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調動起來,也難以開發學生深入探索傳統文化內涵的潛力。因此,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應該轉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方法,探索師生互動、學生為主的模式,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參與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會加深,有助于形成對問題的整體認識,也培養了他們自主研究的能力。
(二)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模式
1.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系列專題講座
講座應由學校或系部統籌安排,在開展講座時應注意避免現在沒有統一規劃、內容零散的情況。學校或教學系部可以以系列講座的形式進行規劃,比如在一個學期之內計劃開展與先秦諸子相關的講座,可以有計劃地邀請研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的專家分別進行講座。
2.創建網絡教育平臺
課堂教學和專題講座由于時間的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學校可以創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平臺。
(1)建立校內課程網站。學校請相關教師錄制教學視頻,可以采用傳統視頻,也可以根據需要錄制微課視頻,然后分門別類放在網站上供學生課下觀看學習。通識類課程有上課時間和選課人數的限制,有時候不能滿足學生選課的需要,而課程視頻可以改變這種現狀。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在自己合適的時間觀看視頻,而且可以反復觀看,有不理解的地方在線向老師提問,師生之間可以在線互動交流。
(2)相關課程網站可以對其他院校學生開放,建立院校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這樣可以彌補有的院校相關課程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的不足。
(3)建立校內微信平臺。智能手機在學生中已經普及,手機上網已經成為每個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微信幾乎成為每個人的必備聯系工具。通過建立校內微信平臺,定期向學生發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信息,使學生日積月累,在潛移默化了解相關文化知識,調動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充分利用承德本地歷史文化資源。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承德本地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世界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群構成了承德歷史文化資源的主體,形成了避暑山莊文化。避暑山莊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國園林藝術之大成、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之大成、中國宗教藝術之大成,涉及歷史地理、民族關系、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宗教藝術等多個領域。
承德各大高??梢猿浞掷眠@些資源,組織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調研等活動,了解相關各個領域。如,組織學生到中國三大孔廟之一的熱河文廟(今承德文廟)探尋儒家文化,到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避暑山莊考察“南秀北雄”的建筑藝術。這樣可以使學生從直觀上了解、觸摸活生生的傳統文化,比課堂教學等間接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
(四)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比如,以傳統節日為媒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都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中國歷史悠久,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和民間傳說,反映了我們的傳統習俗、價值觀念和道德風尚。各大院??梢愿鱾€傳統節日為契機,介紹各大節日的由來、習俗、傳說和相關的文學作品,舉辦有關的校園活動。
承德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各大高校還要注重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承德本地少數民族以滿族、蒙古族、回族居多,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蒙古族的那達慕、火日、燃燈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麥德爾節,滿族的走百病、蟲王節等等。
總的來看,承德高校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通過校內改革、院校協作、利用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等多種方式,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和模式,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切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萬紅,孫宏亮,王巖石.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宗霖.致思趨向視閾下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7).
[3]趙娜,李宗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閾下的呼和浩特高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金田,2014(04).
項目來源:2015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承德高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育 傳統文化 文化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產物,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高中教育是培養人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塑造人格品質,而如今傳統文化的教育在逐漸淡化。要想在高中語文教育中逐漸滲透傳統文化,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努力,分析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非常有必要。
1.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1.1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
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視程度不斷降低,國家雖然不斷出臺政策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可是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逐漸被淡忘?,F如今有人覺得國學經典生澀難懂學不進去,更有甚者覺得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毫無意義,逐漸形成了一股家長不重要、老師不認真、學生總輕視的不正之風。傳統文化經典是經過千百年歷史沉淀的經典,其價值和意義是無法估量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孔子《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經典,正道出了學習和思考之間的關系,這樣的經典卻被一些人忽視了。
1.2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教授能力分析
語文教師應該有一股文人之氣,可是現如今某些語文教師淡化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將國學經典的教授變成照本宣科。甚至有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文章的內涵,這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教師文化素養的缺失和教授能力的差距導致傳統文化在日常語文教學中難以滲透,導致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無法體現。
2.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方式
2.1課堂教學方法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只有對傳統文化有足夠通透的了解,才可以在教授過程中運用自如。在現代教育教學中要合理運用設備,課件的制作必不可少。只有圖文并茂才可以豐富單調的文化典集。教師可以選擇性地在語文課堂中插入一些國學講座,例如百家講壇等。尤其在傳統文化著作的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朗誦要延續,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氣只有通過朗誦才能夠體會到,完善課堂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慢慢滲透傳統文化,讓文化真正滲透到教學中。
2.2課外實踐方法
傳統文化的學習僅僅靠課堂教授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中,教師需要給予合理的指導。例如學習《蒹葭》這一課,可以組建學習小組進行討論模仿,并且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多體會,多寫一些自我體會,從而獲得一些對自己有影響的感悟。可以組織學生去文人墨客的故居參觀,感受他們的成長過程,品味故居主人留下的書籍和文稿,感悟內涵,從而塑造品質,陶冶情操。課外實踐的方法在于以學生為本,多層次寬領域地感悟和學習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2.3組織與舉辦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區別于課外實踐,它需要學校和老師的組織和投入,這樣的教育活動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例如傳統文化詩會、講座、交流會等,這樣的教育活動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文化詩會的組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創作詩詞,這樣就能夠培養文化創作能力。語文教育的意義在于塑造人的思想,這樣的講座和活動能夠啟發人,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甚至形成思想,值得組織和推廣。
2.4自主研讀及品析
文化經典特別多,課本上選擇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要讓這些經典發揮作用,學生就需要自主研讀及品析,例如《東周列國傳》、《史記》等。自主研讀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嘗試,因為有的典集生澀難懂,要讀懂這些就需要進行專業指導。教師可以進行部分解讀,但是需要把握度,因為畢竟是自主研讀,只要點開難點就足夠了。學生通過自主研讀能夠提高古文化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品析,真正理解經典內涵,深厚自身文化底蘊。只有在語文教學中真正滲透經典文化,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3.結語
傳統文化經典在高中語文教育的滲透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高中語文教育只有融入傳統文化這個重要因子才能更有價值。學習傳統文化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塑造完美人格的關鍵,我們需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育中,讓學生學習經典、品悟經典,從中提煉出培養素質的東西,從而真正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教學以高考考試大綱為主。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提出把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
關鍵詞 文化傳承;高中語文;方法
高中語文作為一門文化課程,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在我國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把傳統文化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體系中最瑰麗的一筆財富,語文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把傳統文化滲入語文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傳承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宣傳國粹,弘揚傳統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文明不斷沖擊著傳統文化,使有些傳統文化漸漸消逝,有些傳統文化蒙上了現代商業的紗,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和價值。把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使學生近距離的學習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傳統文化,并且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產生動力,動力產生行動力。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但是由于平時學業重,備受高考壓力,我們的高中生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學習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其實,語文學習中有很多傳統文化,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進入生動的故事情節中。比如講四大名著時,可以采取課堂演繹、視頻觀看等形式,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對故事情節有深刻的印象。不但有助于學生平時積累和應付高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使者。
(三)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傳統文化內容形式多樣,有詩歌、小說、散文等等,這些在語文課本中都有所涉及。老師在講課時,不能只依照高考考試大綱,講與之密切相關的知識點。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把傳統文化的內涵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此外,傳統文化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終生受用。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傳統文化,并延伸到課外學習,加強知識積累和沉淀,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
二、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
(一)更新教學觀念,重視文化傳承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堂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老師一般都是遵循高考考試大綱,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是為高考做準備,著重強調對考試內容的記憶和掌握一些簡單的解題技巧,而沒有讓學生真正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髓。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文化興國戰略的開展,要讓全民樹立傳統文化傳承觀念,更不用說轉變老師的教學觀念。老師在授課時,要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重視文化傳承,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
(二)開發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素材
1.對詩詞歌賦的學習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詩詞歌賦。以往對詩詞歌賦的學習,只是強調背誦和解題方法,而沒有真正弄清詩詞里的內涵。其實,語文課本中的詩詞歌賦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比如《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表達了孔子對做人做事的態度。總之,詩詞歌賦中會涉及到民俗、飲食、價值觀、愛情觀等很多傳統文化。在學習時,不光要知道作者和寫作背景,更要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能學以致用。
2.對經典名著的研究
經典名著不光具有很強的文學價值,其中更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比如《紅樓夢》,以遠古神話拉開序幕,寫到“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敝v述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再者其語言優美,對每一出場人物的描繪都不相同,且充滿詩意,如對鳳姐的出場描寫“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好朋友,是心靈雞湯。通過對很多經典名著的研讀,可以積累學生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修養。
(三)全面運用第二課堂學習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在課堂上時間是有限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光靠在課堂上學習是不行的。因此,要全面運用第二課堂學習傳統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蘊和綜合素養。
1.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講座。要定期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請相關專業老師來進行講授。比如進行茶文化講座,對茶的歷史、品種、相關故事、品茶等進行全面講解,讓學生了解茶文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學習到更多的課外知識,開拓視野。
2.定期舉辦文藝沙龍活動。學校和老師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成立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比如舉行詩歌朗誦大會,讓學生積累知識,并能從中鍛煉自己。同時,學校要辦文學雜志,鼓勵學生自己寫詩和文學創作,讓學生在學習之余也能展示自己的特長。
3.開展課外閱讀日。課堂時間有限,且學習內容受限。學校要專門設立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文化。
結束語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要轉變觀念,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使青少年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使者。
參考文獻
[1]林于珍.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應用[J].教學藝術,2013(4)
繞過玄關,一層是出售書籍、花道工具的空間和小茶室,走過“易履處”,也就是更衣室,走上石階,迎面是最主要的空間,可以容納 30人在其中聽講座、上課、聽音樂會,左右各有一個小茶室,有很強的私密性。
這個地方,叫良友劇場。
這里奉行最古老的傳統文化,用最純粹的、屬于中國人的方式起、立、坐、臥,進行完全公益的,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茶文化講座、香道講座、古琴音樂會、花道課程……在最熱鬧的東四,可以在這樣一個地方,重新找回屬于我們自己的休閑方式。
著裝
因為良友劇場的很多空間沒有桌椅,都是直接坐在地上,有蒲團可以墊著,去的時候最好穿著寬松、輕便的衣服,盤腿而坐也不覺得累。樓下的“易履處”可以存放外套、包和鞋,樓上很干凈,地板也不涼,所以也可以脫掉鞋子,讓身體更加放松。
惠量小院
東城區安定門內,五道營胡同里有個惠量小院,這里也經常舉辦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如茶會、茶染、古琴等等?;萘啃≡罕旧硎莻€喝茶的地方,有幾個大小不一的茶室,適合談事、聊天或者單純地品茶。在周末,這里會舉辦很多與茶有關的活動,比如有茶染學習會、系列茶講座等。
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