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放煙花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古以來,農民一直占中國人口的大多數,而王龍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其實代表的就是大多數的中國人。通過這種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賽珍珠讓世界了解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改變了中國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正像在1938年瑞典皇家學院授予賽珍珠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型宴會上,主持人介紹說:“賽珍珠女士,你通過自己質地精良的文學著作,使西方世界對于人類一個偉大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重視。……由此,你賦予了我們西方人一種中國精神,使我們意識到那些彌足珍貴的思想感情,才把我們大家作為人類在這個地球上連接在一起。”由此可見,賽珍珠在改變中國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極大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在《大地》這部小說中,作者采用跨文化的敘事視角,也就是以主人公王龍的眼睛看這個世界,而王龍是一個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國農村的中國農民,他日夜心心念念的都是他的土地,土地是他的命根子和全部希望。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中國農村的自然風光和氣候,都是以王龍的口吻在敘述。小說開篇“一陣柔和的微風從東方徐徐吹來,濕漉漉的。這是個好兆頭。”(郭英劍p3)這里所描寫的農村風光,完全是一個普通農民在關注天氣對莊稼的影響,而不是西方文人眼中秀美的自然風光。除此之外,小說中還有很多地方如此描寫農村的自然風光,在此不一一贅述。賽珍珠采用中國農民非常熟悉的觀察角度來描繪自然,干凈利落,但也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自然界的風雨對于作為農民的王龍來說意味著糧食的收成和全家人活下去的希望。賽珍珠站在王龍的視角看這個世界,除了讓西方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中國之外,也想為無聲的中國說話,她從中國人角度觀察世界,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真實地再現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寫作手法,能讓西方讀者了解更真實的中國,體會別樣的異國情調和中西的文化差異,這無疑有助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
《大地》這部小說是以中國農村為題材的,描寫的也是中國農民的故事,但賽珍珠的目的讀者卻是西方大眾。因此,賽珍珠用英文創作這部小說。文學作品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傳播是通過信息編碼和譯碼來賦予意義的過程,編碼必須以接受者能夠理解為前提,否則信息難以傳遞。而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傳播雙方使用的是不同的編碼本,這無疑會造成傳播的障礙,進而造成文化的誤讀。根據羅杰斯的觀點,“在跨文化傳播中,要想使一個文化群體接受某個新觀念和新事物,……需將新觀念和新事物轉化成該群體可以接受的語言、觀念等進行傳播”。(孫英春p164)
《大地》這部小說雖然描寫的是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作者的目的卻是是想向西方介紹中國,介紹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小說的主線——戀土意識,則最能體現中國農民的傳統價值觀。用英文進行長篇小說的創作,得益于賽珍珠的雙重文化身份,正因為她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接受的西方高等教育,才使她能夠用英文駕輕就熟介紹中國文化。這種創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中國文化的外傳,比起中國文人的作品,賽珍珠的作品,西方人讀起來更容易理解。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美國總統尼克松會在她的葬禮悼詞中,稱贊她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她搭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為雙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文作者:段玉莎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星期天沒有課,同學們又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個下午——“叮當……”學校的食堂發出“信號”——“可以來吃飯啦!”同學們三三兩兩地去了食堂。小溪跟著筱晨和文琪,活蹦亂跳地到了食堂,打好飯,卻發現自己的位置已經被一群男生“搶”走了,要說,這也不是三個女生的位置,只是前幾天都在這里吃飯,“理所應當”的,這里就是她們的“地盤”嘍!
“誒,你們怎么坐在這里?這是我們的位置耶。”小溪想也沒想就開口說道。
“什么?你們的位置?上面有標你們的名字嗎?”一個男生滿不在乎地反問道。
“我……”小溪剛想繼續說,筱晨卻又搶先了一步勸解她,“小溪,我們重新找個位置嘛,不要跟‘男兒國’的人吵架。”
“什么?我們還‘女兒國’來的呢!干嘛怕他們啊?!”小溪毫不示弱。文琪捧著飯菜,懶得去管這些“吵架事兒”,在旁邊找了個空位置坐了下來,吃起晚飯來。
“算了,你慢慢吵,我還是‘識相’點好。”筱晨也跟著再文琪身邊坐下了。
“誒,你……你們……哼!你們這群男生,走著……”小溪剛想說“瞧”字,卻發現付子承正坐在那個位置香噴噴地吃著飯,竟然半句話都不講,根本就是熟視無睹嘛!“付子承,你——怎么也搶我們的位置?!”
“嗯?我搶你們的位置,沒有啊?他不是說了嗎?桌子上沒有刻名字,誰都可以坐啊,如果你想的話,我可以騰出位置給你坐。”付子承一臉無辜卻又“善良”地說。
“氣死我了,我才不要坐呢!”小溪氣呼呼地坐在文琪旁邊,大口地吃著飯,看來,她的“美好愿望”——跟男生成為好朋友,還是不能實現嘛。
就這樣,小溪氣呼呼地吃完了晚飯,又氣呼呼地走回了寢室,一路上,碎碎念都快把筱晨和文琪的耳朵說出繭子來了。
晚上,大家都洗漱完畢后,管校長突然出現在了門前。
“管校長,您晚上怎么不回家?”林一雯問出了所有人心里的問題。
“我想要看看你們口中的‘鬼’是不是我想的那樣,還有,看看‘怪音’是不是蟑螂發出來的,以便于解決你們寢室里所謂的‘鬧鬼’問題,不然,傳出去同學們知道了,都會人心惶惶的,鬧大了就不好了,盡量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嘛!”
“哦。”“嗯。”……女生們都明白了似的說。
“今天晚上你們關了燈睡,我在這里——巡視,呵呵。”管校長笑著說。
“不要啊,如果女鬼又來了怎么辦?”秦靜一口否決掉。
“孩子,世界上可沒有‘鬼’這東西,你都是學生了,要有知識,不能像老婆婆一樣迷信,不然別人會笑話你的。”管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可是……那窗戶邊上的東西,真的很像鬼啊,我也知道世界上沒有鬼,可是那影子真的很嚇人。”
“文琪……”許久,小溪輕輕喚著。
“嗯?”
“我們什么時候回去?好冷。”
“那現在就走吧。”文琪說出后驚訝自己為什么會這么說,自己不是不想回那個所謂的“家”嗎?
“嗯,我們走吧。”小溪邊說邊站起來,在黑暗里拉住了文琪的手。小溪的手因為都藏在口袋里變得熱乎乎的,文琪卻似乎不感覺冷似的把手暴露在冷風中,于是小溪把自己暖爐似的手包住了文琪冰冷的手,雖然不能完全包住,但是也給文琪的身體注入了暖流,她猛然覺得,有小溪在真好。
給文琪暖了一下手,小溪就讓文琪把手放進她的白色口袋里,還像一個媽媽似的讓文琪以后不要穿白色的冬衣,白色不吸熱,會讓她覺得冷,然后把自己的手也了大紅口袋。
文琪沒說什么,只是默默按照小溪說的做,后來那件白色冬衣在有其他衣服可換的時候文琪是不輕易穿的。
回到家,家里依然吵得翻天,文琪的爸爸也重新把戰場移回了家中,更顯得烏煙瘴氣。
兩個孩子進門也沒跟他們打招呼,便輪流進洗手間洗澡,然后文琪幫著小溪擺開搭設床,關上燈便又恢復了平靜。
小溪還是被外面的聲音吵得睡不著,她又喚起了文琪。
“文琪,你還是搬到我家吧,那里比這兒安靜多了。”
“不行。”
“為什么啊?”
“沒為什么。”
“可是你在這里也不是辦法啊?幸好下個學期還是住校,但是畢業了你怎么辦?初中你又怎么辦啊?”
文琪有種想笑的欲望,這個跟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竟像個老婆婆似的嘮嘮叨叨地關心她的將來。
“文琪,你說話啦,不說我就上你床擠你咯。”
“嗯……”
“嗯什么啦,你說啊,以后你怎么辦?”
“會有辦法的。”
“什么辦法啦,到時候沒辦法怎么辦啊?我看你還是搬到我家,然后我們上一個初中,一起住校,高中也一塊兒,大學也一起住校,畢業了就在一起工作,攢到錢我們就買自己的房子,買在同一棟,每天我都可以去你家串門……”小溪滔滔不絕地沉浸在她的幻想中。
“以后再說。”
“先想好嘛,我們要有個目標,然后努力啊!”
“……”
“……文琪,我覺得,幫你改造你的父母好了,這樣下去還是不行嘛。”
文琪覺得小溪總算看得近點了,但是這個目標在文琪眼里也還是不可能的,文琪覺得這樣的父母怎么樣都不可能再變回好父母了。
“文琪,又不說話了呃……”
“睡吧。”
“可是……”
“快睡。”
“鄭雨溪,你爸爸來看你了。”馮老師笑著對小溪說。
“嗯。”小溪邊應邊跑出教室——爸爸就在教室外頭,“爸爸——”小溪撒嬌地叫。
“呵呵,在這里還好吧?”門外的“董事長”笑著說。
“嗯!”小溪重重地點頭。接下來,便是馮老師跟董事長的一陣客套,還有說了說小溪的成績呀什么的,老師碰上家長,話題總是不離孩子。而孩子最怕的也正是這個時候。
沒多少時間,林管家就上來了,他在小溪的爸爸耳邊說了幾句,小溪的爸爸皺起了眉頭,“知道了。”小溪的爸爸對林管家說,之后又轉向馮老師,“老師,小溪就拜托給您了,我有點事,先走了。”言罷,小溪的爸爸跟小溪告了別,就匆匆忙忙地跟著林管家下了樓。
“你爸爸就這么走了?”筱晨問正回來的小溪。
“嗯。”
“怎么不多待會兒?”
“他忙啊!”小溪天真地說。
“真是缺根筋耶!你爸爸為了看你,大老遠從外地來,這么短時間就走了?”筱晨振振有詞地說。
“對啊!他的時間本來就很寶貴的嘛!”小溪很了解爸爸似的。
“……”筱晨說不過小溪,只好自己看書,反正別人家的事,跟她也沒什么關系。
“對了,文琪,”小溪像是突然想到什么,轉過身說,“你的爸爸媽媽呢?怎么都不來看你啊?”
真是自己找打,筱晨心想。
“……”文琪自顧自地看書,不理她。
“哎呀,你說呀!”文琪越是不理,小溪就越來興致。
“……”文琪依然不言不語。
“喂!你不要打擾別人學習,人家可是對學習很重視的。”筱晨說。
“哦——考一中有什么用啊!我以后可以到爸爸的公司里工作啊。”小溪輕聲低語,卻還是被筱晨聽見了。
“誒,你可以去你爸爸那里工作,我們呢!”筱晨沒好氣地說。
“也可以跟我一起嘛!”
“誒,拜托,我幫你白做啊,你忘了我還欠你住校的費用啊?”
關鍵詞:語言瀕危;方言文化保護;高校
變化是語言的本質特點。語言趨同、語言瀕危現象已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而一種語言的消失,不亞于一個物種的消亡,不可避免地將會在政治、心理、社會、文化、語言等方面造成各種消極的后果。因此,拯救、保護語言和方言是一項全球性的工作。拯救瀕危語言和方言,目前起主要作用的還是語言學家。除了語言研究者之外,社會各界也要積極參與。身處高校的語言工作者,也可以利用高校豐富的方言資源,為漢語方言保護工作盡綿薄之力。在某種意義上,高校可以看作是方言文化的集散地。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把各種方言帶到學校,為方言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高校語言工作者應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在高校開展漢語方言保護工作。在高校開展漢語方言保護工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組織、指導學生建立方音社團
“方音社”在各高校并不少見,很多高校都有這樣的社團。組織這樣的社團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使這樣的社團發揮保護方言文化的作用。首先,要有專業教師的指導。以往學生們的活動多是憑興趣自發組織的,活動內容隨意性比較強,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比如,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介紹自己家鄉有代表性的詞語或有地域特色的風俗文化,錄成音頻或視頻等。一種方言有其獨特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并不是幾個特征詞語可以代表的,因此,從方言保護角度來講,要有專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內容進行組織和設計,爭取在保證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使社團活動更有資料價值和研究價值。活動內容盡量涵蓋語言的多個層面,語音、詞匯、語法,當然也離不開地域文化。活動要有目的、有步驟地持續進行,因為學生年年更新,不能因為舊成員畢業而解散社團,這也需要有教師專門組織好社團成員的新舊更替和工作交接。其次,要保存好活動資料。如果學生僅僅為了興趣愛好而組織這樣的活動,則很難有資料保存的意識。把每次活動的資料整理保存,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語料庫,這不僅對方言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方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比較都具有重要價值。“方音社”類社團的建立,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方言認同感,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增進學生間的友誼。
二、組織學生開展田野調查工作
方言的田野調查工作,一般限于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學生參與,多是在研究生階段,本科階段接觸調查實踐的機會很少。高校的語言類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很少有機會開展實踐教學,加上語言學理論本身的抽象和枯燥,使得學生對語言類課程的興趣大打折扣。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調查實踐的內容,其中一項重要的調查內容就是方言調查。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類課程的興趣,有助于其對語言學理論的消化和吸收。同時,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接觸活的方言,增加對方言的認識和了解,調查所得成果對于方言文化保護也很有意義。對于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也可以組織建立方言調查興趣小組,讓有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培養更多學生的方言保護意識和對祖國語言文化的感情。
三、在全校范圍內開設方言文化選修課
中國的地域語言、地域文化豐富多彩,來自全國不同地域的學子把風采各異的方言和文化帶到了同一時空。有效地利用這一豐富的資源,合理開展地域方言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可使學生在較少時間內更多地了解祖國的語言和文化。方言文化選修課的設計,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以生動靈活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語言和方言文化的興趣,并避免過去全程理論講解的授課方式。
(一)教師結合錄音錄像等資料進行相關理論的介紹和講解,對漢語方言、瀕危語言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和介紹。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組織和指導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在課堂上介紹家鄉的方言和文化;也可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制作錄像和視頻,在課堂上展示;也可利用網絡平臺,把這些資料傳到網上,供其他學生瀏覽和學習。筆者曾開設過一段時間的方言文化課,在課堂上充分了解到學生對家鄉方言的熱愛之情,這既是傳播方言文化的一種手段,也是保護方言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文獻。閱讀文獻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校期間,閱讀的多為與本專業有關的文獻,而對于方言類文獻,往往覺得晦澀難懂,望而生畏。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結合家鄉方言閱讀,并及時交流,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閱讀文獻了解家鄉方言,既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當今的大學生,多數人在學校接受的是普通話教育,利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應該沒有太多問題,而他們對家鄉方言的了解反而不多,甚至不會說家鄉方言。也有一部分學生會說家鄉方言,但對家鄉方言的認同感很低,認為家鄉方言很土,不屑于說家鄉方言。在高校開展方言文化保護、宣傳工作,可以使學生對方言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念,樹立熱愛方言和保護方言的意識,這樣才能暫緩方言瀕危的步伐。另一方面,對大學生方言能力和方言認同感的動態觀察,也是我們觀察、了解方言消亡速度的一個窗口。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很大一部分文化依托方言這一載體而存在,也將隨著方言的消亡而消亡。這是任何一個以漢語方言為母語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每個人都有義務為祖國文化的長期保存做出自己的貢獻。身在高校的語言研究者,應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充分利用高校豐富而獨特的方言資源,為方言文化保護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梁曉玲 王雙寧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曹志耘.關于瀕危漢語方言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