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統計學研究論文

      統計學研究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統計學研究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統計學研究論文

      統計學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研究設計是一系列廣泛概念的統稱,通常包括適應癥(目標人群)的選擇、試驗的總體設計以及具體研究假設的提出,目標人群是開展試驗和建立研究結果的基礎,方案中一般通過設置明確的入選和排除標準,對納入和評價的對象進行嚴格的界定。總體設計一般是指試驗所采取的形式,例如: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的設置是統計學研究設計中強調的重點,在設置了合理的對照后,還需考慮通過隨機和盲法等措施進一步降低研究中潛在的偏倚。另一個設計時的關鍵點在于,需要將臨床的研究目的提煉為統計學的研究假設,并最終通過研究結果對其進行驗證,看是否能夠實現預期的研究目的。

      1.目標人群:研究結果建立的基礎至關重要,目標人群直接決定研究結果的外推性,研究中所涉及的人群包括:目標人群、可評價人群和研究人群,目標人群是研究設計所針對的對象總體,但是一項研究不可能將特定疾病或特征的研究對象全部納入,所以就形成了可評價人群,指在目標人群中有可能被納入或參與試驗的子人群。而最終簽署了知情同意并進入研究的,又是這個可評價人群中的一個亞組,至此建立研究結果的基礎可能已經與最初的目標人群存在差異,其結果代表性和外推性都可能受到局限。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項研究中設定嚴格的入選/排除標準,其優勢在于能夠更直接的對所研究的干預進行評價,但其不足就體現于在“高度選擇”的人群基礎上,所獲得結果的外推性可能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在對預期療效進行估計時,應考慮不同地域或地區人群在人口學指標和病史等特征上的系統性差異,例如:南方和北方,東、中、西部在飲食和生活方式上可能存在不同,這些差異有可能導致不同的治療效果。除了這些研究對象內在因素可能導致的差異外,地域包括醫院、科室間治療在操作規范上的差異同樣會導致的療效的不同。PLATO(plateletinhibitionandpatientoutcomes,血小板抑制與患者預后)研究中,不同地區阿司匹林維持劑量上的使用差異正是導致其結果存在異質性的原因[1]。這就使得在對研究目標人群進行設定時,需對可能的臨床異質性來源進行控制。

      2.設置合理的對照:在臨床研究中設置合理的對照至關重要[2],引入對照后,可以將由于疾病自然進展、安慰劑作用、伴隨治療以及其他原因導致的治療效果予以排除,從而對所關心的干預方法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價。同時,統計上的“向均值回歸”現象也會導致在對接受單一干預的患者進行觀察時,可能觀察到不真實的治療效果。例如,在研究一種降壓藥的有效性時,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試驗藥物的治療,通過治療前后的血壓變化評價治療效果。由于基線時入選的都是高血壓者(基線血壓測量結果),這些患者的血壓值已經偏離了人群的平均水平,在隨訪時即便藥物無效,也可能由于“向均值回歸”的現象導致,同一患者在重復測量時的血壓會低于首次測量(向人群的平均靠攏)。這一問題,在有對照組存在的情況下,則可予以避免。這里所強調的是“合理的對照”而非“對照組”[3-4],因為在臨床研究中對照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例如:單組目標值對照,研究者有必要將目標值對照與患者自身前后對照予以區分,從統計學角度不推薦在臨床研究中采取自身前后對照的形式,其原因在于,自身前后對照發現的改變僅停留在有統計學意義的層面,而這一改變的效應大小是否有足夠的臨床意義,才是一項研究預解決的問題關鍵。同樣,目標值對照與歷史對照也有與以上一樣的局限性,因為對當前研究而言,上述兩類對照均來源于外部。從統計角度,平行的對照組才是最理想的對照方式。

      3.隨機和盲法:在設置了對照的基礎上,還應采用隨機和盲法來進一步控制研究評價中潛在的偏倚[5]。隨機化分組能夠保證試驗和對照組間的均衡性,如不采用隨機化分組,醫師或患者有可能根據病情或其他原因有意向的選擇特定的治療方法,存在組間基線差異的指標就是所謂的混雜因素,例如,上述降壓藥物試驗中,如果發現在試驗組基線的血壓就已經低于對照,相當于失去了比較的基礎。同樣,即便采用了隨機分組,如果患者知曉所服用的藥物是陽性治療或安慰劑,由于心理作用或對治療效果的預期,完全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這就要求研究者盡可能的在試驗中采用盲法,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在單項研究中具有最高的證據級別,其原因正是因為采用了這些避免和降低試驗偏倚的措施。臨床研究中的隨機和盲法其實是廣義的概念,隨機化不僅應用在治療分組,同樣可以應用于治療或檢查順序的制定、同一患者存在多處病變時的結果評價(預評價患者水平的結果時可從多處病變中隨機選取一處)。盲法除了經典藥物試驗中的單盲和雙盲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采用第三方盲法評價的方式,來盡可能避免試驗結果評價中的主觀偏性,第三方盲法是指由不直接參與研究的人員,在盲態下對試驗結果(化驗或檢查)進行判定,從而減小由于知曉患者分組而可能對結果判讀造成的主觀影響。第三方盲法與“三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三盲”通常指在對醫師和患者設盲的基礎上,統計人員在分析過程中也處于“盲態”,以避免在分析時可能有意選擇對某一組更為有利的統計方法,三盲可以理解為是在經典雙盲的概念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展,而第三方盲法則是利用研究“外部人員”的獨立性,來盡可能避免評價時的主觀偏向。采用核心實驗室(corelab)以及設立終點委員會(clinicalendpointcommittee,CEC)都屬于第三方盲法的應用實例。

      4.研究假設:將研究目的轉化為研究假設是最容易被研究者忽視的問題,例如:研究方案中指出,在原發腎小球腎炎的患者中,比較中藥與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receptorblocker,ARB)在控制尿蛋白水平上的效果,研究者設置了3個干預組,分別為:中藥組、ARB組及中藥+ARB組。如將研究假設表述為“比較3組間是否有差異”是不恰當的,原因是所設置的3個干預組,兩兩間比較的預期結果是有區別的。ARB作為臨床常規使用的治療方法是基礎的對照組,單純的中藥與其相比,臨床預期可能僅為中藥能夠和ARB達到類似的療效,這就是統計上的非劣效比較[7];而如果在ARB的基礎上進一步聯合中藥,預期的結果可能是ARB+中藥要優于單獨使用ARB,這就是統計上的優效性比較。至此,上述問題已經分離出了兩個獨立的研究假設,即:中藥與ARB對比的非劣效假設,以及中藥+ARB與ARB對比的優效性假設。如果研究者預對中藥+ARB與單用中藥的效果進行比較,就會產生第三個假設,當然這個假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則需要臨床專家予以回答。上述問題還相對簡單,如果再增加ARB雙倍劑量組和中藥+ARB雙倍劑量組,使得總的組別數變為5組,這時研究假設的設置將變得更為復雜,任何兩組間可能建立起的比較,都需要有具體的研究假設(統計)相對應。此時,如發現無法提出明確的研究假設,可能說明最初的組別設置考慮不周,提示需要考慮刪除或者優化組別的設置。提出明確的統計學研究假設,實際上是在幫助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并明確預期可能獲得的研究結果。明確研究假設的原因在于,研究結果的判定須與假設相對應,例如之前提到的非劣效假設,研究方案中必須預先指明非劣效界值,這一界值將參與樣本量的計算過程,而且,在試驗結束后要根據所獲得的研究結果與非劣效界值進行比較,通常通過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差值的95%置信區間(如圖2所示),對研究是否成功進行判定。通過P>0.05來得出組間治療效果相當,以及在獲得分析結果后再給定非劣效界值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二、主要終點

      研究設計確定后,終點指標的選擇也是研究設計的關鍵,主要終點的設定是研究設計的核心問題,其原因在于,主要終點既是樣本量確定的基礎,同樣也是結果評價時判定研究是否成功的標準。關于主要終點的設定,涉及問題非常廣泛,此處僅對幾個比較常見的問題予以闡明[6]。首先,選擇替代終點還是臨床“硬終點”?不同的選擇會導致最終設計樣本量上的巨大差異。一般意義上,替代終點可在相對更短的觀察周期獲得,但早期替代終點上顯示出的治療差異是否能夠傳遞到最終的臨床終點,是研究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例如,在腫瘤研究中曾經采用瘤體縮小程度作為療效評價的指標,但是由于瘤體的縮小與疾病進展及最終的死亡事件相關程度很低,所以目前的抗腫瘤研究已不再采用這一替代指標作為主要終點。替代指標與臨床硬終點間關聯程度的確認,最好能夠通過薈萃分析證實,而且在很多的治療領域已經存在,被證實且被公認的替代指標。另外,設定唯一的主要終點還是多個主要終點?從統計角度看,更推薦采用唯一的主要終點,因為多終點會導致統計檢驗的假陽性膨脹問題,如想控制假陽性錯誤的水平,最終效果是增加研究的樣本量規模。所以,盡量選擇研究中最為重要、與干預效果最為相關的指標作為主要終點,其他指標都可以算為次要終點。一來可以避免試驗設計過于復雜、控制研究總體規模,而且可以增加研究結果為陽性的機會,因為,存在多個主要終點時,如果要求每個終點都達到預設的標準時,才認為研究“成功”,相當于提高了獲得陽性結果的難度。預對多個重要指標一并進行評價時,復合終點是另外一種選擇,例如:死亡、心梗和卒中這三者的復合就常見于大規模心血管臨床試驗。把哪些終點進行復合必須要結合臨床考慮,復合終點的統計學意義相對明確,通過復合可以提高終點事件的發生率水平,從而在合理的規模下進行研究。假設一項新治療方法可以比傳統方法降低20%的事件率,如果評價的死亡,可能對照的率僅為2%,預證明試驗組和對照組間的死亡率差異(1.6%對2%),可能需要幾萬例的樣本。但是,假設復合終點包括死亡和再入院率,同樣20%的相對降低,當建立在對照組20%的事件率基礎上時,組間的差異則更明顯(16%與20%),此時的樣本規模可能縮小10倍甚至更多。不過復合終點也會引入特定的問題,因為所復合的終點中每一組分對于最終事件率的貢獻程度不同,而本身這些復合在一起的組分其臨床重要性也存在差異,如果上述例子中,最終復合終點的差異主要歸因于再住院,而死亡率在兩組沒區別,這一結果可能受到質疑,因為再住院可能受到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可能對直接的干預效果評價帶來偏倚。再者,主要指標的觀察時間點同樣重要,有的治療可能提供的是遠期優勢,需要觀察幾年才能看到效果,同樣,有的治療方法可能在治療即刻就體現效果,但在過后的觀察期與傳統治療間可能并沒有明顯的優勢,這就要求研究者在方案設計階段,結合具體的研究問題選擇合理的觀察時點,同樣,這里的時點指主要指標的“主要時點”,例如,可將服藥4周后的尿蛋白水平作為主要終點,而將治療2周的尿蛋白水平作為次要終點。

      三、樣本量的確定

      上述研究方案要素不明確的時候,很難對試驗樣本量進行合理準確的測算[8],只有上述研究方案要素都得到確認后,再結合預期療效的估計對研究的樣本規模進行測算[9]。樣本量計算通常需要以下的要素:

      1.效應值:所謂效應值實際就是預期療效的估計,在比較兩組時,就相當于主要指標在組間的預期差異。兩組間的差異越大,證明起來就越容易,所需要的樣本量越小。反之兩組差異越小,想證明組間差異需要的樣本量就越多。除組間差異外,主要終點指標的變異也影響樣本量的規模,對于定量指標變異就是標準差,變異大的指標說明其可重復性差、測量誤差大,所以變異的大小與樣本量成正比,同樣的指標如果標準差更大,則需要的樣本量更多。對于定性指標,例如事件發生率,其本身就體現了變異的程度,事件率水平越接近50%,其不確定程度越高,相當于對應的變異更大。效應值的獲得,可以通過文獻、前期研究和臨床經驗,相對準確的預期療效估計,能夠保證試驗設計具有更高的效率。當然,在試驗開始前對效應值進行估計總是困難的,有時更多的需要基于臨床的判斷,例如,所估計的組間療效差異,應具有一定的臨床顯著性,5mmHg(1mmHg=0.133kPa)的收縮壓改變,可能對應的是遠期臨床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的降低;反之,如果組間差異過小,即便通過較大的研究樣本量,可能最終獲得的僅僅是統計學顯著的陽性結果,但是該結果可能缺乏臨床意義。

      2.檢驗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的顯著性水平可理解為與最終的P值對應,其臨床意義為,當所研究的兩組之間實際沒有差異時,通過一次試驗,錯誤的認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有差別的可能性。研究者都不希望犯這樣的錯誤,所以希望將犯錯誤的可能性控制在很低的水平,臨床研究中一般取為5%,這也就是為什么P<0.05時才認為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此時,出現假陽性(把沒差異的治療錯判為有差異)的概率小于5%,從而證明了差異是真實存在的。關于顯著性水平和單或雙側檢驗的關系問題也常被提及,從統計角度看,其實是兩個獨立的概念。通常,優效性檢驗、非劣效檢驗可被看做單側檢驗,因為檢驗對應的假設是有明確方向的。傳統的差異性檢驗是經典的雙側檢驗。筆者建議在進行雙側檢驗時,顯著性水平最好取雙側5%,而進行單側檢驗時,顯著性水平則最好取到單側2.5%。從檢驗的要求上看,雙側5%與單側2.5%相對應,都能夠保證將研究者犯上述假陽性(將無效的治療錯判為有效)錯誤的可能性,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統計學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概率統計數學教學文化性

      數學的文化性特征應該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和動態性等特點。概率論是研究大量隨機現象規律性的一門數學分支。而隨機現象的兩個重要特征即不確定性和規律性,卻經常使得學生在直覺與科學之間無所適從,給學習與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正是因為如此,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概率統計的教學,既能促進教學,又符合新課程的理念。

      1.概率統計理論的發展史略

      縱觀歷史,自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學家,醫學教授Cardan在其熱衷的賭博游戲中開始思考獲得7點和在一副牌中獲得“A”的概率開始,數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概率論,便在對游戲的思考中展開了它的宏偉畫卷。我們知道,在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隨機現象十分普遍,它表面上雜亂無章,但在多次實驗后卻隱藏著規律性。續Cardan之后大約100年,另一位賭徒Mere繼續研究了上述賭博問題,但是由于他數學知識的局限性,不得不求助當時數學奇才Pascal,而Pascal在與Fermat的通訊討論中逐步明確了概率值的確定方法等理論問題,從而將游戲問題上升到了數學問題。而十七、十八世紀之后,由于商業保險、產品檢驗,以及軍事、選舉、審判調查和天氣預報等大量隨機問題的涌現,概率論逐步從最初為給賭徒提供咨詢,轉變成為急需解決的數學理論問題。自1713年Bernouli到1917年Kolmogorov,以及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凱特勒更是將概率統計理論不斷系統化、公理化,從而確立了概率統計成為數學的一個邏輯嚴謹的分支。

      在教學中,特別是講授概率統計概念的教學中,還原它的文化性,將歷史再現出來,既能夠讓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了解概率統計的源頭,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概率統計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科學本質,并了解人類在認識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從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存在性。

      2.概率統計教學文化性的外部表現

      2.1豐富有趣的生活問題,為概率統計教學的文化性增加了多元性元素。

      概率統計的生活背景可謂豐富多彩,這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情景基礎。

      在概率定義理解教學中,賭博游戲的下注問題、贖金分配問題、比賽優先權問題、無法投遞信件比例問題、商場結賬快慢問題等。

      古典概型教學中,拋硬幣問題、生日問題、天氣預報問題、男女出生比例問題等。

      幾何概型教學中,有轉盤中獎問題、蒲風投針實驗問題、會面問題等。

      隨機變量及分布教學中,有中獎問題、銀行卡密碼問題、感冒指數問題等。

      正態分布教學中,智力分布問題、線段測量誤差問題、一天的氣溫平均值問題等。

      這些問題來自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許多問題都是歷史經典問題,因此問題本身的數學思維性加上歷史背景性,其文化的氣息更加濃厚,甚至童年故事“狼來了”問題,成語故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問題,評分術語“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問題,等等,都滲透著概率統計的思想,這無不體現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文化思想。

      2.2大量動手操作性的實驗學習活動,是概率統計教學文化性的又一體現。

      在拋硬幣實驗中,學生在拋擲中收集數據,通過操作方式學習數學的結論。

      在義務教育階段,通過收集同學的體質健康情況,年齡,身高數據進行數據學習。

      在變量的相關關系教學中,收集同學使用計算機時間,物理成績與數學成績等,學習變量的相關性。

      在隨機抽樣教學中,設計調查問卷等。

      可以看到,以上這些實驗性學習方式,是其他數學學習中較少出現的,然而正是這些帶有操作性的學習方式,豐富著學生的思維,增加著他們的心理感受,認識到所學的東西有用,能解決現實問題,學習熱情高漲,從情感上豐富著他們對數學的感受。超級秘書網

      3.概率統計教學文化性的內部表現

      3.1科學思維的深刻提升。

      概率統計的核心是認識隱藏在隨機現象背后的統計規律性,強調隨機現象的個別觀察的偶然性與大量觀察中的統計規律性之間的聯系。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偶然性背后總是隱藏著必然性。通過這種必然性去認識和把握隨機現象,而不確定與確定,可能與不可能的集中體現,更是辯證思想的體現,是人類思維成熟的體現。因此概率統計的學習實際上是對學生過去習慣的確定性思維的一次挑戰,是一次思維文化的碰創。例如拋一次硬幣的結果是無法確定的,學生可以理解,但是大量拋擲的結果卻是一個概率確定值,這里具有辯證統一的思想,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樣的事實,實驗是必不可少的,這又使得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及歸納的邏輯思維形式。在學生使用概率模型解決問題的同時,歸納思維、合情推理等思想方法與隨機思想方法的交融,都是數學化意識的體現,它深入到內部,不斷完善他們的思維,使其日趨成熟,這正是數學的學科特征。

      3.2人文精神的不斷升華。

      概率統計的產生就像它的理論那樣帶著大量的偶然因素,但是因為有眾多優秀數學家的鉆研,其產生與發展又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并不斷系統化、條理化。如今,概率統計已經滲透到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而對于大量來源于生活的概率統計問題,必將教會學生主動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助于培養學生將數學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高中數學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高中數學選修系列(2-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大連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大學數學文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182-212).

      [4]施業瓊.在概率統計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J].教育研究,2009.7.

      統計學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皮亞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尤其在兒童的心理學研究上頗有建樹。皮亞杰將兒童的心智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這就是著名的“運演”學說。在此學說中,皮亞杰認為兒童對于事物的認識過程、思維發展都必須要經過此階段。針對兒童思維發展模式而提出的新觀點即是對兒童認識趨勢的更深一步剖析,在此研究出更加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方式方法。兒童的小學語文教育,主要是用來培養訓練小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即通過語言的表述來形象生動地表達所要表述的意思、思想,這就是至關重要的溝通交流的能力。而小學生學習語言表達能力并不是僅僅通過書面理論及教育就能夠完全掌握的,只有在實際的人與人交談情景中,通過實際的語言交流溝通才能更好地得到鍛煉,從而更好地學得運用語言的能力,了解語言溝通的真諦。

      2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長期沒有與語文教育中的必要步驟很好地結合起來,沒有形成一個科學有效的學習鏈條模式,不是一系列的綜合講授,而是單一的各個學習。這樣,小學生語文學習中必要的字母的學習,生字的學習、閱讀理解的學習,以及最后語言組織的學習,學生在學習中無法正確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不利于小學生對語言能力的學習與掌握。第二,教師在開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上有所欠缺。目前大多數小學教師還是采用老舊的“照本宣科”授課方式,而授課內容也基本上全都是書本上固有的案例知識,并沒有鼓勵學生去自學創新,教學方式和內容呆板,這對于學生邏輯思路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造成很大阻礙。第三,要做好課堂教學的師生溝通。新課標與舊的教學材料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特別重視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性,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經常地朗誦或者背誦相關課本知識,并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提問。但每項提問都要有重點和目的性,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本課堂主題的理解和掌握。

      3以兒童思維發展新論為指導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實行的措施

      3.1 豐富教學形式,打好拼音教學基礎

      發展兒童思維新論,教師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調動兒童學習的自主性和熱情。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視頻、圖片或ppt課件,更加直觀地展示字母讀法的口型和音調,引導學生模仿其讀法和音調,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但當遇到比較相似相近或者易混淆的音韻時,老師要主動進行正確地引導,防止學生形成錯誤的讀法和理解習慣。其次,還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來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組織學生一起唱誦兒歌,念三字經和繞口令等韻律比較強的東西;也可以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來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簡單的成語接龍、看圖識字、搭圖拼字等方式方法。從小培養學生的多重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對其將來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也有很大的好處。

      3.2 結合兒童思維發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識字既是小學教學的基礎,又是人類語言溝通的基本條件。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做好識字教學的基礎培訓和靈活運用。首先,要根據課程的主題,確立教學目的和思想。識字教學的教學目的就是學習和掌握課程的生詞生句,會背會寫,最后還要通過造詞用句等方法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從小正確認字用句和語言陳述的行為習慣。

      其次,教學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教師也要擺脫舊的思維教學模式,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適當運用一些趣味活動來調動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把字形結構形似的放在一起,通過讀音的差異來辨別出來;也可以給出學生一個單體字,引導和啟發學生添加不同的筆畫或者偏旁而寫出不同的字。這種活動方式在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記憶能力,有效提升了他們識詞辨句的思維能力。

      3.3 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兒童的讀寫能力

      統計學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文獻綜述;研究生學位論文;繼承與創新

      文獻綜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學術問題(或研究領域)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該學術問題(或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內已有研究成果、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述而形成的論文,一般要對研究現狀進行客觀的敘述和評論,以便預測發展、研究的趨勢或尋求新的研究突破點。

      一、文獻綜述在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作用和意義

      文獻綜述作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重要環節,其作用在于介紹研究的現狀,闡明選題設計的依據、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提出選題的創新之處。這樣,既能反映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和應用性,又可以使評審專家充分了解論文研究的價值,判斷研究生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

      (一)為學位論文的選題尋求切入點和突破點

      對撰寫學位論文的研究生而言,綜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分析掌握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確定學位論文的選題。研究生通過撰寫綜述,對不同研究角度、方法,不同研究設計,特別是不同觀點進行分析、比較、批判與反思,可以深入了解各種研究的思路、優點和不足,在掌握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尋找論文選題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首先,從對現有研究缺陷的分析中尋找問題;其次,可以通過對不同甚至是矛盾觀點的比較尋找問題;再次,研究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思考或實踐經驗尋找那些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問題;最后,可以嘗試運用其他學科的理論或方法研究問題。

      (二)為課題的研究尋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論證依據

      文獻綜述是跟蹤和吸收國內外學術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科學研究前沿動向并獲得新情報信息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我們掌握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手段和研究方法。從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啟發,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論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線索,使相關的概念、理論具體化,而且可以為科學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提供豐富的、有說服力的事實和數據資料,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礎上。

      (三)避免重復研究,提高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有專家估計,我國有40%的科研項目在研究前其實在國內外已經有了相關成果。重復研究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將導致科研本身長期處于低水平的狀態。文獻綜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提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重做前人已有的研究,重犯前人已經犯過的錯誤。

      二、文獻綜述對論文研究繼承性與創新性的體現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應具有繼承性與創新性

      學術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創新是對現有研究不足的彌補或突破。任何研究課題的確立,都要充分考慮到現有的研究基礎、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的趨勢以及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的可能性。但創新不是空穴來風,創新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每一種創新都是在其獨有的遺產繼承基礎上的再創造。因此,學術研究的創新具有歷史繼承性。

      (二)文獻綜述對論文研究繼承性與創新性的具體體現

      就某項具體的研究而言,文獻綜述起碼要解決以下基本問題:一是要體現哪些人做了微觀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觀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觀研究。這三個層次的研究是齊頭并進的,還是分階段依次遞進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還是藕合關聯的。二是要體現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則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與技巧性研究。如果說,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類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沒有完成從原理到技巧的系統探索,那么還有哪些區域的研究是缺位的,這些區域是否函待研究或值得研究。三是要體現以往的研究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哪幾個階段,不同階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點,彼此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性;后期研究是如何繼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繼續研究的起點或制高點在哪里,未來的研究空間如何拓展。四是要體現以往的研究有哪些優點或取得了哪些可資借鑒的成果,整體上還存在哪些不足,我們如何彌補這些不足。

      (三)怎樣通過文獻綜述實現研究論文的繼承與創新

      文獻綜述是為了明了過去研究的狀貌,把握或占領當下研究的制高點,最終形成創新的研究成果。在撰寫綜述前一定要全面搜集資料,充分理解已有的研究觀點,并用合理的邏輯將它們準確地表述出來,并梳理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動態,理清研究現狀進展與困境,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成功的文獻綜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釋性的,是描述與解釋、欣賞與批判、繼承與發展創新的有機統一。

      研究生應當通過對當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獻進行“再研究”,全面掌握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找出某一問題的發展趨勢,并通過文獻綜述體現某研究在該研究領域的繼承及發展,進而通過對該問題的研究,實現在某領域研究基礎之上的創新,明確研究成果的創新性。

      三、結束語

      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應通過文獻綜述找到研究的起點,但要力避過度依賴別人的研究成果。如果過分地依賴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種理論與觀點,最終將難以實現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創新性成果。然而,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碩士研究生,撰寫文獻綜述之后,很難走出別人的思維框架,總是不自覺地重復別人已做過的研究,復述已有的學術觀點或思想。另外,還有不少研究生喜歡或習慣于在別人做過大量研究的領域選擇學位論文主題。在這些人看來,在已有相當研究基礎的研究領域選題,可借鑒的研究成果多,研究起來相對比較容易。如此種種,無疑都是對以往的研究過度依賴的表現,不利于學術創新和研究領域的拓展。

      參考文獻:

      [1]王琦.撰寫文獻綜述的意義、步驟與常見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1

      統計學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醫學期刊 統計學問題 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5-0067-03

      醫學統計學是一門以統計學原理和方法為基礎,探索醫學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應用科學,又可被看成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進而從中提煉和總結分析出新的信息的過程[1]。隨著醫學科研水平和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醫學科研和臨床實際工作中,人們對待科學的態度逐漸從原來的“經驗主義”轉變為“論據先行原則”,無論是在一些醫學相關學科的基礎實驗中,還是在一些臨床疾病的診治等工作中,人們遇到問題時不再“想當然”,而是首先考慮為什么,有何依據,而這些依據大多需要通過統計學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來提供。因此,醫學統計學在醫學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統計學應用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醫學科研結論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靠性,具體到醫學期刊方面,就會出現因統計學應用不恰當而導致醫學期刊不嚴謹、不科學、不可靠和不具有影響力[2]。鑒于醫學統計學在醫學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結合《腫瘤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現的統計學問題,對目前我國醫學期刊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為醫學編輯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醫學期刊整體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幫助。

      1 醫學期刊中常見統計學問題

      統計學的誤用、錯用和不用問題廣泛存在于許多醫學期刊中,統計學錯誤率處于較高水平,有文獻報道期刊論文統計學錯誤率為38%—80%,而且統計學問題的種類幾乎涉及統計學的每個方面,包括實驗設計不合理、未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分析軟件未介紹或介紹不清、統計學數據的描述方法不當、統計學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錯用、統計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統計學結果分析或描述錯誤等[3-4]。王倩等[5]對5種“中華”系列雜志刊登的文章的統計學應用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1985年統計學方法應用的錯誤率占24%,1995年占36%。沈進等[6]選取8種醫學期刊,分析發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論著文章的統計學方法應用情況,結果顯示,136篇的統計學出現明顯錯誤,錯誤率達到25%,其中以資料處理方法不當所占比例最高,達到61.76%,其次為圖表錯誤、未作統計學處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論文中,排除個案報道、教學論文、棕色行論文36篇,剩余的204篇論文中有126篇論文采用了統計學處理,占61.76%(126/204),現結合本刊統計學應用現狀針對醫學期刊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進行分類分析如下。

      1.1 統計研究設計不合理問題

      大多數非統計學專業的學者在進行統計研究設計(包括實驗設計、調查設計、臨床試驗設計)時僅僅從本專業的角度考慮,根據主觀想要得到的結果進行分組設計,而完全沒有考慮該實驗設計的可行性、組間數據是否具有可比性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實驗設計時不遵循隨機化原則、未設置對照或對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則貫徹不徹底等[7]。常見的統計研究設計不合理問題包括缺少對照或對照不合理、單因素設計取代多因素設計、樣本量選擇不具有代表性或樣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鱗狀細胞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一文,在實驗分組設計時未對各組間數據是否具有可比性進行統計學分析。

      1.2 未進行統計學處理問題

      許多醫學期刊論文雖然也進行了分組設計、設立對照等,但是文中未說明采用何種統計方法,也未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僅僅通過對實驗所得的實際數據的直觀判斷就得出結論[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療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療方法對肺尖癌的療效時并未采用任何統計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綜合治療較單純治療更能延長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結論,這不符合現代醫學科研的結論需有據而立的原則。

      1.3 統計方法的描述不具體或錯用問題

      1.3.1 統計方法的描述不具體

      一些醫學期刊論文中列出的統計方法過于簡單,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0-12]:在“材料與方法”部分中的“統計學處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統計學軟件或僅列出所用軟件而未說明所用軟件的版本;對于何種數據采用何種統計方法僅籠統描述,未具體列出文中的那些數據應該用何統計方法;對于定量數據僅列出采取t檢驗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對于兩組定量數據無論是應該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還是配對設計t檢驗,均僅描述為“兩組定量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對于兩組或多組定性數據的比較,無論是僅需用 2檢驗,還是需要采用矯正 2檢驗或 2分割檢驗,均描述為“兩組或多組定性數據的比較采用 2檢驗”;統計學符號書寫不規范,例如,根據GB/T3358-82,F檢驗、P值、 2檢驗、t檢驗等中的字母應為斜體,不符合上述規定的書寫均為錯誤情況,這在論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檢驗水準 ,檢驗水準 是事先設定的判斷小概率實踐的標準,實際意義是允許犯假陽性錯誤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進行設定。例如,本刊《 -連環蛋白和層粘連蛋白的表達與垂體腺瘤侵襲性的關系》一文在“統計學處理”僅說明數據的比較采用t檢驗,而未說明t檢驗的類型。

      1.3.2 統計方法的錯用

      一些醫學期刊論文中的統計方法的應用存在明顯的錯誤。對于所有定量數據,常見的錯誤有[13-14]:無論是否符合正態分布、是否方差齊,一律盲目應用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等參數檢驗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無論數據分為幾組,一律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分析,把其當做定量數據比較的萬能工具;無論各組數據是何關系,一律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癥相關性乏力與TGF- 1的關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之前未說明是否進行了方差齊性檢驗和正態性檢驗。對于所有定性數據,常見的錯誤有:把 2檢驗當做所有定性數據的萬能統計工具,忽略了其應用的前提條件是, 2檢驗適用于正態分布的定性數據,且樣本量最好>40,列聯表數據進行 2檢驗時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論頻數

      1.4 統計結果的描述及分析錯誤問題

      許多醫學期刊論文中均可見到統計結果的描述或分析錯誤,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5-17]:1)對于定量數據應當根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數±標準差”或“均數±標準誤”表示,而不符合者則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來進行表示,不按上述規定進行描述者均屬于錯誤描述;2)對于定性數據,常見的錯誤是構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計算率或構成比等相對數的樣本量過小;3)解釋有統計學意義時僅根據P值的大小得出相應結論,例如對于A、B組2組的療效(假定A組療效優于B組),其“P

      1.5 統計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統計值缺失問題

      許多醫學期刊對統計結果進行描述時,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統計值和P值,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18-19]:統計結果僅用“P0.05”得出結論,缺少相應的統計值;統計結果包括統計值,但是P值僅寫出“0.05”,未列出具體的P值;僅列出具體的P值,而統計值缺失,上述幾種情況均不利于文獻閱讀者進行數據驗證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食管癌臨床觀察》一文中,所有統計結果均僅列出了“P0.05”,未列出具體的統計值和P值。

      2 針對醫學期刊中常見統計學錯誤的解決對策

      目前,醫學期刊論文的統計學問題已經成為衡量論文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統計學的錯誤可能會導致論文學術水平和學術質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近年來,隨著廣大醫學科研工作者和醫學期刊編輯及審稿專家對醫學統計學應用的重視,醫學期刊論文中的統計學問題已經明顯減少,但仍然處于較高的水平,這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20-22]:論文作者、編輯及審稿專家思想上不夠重視論文統計學應用;期刊編輯的統計學應用知識匱乏;選擇審稿專家只注重其專業領域內的影響力,而未關注其統計學應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醫學期刊的統計學應用水平,從而更進一步提高期刊總體質量,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作為醫學期刊編輯,必須不斷進行統計學相關知識的學習,例如參加相關培訓班、旁聽醫學院校的統計學課程及請教統計方面的專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統計學應用水平,并從思想上重視統計學應用的審查,在給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見中就強調統計學應用的重要性,規定一旦統計學有問題,論文可隨時退稿;聘請醫學統計學專家進入期刊編委會,負責所有論文的統計學審稿;應通過各種途徑,向廣大科研工作者宣講統計學在醫學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養成良好的正確應用統計學的習慣;在科研課題設計過程中要求有統計學相關專家的參與;科技期刊中增加統計學應用欄目,刊登與本刊論文關系密切的統計學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見的統計學錯誤,與作者或讀者交流,提高其統計學應用能力。

      注 釋

      [1]孫振球.醫學統計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劉惠剛.醫學統計學是評價醫學科技論文質量優劣的重要依據[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醫學統計學基礎與典型錯誤辨析[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張博恒.五種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著中統計方法的應用現狀[J].中華醫學雜志,1998,78(3):230-233

      [6]沈進,茍莉,湯潔,等.生物醫學期刊中統計學方法應用情況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曉瑜,王雅琢.《山東醫藥》論文中統計學錯誤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暉,郭明興,邱源.醫學論文中統計學方法的誤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5):116-118

      [11] 冉明會,羅萍,鄧丹.醫學期刊編輯應注意的幾個統計學處理問題[J].編輯學報,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張印朋,閆蘇平.醫學期刊作者來稿統計學應用與表述常見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曉瑜,王雅琢,封艷輝,等.醫學期刊投稿常見統計學問題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維.醫學期刊編輯應重視統計學中的幾個問題[J].編輯學報,2009,21(1):33-34

      [17]張功員,田慶豐.醫學科研論文中統計結果表達和解釋錯誤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37(3):338-340

      [19]葉亮,李偉東,范欣生.醫學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應用問題辨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247-248

      [21]吳紅艷,尹平.醫學期刊編輯應在數據的統計把關中有所作為[J].編輯學報,2008,20(5):400-4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粉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国产成人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久久爱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蜜臀91精品高清国产福利| av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码与欧洲码区别入口| 99在线精品视频观看免费| 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66|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高清WWW色好看美女|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视频| 边添小泬边狠狠躁视频| 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的国产A一片| 日韩美av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个| 97欧美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香港特级三A毛片免费观看|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播放| 漂亮人妻中文字幕丝袜| 影音先锋大黄瓜视频|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av电影不卡|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精品|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老妇| 久久精品国产高潮国产夫妻|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免费入口| 国产在线无码不卡播放| 日韩av综合免费在线| 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产在线观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