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學生就業會議

      大學生就業會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就業會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生就業會議

      大學生就業會議范文第1篇

      關鍵詞:創業意愿;人格特質;環境因素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4)05-0077-005

      基于創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就業率提升的顯在推動作用,近30年來,關于創業的研究一直吸引著學者的眼球。其中關于創業意愿的研究更是成果豐富。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創業意愿(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的因素有很多,總體來說有兩大類: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和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然而,對于眾多影響“因素”的研究卻難以取得實質性的統一,即不同地域、不同群體和不同時期內影響創業意愿的“因素”是不同的。所以,本文以安徽省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主要檢測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關于創業意愿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已經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大量研究往往基于創業者與非創業者具有顯著差異的理論假設基礎上,即為什么有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選擇創業道路,研究并發現“差異”是主要研究方向。

      圍繞創業意愿的研究,形成了諸多理論,諸如特質理論、社會資本理論、信息分布理論、認知機制理論等,正因為研究理論基礎的不同,得出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的“差異”總體也是不同的,總體來說,包括人格特質、創業機會識別、風險防控、控制點、認知方式、社會資本等。直到現在,學者們仍然在探討影響創業意愿的每一個因素,以形成影響創業意愿的“因素”集合體。

      關于創業意愿的研究多采用行為企圖模型去探討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直接的關系,其中最常見的模型是Shapero在1982年提出的創業事件企圖模型,在Shapero的模型中,創業企圖包括三種元素:認知的可行性(Perceived Feasibility)、認知的渴望性(Perceived Desirability)和行為傾向(Propensity to Act),如圖1所示:

      所謂認知的渴望性是指創業吸引力(Attractiveness),與之相反的是缺乏創業渴望;認知的可行性是指創業能力水平的個體感受,創業能力個體在創業過程中融資能力、管理能力、信息認知能力等創業技巧;而行為傾向是指個體關于創業決策、實施等行為的自發性。本文主要采取Shapero創業事件企圖模型中的兩個維度:認知的渴望性和認知的可行性。

      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探討認知的渴望性與創業意愿的直接關系。 [1]研究發現,部分調查對象表示出強烈的創業愿望,而另外一些人的創業愿望程度則比較低。研究證實,家庭背景、有影響的商業人士和性別對于個人成為創業者具有重要影響。對認知的可行性與創業意愿關系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Ismail于2009年對馬來西亞123名學生進行調研[2],發現個體人格特質對于可行性感知具有影響,在對人格特質諸如:外向性、責任感、一致性、開放性、神經質、障礙感知、支持感知、近距支持等因素檢驗時,發現外向性、開放性、近距支持影響創業意愿。

      另外一個有待全盤檢驗的是環境因素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所謂環境是指相對于某一事物來說的,圍繞著某一事物(通常稱其為主體)并對該事物會產生某些影響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稱其為客體),即環境是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就創業環境而言,是指圍繞在創業者周圍并對創業者產生影響的外界事物,包括宏觀經濟運行、創業政策、學科專業、創業教育、家庭背景等。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同時也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影響創業過程,既可以影響創業道路選擇,同時影響個人創業的發展速度和成功與否,總之當一個創業者占有的資源越多,他面對的成功機會就會越大,相反,就容易失敗。[3]美國學者Specht通過研究認為5個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興市場,其中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與創業意愿關系最密切,基礎設施當然包括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完整的教育基礎設施提供的知識能夠為創業者提供激勵和機會識別能力去實施創業行為。[4]

      所以,本文主要探討創業意愿與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把創業意愿作為研究變量,研究結果對于安徽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鼓勵更多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并取得成功具有一定意義。人格特質被作為創業意愿的主要決定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等因素,研究已經發現,這些因素決定個人對于成功的渴望和個體預見、分析、把握形勢的能力,因而可以預防創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時激發創業者自信心和任務控制能力。環境主要關注經濟變量,研究發現作為資源存在的環境可以提高個體創業認知的渴望性和可行性。

      二、研究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模型構建。創業態度是重要的前因變量,Christian Luthje Nikolaus Franke 提出的創業意愿模型也把創業態度作為創業傾向的重要前因變量來研究。李永強研究得出主觀規范、創業態度、認知行為控制影響創業意愿的系數分別為0.289、0.43、0.136。本文首先將創業態度作為模型首要選取的變量。其次是創業環境,是大學生創業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本文選取的變量與范巍、王重鳴所證實的創業傾向模型中的變量創業環境類似。模型的理論假設為:(1)創業態度、創業特質、創業認知和創業環境四大因素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2)創業態度指的是內生態度。

      (二)指標選取。對于創業意愿的界定和衡量,創業意愿被廣泛認為是潛在創業者對是否從事創業活動的一種主觀態度。在衡量創業意愿方面,創業意愿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創業者的意愿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愿,二是理性和直覺維度。在我國,個體創業意愿包括創業希求性和創業可行性兩個維度。其中,創業希求性又分為創新導向、成就導向和自我尊重,創業可行性分為個人控制和責任意識。創業意愿不再細分,分析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綜上所述,對衡量創業意愿的5個題項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創業意愿因子,其解釋度為76.5%。

      (三)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從安徽省3所大學選取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發放問卷256份,回收問卷256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47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6.4%。通過Cronbach’s Alpha量表測試,量表信度為0.86。調研對象為在校接受過相關創業課程教育的大學生。調查樣本男女生比例為 55.1%和 44.9%,獨生子女 36. 87%,年齡 20 歲以下的占17. 1%、21―25 歲占 78. 6%、26―30 歲的 3. 6%、30 歲以上的 0. 7%。來自城鎮和鄉村的學生分別占 35. 92%和 64. 08%。其中,59.5%的學生父母曾經創業或者正在創業。

      (四)研究工具。為探究安徽省大學生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以及是否影響創業意愿,本研究主要采用馬來西亞學者Zahariah《大學生創業意愿量表》[5],該量表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獲取調查對象的人格特質,檢驗他們創業選擇和創業過程中克服困難的行為和態度,包括10個項目;第二部分主要獲取調查對象的環境因素,共10個項目;第三部分包括10個項目,包括主要檢測調查對象的創業意愿。調查對象被要求運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

      (五)問卷設置及施測過程。本研究問卷的設置包括創業態度、創業特質、創業環境、創業認知、創業意愿5個變量,按照Likert 量表進行測量。測量題項的設計參照通行方法和本次實際情況,構建了 25 個題項的問卷調查,其中創業認知有兩大指標,5個題項;創業特質設計三大指標,5個題項;創業態度有三大指標,5個題項;創業環境有四大指標 5 個題項; 創業意愿有三大指標 5 個題項。采用集體施測,在每個施測學校創業指導師的協助下由筆者統一發放問卷,問卷當場收回,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場隨機對受訪對象予以采訪,檢驗量表設計的合理性。全部數據采用SPSS 18.0環境下進行統計分析。

      (六)假設檢驗。本文運用 Pearson 模型回歸方法進行檢驗,用以揭示影響安徽省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依托大學生創業必備的五種能力,即領導和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承擔風險能力、社會道德責任感和構建社會關系能力?;貧w結果表明:創業教育變量中,個人培養、教學、管理層、學院氛圍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重要影響;在家庭因素變量中,父母家庭收入、職業、家庭支持程度等對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在個人特質變量中,風險態度偏好和性格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而專業、年齡等與創業意愿的相關性不顯著。

      三、研究結果

      本章分為三個部分,即人口統計變量、創業意愿和人格特質、環境因素與創業意愿關系。

      (一)基本信息

      本部分是對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的描述。表1顯示了相關信息的基本分布,其中55.1%的調查對象為男性,女性為44.9%;約59.5%的調查對象顯示有家庭創業背景,而40.5%調查對象的家庭沒有創業情況;63.6%的同學在校期間參加過創業教育課程,36.4%的同學在校期間沒參加過任何創業教育課程。數據顯示表示男性、具有家庭創業背景、參加過創業教育課程的同學更愿意選擇創業道路,這些與設計量表的調查目標相符。

      (二)創業意愿

      本節主要是調查對象創業意愿的描述性數據。表2顯示,62.8%的調查對象準備在畢業后選擇創業道路,剩下37.2%沒有創業意愿,具有創業意愿的對象比例較高。表3顯示,影響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的主體比例從高到底依次為:家庭、學科專業、創業培訓師、其他創業者、商業成功人士、朋友和商業媒體??梢娂彝ケ尘昂蛯W科專業在影響大學生成為創業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

      通過表4,我們發現調查對象創業意愿平均值為3.72,屬中等偏上水平,表明調查對象具有較高的創業意愿,這與創業意愿量表顯示的結果相一致。調查對象的人格特質平均值為3.63,屬經驗開放性,表明調查對象總體上心胸寬廣,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不喜歡熟悉的或者例行的事物,對未來具有自己的規劃。原因與調查對象的學科專業有關系,從經驗主義觀點來看,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相較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更為活潑,進取心較強。調查對象環境因素平均值為3.95,表明調查對象得到的環境因素支持比較高,這與安徽省當前蓬勃開展的創業教育活動有關系,創業意識教育、創業模擬實訓、創業基地建設和創業計劃大賽等一系列旨在鼓勵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并取得成功的活動,客觀上使得調查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密度和強度都在增加,各類環境因素對自身創業選擇和發展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

      通過運用皮爾森(Pearson)相關性檢驗,通過表5,結果顯示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之間關系是顯著的,r=0.473(p值=0.000

      四、結論與對策

      通過調研、數據分析,我們檢驗了大學生是否具有創業意愿,同時檢驗了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環境因素與創業意愿直接的關系,即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是否影響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道路的問題。通過對對安徽省247名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大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成為創業者有著一定意愿和訴求,主要源于調研對象對創業課程的參與,同時由于家庭成員創業背景的影響和學科專業的特征要求。結果還顯示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對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具有主要影響,人格特質、環境因素和創業意愿之間關系具有顯著性??傮w來說,研究發現影響創業意愿的諸多關鍵要素,這些研究對于創業工作者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教育培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開展創業工作中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以來,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大力推進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基地建設,因此,全面啟動和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是當前高校發展的重要機遇和首要任務。但是當前創業教育還存在重視創業能力培訓,忽視創新精神培養。沒有創新精神、理性批判與反思精神,創業很難取得成功,“創業教育應當走出企業家速成的功利性價值取向偏差,著力于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盵6]而受教育者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卻不能僅限于創業學課程的教授,還應該體現于教師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改變中。同時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并不是只有在大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應該貫穿于中學乃至小學的學習過程中。[7]

      (二)建立學校、企業和政府三位一體的創業支持體系。大學生創業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困境:一是缺乏創業實戰技巧,同時在創業機會識別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融資能力,在風險防范方面有所欠缺,創業有風險,一旦失敗,帶給創業者及其家庭將是“災難”。而這兩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學校、企業和政府三位一體的創業支持體系來解決。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融資、貸款和稅收等政策,有效防范創業風險,提高大學生創業認知的渴望性和可行性;研究證實,商業成功人士在大學生選擇道路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成功的商業經驗和創業技巧可以成為大學生創業的標桿和學習榜樣;高校通過各類創業教育課程的教授,傳授具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各類創業能力,通過協調企業和政府建立校內校外創業模擬實訓基地,為大學生在創業實戰之前提供項目孵化和模擬運營場所,從而形成從創業教育、創業模擬到創業實踐的一體化過程,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8]

      (三)建立分學科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大學生創業的最主要優勢在于創業項目的科技因素存在,而科技因素來源于個體本身的學科專業學習,不同學科專業的創業教育內容應該是具有不同特色的。調查顯示,經濟管理學院學生普遍表現出較其他專業學生更大的創業熱情,就創業過程中所需的創業技巧,諸如財務管理、領導、營銷等比其他專業學生也更為熟悉,所以經濟管理學院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應該區別于其他學科,但這正是我們當前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所欠缺的。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創業教育課程教授對象甄別,還是創業教育內容設置,乃至教學方法選取,都應該區別對待。[9]

      (四)教育實踐中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在教育實踐環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是推動大學生創業的基礎。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有了創新創業意識,大學生才能知道哪些知識有助于實現這些目標,并且容易樹立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獲取的知識有助于實踐,使未來創業的成功率提高。所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教育不可缺少。創新創業理念的培養也有助于創業精神的培養,通過實施校園創業項目,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會進一步提高創業意愿。[10]

      參考文獻:

      [1]Hart.M & Harrison.R.Encouraging Enterprise in Northern Ireland: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J].Irish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Research,1992,( 13):104-116.

      [2]Ismail.M, Khalid.S.A,Othman.M, Jusoff.K, Abdul Rahman. N,Mohammed.K.M&Shekh.R.Z.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mong Malaysian Undergradu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9,4(10):54-60.

      [3]Chandler.G.,& Hanks.S.H.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09):331-349.

      [4]Specht.P.H.Munificence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17(02):77-86.

      [5]Zahariah Mohd Zain.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 Among Malaysian Business Students[J].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0,6(03):34-44.

      [6]黃兆信,曾爾雷,施永川. 美國創業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啟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 4) :105 -109.

      [7]陳衛東.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與實踐初探[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76-79.

      [8]陳正芹,吳濤.自我領導理論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江淮論壇,2013,(02):188-192.

      大學生就業會議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挫折教育 社會因素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教育者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挫折教育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并進行心理干預。然而,社會因素也是導致大學生產生挫折感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利用社會學知識促進大學生就業挫折教育非常必要。當前,導致大學生就業挫折的主要社會因素是供需矛盾、就業市場成熟度、社會風氣因素,為此,就要結合社會力量,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培養人才、完善就業市場和就業制度、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幫助大學生克服就業挫折,提高大學生就業挫折教育成效。

      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熱切關注使廣大高校教育者認識到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意義。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凸顯,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受挫折,加強大學生就業挫折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利用社會學知識進行大學生就業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主要基于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首先,有關“挫折”概念的解釋。心理學認為,所謂挫折是指“當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在環境中遇到的障礙或干擾致使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的情緒狀態。有時僅指阻礙個體動機活動的客觀情境”。而所謂挫折教育,就是對大學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其次,關于挫折情緒產生原因的解釋也主要來源于心理學。這些理論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學派的挫折本能論、策動心理學的挫折本能說、需要和緊張的心理系統理論、社會文化理論以及ABC理論等。最后,當前挫折教育的主要依據是心理學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切心理現象為后天所習得行為,故承受挫折也是一種后天的習得行為,挫折能力的承受力可以通過教育訓練獲得和提高。

      應該看到,上述心理學理派中也有學者也注意到了社會外部因素對挫折情緒產生的作用。如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Flued)認為,挫折心理產生的原因既有社會生活條件因素,也有個體主觀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弗洛伊德認為,努力創造一個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社會外部環境,減少和避免個體挫折,即截住挫折的社會因素源頭非常必要。策動心理學派的麥獨孤(M.Mcdougall)強調本能對情緒的決定作用,但他也認為可以通過社會環境壓力來改變情緒。在社會文化理論中,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Hany Stack Sulli-van)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人物羅杰斯(Cad Ransom Rog-ers)都認識到了人際關系對挫折情緒產生的影響,主張通過加強人際交往、增加人際關注來避免挫折的產生。但是,相對于關注外部社會環境,心理學還是更傾向于關注個體的主觀生理和心理因素。

      二、導致大學生就業挫折的主要社會因素

      (一)大學生就業中的供需矛盾。當前,大學生就業客觀存在供需矛盾。這表現為下列三個方面:第一,知識經濟時代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狹窄,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跟不上時展要求,導致大學生在就業時候遭遇就業挫折。表面看來,是大學生自身素質無法滿足時代要求,而實際上是高校教育落后的表現。第二,高校擴招產生的社會效應。近些年,高校大規模擴招既滿足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導致了在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下,高校畢業生供應相對過剩,從而使大學生就業競爭加劇。第三,高校專業招生的結構性矛盾。一些高校招生時對于眼下的熱門專業盲目擴招,導致日后熱門專業畢業生數量過剩,就業遇冷。而一些社會急需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卻無法滿足需要。

      (二)就業市場有待繼續成熟。大學生就業要進人人才市場,實行雙向選擇。許多大學生都會面臨著擇業就業的競爭壓力。當代大學生認同競爭,贊成雙向選擇,又擔心機會不均,就業市場不成熟客觀增加了他們的顧慮。就業市場的不成熟表現在許多方面。第一,存在著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的人才市場分割,工作轉換成本高,阻礙了人才在不同市場之間的自由流動,這也導致高校大學生更愿意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就業,加劇了這些地區的就業競爭。第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之間信息不暢通,增加了大學生就業難度。第三,就業市場管理不規范,一些招聘會組織者受利益驅動,秩序混亂,畢業生擇業效益不高。第四,部分單位用人盲目追求高學歷人才,造成人力資源的不合理流動。第五,招聘中的性別歧視、高校就業指導不到位等各種原因也影響著大學生就業。

      (三)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我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情”的社會,在當今社會,講究“人情”仍有市場。一些人打著“人情”的幌子,搞走后門、拉關系等不正之風,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就業機會。還有的大學生不注重個人素質的提高和個人的努力,一味憑借長輩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等家庭背景來實現就業。這些現象影響了一些學生的擇業觀念,當他們遭受就業挫折時,不是去冷靜面對,而為自己沒有社會關系和家庭背景而苦惱,陷入悲觀失望等情緒無法自拔。

      三、大學生就業挫折的社會因素分析與對策

      研究表明,“真正引起適應困難的,主要不是挫折和沖突本身,而是當事者對他們的看法和用來應付的方法”。針對大學生就業挫折中的社會因素,挫折教育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社會、理解社會并適應社會。同時,也要動員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幫助大學生克服就業挫折中的社會因素。

      (一)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培養大學生。“社會學是一門研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社會科學”。大學生就業挫折實際上是大學生個人還沒有適應并融人社會的一種情境,沒有處理好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反映,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高校要以社會需要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要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提高教學和科研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滿足社會需求。應該說,當前大學生中流行的“考證熱”反映了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主動適應社會的理性自覺。首先,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給予正確指導,既要引導學生不能忙于“考證”而忽視專業學習,又要促使高校在專業課之外合理地設置一些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課程,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社會進步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其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社會評估預測機構與高等院校要加強合作,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進行科學的教育預測活動,并建立定期的教育預測結果機制,為大學招生規模和數量以及專業、學科設置和調整提供指導。最后,高等學校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本著為學生負責的精神,配置和調整教學資源,合理確定招生規模,進行學科專業設置。  (二)完善就業市場和就業制度。幫助大學生戰勝就業挫折,需要高校和社會的相互配合。大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社會應該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擇業環境,盡快完善就業市場和就業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就業機制。為此,要快速推進就業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才跨城鄉、跨地區、跨行業流動的就業市場環境,增加就業信息的透明度,規范畢業生招聘市場,招聘單位要理性對待人才需求,堅決杜絕招聘過程中的性別歧視。學校要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就業,同時強化心理咨詢工作,引導學生走出挫折情緒。

      (三)建立社會支持系統。要教育學生理性對待社會不正之風或者依靠家庭背景找工作的現象。應該相信,社會不正之風畢竟是社會轉型中的一個過渡現象。針對一些學生依靠家庭背景等找工作,要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P.M.Blau and O.D.Duncan)的社會流動理論指出,即使在發達的美國社會,父親的職業、教育程度等家庭背景也會對子女的第一職業產生影響。在我國,“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順口溜反映了我國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家庭背景因素在子女就業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這種觀點仍有市場。然而社會學的研究也表明,相對于家庭背景等先賦因素,自致因素在個人成年后的影響更加突出,在當今中國社會,自致因素已經成為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自致因素是個人通過不斷學習、努力而具備的屬性,是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思維方式、社會交往能力等后天習得因素。大學生已經成年,具備了較高的自身素質,因此,要教育大學生繼續努力,完善自我,勇敢接受社會的選擇,應該把暫時的就業挫折視為人生的一個勵志經歷。

      幫助大學生戰勝就業挫折,要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是一種特定的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家庭關系等,它不是要大學生去做拉關系、走后門的事情,而是為他們提供關懷、愛護、幫助、信任、安全和指導。既要注意建立家人、好友構成的強關系形成的社會支持,也要注意交往不多的弱關系的社會支持。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S.Granovetter)的社會網絡理論指出,長久沒有來往的同學、前同事,或者只有數面之緣的人是聯系較弱的社會關系,卻能夠提供有用的就業信息促進就業。因為弱關系中的信息傳播由于經過較長的社會距離,能夠使信息流行起來,并且具有較低的重復性。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注意憑借校友會等信息優勢為學生就業提供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趙坤明.“挫折教育”與“挫折承受力教育”詰難[J].中國教育學刊,1999,(4):48-49.

      [2]孟令勇.幫助大學生克服挫折心理的教育措施[J].中國成人教育,2009,(13):53-54.

      [3]楊心恒,劉豪興,周云清.論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個人與社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14-26.

      大學生就業會議范文第3篇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聯系

      通過前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發現這兩者在內容、目標等方面有較多契合點。

      (一)兩者內容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主要為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大學生作為重要的公民群體,其職業生涯教育內容主要是圍繞“自我認知、專業認知、職業認知、社會認知”作為研究主要內容,將“大學生自身獲得以職業發展為主線的全面成長教育”,因此這一過程不僅需要結合大學生自身實際條件,更需要結合當前社會的客觀情況和實際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前社會對大學生群體在職業生涯教育中要不斷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二)兩者目標契合。在目標上,兩者關注的都是人的理想、人的精神追求、人的價值取向、人的道德規范;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目標也是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作為大學生可以踐行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兩者最終目標都是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二、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意識淡薄。就業指導是高校人才分配制度改革的產物,學校一直高度重視。但是,在當前高校大學生主要以“90”后為主題的環境下,學生們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接收新鮮事物能力和渠道多樣,以傳統的課程講授為主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重視,甚至個別同學產生一些逆反心理。再加之部分高校領導、負責老師、授課老師等對該工作的重視不足,意識淡薄等現象,使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始終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教育效果始終不明顯。

      (二)內容安排不合理。目前高校在大三、大四階段主要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系列課程來進行就業前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課程內容主要是以西方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和方法為主,導致其時效性、針對性不強。理論性的教育內容和大三大四即將進入社會的關鍵時期內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系列知識,無法引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的重視,使得大學生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時間上、內容上都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無法發揮其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

      (三)師資專業化水平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主要是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和學工系統的老師,大部分集中在一線輔導員身上。雖然輔導員作為最了解學生的教師群體,但是從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專業性、個人實踐經驗共享性、規律把握性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同時,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需要個性化的服務,而非全部是全局性的教育,所以目前的師資隊伍很難給予學生具體有力的、針對性的指導。

      三、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模式研究

      大學生就業會議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經濟形勢;藝術類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0-0248-01

      一、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及特點

      (一)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的現狀

      當今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不確定因素增多、突發事件沖擊加大、社會局勢越來越復雜,這些給我國帶來嚴峻的挑戰?,F在的經濟形勢雖然平穩的在發展,但是地震、干旱、物價持續上漲等突發事件不斷發生,藝術類的就業崗位還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畢業生。

      (二)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的特點

      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有其獨特的特點。首先,藝術類大業生追求個性,渴望自由的性格,寧愿讓自己無拘無束地“漂”著,也不愿固定在一個單位里“朝九晚五”。其次,藝術類畢業生,往往都不愿意離開其所在的大城市,這種思想促使大批藝術類學生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省會城市,無形中增加了藝術類學生的就業難度。再次,藝術類大學生追求自由、前衛和時尚,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鮮明個性致使他們不愿接受太多的約束和管制,在一個單位固定的工作模式幾乎不存在,頻繁的更換自己的就業崗位。

      二、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一)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促進了藝術類畢業生人數的增加

      藝術類專業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沒有經濟的發展就不會有今天藝術類專業的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在提高,家庭經濟收入在增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所以這就擴大了藝術類學生的生源范圍,就形成了現在社會上的“藝考熱”,而且是愈演愈熱,藝術類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在增加。

      (二)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凸顯不穩定性,自主創業有所下降

      目前社會經濟形勢中勞動力需求速減、國家信貸政策不時變化,原材料價格上漲,經濟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減弱等不穩定因素增多。這些都加大了藝術類就業的不穩定性。“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引發了藝術類學生對就業后工作的不重視,導致用人單位不想招聘應屆學生,害怕培訓后員工跳槽。

      (三)當前社會經濟形勢導致了人才競爭日趨激烈

      經濟發展增長速速與藝術類畢業數量的增多不平衡加劇了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使得許多高校畢業生不得不面對“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局面。從整個就業情況看,結構性的供過于求這就加大了招聘人才的可選性,公司便在藝術類畢業生中實行優中選優的戰略性人才儲備。由此可見,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就處于了劣勢,競爭壓力也不斷增加。

      三、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緩解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對策

      (一)認清當前經濟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做出理性選擇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后,國家的經濟一直處于上升階段,所以對人才的需求總趨勢將不會減少。所以藝術類大學生一定要認清目前的經濟形勢,確定合理的就業目標和擇業標準,而不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艾。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切勿盲目隨大流,要改變自己的擇業觀,全面了解社會,客觀地分析,向能夠提供75%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或農村基層去發展。

      (二)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需要教育部門提供信息

      畢業生就業信息系統和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 大學畢業生就業主要由學校、人才市場舉辦招聘會等方式獲得信息, 與需求方見面, 信息渠道比較窄。這樣在就業信息上有一定局限性。在新的經濟條件下應該采用全社會動員的形式來應對經濟危機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能僅靠學校這一來源,國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及社會中介機構也是重要的就業信息服務來源,我們要實現教育部門、社會中介機構、學校三位一體的主動、系統、有效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

      (三)校企聯合,開創新的就業模式

      企業招聘人才考慮的是如何能獲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勝任工作的人,所以業務能力凸現重要。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是一條就業發展之路。目前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計劃已經在慢慢的實施,但是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是一些非藝術設計類公司,純藝術類設計公司相當少。所以高校要加強與設計類公司的聯合。校企聯合要突破以前單純為藝術類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的形式。

      項目名稱:基于第二課堂的卓越設計師培養機制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 2012JG3

      大學生就業會議范文第5篇

      關鍵詞:金融危機;政府;大學生就業

      當前,大學生就業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不僅面臨著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而且經歷著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考驗。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了緩慢好轉的跡象,尤其是我國經濟復蘇明顯。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代”(以下簡稱“后危機時代”)。在“后危機時代”,我國各級政府面臨的經濟發展任務很重,就業壓力也很大。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和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了社會容納大學畢業生數量少。長期以來,我國過分依靠投資和外貿拉動經濟,比較重視發展第二產業,雖然促進了一個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但也對經濟和產業結構產生了負面影響,加上分配不合理,使得我國消費規模偏小、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足。尤其是遇到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容納大學畢業生較多的外貿出口企業發展困難重重,使大學生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最能增加就業崗位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只占GDP的40.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的水平。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也制約了大學畢業生的有效就業。

      (二)高等教育改革滯后導致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差。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校走過了一段大規模擴招的道路,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時代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這無疑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這一階段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一些高校忙于擴招和建新校區,忽視了教學方法、教育模式的改革,導致了大學生培養質量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長期以來,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習慣于對高校進行微觀管理,致使高校缺乏辦學自,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進而造成教育質量不高。

      (三)體制和政策缺失導致了社會人才不能高效合理配置。創建統一的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是實現資源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的前提。在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人的身份色彩依然很濃,甚至某些大中城市為緩解城市壓力,設置障礙阻止人才的合理流動。此外,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政府部門和高校“多頭管理”,缺乏統一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資源的有效配置。為推進大學生就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對促進大學生就業具有積極意義,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許多政策具有柔性色彩,這就容易導致地方政府在執行時會大打折扣。另外,這些法規過于宏觀,還缺乏一些配套措施,從而制約了法規作用的發揮。

      (四)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導致了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產生排斥。市場經濟體制下,用人單位追求經濟效益本無可厚非,但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和社會責任。遺憾的是,很多用人單位不能擔當社會責任,具體表現為:一是較強的成本意識,不愿支付新進人員的培養和培訓成本,無視大學生的發展潛力,往往以沒有工作經驗為由拒絕接收應屆畢業生;二是缺乏長遠發展的眼光,不愿在危機背景下儲備人才、培養人才,反而乘機壓縮人員、降低待遇、排斥人才;三是高學歷情結,人為抬高學歷門檻,以碩士、博士為招聘對象,拒本專科畢業生于門外。

      (五)輿論導向偏差導致了社會和大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就業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是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媒體關注的重點問題。媒體報道大學生就業現狀是必要的,但是部分媒體偏離輿論引導的方向,過分渲染大學生就業難,有意無意地誤導社會輿論,增加了大學生及其家人的心理壓力,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時無所適從。此外,媒體對中央及各級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宣傳解讀不夠,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效率不高,沒有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統籌大學生就業信息,政策宣傳和媒體服務相對缺失。

      二、發揮政府職能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建議

      (一)進一步健全就業工作領導體制,把握促進就業工作大局。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樹立促進就業工作的責任意識,把促進大學生就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工作,作為“解民憂、促和諧”的“民心工程”來抓。要進一步健全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勞動人事部門負總責、其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就業工作領導體制,同時建立大學生就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研和決策咨詢。要科學評估過去幾年大學生就業狀況,正確評價各項政策的執行效果,始終把握大學生就業工作大局,及時調整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大學生就業。

      (二)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各級政府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推進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建設,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要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發展為生產生活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的第三產業,擴大大學生就業崗位的有效供給。要著力提高城鎮規劃水平和發展質量,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給予第三產業和中小城鎮發展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小城鎮和中小城市,增強第三產業、中小城鎮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要加快建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完善大學生就業配套措施。要進一步健全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中西部就業的政策體系,努力做好“大學生村官計劃”“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

      (三)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級各類人才。政府要進一步強化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的意識,合理分流大學畢業生在中小城市就業。要促進高等教育合理分工,穩定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確保各類人才培養數量與經濟社會需求相適應。要進一步改進高校評價和撥款機制,建立就業狀況與辦學評估、經費撥付、領導班子考核等適度掛鉤的制度。要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使高校能真正立足于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推進教學改革,培養專業知識扎實、社會適應能力強、素質全面的大學生。要進一步健全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加強大學生全過程、全方位就業指導與就業服務,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技巧與能力。要進一步實施專業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強畢業生職業發展能力。要進一步加強高校創業教育,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創業活動的開展,開辟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新途徑。

      (四)完善相關的就業政策和法規,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政府要立足于社會大局和本地實際,逐步放開、取消落戶限制,確保畢業生“進得來、出得去”。要構建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整合人事、勞動、公安、教育等政府和社會資源,建立專門管理機構,推進信息資源共享、人才招聘協作、管理服務一體化。要進一步健全從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往屆大學畢業生中選拔公務員制度,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干事創業,也進一步改進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才結構和工作作風。要完善高校畢業生檔案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檔案轉移制度。要明確落實就業政策與法規的責任部門和責任人,設立專門機構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督察,及時公布大學生就業狀況和政策法規落實情況,對相關就業政策法規落實不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必要的行政處理和經濟處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不乱码| 性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综合色一色综合久久网| 亚洲毛片多多影院| 国产伦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吉川爱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av永久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专区精品三级免费看| 精品国产乱弄九九99久久|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亚洲a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乱熟乱熟女一区二区| 美女禁区a级全片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免费av网站| 国产农村老熟女乱子综合|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国内自拍| 成人午夜电影福利免费| 天堂在线精品亚洲综合网|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99热国产成人最新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高潮国产夫妻|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av| 少妇爽到呻吟的视频| 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