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風俗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干嘛呢?因為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余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后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后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家鄉的風俗
1.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的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
2.明確這種風俗的主要特點,挑選能夠突出風俗特點的材料來寫。
3.分清詳略,學會抓住特點介紹家鄉的風俗的方法。
一、激趣導入。
1.(展示各民族民風民俗圖片)“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2.如果要讓你介紹一種家鄉的風俗,你會選擇介紹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
3.導入新課:現在,讓我們用文字來把家鄉特別的風俗介紹出來吧!(板書:家鄉的風俗)
二、啟發思路。
1.介紹之前,說一說你為什么選擇這種風俗。(學生自由討論)
2.匯報討論成果。
(1)要介紹的風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你打算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3)你將把哪一部分作為重點去寫?
3.根據你要介紹的風俗特點,你打算擬定什么題目?
(1)寫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稱作為作文題目。
(2)可供選擇的題目:《春節習俗》《家鄉的春節》《歡度
節》
三、習作指導。
1.整理思路:學生先打草稿,確定自己想寫哪一種風俗,想想它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2.回憶本單元中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抓住重點課文,以《北京的春節》為例進行指導。
出示課文片段欣賞: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教師點撥:這一段采用“總—分”的結構寫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熱鬧”,后面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從味、色、聲三個角度描寫老北京除夕的風俗習慣。“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作者從氣味到色彩再到聲音,進行了全方位的描繪,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熱鬧。
3.寫作技巧點撥。
(1)要把風俗活動的各個環節寫清楚,重點描寫活動現場的情況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順序寫。一般先簡要地交代風俗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內容,然后詳寫參加活動的經過,最后寫活動的結果及感受。可以把風俗的特點或來歷自然地穿插在合適的地方。
(3)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可以采用點面結合的手法寫。風俗活動中發生的事情很多,寫時既要對群體活動的情景做總體描述,也要對其中的個體作具體的描述。對最能表現文章中心的內容要詳細描寫,其余部分可一筆帶過,這樣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主題鮮明。
4.寫自己對風俗活動的看法,可以用夾敘夾議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注意要有理有據,論證充分。
5.學生自由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四、習作點評。
選出兩三篇比較優秀的作文,在全班進行點評。習作的重點在于講清楚所寫的是什么風俗,內容詳略得當、特點突出,語言通順恰當,等等。
五、小結。
學生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風俗,選取不同材料,運用抓住特點描寫風俗的方法,介紹出家鄉的風俗活動,詳略得當,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將你的習作與同桌交換,看看你們能不能根據對方的文字描寫,勾畫出對方習作中所刻畫的家鄉的風俗特點。(看看是否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習作:家鄉的風俗
一、賞農景,領略家鄉之美
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教師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要輕易放過。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田野風光、自然景觀、農家新居、現代鄉村生活等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好題材。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采田野風光美。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學生觀察、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小麥、玉米、菜地、魚池、大棚、奶牛場……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青苗圖、秋收圖、運輸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同時,也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鍛煉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二、干農活,豐富生活體驗
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學生由于生活在農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幫助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田間活動,這正是學生體驗農村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大好機會。教師師除了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外,更為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熱鬧非凡的勞動場景,從中了解不同的勞動場景中不同人物的言談舉止,精神風貌,了解他們是如何團結協作完成每項勞動任務的,弄清楚每項勞動的程序、特點,了解萬物的生長規律及四季變化等。如,拖拉機的轟鳴,農民除草施肥,播種澆水,開機收獲,裝倉入囤,剪枝授粉,噴藥除蟲,采摘交易,莊稼拔節抽穗,開花結實,野花野草的自生自滅過程等等,都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都會給學生寫作的靈感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好比春風細雨,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老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讓學生在火熱的勞動場景中長見識、增才干,獲取第一手詳實的寫作資料。
三、做調查,探究農村文化
中國地域廣闊,文化博大精深,農村文化異彩紛呈,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們應該發揮地域文化優勢,讓學生透徹地、廣泛地了解農村文化,使其沐浴在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之中,汲取精華,增加內存。
1.了解農村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比如:春節吃餃子、貼對聯、放鞭炮、守夜、拜年;陰歷二月初二炒豆子;清明節掃墓、插柳;端午節吃粽子、煮雞蛋、劃龍舟;陰歷六月初一過“小年”吃菜包、喝面葉;陰歷七月初七到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訴說衷情;中秋之夜出門在外的人千里迢迢回家團圓、吃月餅、賞月;臘月二十三吃年糕等等,這些節日習俗和風俗習慣都有來由,分別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讓學生作為節日活動的主人,以多種形式全方位的參與、了解、感受,弄清風俗習慣,節日習俗的來由,活動過程,代表人們怎樣的愿望,寄托人們怎樣的感情等等。于那種濃郁的節日氣氛和風俗習慣的熏染中享受親情和歡樂,體驗生活的甜美,品味民族文化的博大內涵,陶冶情操,拓寬視野,豐富寫作素材。
2.了解村史。每個村莊都有它特有的歷史沿革過程,具有深厚的內涵。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調查采訪,查找地方志,向年長者請教,尋查碑刻等形式,弄清楚村莊的起源,發展,輝煌,涌現出哪些名人,祖輩留下哪些彌足珍貴的有行資產和無形資產,發生過哪些歷史大事,有哪些值得稱道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景觀等等;弄清楚當地的地名、山名、典型建筑物名等方面的來歷,以及寄予的內涵等情況。這既能增強文化底蘊,積累寫作素材,又能強化學生對家鄉、對農村的熱愛。
四、察農變,感悟時代脈搏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面貌也在迅猛發展,如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城鎮化,這些都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寫作空間。然而小學生對這些沒有太多關注。為此,我們要求學生變無心為有心,通過課外閱讀、向長輩詢問等途徑,去發現農村的新變化。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在作文中的描述明顯具體生動起來了,如:有位學生在《我家門前的路》一文中,通過寫家門前的一條小路由爺爺小時候的爛泥路、爸爸小時的沙土路到自己現在的柏油路的不同變化,反映了家鄉經濟的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已經展開了學生自主學習(self-access learning)策略研究,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夠就有關學習方面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研究和決策。眾所周知,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文化課的學習興趣不是十分的濃厚,因此,培養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漢語寫作的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也勢在必行。本文從分析高職院校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學生情況、漢語寫作課程的教材出發,結合具體漢語寫作課堂實例,淺談自主學習在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漢語寫作學習中的有效運用。
一、我院(普通高職院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情況分析
我院(普通高職院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高考總分不是很理想,漢語成績也是不太盡如人意,在高中MHK四級的通過率為零,高中MHK三級的通過率人數也是屈指可數,這些少數民族預科生均來自我院各系,他們的專業多屬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工科專業,專科學習之前在我系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強化學習。學生的漢語水平總體可以,能夠進行較為復雜的日常交流。但學生的漢語基礎較為薄弱,比如漢字的筆順、漢字的拼寫、句子成分分析以及漢語書面表達等不規范、甚至是出現較多錯誤,個別學生甚至很難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這些學生多集中于16-19歲,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思維較為活躍,對外界的事物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有很強的表現欲,同時,也渴望更多的參與、組織和表達,以不斷的展現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二、課程分析
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為人民出版社編著的2014年8月再次印刷的兩年制一年級全一冊的《漢語寫作》,這本教材切合學生學習實際,同時也和少數民族漢語水平考試的考點相契合,課程主要為三大部分:漢語字音義基礎、漢語句子結構、寫作基礎知識及例文學習。上學期主要以字音義及初級寫作知識(自我介紹、同學相處等)學習為主,這學期主要以漢語句子結構以及與MHK三級考試相銜接的寫作知識(續寫、擴寫、讀后感、書信寫作、看圖寫作文等)學習為主。
這套教材及配套練習充分考慮了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預科階段的教學特點,真正貼近學生的需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滲透新的教育理念,教材難易適度,由淺入深,力求把思想性、科學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案例介紹
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結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其實就是:放手,放手讓學生去做。通過學生的自我組織、自我實踐、自我總結,來將所學習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綜合運用能力。
根據綜合辦和班主任提供的學生信息,筆者認真研究學生的性格行為特點,在開學三周后,和班委一起將本班學生合理的分為三大組,并確定一位組織能力較強的組長(大組長把自己組在分為三小組),制定并告知學生《漢語寫作》科目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的評定、表現情況的獎懲等各種學科測評的標準,同時在梳理本學期課程時,告知學生哪些小模塊和章節由學生組織講解。
在講解漢字結構和部件時,大組長組織,小組一成員把漢字結構的重點知識梳理再由教師補充確認后,根據各小組情況,學生主動站起來先以自己名字進行分析,同時在以別的大組同學名字進行分析來鞏固知識點,同學們熱情高漲,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修改病句是《漢語寫作》練習中常見題型,也是預科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筆者采用的方式是三個大組各出2名組員到講臺上做題,各大組分別改其他大組進行修改,小組長組織其他組員根據所學到的句子成分結構分析來進行講解修改的原因,這其間教師會鼓勵講臺下的其他成員積極發言。同學們很主動,課堂氣氛活躍,修改病句這一環節,效果明顯。以上各位學生的反應,教師會結合各方面表現,以平時成績的形式反饋給學生,最終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期之初,教師告知學生“介紹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在本學期期末由學生主講,平時課下筆者會和學生溝通上課的教學思路以及教學方法,讓學生思考并不斷確認他講解知識點時候的思路和方法。一大組同學明確講解的時間和內容后,組長和教師溝通,當一大組講授《書信和電子郵件》還是略顯有些匆忙和不足,讓一大組組長總結時,其他各大組認真傾聽,課后筆者也及時的給予意見和建議。三大組在講授“介紹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課時,大組長和小組長及時和筆者溝通,確定各組員的的分工以及每個環節時間的安排。
在講授這一課中,主講人把關于復句的基本知識及練習用了一節課講授完,復句基本知識部分,主講人運用了多媒體PPT展示和一段網絡教學視頻,同時加入提問(大約15分鐘)。練習部分,主講人抽調其他大組組員進行練習,讓本大組成員進行修改、點評(28分鐘),主講人結合以前課程學習的復句知識點進行總結,并對自己書寫的板書進行梳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掌握的更加牢固(7分鐘)。
關于“介紹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部分,學生自己布置教室、搭配服飾裝飾、書寫板書、制作PPT、視頻片段,主講人自撰解說詞,以篇章的形式把課文串聯起來,即: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30分鐘)、維吾爾族的婚禮(25分鐘)、麥西來甫(30分鐘),這一課同學們都參與了進來,以哈薩克族同學、維吾爾族同學為小組完成前兩章,以喀什地區的同學為一組完成第三部分。根據課文內容,同學們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演繹,讓我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了很直觀和深刻的認識,特別是篇章三,主講人播放了一些麥西來甫的圖片后,同學們又表演了一段,并對音樂部分和動作部分進行了講解,同時通過視頻資料讓大家了解了麥西來甫的文化,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文化內涵,引起同學們很大的興趣,最后主講人留下的寫作練習“對本\他民族風俗習慣的認識”,進一步突出并強化了本門課程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傳統文化;作文教學;培養策略
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一直熠熠生輝,流芳百世。隨著國際交往的日趨頻繁,中國社會逐漸向現代化轉型,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則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今社會,淺文化、俗文化、網絡文化充斥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在中學生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他們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語文毅然決然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從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所以,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遠航!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對于作文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寫作,可以描寫現實,表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反思歷史,交流自己的觀點。只有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作文中寫出具有很高文化品位和思想內涵的文章,才會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通過對大量工作實踐的總結分析,我認為,作文教學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創新習作教學模式,挖掘地方文化,以興激趣,以新求活,以自信為動力,以生活為源泉,努力構建自由寫作的空間,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寫作能力。在此我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深入觀察生活,敘寫民俗,充分體驗民族情結
作文教學時,要讓學生先明確什么是傳統,什么是文化,當然,傳統就是相對于現實的一些東西,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發展的根源。它不僅僅是代表我們儒家哲學的幾部經典,還包含了我們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婚姻嫁娶。我們只有熟悉自己的生活,了解了自己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一些東西,寫起文章來才會有那種醇厚的鄉土味道。于是我們把民間文化引入課堂,用我國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從而使學生喜歡作文,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春節前夕,我們以“年文化”為主要內容,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春節期間觀察風俗民情,親身體驗感受,自由作文。中國人過年,有“團圓”、“求福”、“避邪”之意,而“團圓”從深廣的意義上講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能夠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團圓的意識強烈。本次作文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寫出了許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學生熱愛民俗的情懷。再如,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組織學生包粽子,介紹粽子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屈原紀念活動,增強學生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作文。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而且汲取到可貴的民族精神營養,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其他如清明節組織學生緬懷先烈,讓學生表達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重陽節到敬老院拜望老人,寫出一份孝敬之心,一份和諧親情……
通過描寫民俗風情,讓學生深切體會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情感,使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根植于學生靈魂深處。
二、作文教學時,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開展活動,弘揚民族文化
我們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唐宋詩詞朗誦會、“歸仁與孔子”演講比賽等。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記述活動過程,抒寫感受。又如迎新年活動,我們一改過去文藝表演為寫對聯迎新年,學生自帶筆墨紙張,為學校或班級、家庭寫一副聯語,學生熱情高漲,氣氛活躍。集作文與書法為一體,把作文教學創新實驗自然地融入到傳統節日之中,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遣詞造句、軟筆書法的能力。
秉承一種做人與作文的理念,讓我們學生在探尋自己的文化中找到做人的根本,明確什么才是我們做人的美德,用一種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素養來塑造人,必然可以使他們更具有健全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改變今后的人生。
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思考,學會優美,學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