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蕭瑟造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住所;綠化面積;植物品種;數量
中圖分類號:S731.5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26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攀升,人們對園林綠化、環保理念認識的不斷增強,居住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廣大居民的重視,成為選房、改善住房條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河西區梅江居住區介紹
按照天津市政府提出的創建生態宜居城區的目標要求,河西區不斷持續深入推進生態建設,提升生態發展水平,結合創建國家園林城區工程,在城區建設中著重做好“綠色”文章。開發商也緊緊抓住這一發展契機,建設綠色生態小區、環保節能小區。梅江地區作為河西區宜居城區的典范和標志,是近年來建成的大規模新型高品位居住區。它地處河西區西南部,轄區總綠化面積約77萬m2,綠化覆蓋面積約86萬余 m2。其中居住區河西部分通過近十年的規劃建設已有香水園、玉水園、芳水園、藍水園、翠水園、龍水園、暢水園、順水園、溪水園、欣水園、鳳水園 、福水園、漣水園、泉水園14個自然小區。轄區內建有梅江湖等人工湖水設施,復興河縱貫東西,迎賓線貫穿南北,梅江灣國際商務區、天津市會館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服務網點,為梅江生態居住區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梅江居住區綠化實有量及植物配比分析
2.1 梅江居住區綠化面積
通過對梅江地區14個小區全面調查統計得知,梅江居住區總體綠化面積445 139 m2,綠地面積461 011 m2,綠化覆蓋面積465 771 m2,涉及水面總面積119 982 m2,草坪面積146 399 m2,草皮磚5 819 m2,地被植物花卉14 764 m2,種植綠籬72 279 m2,竹子2 533 m2,約占居住區河西部分占地面積的1/5。
各項面積所占總綠地面積的比例約為水面26%,草坪32%,草皮磚1%,花卉3%,綠籬16%,竹子1%,其他面積21%(包括園林設施面積)。
該地區開發商在設計和建設小區綠化環境時主要突出了梅江地區人工湖面的特點,運用大面積的草坪配合各種長青植物以及五顏六色的花卉做襯托,營造出綠色生態環境。同時利用21%的園林甬路、鋪裝、座椅、蘭亭等的園林設施為居民提供了一個悠閑娛樂的良好場所,滿足了生態宜居城區的要求。
2.2 梅江居住區植物種植情況
梅江河西部分居住區運用了大量天津市“市花”月季,配合5%喬木,26%常綠,67%灌木,1%組球,1%藤本等植物,通過藝術手段,合理布局,充分發揮植物線條、形態、色彩等天然美。高低錯落有致植物配搭,營造出“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唯美環境,為居民打造了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該地區涉及綠化植物百余種,花草樹木25萬余株。其中喬木類10 900余株(白蠟、欒樹、合歡、國槐、垂柳、法桐、山楂等),常綠類57 700余株(黑松、劍麻、雪松、檜柏、沙地柏、白皮松等),灌木類147 600余株(西府海棠、紅葉李、碧桃、丁香、紫葉矮櫻、紫薇等),組球1 270余株(黃楊球、女貞球、檜柏球、刺柏球、紫葉小檗球等),藤本類1 930余株(爬山虎、五葉地錦、凌霄、薔薇等),月季30 100余株,種植品種琳瑯滿目。栽培總量排在前三名的園林植物分別是,喬木類:法桐、國槐、白蠟,種植數量分別是1 098株、976株、768株;常綠類:檜柏、鋪地柏、側柏,種植數量分別是22 898株、15 887株、8 368株;灌木類:錦帶、紅瑞木、丁香,種植數量分別是40 399株、25 332株、9 086株。
2.3 常見植物品種介紹
梅江地區有近2/3的居住區采用合歡、國槐、法桐、劍麻、雪松、云杉、木槿、金銀木、紫葉李等常見的植物作為綠化小區、美化環境、防塵減污的首選。在綠化建設、景觀景點設置中,運用最多的3種植物為法桐、劍麻、金銀木,它們是喬木、常綠、灌木類的代表綠植。目前已有近一半數量的小區進行了栽植,是梅江居住區也是城市綠化中最常見、種植數量較多的綠化植物。
法桐為落葉喬木,主要生長于中亞熱帶地區,是世界著名的優良庭蔭樹和行道樹。樹皮深灰色,薄片剝落,內皮綠白色。嫩枝被黃褐色星狀絨毛。具有抗逆性強,不擇土壤,萌芽力強,很耐重剪,抗煙塵,耐移植等特點。對城市環境適應性特別強,具有超強的吸收有害氣體、抵抗煙塵、隔離噪音能力。
劍麻是一種常見的龍舌蘭屬植物,原產北美東部和東南部。是多年生葉纖維作物,也是當今世界用量最大、范圍最廣的一種硬質纖維。其耐寒、耐陰、耐旱、耐濕,常年濃綠。數株成叢,高低不一,表面有蠟質層,堅硬似劍。開花時花莖高聳挺立,繁多的白花下垂,姿態優美,花期持久,幽香宜人,是良好的庭園觀賞樹木。
金銀木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常叢生成灌木狀。花是優良的蜜源,果是鳥的美食,并且全株可藥用。金銀木是園林綠化中最常見的樹種之一,常被叢植于草坪、山坡、林緣、路邊或建筑周圍觀果。金銀木樹勢旺盛,枝葉豐滿,初夏開花有芳香,秋季紅果綴枝頭,是良好的觀賞灌木。
3 結束語
滿園春色、百花爭妍、翠流、綠草如茵,優美綠色的宜居環境推動城市發展的脈搏,促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協調發展。梅江居住區以其特有的生態社區創建為帶動,有效地加快推進生態宜居城區建設,打造出天藍、地綠、水清、景美、充滿勃勃生機、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家洋,鮮靖蘋,鄒曼,等.9中常見綠化樹木滯塵量差異性比較[J].河南農業科學,2012(11):121-125.
[2] 孟維康,郭春生.法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探討[J].山西農業科學,2008(4):88-90.
[3] 張寶義.現代生態園林中之物的設計配置[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2):113-114.
[4] 陳鈺.園林植物配置優化與城市環境保護[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4):130-132.
[5] 雷蕾,王瑋琳.杭州園林植物配置調查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08(4):93-94.
[6] 張鴻翎.宿根花卉在園林中的應用[J].華北農學報,2004(S1):168-170.
[7] 崔志明,蘇榮春,張學文.城市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S):109,122.
[8] 董會杰.淺談城市園林植物的造景作用[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1):162-164.
[9] 甄彥欣,王鮮英.提高居住區綠化水平初探[J].華北農學報,2004(S1):168-170.
1、項目背景
天津醫科大學代謝病醫院將繼續秉承“以人為本、用心服務、全程關懷”的人文服務精神,踐行“最大可能地促進身心健康”的使命,提供高度專業的醫療服務,逐步建成亞洲一流、以治療糖尿病為主,其它代謝疾病為特色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培訓于一體的三級甲等大學醫院。
2、項目概況
新建代謝病醫院緊鄰地鐵1號線劉園站,東至擬建的市第二兒童醫院、西至辰達北路、南至環瑞北路、北至龍洲道,占地面積為105畝。院區分兩期建設,總規劃床位2000張,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按照接診量為5000人次/日進行門診設計。一期建設臨床診療中心、教育培訓中心與科技研發中心,設計規模1200張床位,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主要以糖尿病足病、血管病、口腔、皮膚、兒科、眼科和血液透析等特色專科以及相關輔助檢查等配套設施為主。二期建設住院、養老康復中心等,并根據需求變化適度擴建臨床診療設施,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
二、設計依據
該地塊現狀地形圖;
規劃設計方案招標文件及任務書;
《天津市規劃建筑導則匯編》
《天津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綜合醫院建設標準》
《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 【JGJ49-8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 【JGJ50-2001】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16—2006】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 【GB50352-2005】
《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 【JGJ100-98】
《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50067-97】
現行的有關國家政策、標準、規范及地方基本建設規定
三、 規劃設計
項目建設用地面積為7.8萬平方米,長邊約355米,短邊約245米,成不規則多邊形,基地東臨天津市第二兒童醫院用地,場地低于市政道路1米左右。在規劃設計中我們從以下幾點出發:
1、合理的院區規劃創建醫院和諧有序的發展前景
院區縱深方向約為355米,以正常成年男子的步行速度5.4km/h進行計算,則需要步行30分鐘左右才可穿越院區,對于患者而言穿越時間會更長。如果按照常規的醫院布局,在院區的前區設置門診,中部設醫技,后區設住院部,則整個就醫的流線過為甬長。本著合理用地、優化環境的原則,突出體現代謝病醫院“以人為本、用心服務、全程關懷”的理念,新建門診醫技病房樓采用半集中式,為門診、住院樓縱向展開,醫技設于半地下首層。各門診設置成組團式布局手法,培訓科研樓穿插其中,行政辦公樓與醫療區聯系緊密又相對獨立,方便對醫療區的服務。此布局不但大大縮短就診流線,也節約大量建設用地,為遠期建設留出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2、出入口設置
龍洲道為市政主要干道,主出入口設于此將對干道有較大壓力,第二兒童醫院主出入口設在環瑞北路,且地鐵站出口靠近環瑞北路,因此我們將院區主出入口設在南側環瑞北路,急診出入口設在西側辰達北路,住院出入口設在北側龍州道上。整個院區設環形消防車道,東南側臨近環瑞北路設出租車落客點。將污水處理站、鍋爐房、尸體通道等均設于地下,在西側辰達北路單設汽車坡道做為污物出口,減少對整個院區的干擾。
3、充分利用地形實現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概念
基地標高低于周邊市政道路標高,這為完成人車分流概念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減少土方用量,我們把建筑首層做半下沉式,院區內部流線因勢利導,將醫院門診、住院各機動車與人行道路在豎向上進行立體劃分,環形消防車道隨市政道路找坡,院區主出入口機動車直接通過下行緩坡直達首層出入口,患者可通過自動扶梯直達二層門診大廳。門診大廳設置在2層,建筑主出入口以緩坡連接基地周邊道路。步行就診者可沿景觀廣場進入醫院就診,車行就診沿基地內部機動車引導指示,直接進入地下停車場,通過垂直交通工具進入醫院就診區域,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人車分流立體交通。
停車場采用地上與地下,分區就近停車,職工與患者分開的原則進行設計,地上停車集中設在院區北側,采用嵌草磚鋪地方式,停車帶之間種植高大喬木,既增加了綠化面積,又為車輛提供了庇蔭。地下停車結合地面綠化做天井解決采光問題,地下前區為患者及家屬停車場,后區為職工停車場,二者相互分開,便于管理。
4、綠化景觀設計
規劃沿相鄰的三條市政路設計了大面積綠地,因代謝病需要長期多次的治療,患者需要定期的住院休養并能夠正常活動。我們在院區的西側布置了一個長260米寬50米一萬多平米的綠色花園,在綠地中,我們沿小路及廊道,創造出變幻的豐富的景觀,將點、線、面相結合,將自然植被立體化,一棟亭榭、一顆古木,一叢翠竹、一堆山石、一處水面,安置得體均可成景,為患者提供了調養的絕佳環境。患者一路走來,步移景異,在有限的空間內感受到無限的變化,健身愉心樂趣無窮,使院區自身成為一個環境優雅、氣候宜人、空間豐富、凝神聚氣輔助治療的場地。建筑主體在綠地中自由而有機的生長延伸,結合門診、醫技樓等部位的多個內庭院及小品,形成一個風景園林式的現代化綠色醫院。
5、分期建設與可持續性發展
設計中我們充分考慮到醫院的近期發展和遠期預留,在滿足當前需求的情況下,盡量使一期功能完備流程縮短,減少規劃二期建設對院區的影響。我們將主體建筑集中布置,留出大面積的景觀綠地,營造優雅宜人的區域環境氛圍。總體規劃采用“一次設計,分期實施”的方式,為二期擴建及遠期擴展留有充分的余地,把不同階段的建筑整合成一個醫療整體,避免了分散式布局難以擴展的弊端,使醫院和諧有序的進行分期建設。我們把二期設于院區北側,設相對獨立的住院、康復中心,遠期建筑設于院區西側,沿縱深方向展開。一期門診教學科研樓,將隨著醫院的運營、規模的擴大,可根據需求改造為門診醫技,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從而達到醫院良性循環的長遠目標。
四、單體設計
1、具有代謝病醫院特色的設計理念——專科設計、集中候診、簡化診程、醫患并重
做為以代謝病為主的專科醫院設計應有別于綜合醫院,代謝病患者為相對特殊的人群,生活能夠自理,需要較長時間的調養,對治療的本身也具有與病理相對應的特色,是屬于同一根本病因而引起的不同的病情表像。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以常規的醫院模式生搬硬套,應對醫院進行個性化設計。各科診室的功能布局可自成一體,其醫技功能可以統一安排,不涉及其它病種對功能布局的影響,各科室單元可做到功能的相對完善,這一特點為一體化設計提供了前提條件。因此我們可以將“空港式科室布局”概念延伸到醫院設計中,目前“空港式”在航站樓、火車站等具有大規模人流及等候的民用公建設計廣泛應用,其快捷的立體交通體系、等候空間的集約、人流的組織、服務體系的完備為廣大受眾所歡迎。我們把這些優點應運到代謝病醫院的設計中,成為集中候診,分科室就診及檢驗的功能設計。
根據代謝病診療特點,院方提出將醫技集中放于一層,常規檢驗設于各科室內,以方便患者簡化流程。這個要求與常見醫院的分層醫技明顯不同,常規醫院設計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為門診、醫技、住院進深設置,另一種為門診、醫技、住院橫向并列設置,兩種模式醫療街的長度最短均在110米左右。但院方提出的將醫技集中設置在一層方式,如采取門診、住院進深布局方式將大大縮短醫療街長度,而門診、住院橫向并列卻不能避免這一點,也避免不了住院樓與門廳過遠問題,另外錯動的住院樓布局對龍洲道景觀不理想,因此我們認為前一種布局方式為最優方案,此布局醫療街長度僅為50米,大大縮短了患者流程,其優勢不言而喻,也更能體現醫院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根據“空港式科室布局”理念,本方案在每層分設兩大區域四個就診單元,各區域為集中候診,區域內設檢驗、掛號、收費、藥房、餐飲、書店、小賣、自動售賣機、ATM機、查詢機、衛生間等設施功能空間,患者在區域內基本可以完成就醫的全過程,大大縮短了患者診程,減少了交叉感染機率,醫院更為純凈整潔。其中候診區面對綠化中庭,采光通風良好,患者在該區域內可讀報、飲茶、觀景、盥洗等,滿足了患者的各種需求,加上背景音樂使患者候診期間不再枯燥無味。同時我們在該區域內加設了VIP貴賓休息室,以滿足不同人群的要求,體現個性化設計。對于其它門診檢查除了設置氣動物流傳輸外,我們在每個區域內均設置了垂直升降機直通醫技層,醫技部分集中設于首層,為整個院區服務,凈化了人流,避免了醫院人流在大廳內混雜擁擠的現象,方便了醫院內部管理,各區域真正實現了相對意義上的“院中院”。
2、平面功能組織
醫院一層設置大廳(直通二層)、影像科、中心檢驗、內窺鏡、功檢科、B超、中心供應等醫技科室;二層設門診大廳、中心掛號收費、急診急救、查體中心、住院大廳、職工患者餐廳、康復中心等;三層設置各門診科室、手術室、ICU、輸血科等(輸血科內部設傳遞窗與手術區相連);四層設各門診科室、透析科、病理科等;五層及以上為住院病房;局部夾層為車庫;負一層設置了核醫學、中心藥庫、中心配置室、太平間、設備用房、地下停車等。
在門診平面組織中,與干線平行設置輔道,供醫護人員使用,一側為診區,采用多個內庭空間,實現用房的自然采光通風,為醫院節能減耗。另一側為辦公休息區,分區明確,科室設患者通道及醫務人員通道,醫患分流互不干擾。在考慮為病患提供舒適便捷的就醫環境同時,還關注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環境,對于醫生充分考慮醫生的工作特點,在門診醫生活區設置辦公、更衣、衛生間、會議室、休息室和小型咖啡廳等空間,為醫生營造更好的工作環境提高醫療質量。
3、積極交往空間在住院部的應用————住院部的人性化設計
重視和加強交往已經是現代醫院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交往是康復必要條件。
本方案試圖通過醫務人員、患者、家屬幾個層面對醫療空間進行解讀,我們在住院部設計上平面隨立面造型成放射狀,變廊為廳,中間設置綠化休閑區,在人工環境中引進了自然因素,利用小片草地、疊石、細竹、庭凳,縱使面積不大就能創造一個寧靜、開敞的自然空間,以綠色美化了醫院,休閑區內設接待探視區,配備電話、飲水等設施,患者家屬可以在廳內等候,病人也可以漫步于人造庭院,在此交流信息,消除了病人長期住院所產生的孤寂感。同時綠化空間即可作為主要的水平聯系通道,又可作為查房時臨時習教場所,有利于人流集散,消除眾多醫護實習人員在走廊上的擁塞現象。患者及家屬進入護理單元的第一印象空間不再是冗長單調的走廊,而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綠化空間,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醫院。
住院樓設計的人性化不能忽略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我們將醫務人員工作區做為一個模塊從患者生活區中獨立出來。工作區自成體系,有自己的垂直通道,內設綠化休閑區,醫務人員由工作人員專用電梯直接進入工作區,與患者區域截然分開互不干擾。護士站在中央,與病房及工作區最近形式開敞,位置有利于監護病人,充分激發醫護人員良好的工作狀態。
4、流線組織
門、急診流線:門診首層門廳為車行人流使用,患者通過自動扶梯直通二層門診大廳;二層為門診主要出入口為步行人流門診大廳;急診、急救位于綜合樓的東北側,有獨立的出入口,方便夜間單獨開放,各診區均設垂直交通系統與醫技聯系。
住院流線:住院樓布置于基地北側,設獨立出入口及廣場,與門診部分采用連廊水平方式連接。
醫患分流:在各科室門診區域外側設醫生專用走廊連接診室,中間設患者走廊,醫患流線各自獨立,互不干擾。
在住院部病房區域,設醫生專用電梯及走廊,保持醫生流線的獨立性,保持潔凈度,防止交叉感染。
潔物流線:設物流傳輸系統直達各站點,營養廚房的食物,制劑樓的藥品和中心供應室的敷料由潔凈通道直達住院部專用電梯,送往手術室及各病區。各層藥方單設貨梯與藥庫聯系。
污物流線:將太平間和醫療垃圾轉運站設于地下室,遠離病人的視線,每層均設置污物清洗與污物收集專區,并且設置專門污物電梯進行污物的垂直運輸,將污物全部集中于地下室的垃圾收集區域,并設置專用污物車道將污物運出基地。確保醫療垃圾、傳染性物質、有毒有害物、放射性物質的安全存放、收集和運輸,避免對于病患和醫護人員的危害和對于自然環境的污染。
五、立面設計
“仁愛智醫,山水情懷”注重文化底蘊創造,塑造人文服務精神新形象
天津代謝病醫院是全國首家以防治糖尿病及并發癥為主集代謝病預防、醫療、教育、科研、培訓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專科醫院,集中了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是內分泌重點學科的臨床基地,隨著國內醫院的大規模建設,新建天津代謝病醫院如何重新成為亞洲一流的領跑者,這不僅需要一個完善的功能平面,更需要一個新穎的創意。
建筑具有技術和藝術雙重性,如何用建筑語言表達天津代謝病醫院文化底蘊,使其成為醫院發展新的里程碑,這是我們面臨的難題,也是一個機遇。新建醫院與第二兒童醫院毗鄰,二者風格應有所不同,代謝病醫院患者大部分為成年人,其思維及欣賞力更趨于成熟,設計創意應體現成人審美觀,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最佳切入點,它應該具有深厚人文內涵作為文化底蘊的支撐,而對于目前醫院建筑形象設計趨同化現象,這方面的要求則更為迫切,我們要努力打造一個具有人文特色的代謝病醫院嶄新形象。
《論語·雍也》中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說,“仁”“智”雙全謂之為“圣”,中國文人以縱情山水為最高情懷,“仁”“智”是人們的最高追求。我們的創意在保證平面功能基礎上,以類似雕塑的眼光進行代謝病醫院的型體塑造,主體以“山水”為主題,立意以一條瀑布由隱喻山形住院樓奔流而下,順流門診樓上在入口檐部跌落入地面水池內,形成寓意與實際水體的有機結合,住院樓、門診裙房用體塊隱喻山石,住院樓中間幕墻及醫療街上方玻璃天窗,順勢轉折,動感而靈秀,隱喻為流水,形成“山水”創意主題。其流暢的形體,給人以在城市中有“深居鬧市有山水之宜” 的回歸自然之感。
當然建筑形體在創意表達上不能以損失功能為代價,我們在保證門診、住院樓平面規整的基礎上,僅把辦公樓做了的扭轉與地勢呼應,簡單的一筆即可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扭轉后使門診樓對環瑞北路平行成環抱之態,寓意這里是一個充滿仁愛和關懷的的港灣,住院樓對龍洲道在城市景觀中呈對稱布局,規整大氣。門診自由而有機的折線形體與不規則的地形契合,建筑線條舒適簡潔、造型寫意,低調沉穩卻又奪人眼目,形體豐富又富有內涵,各個組成部分從主體建筑的中心生長而出,形成一個如水晶般可有機生長的建筑生命體,構成了一件超尺度的城市雕塑,即呼應了地形又傳遞出醫院文化的鮮明印象,規劃中可視的屋頂做為第五立面與整個基地相互融合,建筑立面以密肋格柵幕墻為主,簡潔干練,具有現代感。對于天津醫科大學代謝病醫院我們試圖通過型體的塑造,材料的選擇,美好的寓意,創造出優質、明快、大方的現代化醫院建筑新形象。
六、經濟技術指標
建筑總用地:7萬m2,總建筑面積:116229m2,地上建筑面積:84382m2地下建筑面積:31847m2(包含部分后勤輔助面積),門、急診及臨床治療面積:30358m2醫技面積:8213m2住院面積:40072m2,容積率:1.20,建筑密度:14.06%,床位數:1200床,綠化率:39.6%,停車位:共1195輛(地上320輛、地下875輛),病房樓17層,高度:70米,門診醫技4層,高度:17.2米。
建筑專業與設計前言
當構思本項目時,新址的周邊環境、地塊特點及代謝病醫院的人文特色,所有有關它的信息和各個元素在我們腦海里任意 “漂流” , “煨制”, “發酵”, 然后自動在設計中溢出無限靈感……
項目分析與定位
規劃用地特色鮮明,設計應針對本地塊諸多要素逐一梳理,力求打造一個與周邊環境相契合的整體布局方案。
1、場地內部平整,但用地標高低于周邊道路約1米,與道路存在較大的高差。所以場地高差設計及院前區的布局應具有針對性,如何利用高差減少土方使用量方案設計應仔細斟酌,認真應對。
2、基地呈現東南尖角的不規則形狀,且市政道路與用地南側成傾角,不利醫院正面形象展示,與東側兒童醫院規整地形相比不具備優勢,基地如何處理規劃形體與用地對應關系,以及如何對傾斜道路展示醫院整體形象,需要在設計中深入思考、巧妙應對。
3、隨著國內醫院大規模建設,醫院設計模式及形象出現不斷重復、復制現象,逐漸趨同化已是業內共識。新醫院設計如何突破慣有思維,如何凸顯代謝病醫院特色,創造一個輕松愉悅、高效、嶄新的具有文化底蘊的現代化綠色新醫院形象,成為設計中的主要難點。
4、新建醫院與第二兒童醫院毗鄰,兒童醫院主要是患病幼兒,代謝病醫院患者大部分為成年人,面對不同的人群醫院設計應體現不同特色,如何彰顯代謝病醫院特質,與兒童醫院相互應襯,在設計中必須加以體現。
5、醫院大部分為以慢性病患者為主,環境設計應具有針對性。同時單體做為城市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建成后應提升城市空間品質而不是破壞環境,應為城市空間做出貢獻。
設計定位及應對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如何體現代謝病醫院特色及充分利用地形,這是我們面對的挑戰,把不規則的用地及條件,如何變不利為有利,往往可以成為建筑師創作靈感的源泉,場地的現狀、代謝病醫院的自身特點、以及醫院崇尚的人文背景使我們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經過分析用地特點,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切入點,以尋求與場地現狀最為契合的應對策略:
設計定位一:對場地現狀的最佳應對
為了達到對于內凹基地的最佳利用,我們建筑整體隨基地下沉以減少土方用量,院前區做地下停車場,住院樓后區做下沉地上停車場,同時院方要求醫技部分集中設置,如將醫技部分設于首層,與急診、體檢中心、兒科、入口大堂共用將使建筑基底過大,且使人流過于混雜,放于地下不利于采光通風,我們隨地勢將放射科、中心檢驗、中心供應等設置在下沉首層。設機動車道由基地入口進地下停車場直通首層入口大廳,而將門診大廳與住院大廳、以及急診、體檢和使用率較高的診室設于二層,采用立體交通體系,以步行緩坡由基地入口直通門診與住院大廳,即實現機動車就診與步行就診相對意義上的完全分流,又解決醫技集中問題,此做法也將大大節約建設成本。
設計定位二:對周邊城市道路的呼應
基地南側環瑞北路為正東西走向,與基地偏差較多,使東南部出現一個銳角用地成不規則形狀。因此純南北向的布局并不適合于該用地,純南北向建筑型體勢必與該用地及入口道路在視覺上呈現扭轉狀態,其它部位也容易形成死角,而住院樓錯動式布局對龍洲道景觀不利,同時基地與東側兒童醫院規整用地相比也不具備優勢。如何解讀種種限制條件,將不利變為有利,是建筑師創作靈感的源泉,建筑方案也將更具特色。經過推敲,我們將建筑單體集中布置,各組成部分自由而有機理的從主體建筑中心生長而出,裙房順應地勢成圍合放射式布局,充分利用了場地尖角,達到院前區與環瑞北路的呼應。住院樓對龍洲道呈對稱布局,在主要市政路上成正面形象,前、后區達到了建筑形體與整個基地完美契合,呼應了原來的城市脈胳,為整個城市注入新動力、新能量。
設計定位三:對周邊環境的解讀
與第二兒童醫院的毗鄰,成為醫院運營的有利條件,二者將共同形成本市西北部新的醫療集聚區。二者共存的同時,面對的人群又有所不同,代謝病醫院服務人群年齡層次更為成熟,所以相對于鄰近兒童醫院的鮮亮色彩,代謝病醫院色彩應是穩重而素雅的;相對于兒童醫院應具有的活潑風格,代謝病醫院的形體應是簡約而大氣;相對于兒童醫院的直白性,代謝病醫院的內涵應是深沉厚重而耐人尋味的……
設計定位四:對醫療建筑現狀的思考
目前隨著各地醫院的大規模建設,醫院風格出現不斷趨同化的態勢,這是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設計師的責任。天津是醫院較多的城市,同時代謝病醫院做為專科醫院,也與綜合醫院不同,對于平面及立面造型都應體現自己特點,在設計中我們試圖從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賦予代謝病醫院新的內涵,使觀感的共鳴產生集中于一點,使建筑本身成為代謝病醫院形象的承載者。
1、科學技術越先進,人們的生活節奏就越快。
2、秋天來了,天氣越來越涼了。
3、你想要成功,就要越努力,越有耐心,越有信心。
4、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也越來越多地依賴于電子產品。
5、越是困難,我們越應去面對,越是艱險,我們越應該去挑戰。
6、現在有的電視臺放的節目越來越不好看,廣告越來越長,所以很多人越來越討厭。
7、秋風蕭瑟,天氣漸涼,心情也像這天氣一般越來越冷。
8、你越努力就會收獲得越多,離成功也就越近。
9、我越來越覺得知識的重要性了。
10、秋天一到,天氣就越來越冷啦!
11、城市里孩子,對大自然越來越陌生!
佳肴美食,滿漢全席中,你是否還惦念親手為親朋準備一桌家常小菜?
豪華苑囿,香車別墅中,你是否還甘于鄉村風光的樸素與平靜?
如果豐富的物質僅帶來身體的滿足,只讓你耽于享受而忘記人生的追求、精神的高度,你又何異于那些有魚吃而忘記捉鼠的貓?你又是否該回歸人生的起點,去追求精神的享受和個人的價值?
筆如犁杖,在宣紙上劃行。太傅選婿,可如王羲之袒腹東床;雪夜訪友,可如王子猷興盡而返。忘卻物質的浮華,追求精神的怡然,于是,其人也淡,淡如蘭菊;其氣也清,清如水月;其格也高,高如松竹;其骨也傲,傲比王侯。
個人的價值于你精神追求的道路上顯出獨特的魅力,你成為人世間那些還會靜下心去捕捉老鼠的“貓”。于是,我看見你登高山,去領略“一覽眾山小”的愉悅,燃起心中不滅的斗志;擁大海,去感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摒棄心中久存的郁結;入深山,去感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找回心中迷途的寧靜……你一步步地充實著內心瑰麗的家園,用實際行動將生活裝點得芬芳馥郁。你吟一句宋詞,便可在傷感凄婉的格調中加入浩蕩!
你沒有因為“有魚吃”了,便斷然舍棄“捉老鼠”的義務。你且行且賞,將生命的每一程都過得充實飽滿,將生活的每一個轉角都點綴得花香彌漫!
于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你不會視而不見;蓬萊文章,千古佳作,你不會望而生厭;巍巍青山,綿延長城,你不會望而卻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你不會嗤之以鼻……你將豪邁之情注入心中,用至真行動追求人生,生活少了許多物質生活的代謝產物,在享受中取得了精神的愉悅、個人的價值。
坐于高考考場之中,掬一把略帶寒意的清輝,立志成為一只仍甘于捉鼠的貓,作小詩一首聊以:
去歲風雨蕭瑟處,今朝新日破冥升。
曠世才情拜蘇子,金榜題名看張生。
吟詩夢寄未名畔,捧卷魂盈博雅層。
追求彌高可無憾,乾坤且聽驚雷聲。
林逾靜
一、擴大閱讀面
詩歌是一種精粹的文學樣式,語言含蓄凝練,富于跳躍性,理解與欣賞有一個從入門到深化的過程。
如果想一會兒就茅塞頓開、心領神會,或者單憑學習教材上少量的古詩詞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飛猛進,那是不切合實際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和積累。有條件的話,還可自制幻燈片,并為詩詞配上樂曲朗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訓練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教師還可定期組織評比,看誰的古詩詞朗讀的好,背誦得多,看誰的賞析文字寫得好,誰的圖片設計的巧,樂曲選配的得當,促使學生廣泛涉獵,提高其感悟、鑒賞能力。
二、創設情境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教學古詩詞應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真正體會詩詞深刻雋永的意蘊。具體來講,教師可用聲情并茂的范讀或者畫圖展示、樂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誦相關古詩詞等方面創設情景,感染學生。如教學李煜的《相見歡》時,可配上凄婉的古典送別曲或相思曲范讀,使學生一開始就沉浸于憂傷哀婉的氛圍中,感受詩人的幽居苦情、離愁別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可要求學生先背誦一些熟悉的軍旅詩、邊塞詩。在相關古詩詞的誦讀、背誦的良好的氛圍中,把學生帶入特定情景,更便于學生理解岑參在詩中所描繪的塞外艱苦環境和將士為國戍邊無怨無悔的情操。
三、反復誦讀
優秀的古詩詞意境優美,語言富于音樂美和節奏美,最適合朗讀和吟誦,大聲誦讀才能體會個中的情味。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足見吟誦的妙處。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應始終貫徹誦讀法:初讀識字通詞,再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領悟作者抒發的感情。以讀帶講,讀思結合,讀議結合,于反復誦讀中品味古詩詞豐富的內涵。誦讀方式也應靈活多樣: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默讀、配音誦讀、背誦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會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誦讀中營造氣氛,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把握詩詞的意蘊情趣。多讀、多背、多想、多記、應是學習古詩詞的最基本方法。
四、比較閱讀
古代詩人很重視遣詞造句的工妙。有的詩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思緒萬千,因此能千古傳頌經久不衰。在教學古典詩詞時,教師就應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品讀賞析。替換比較,就是一個極好的教學方法。
在古詩詞教學中,還應適當引入相關詩歌,作比較分析,開闊視野,深化理解。比較閱讀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題材風格相近的作品。如教學劉禹錫的《秋詞》(首句為“自古逢秋悲寂寥”)時可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描繪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見寂寥蕭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風蕭瑟,凄涼傷感,曲中景象無一不感染著悲秋的情調。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常人悲秋的筆調,用“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抒寫自己滿懷希望的豪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便會準確領悟詩意,加深對詩詞意蘊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