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男子弱冠之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弱冠之年是指20歲,古代男子在20歲的時候會行弱冠禮,將自己的頭發盤起來,帶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完成后貴賓會宣讀賀詞,賜予他一個美子,象征著男子正式成年。
2、弱冠之年,我國古代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都會行弱冠禮,將自己的頭發盤起來,帶上帽子,象征著男子正式成年了,成年后的男子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表字。
3、弱冠禮一般是由父親主持,并且邀請德高望重的貴賓作為貴賓為冠冠禮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數上,分別加上三次,這三次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結束后貴賓會宣讀賀詞,賜予他一個美子。
4、我國現代與古代對于成年的年齡有很大的區別,我國現代對于十八周年視為成年,古代則是女子過了十五歲為成年,男子則是二十歲才會行冠禮。
(來源:文章屋網 )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你知道這里的“豆蔻”和“古稀”是什么意思嗎?你知道中國古代關于年齡的代稱都是什么嗎?
“襁褓”指不滿周歲的嬰兒。“襁褓”原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兩歲至三歲的嬰兒稱“孩提”。
男孩八歲、女孩七歲稱“始齔”,這一時期小孩開始換牙。
“垂髫”指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兒童。髫,小孩的下垂頭發,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有“垂髫”之謂。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幼兒將頭發分成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髻,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語出《詩經》。如《衛風?氓》中之“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中之“總角兮”。陶淵明《榮木詩序》中亦有“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豆蔻”指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少年。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發”一般指十五歲左右的青少年。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始戴成人帽子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有到壯年,故稱“弱冠”。超過二十歲叫“已冠”或“巾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晉左思《詠史》:“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及笄”是指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簪子;“及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女孩二十歲上下稱“花信年華”。“花信”指花期。
“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兩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又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巖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
“而立”指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本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男子四十歲。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本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之年”做四十歲的代稱。三國魏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指男子五十歲。語出《論語》:“五十而知天命。”后多用“知天命之年”指五十歲。
“艾”指五十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一種白草,故有老年頭發蒼白如艾。“艾服”也是同一意思。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六十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期頤。”
郭沫若和華羅庚曾有過一次關于壽稱的對話。華羅庚說:“古人對高壽之人給予美稱,如稱七十為‘古稀’,八十九十為‘耄耋’,百歲為‘期頤’。如果未到整數,只有七十七歲、八十八歲、九十九歲,該怎么稱呼呢?”郭老說:“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助于數學和文字學了。有人把七十七歲稱為‘喜壽’,八十八歲稱為‘米壽’,九十九歲稱為‘白壽’。”華羅庚問:“這是為什么?”郭老解釋道:“原來這是三個字謎。七十七歲可猜為‘喜壽’,這是因為‘喜’的草體看上去便是‘七十七’;‘米壽’一看形體就知道,‘米’字可拆為‘八十八’;‘白壽’可猜為九十九歲,因為‘白’字是‘百’字短‘一’。”
2、人小鬼大:指年紀小而頭腦卻很精明,為人調皮,鬼主意多。
3、羽毛未豐:豐:豐滿。指小鳥沒長成,身上的毛還很稀疏。比喻年紀輕,經歷少,不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強大。
4、少不更事: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么事情。指經驗不多。
5、弱冠之年:冠:古代儀禮,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關鍵詞:詩經 女性 愛情 主動
《詩經》中描寫女子對愛情大膽主動追求的詩很多,如《子衿》《褰裳》,甚至在男女交往中,出現了與后世大相徑庭的圖景,例如《桑中》《靜女》等男女幽會場面的描寫。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女子主動追求愛情的原因進行探析。
一、男女比例
根據《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上記載,周人把天下分為九州,分別是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揚州)其民二男五女;(荊州)其民一男二女;(豫州)其民二男三女;(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兗州)其民二男三女;(雍州)其民三男二女;(幽州)其民一男三女;(冀州)其民五男三女;(并州)其民二男三女”。
由以上資料可得知,九州里女多男少的州就有六州。看來當時女多男少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那么女性的主動就容易理解了。
二、地理的隔絕
《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記載,九州里各個州都有山、澤藪(即大澤)、江、川澤,如“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可以推想各個州間有許多地理事物的阻隔,人們聯系一定不易。一般而言,女性的遷移能力不強,以致兩流不易,女性的擇偶范圍則大大縮小,所以我們亦可從這方面解釋女性在愛情上的主動。《詩經》中也有對因地理隔絕愛而不得的描寫,如《秦風·蒹葭》。
三、女性的壓力
1.年齡的壓力
《召南·摽有梅》主要講述一個妙曼待嫁的女子對愛情的渴望,抒發了“青春的美酒快要飲盡,我生命中的郎君怎么還沒到來”的急切心情。
《毛詩正義·摽有梅》中孔穎達疏:“《禮記》云‘二十曰弱冠’,又曰‘冠,成人之道’……又《禮記》曰‘女子十五許嫁而笄’……譙周亦云:‘是故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至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則速,后是則晚矣……’……然則男自二十以至二十九,女自十五以至十九,皆為盛年……興女年十六七,亦女年始衰……女年二十而無嫁端……則有勤望之憂。”
《周禮·地官司徒·媒氏》中有所記載“(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毛詩正義·摽有梅》孔穎達疏:“又諸經傳所以皆云三十、二十,都不言正嫁娶之年,而皆為期盡也。”
根據上述材料,我們知道男性最佳婚配年齡是20—30歲,女性最佳婚齡是15—20歲,而且女子16、17歲就開始衰老,如果到了20歲還沒有結婚,就有嫁不出去的危險了。相比較而言,男子的適婚時間段有10年,而女子只有短短5年。生理年齡的壓力使得女子不得不擔憂自己的婚事,這又為女子的主動提供了一個因由。
2.官方壓力
當時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兩大指標是人口和土地。所以統治者對人口繁殖之事非常關心。周代還專門設置了媒氏一職。《周禮·地官司徒·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從以上材料可知,男女取名以后(即嬰兒出生三月后)都要到媒氏處登記。一到適婚年齡,媒氏就會讓未婚男女相會(特別是男三十、女二十還未婚的)。如果沒有大事(如喪事、災禍等)而沒有結婚的,就要接受處罰。
越王勾踐為了復國滅吳,首要的政策就是繁殖人口。《國語·越語上》:“令壯者無娶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由兩則材料看來,當時的婚姻與行政命令密不可分。無故不結婚的,要接受處罰。超齡不婚的,父母有罪。在官方壓力、年齡壓力下,女子在愛情中的主動就不足為奇了。
3.來自家庭和社會輿論的壓力
《衛風·氓》中有言:“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見當時女子在家中要受到父母、兄弟的管束,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儀禮·喪服》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也有家庭壓力造成更為極端的悲劇。我們可以從民俗的角度獲得印證。《文獻通考 卷三·二八》記載,苗族還沒有出嫁的女子得參加男女聚會,如果連續三年找不到伴侶,父母就會把她殺掉,或把她拋棄。[1]
《召南·野有死麕》第三章:“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幽會時,女子奉勸男子動作要輕,不要惹起狗吠,怕別人知道。女子也有像《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社會輿論壓力。
由此可以推斷,女子的婚嫁大事自然受到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嫁不出去或嫁得不好不僅對于女子是件大事,對于女子的家庭及家庭周邊的小型社會也是件大事。這也是女子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女性的性成熟較早
《鄭風·子衿》寫一位少女正焦急地等待所喜愛的少年,“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少女表現得相當大膽、主動,而男子就表現得相對冷淡。
《毛詩正義》:“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孫培青《中國教育史》:“據《大戴禮記·保傅》《禮記·曲禮上》《禮記·內則》和《尚書大傳》,王侯太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8歲。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10歲或13歲。眾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學年齡是15歲。小學的學習年限約為7年。”《詩經》里的“國風”主要輯錄各地民歌,由上述材料我們可以推斷少年的年齡大約在15—20歲。女子則與之年齡相仿。
《青年學生健康教育》中提及:“女子性發育與性完全成熟的年齡,一般要比男子早2年左右。男性生殖器大多于13-14歲開始發育,我國女子初潮年齡大多在12—15歲之間。女子性完全成熟年齡平均為18—20歲,男子為20—23歲。”
由此可見女子性發育與性成熟要比男子早一些。此時女子已接近性成熟,男子離性成熟還有一段稍長的距離,所以女子對愛情有強烈的渴望時,與之年齡相仿的男子對愛情正處于懵懂狀態,便顯得女性較為主動。
五、女性的性心理
奧地利猶太裔哲學家奧托·魏寧格在《性與性格》中認為,兩性的性沖動的總量并沒有什么差別。女人的遍布女人的全身,而男人則是部分身體存在。男性的欲望是周期性的,而女性的欲望是持續性的。
這樣我們便可得知女性與男性具有同樣強烈的,從生理上,女人的比男人更持久。當時的禮教并不像后世封建禮教如此嚴格,所以女性原始的本能、性心理得以較為自由地表現。女性的是持續的,而男性是周期性的。女性的表現在行為上,其對愛情的主動就可以理解了。
六、社會遺存
在《鄘風·桑中》中,女性竟主動到這種地步,主動邀請男子約會,約會結束了,還親自送男子到淇水。《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女子居然給男子送花。這頗讓后世人費解。《詩經》中還有很多這類例子,如《鄭風·豐》《衛風·木瓜》《陳風·東門之枌》等。這種現象可能與某種社會風俗的遺存有關。
《后漢書·南蠻傳》記載,鹽神主動對廩君表達愛意,并自愿奉獻出自己的江山,卻遭到廩君的拒絕。于是她化而為蟲,纏著廩君不放。結果廩君趁機把她殺了。[2]
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的》中載,南太平洋的土著人有“邀薩”的習俗。女子們從事集體勞動時,如果她們發現除本村以外的任何村莊的陌生男人出現在她們的視野之內時,她們就飛快地脫去她們的纖維草裙,將他的遮羞葉撤下撕碎,對他施予性暴力。
《原始的》有一句結論很正確:“像大部分神話和傳說一樣,其中男人處于被動地位,女人卻是主動進攻者。”神話和風俗遺存其實側面反映了人類“童年”的一些狀況。《詩經》中女性對愛情的主動可能與母系氏族社會遺風有關。
《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談到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婦女肩負的采集、農業和手工業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生產管理、分配等方面,都由女性主持。而男子長期從事漁獵活動,由于攫取經濟本身的局限性,動物的善于游動,男子為了尋找和追捕動物必須四處奔走,在整個原始生活中不起決定的作用。所以當時的女性比男性更為強大。
《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提及周代婚戀習俗:“在婚姻已經非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立的周代,兩性間自由接觸已開始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原始社會的遺風綿綿不絕,這種自由接觸還是普遍被看作天然的、合乎情理的……在這樣較為寬松的大背景下,男女青年婚嫁之前自由接觸往來是比較普遍的。”所以女子在愛情上的表現可能就是社會風俗的遺存。
因此筆者把詩經中女子對愛情主動的原因總結為: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絕、女性的壓力、女性的性成熟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會遺存等。
注釋:
[1]《文獻通考 卷三·二八》記載:“(苗族)其無配者,俟來歲再會(男女會)。女二年無所向,父母欲殺之,以其為人所棄云。”
[2]《后漢書·南蠻傳》載:“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周禮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程俊英,蔣見元.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毛詩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陳桐生譯.國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鐘山,廖碧珠.青年學生健康教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儀禮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奧地利]奧托·魏寧格.性與性格[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1.
[9]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英]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的[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11]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2]顧鑒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老中醫 異病同治 舉隅
Zheng Guoxiong old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 disease common treatment Examples
Zhen Shiheng
【Abstract】Zheng Guoxiong, my father was born (1925 -), Lei Shi family medical industry, intelligent young, Ruoguan familiar with 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pas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memorizing learne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love for the medical cause of the 50's for old people in Guangdo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n's best Chihpen, in the Guang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published academic articles, the pen name (Zheng Cheng Dan), a lifetime to engage in grass-roots hospit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work, school inspection rich, noble medical ethics, reputation is contained in the Chaozhou-Shantou. Origin of the back of their medical treatment, were each special effects, cited four cases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Old Chinese medicineDifferent disease common treatmentExamples
例一:崩漏
林××,女,48歲,饒平人,操磨豆腐為業。
主訴:晚飯后外出,甫跨門楹,即見下陰血出如注,癥狀頭昏心悸、氣短、四肢困倦、面黃無華、舌淡苔薄、脈象浮虛數按芤。診斷:素體勞傷心脾、沖任不固,又值更年期;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隸于陽明,陽明者多氣多血,脾胃虛弱,飽食加其壓墜、跨門助其動,傷及沖任是以血崩矣。治急宜補氣益脾胃、育血以養心、溫宮助陽以止血。歸脾湯加味。
處方:邊條參(另兌入)10g、黃芪30g、炒白術14g、炒棗仁14g、當歸12g、遠志8g、龍眼肉20g、北五味5g、木香6g、炙甘草8g、鹿角膠(烊化)10g、靳艾10g、故紙12g、淮山16g,二劑血止,八劑后以歸脾丸服一個月,身體康復。
按:本例素體勞倦,心脾虧虛,統攝無權,且年近更年期,腎氣漸虛,沖任不固,朱丹溪謂:“婦人崩中者,因臟腑虛損、沖任二脈虛損故也”。吾師據心脾腎虛損,統攝無權、沖任不固病機,加之飽食加其壓墜而中氣陷,跨門助其動而成暴崩病因;強調“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處以補氣攝血,健脾養心歸脾湯,加鹿角膠、靳艾、故紙、溫宮助陽以止血,全方不用黑藥,直切病因病機,澄源固本寓塞流,思古而不泥古、功效殊捷,深合《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矣。
例二:繼發性閉經、不孕癥
莊××,女,30歲,饒平黃崗人,家庭婦女。
主訴:十六歲初潮,周期正常,量較少,質清稀;26歲結婚后年余,月經停止,初以為有孕而未介意,二個月后檢查,確診為繼發性閉經,經西醫用性激素藥治療而經來潮三次又停止,至今三年而求診,現癥見頭昏心悸氣短促、精神萎靡、夜不能寐、咽中如哽、食欲不振、困倦乏力、腰肢酸楚、身體瘦削、面色萎黃晦暗、大便枯結、舌質淡紅而干、苔薄,脈細軟按澀弱。診斷:心脾損傷、氣虛血枯、腎精不濡。治宜益氣健脾,養血寧心,溫養腎精。方藥:歸脾湯去遠志加柏子仁12g,加蓯蓉、巴戟天、鹿角膠、靳艾、互調使用,服三個月諸癥愈除,體貌變豐腴,半年后懷孕足月順產一男嬰。
按:本例初潮時較遲,且量少清稀,其素體氣血不足,心脾虛弱,腎水虧虛、沖任不盈。《靈犀集.婦訓義》云:“生化之源竭斷、胞宮無血可養而成枯涸”。故癥見經水少清稀,漸至閉經不孕;伴面色萎黃晦暗,心悸氣促、頭昏倦怠等心脾虧虛癥候;吾師亦強調,腎水虧虛、精血當然匱乏。《醫學正傳》指出:“月經全藉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血日以干涸”。再有:傅青主,李梃等先賢立論認為:“經原非血,乃天一之水,出自腎中”。“腎水本虛、何能盈滿而化為經水外泄乎?”所以治療上用歸脾湯益氣健脾,養血寧心;酌加溫養腎精尤為重要,與現代醫學丘腦下部垂體巢軸的功能失調性閉經,用性激素治療有異曲同工之妙。吾師尤重點指出,婦女易患不得憂思隱曲等心理疾患,結婚多年閉經無孕,其心理負擔不言而喻,宜予心理疏導,堅定信心,曠久之病非指日可愈,既辨證準確,必有方有守,自然水到渠成。果如所言,三月病愈,半年后懷孕大功告成,可謂仁心仁術備至,真良醫也。
例三:夜夢鬼交。
張××,男,28歲,已婚,裁縫工,饒平黃崗人。
主訴:患夜夢與鬼交,醒則怔忡驚悸、汗出、短氣、神疲萎頓,面色無華,經汕頭市名老中醫治療數月不愈,現日晡則驚恐。予觀其方約三十多張,皆桂枝龍骨牡蠣湯,間或加二味,金櫻、五味子。診其脈浮大而虛、右尺尤甚,幾類于芤,左寸沉弱,尺澀弱,舌淡苔薄膩。
診斷:乃勞傷心脾,精血損耗,神失所養而夢交頻作矣,治以歸脾湯加川菖蒲10g、熟附子6g、破故紙12g。處方:西洋參6g(另兌入)、炙黃芪20g、茯苓16g、白術10g、遠志8g、木香8g、龍眼肉20g、炙甘草6g、川菖蒲10g、熟附子6g、破故紙12g,服六劑而病愈。
按:《金匱要略》云:“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前醫對癥下藥無可厚非,本例脈浮大而虛,為氣血虧虛,左寸沉,乃心失所養,右尺浮而虛,左尺澀弱,乃腎精血不足,虛陽浮越。吾師指出,病機特點在于氣血虧虛,心陽不宣,神無所護,腎精不固,虛陽浮越。陽失陰護則神不藏,陰失陽固則精不內守。男子遺精,女子夢交,其發病機理相同。故宜歸脾湯益氣養血,補心脾,加川菖蒲以通心陽,加附子,故紙以溫壯腎陽而固精氣,少火生氣,脾得溫煦而升運,心得滋養而下通于腎,故夢交癥六劑除。王冰謂:“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且屬少壯之年,故易愈耳。
例四:何××,女,45歲,饒平黃崗人,裁縫工。
主訴:妊娠四月,至婦產院人流,事后因身體不適,延醫治療,以人流后惡露未凈而投以生化湯四劑,因四肢倦怠,步履乏力,手不能握持,十指浮腫,瘀血斑斑,前來求治,視其十指浮腫,斑點成片,斑中心紫瘀,邊緣漸淡,斑間隔則見積水狀色明澈,伴面色萎黃無華,言語無力,氣短促,心悸,倦怠乏力,舉動遲滯,唇舌淡紅,苔白滑,脈浮大而虛緩無力,不任尋按。辨證屬氣血兩虛,心脾統攝無權,腎精虧耗。治宜益氣血,補心脾,兼溫煦腎氣,歸脾湯加靳艾、故紙,處方:邊條參10g、炙黃芪24g、茯苓16g、白術14g、棗仁(炒)12g、當歸12g、木香6g、遠志8g、龍眼肉16g、炙甘草6g、靳艾8g、故紙12g,三劑病愈大半,復診再服十劑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