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學研究方向

      古代文學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研究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文學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這兩方面的研究對象可以概括為傳播的文學與文學的傳播。從傳播學的外延上說,文學傳播學則是依照以傳播內容劃分出的特定傳播種類,它是立足傳播學立場,運用傳播學理論和方法體系對文學傳播這一傳播內容種類進行考察、描述、說明、歸納和揭示等研究的學科,是傳播學學科的分支領域。作為新的學術領域,文學傳播學的開創應該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學術工程,因為文學本身包含著非常復雜的內容和多層面的構成:僅就文學自身而言,從國別上看,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從時間上分有古代文學和現代、當代文學;從表達方式上說有口頭文學和文本文學;就文學題材說,則有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面對這樣復雜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文學傳播學的創建工作應該先從哪一方面和角度入手,要有一個科學的選擇。正是基于這一思想和認識,曹萌選擇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作為其文學傳播學建設的奠基和突破點。

      在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范圍內,中國古代文學都堪稱典型和范例,因此,在文學傳播學尚為空白領域的學術背景上,進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實具重大意義:既在國內外傳播學界開拓出文學傳播學這一獨特學術領域,又為建設文學傳播學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可以通過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具體研究成果,檢驗和完善一般傳播學理論與方法,為探討人類傳播的方式、類型及規律提供更多的途徑,從而豐富傳播學理論方法體系,拓寬傳播學領域。此外,從傳播學立場出發,運用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現象、思想和發展過程,揭示古代文學傳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極大作用,以及立足傳播學立場重估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價值,還能刷新當代人的“古代文學”觀念,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創新提供參考和借鑒,進而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提供新途徑和新范式。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是從傳播學立場出發,以傳播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為指導,結合文學史、文獻學、社會學、美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主體、傳播目的、傳播方式、傳播思想、傳播類型,以及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重要因素進行描述和說明。二是開拓與創新。文學傳播是經過學術嫁接產生的新學科。對于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而言,帶有突出的開拓與創新性。如上所說,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是以傳播學的立場和視角對文學進行描述和說明,其主要研究對象是文學作為被傳播的信息的傳播過程和非文學的信息以文學作為傳播方式而被傳播。這樣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對象使它超越了既往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因此,就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而言它又是開拓與創新。

      在上述理論思考和學術戰略鼓勵下,曹萌首先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入手,展開文學傳播學學科的創建,因此,匯編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資料就成為這一學科開拓工作的先導性著作。在曹萌的主導下,他的研究生們利用傳播學的知識方法和理論系統,將中國古代文學傳播過程和現象,劃分為傳播行為、傳播方式、傳播目的、傳播組織與制度、傳播類型、傳播思想、傳播媒介、輔助文學傳播的重要因素等類項,然后以這些類項為基本標準,在各類古代文獻資料中進行甄別、發掘、鉤稽,而后按時間排序加以編纂,就有了以中國古代社會歷史朝代為斷代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文學傳播資料匯編,再對所匯編的資料加以特定的評點,便形成了一套四卷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資料匯編與評點》,該書于200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繼之,曹萌出版了他的文學傳播學領域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傳播研究》。該著作選取中國古代幾部代表性小說名著進行傳播學角度的描述和分析,依據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這些已經在古代文學研究中受過反復學術煎炒的作品,實施傳播與影響的研究,從而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作品的傳播方式、傳播特征和擴散范圍,以及傳播類型給予提煉和概括,成就了一部文學傳播學領域的開山之作。

      古代文學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比較文學是一門研究跨越國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學思潮、流派、運動、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學發展有關的各種現象的學科。縱觀世界比較文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累進式發展的三大階段,即影響研究的歐洲階段(法國)、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階段(美國)和跨文化研究的亞洲階段(中國)。 

       

      在當今世界學術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學科之一。自它在中華大地上復興以來,發展迅猛,至今仍然方興未艾。 

      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概念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較文學》藝術中對比較文學進行了定義:“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國際間的精神關系,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司各特與維涅之間的事實聯系,研究各國文學的作品之間、靈感來源之間與作家生平之間的事實聯系。比較文學主要不考慮作品的獨創價值,而特別關懷每個國家、每位作家對其所取材料的演變。” 

      美國學派代表人物雷馬克對比較文學進行定義:“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我國學者季羨林先生對比較文學曾下定義:“顧名思義,比較文學就是把不同國家的文學拿出來比較,這可以說是狹義的比較文學。廣義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同其他學科來比較,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錢鐘書先生的說法是:“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則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更具體的說,就是把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文學現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它們在文藝理論、文學思潮,具體作家、作品之間的互相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比較文學定義為:比較文學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為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了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 

      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 

      比較文學作為一種專門的學科,是沒有什么疑問的,但是,中西比較文學是否也能成為一種專門的學科,猶如“紅學”之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魯迅學”之于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我們認為,把中西比較文學從比較文學中獨立出來,進行專門的、深入的研究,有著特殊而重大的意義。固然,對于中外文化交流,取異域文學之長,補我國文學之短,中國文學與朝鮮、日本、越南文學的比較,以中國文學為主體的東亞文學與以印度文學為主體的南亞文學的比較,乃至中國文學與中東文學、拉美文學、非洲文學的比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開發的研究領域。但是,對于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來說,從來沒有任何一種文學像西方文學那樣,對我們民族的文學沖擊那么大,發生過那么無孔不入的影響。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文學傳統仍在受歐美文學傳統的沖擊。我們現在的文學教科書,甚至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在內的教科書,都在使用著歐美文學的概念。我國當代的作家,仍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直接或者間接的接受著西方文學的影響,我國一般大學的外國文學課實際講授的是歐美文學課。因此,作為專門學科的中西比較文學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較文學,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大的研究領域。一是現代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二是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前者應側重于法國學派正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即影響研究,后者應側重于美國學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國新文學的歷史不長,而古代又有著悠久的文學傳統和豐富的文學遺產,這個傳統總在有形無形地對中國新文學發生影響。因此,隨著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應該把研究的重點從現代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移道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上來。 

      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歷史與發展 

      曹順慶在《比較文學史》中談到“整個比較文學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和實施,就是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一個個‘人為圈子’的不斷被沖破,一堵堵圍墻的不斷被跨越,從而構成整個比較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走向。”[1]縱觀全世界比較文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較為清晰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展的學術之鏈。這條學術之鏈歷經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階段,呈累進式的發展態勢。 

      第一階段,在比較文學歷史上,法國學派是最早出現的一個學派,從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20年代已具雛形。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巴爾登斯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亞等人。法國學派所進行的影響研究可以概括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國與國之間文學的事實聯系和實際的影響關系,在有些學者那里,對這種聯系和影響的研究甚至被嚴格的限定在兩國之間,如梵第根就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法國學派學者嚴厲,比較文學一詞是一門系統而科學的學科沒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實證主義。認為要使學科建立在堅實的科學性上,只有對文學關系的事實聯系進行細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證,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主張把比較文學看成為文學史的一個分支。 

      法國學派對比較文學的貢獻是巨大的。它在比較文學形成之初就為學科發展開辟了一條科學、嚴謹的研究道路,為學科理論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礎。雖然法國學派在學科定位、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偏狹的觀點,但影響研究至今,認識比較文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個始終充滿生命活力的研究領域。 

      第二階段,1958年9月在國際比較文學協會第二次大會上,耶魯大學教授韋勒克做了題為《比較文學的危機》的發言,向法國學派的理論觀點提出了直截了當的挑戰。這個發言被認為是美國學派的宣言書,此后不僅打破了法國學派的一統天下,也確立了美國學派在世界比較文學領域中的地位。 

      美國學派對文學進行的平行研究在與法國學派爭論中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其理論重點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可小結如下:第一,擴大了研究的領域,把不同學科引入到文學研究中來;第二,把比較文學研究的目光轉向了文學的內部,更加關注作品的結構、語言、層次等方面的問題;第三,開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張針對不同作品、不同問題運用不同方法,或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在第三階段,學科自我發展的又一次機遇是東西比較文學研究的崛起。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臺港及大陸比較文學研究的迅速崛起,為開拓比較文學的領域,尤其是東西方文學的跨文明比較做出了實績。這種跨越東西方異質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將全世界比較文學引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為比較文學拓展了更加寬廣的視界,將比較文學導向了又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中國學術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構跨越東西方異質文明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新體系。臺港學者對于東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較文學研究和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探索,已邁開了比較文學新的學科理論建設的步伐。而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者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基本理論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論體系輪廓的初步勾勒,更進一步奠定了學科理論建設的堅實基礎。可以說,全世界比較文學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戰略性轉變,新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這是一個更加廣闊的視界,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新階段。 

      中國比較文學乃至世界比較文學今后邁向何方?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跨文明研究”,或者說著眼于在中西文明沖突、對話與交流的跨越東西方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將是中國比較文學乃至世界比較文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曹順慶.比較文學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 

      [2]陳惇,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古代文學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關鍵詞】社區教育 數字化手段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C-0177-02

      社區教育相對于其他教育類型和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特殊的屬性。而遠程教育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的先進性,使得它能夠適應日趨廣泛和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需求和各類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需要。

      北海電大本以學歷教育為主,但為了滿足周圍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意愿,以及其他各類社會人員不同類型的志趣愛好、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訓需要,也辦起了非學歷教育。這個非學歷教育的依托,除了本校,還有獨樹根東社區、鐵山港興港鎮這兩個數字化學習中心。因此作為北海市社區教育的中心,北海電大可謂得天獨厚,課程內容齊全(包括學歷和非學歷),教學條件充裕,尤為重要的是其所運用的以電子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為技術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手段,能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其最方便的形式獲得最好的教育。

      學歷教育由來已久,非學歷教育還是個新鮮事物,本文著重探討社區教育中的非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中為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活質量而組織的大量文化生活教育活動,又是本文重點中的重點。總的來說,這些文化生活教育活動包括“政治形勢、法律法規、公民道德、科技知識、家庭生活、衛生保健、文化藝術、休閑娛樂等”;教學形式則包括:利用雙休日或晚上時間上課、利用節假日集中培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等面授為主的方式;遠距離電化教學、網上學習和專家定期輔導等網絡為主的方式;講座報告、參觀座談、實踐操作、文體活動,等等。

      文化生活教育活動中的“文化藝術”這一項里面,“中國古代文學”以其歷史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和對人性的啟蒙、人格的熏陶,成為最必不可少的一門鑒賞課。而非學歷教育的諸多教學形式中,“網上學習”在數字化的21世紀,對于只能利用業余時間來進修的居民,最具可操作性。本文以制作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網絡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社區教育功能。

      學校有個“電大在線”學習平臺,學習者用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進去,選課以后,就可以自主使用教師掛在上面的各門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數據庫、各種學習資料和試題,可謂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而且網絡課程的分布式結構還將鏈接擴展到其他“電大在線”(如中央電大、廣西電大)上與課程相關的資源,使得學習者可以方便地訪問,從而擴展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網絡課程主要由“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實施方案”、“教學輔導”(包括教學活動資料、參考資料)、“IP課件”、“直播課堂”、“在線作業”、“在線測試”和“課程論壇”等幾大模塊組成。既提供了該課程的學習內容,又提供了溝通途徑,還對學習進行評價,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其中“課程論壇”這一模塊,學習者點擊“進入”,就可以進到里面通過發帖向教師提問,及和其他同學在線討論;教師則發帖答疑、輔導,進行實時互動的課堂教學。“課程論壇”又由“發新帖”、“精華區”、“收藏夾”、“收藏”、“新主題”、“最新回復”、“最新發帖用戶” 等模塊構成。其中“收藏夾”和“收藏”都有“活動提醒”、“最新資源”、“在線留言”和“學習筆記”等功能,還有訪問“中央電大專業教學主頁”、“中央電大點播中心”、“中央電大圖書館”的鏈接。至于“IP課件”和“直播課堂”,可以在任一時間內點播上課。

      鑒于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的不同,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網絡課程的制作,首先省去應試、考核這較為實用、功利的一塊,突出其文學欣賞、文學審美的特性,即人文精神的一面。所以“在線作業”和“在線測試”這兩個模塊可以暫時不管,只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又因為“中國古代文學”內容龐雜,時間跨度較大,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流于膚淺。所以分專題討論,把大課程分成幾個小課程制作。專題的劃分,可按體裁,如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也可按代表作家、作品,如屈原、杜甫、《紅樓夢》、“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等。

      以“‘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這一專題為例,制作“課程說明”時,只把要學習的內容作個簡單介紹就行。如:引言對“文人”的概念和研究范圍進行界定,分析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文人現狀,論述本選題的研究現狀,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章對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文人現狀之成因進行探討。主要分兩節來進行論述: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對“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不同類型進行探討。主要分四節來進行論述:傳統型的文人形象;世俗型的文人形象;出世型的文人形象;女性文人形象。第三章對文人與世風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主要分三節來論述:傳統型文人與世風;世俗型文人與世風;出世型文人與世風;女性文人與世風。第四章對“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社會意義進行探討。主要分兩節來進行論述:不同類型文人形象的文化內涵;不同類型文人形象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文學思想的揭示。同時說明一下所使用的教材。

      制作“教學大綱”時,首先要點明課程性質和教學目的。如:本課程選擇“三言”不同類型的文人中有代表性的,放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中進行探討,揭示他們迥異的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和性格特點以及由此而來的不同命運結局。通過對比不同類型的文人形象的種種不同方面,揭示其不同的社會特質和文化內涵。學習者通過對作品人物形象的欣賞和價值取向的體認,形成對人類命運的自覺關懷,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也養成批判的、辯證的思維。其次要詳細說明教學內容和要求。如:

      第二章 “三言”中的文人形象之類型探討

      第一節 傳統型的文人形象

      一、傳統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傳統型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第二節 世俗型的文人形象

      一、世俗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世俗型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第三節 出世型的文人形象

      一、出世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出世型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第四節 女性文人形象

      一、女性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女性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應盡可能介紹內容,讓學習者先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理清一下脈絡,厘定重難點。要求學習者利用以往已經獲得的文學史知識,更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并通過這個專題的學習,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拓展學術視野,引發對文學研究的興趣。再次要介紹教學媒體的使用情況(這點和“實施方案”重復,可忽略)。最后要給出學好本課程的適當建議。

      制作“實施方案”時,首先介紹課程概況。其次介紹教學媒體的配置情況。主要列表說明IP課件編制方案,分“學期”、“講次”、“標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五欄進行。IP課件一般講授重難點問題,以及需要直觀演示的內容,加深學習者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還有就是對網上資源的使用作一個說明。如:在教學平臺上開辟教學輔導欄目,定期教學重點與難點的解析文章;利用BBS討論板進行網上討論,解答學習者的問題;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就學習者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另外對直播課堂的播出時間作出安排。最后給出學好本課程的適當建議(這點和“教學大綱”重復,也可忽略)。

      制作“教學輔導”時,主要是及時把平時教學互動中師生討論的問題掛上網,供大家參考。還有就是一些重難點問題的音頻、視頻資料。另外,介紹或上掛一些跟本課程相關的其他參考資料,如專著類有:馮夢龍“三言”、繆詠禾《馮夢龍和三言》、陸樹侖《馮夢龍研究》、傅承洲《明清文人話本研究》、齊裕《明代小說史》、歐陽《話本小說史》、譚正璧《話本與古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論文類有:李桂奎《論“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園中的文士角色扮演》和《論“三言”“二拍”角色設計的士商互滲特征》、盧捷《落魄文人出路的理想探索――略論“三言”“二拍”中的秀才形象》、孫丹虹《“三言”中士人身份的確立》、洪娟《論“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形象》、賈峰《“三言二拍”中的進士人物形象研究》等。

      綜上所述,全面利用“電大在線”遠程教學平臺開展網上教學活動、輔導、答疑,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還涉及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構,由教務科長具體負責遠程教育的教務工作,現教中心主任具體負責“電大在線”的教學資源建設和網絡建設等工作,各專業責任教師具體負責制定課程實踐教學和集中實踐環節的實施方案。同時,建立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北海電大開放教育學員自主學習制度》、《北海電大開放教育學員小組學習制度》和《北海電大關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的管理措施》等,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利用網上資源進行監控;還制定《北海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工作職責及待遇》,向各專業課程輔導教師提出明確要求,以推動學生利用網上資源自主學習。另外,還應該加強學生的現代遠程教育理念(講解學習方法和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培訓(指導他們如何上網瀏覽、如何下載網上資料、如何收發電子郵件等),盡力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場所(比如學校的電子閱覽室),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必需的學習支持服務。最后,定時進行教學檢查,了解教材的到位情況、開課情況、學生上網和小組學習活動的開展情況等。

      統而言之,探索用數字化手段、現代遠程教育的理念與資源,對當地社區教育的資源、手段及運營機制進行整合,構建適合當地社區居民、園區、鄉鎮民眾終身學習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模式,建設與本土化文化相兼容的學習服務機制與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環環相扣。

      【參考文獻】

      [1]陳嬋娟,羅澍.遠程教育在社區教育中的作用[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6)

      [2]黃煥山,鄭柱泉.社區教育概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21

      [3]賴立.關注需求 引導需求 服務需求――大中城市社區居民教育需求與教育參與調研報告[J].成人教育,2006(6)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2JGA265)

      古代文學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文體學;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熱點

      文體學衍生于修辭學,是一門專門研究語言使用風格的學科。[1]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曾成立過中國修辭學會,開展文體學的相關研究,但在較長時間內將文體學局限到文學批評的領域。1999年6月,來自全國35所高等院校和出版單位的60名代表,在南京國際關系學院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文體學研討會,針對文體學的教學與研究展開討論,揭開了文體學發展的新篇章。21世紀以來,隨著理論界對文體學研究的日漸重視,我國的文體學研究成績斐然,水平明顯提高,但是由于起步晚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通過Citespace軟件對2000年以來的文體學研究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探析新時期文體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歸納文體學研究的現狀特征,對于指導文體學理論研究,推進文體學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文體學研究文獻數據處理

      Citespace軟件是由陳超美博士和大連理工大學Wiselab團隊共同開發的基于JAVA平臺的科學知識圖譜繪制工具,目前在國內外研究者中使用較多。相比傳統的研究,文獻篩選標準主觀、方法偏于定性歸納、耗費時間較長的缺點,Citespace可以通過數據讀入、檢查、更新、輸出,利用自帶的數據標準,[2]實現代表性文獻的自動篩選與歸類,生成科學知識圖譜,直觀反映出某一領域研究的發展歷程、研究熱點、研究緊密度與研究走向,實現研究的科學化與高效化。

      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為數據源,以2000-2013年間被CNKI收錄的1103篇中文文獻為分析對象,在Citespace中,設置時間跨度為14,單個時間分區為一年,即2000年―2013年,分為14個時間分區;設置閾值為30,即選取每年30篇高被引文獻;以關鍵詞為基準,繪制出了科學知識圖譜(圖1),共包含240個結點,303條連線。

      二、文體學研究的熱點主題

      在一段時間內,數量多、聯系緊密的一組論文共同探討的問題或者專題就是研究熱點。立足于研究熱點這一特征,利用科學計量學的方法,可以對施引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這樣共被引的文獻就會形成聚類,幾個聚類形成的知識群能夠映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由于文體學的相關研究較少,且研究范圍較窄,因此采用單個聚類為研究熱點的方法,相對于多個聚類群的方法,能夠實現文體學研究熱點的具體化、清晰化。利用Cite Space軟件自帶的LLR對數似然率算法,自動生成具體聚類的標識詞,權值最大的標識詞代表這一聚類的研究熱點主題,結合二次文獻分析法,總結出文體學的前四大研究熱點分別是:文體學理論研究、現代文體研究、戲曲文體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

      第一個研究熱點,也就是排名首位的聚類是Cluster10,共包含了56個節點,文獻135篇,文獻緊密度0.914。聚類的最大標識詞是文體學理論,通過文獻分析法進行總結,得出這一聚類是文體學理論的相關研究。研究文體學,應該明確的基本問題是文體學的內涵與研究任務。但是在文體學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內涵界定,這就導致了學者們對于傳統文體學、修辭學、詩學三者難以劃分;并且隨著現代語言學的出現與發展,出現了對新文體學、話語分析、語篇語言學三者的區分模糊。圍繞文體學的研究任務,劉世生在《文體學的理論、實踐與探索》中,借用Lang和Toolan的文體學研究理論,提出文體學應該是為外語教學服務、為語言學理論提供實踐平臺、為文學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法。但是胡壯麟認為文體學的研究任務是明確文體的本質,豐富文本分析方法,歸納文體特征的表現形式和交際效果,并運用到具體語篇的分析上。[3]

      排名第二位的聚類是Cluster11,共包含了47個節點,文獻63篇,文獻緊密度0.158。該聚類雖然在整個圖譜中占據較大的比重,但是文獻間的緊密度很小。結合聚類的標識詞和施引文獻,可以發現,該聚類的文獻主要是對現代文體的研究,例如:科技文體、新聞文體等。在龐大的文獻數據中,文獻的寫作用途決定了其寫作特點與格式。科技語言旨在揭示自然規律、求證實驗結果,因此要求條理清晰、思維縝密,但同時語言難度大、趣味性低。科技文體具有正式、客觀、精確、簡練、程式化、國際化等特征。[4]而新聞作為一種即時性和評論性兼顧的文體,在詞、句、篇乃至標點上都有別于普通的文本,詞語種類較豐富、長短句交替、修飾詞量大等。[5]

      排名第三位的聚類是Cluster9,共包含了30個節點,文獻42篇,文獻緊密度0.986。結合聚類的標識詞和施引文獻,得出這一聚類是對戲曲文體的專門研究,可見戲曲文體研究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郭英德先生作為戲劇文體研究方面的專家,著有《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是從文體學角度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先例,也是戲曲文體研究的典范。[6]從文體學的的專業視角出發,對明清傳奇戲曲進行歷史描述和理論探討,一方面,開創了明清戲曲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文體學的研究范圍。[7]

      排名第四位的聚類是Cluster6,共包含了17個節點,文獻26篇,文獻緊密度0.999。結合聚類的標識詞和施引文獻,得出這一聚類是關于中國古代文體學的相關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植根于中國厚重的文學傳統中,相比現代文體學具有門徑寬、挖掘深的特點,支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論發展。[8]要實現中國古代文體學的發展,應該在研究古代文學、文體的內涵及特征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文體學的先進研究方法,參照現代文體學研究范式,突破以往的研究視角,推動古代文體學向現代學科發展。[9]

      三、研究結論

      對文體學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對于了解文體學的研究現狀,把握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根據文獻共被引網絡的知識圖譜,21世紀以來,文體學的相關研究較少,同時存在研究視角較窄,研究領域過于集中,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有限的文體學研究主要集中于文體學理論、現代文體、戲曲文體、中國古代文體學,對于文體學的美學意義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較少。進一步深化對文體學基本理論的認識,通過多學科多文化間的互動,不斷豐富文體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手段,對于實現文體學的體系化發展、規范化教學、規模化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促進文化與文體的互動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兵.文體學的發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4):97.

      [2]劉則淵,陳悅,侯海燕.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

      [3]胡壯麟,劉世生.文體學研究在中國的進展[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4.

      [4]魏緒濤.科技英語文體學研究[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67.

      [5]李由.中英新聞語言文體學對比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4.

      [6]范紅娟.文體學研究的成功范例[J].戲曲研究,2004(66):349.

      [7]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58.

      古代文學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關鍵詞:樂府詩 音樂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1-0005-04

      作者簡介:張開(1978―),遼寧沈陽人,文學博士,教育部考試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測量。

      樂府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類別,其名稱的來由是漢武帝時期建立的樂府機關。漢代以后樂府成為管理音樂的重要部門,在樂府機關搜集整理入樂詩歌的過程中,留存了大量的詩作。這類由官方機構搜集整理和后人擬作的詩歌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古代詩歌類別――樂府詩。無論是官方的樂府機構整理留存的樂府詩還是文人創作的擬樂府詩歌,都與音樂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因此,樂府詩所具備的音樂文學的特點也是我們對這類詩歌進行解讀和鑒賞的一個角度。

      一、從音樂角度解讀樂府詩的重要意義

      在中小學課本中出現的《孔雀東南飛》《短歌行》《木蘭詩》《西洲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等詩歌都屬于樂府詩,宋代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就輯錄了這些作品。樂府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深挖掘。但在中小學的教學中,對這些樂府詩歌的講解等同于其他古典詩歌,教學重點集中在文本的文字內容上。把這些作品當作純粹的文學文本去解讀和分析,這種做法無可非議,但從樂府詩的角度看,只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筆者個人認為,不結合樂府詩本身所具有的音樂表演的屬性,很難準確理解作品的精髓,也很難準確鑒賞作品,更難對作品進行準確的文學史定位。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借助對音樂的研究對樂府名篇進行解讀呢?其實這是一個既困難又簡單的問題。困難之處在于,在當下復原古代音樂非常困難。由于古代曲譜的讀識障礙、樂器的消亡及演奏技法的失傳等原因,使這些在古代能夠和樂表演的詩歌無法再現,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研究和樂的樂府詩歌的障礙,畢竟在留存的各種典籍中對音樂體制、曲調術語、樂府詩流傳變化的過程及曲調的音樂特點等有較為清晰的記載。從對這些文獻的梳理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可觀的音樂表現形式,這些對我們從音樂的角度研究樂府詩有充分的借鑒意義。

      二、從音樂角度解讀樂府詩的示例

      我們不妨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常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進行音樂方面的觀照,看一看借鑒音樂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對學習樂府詩產生一定的幫助。

      (一)《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性解讀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存世的兩首作品之一,備受后人推崇。“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一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斷語也在后世廣為流傳。一些版本的中學教材(如湖北教育出版社《語文》九年級下冊)及古詩鑒賞讀本都把這首詩作為古代詩歌鑒賞的經典。對于這樣重要的作品,我們就更應該從音樂的角度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深刻理解詩歌的風貌。

      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以“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評論為切入點,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解讀。這一評語是清末王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提出的,原文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西洲》格調”一句。這一句看似一筆帶過,往往被前人忽視,但卻很能說明這首詩的獨特風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從音樂的角度解讀這首詩的原因。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南朝樂府《西洲曲》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有所提及,在人教社高中版選修教材的中國民俗文化中也選收了這首詩歌。其實也正是由于音樂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兩首詩作為有著共通音樂因素的詩歌進行分析。從音樂的形制方面進行考察成為歷來對這類詩歌進行觀照的研究方法。清人沈德潛在評點《西洲曲》時曾經側面論及:“似絕句數首 ,攢簇而成 ,樂府中又生一體。初唐張若虛、劉希夷七言古,發源于此。”[1] (P.290 )這正說明了兩首樂府詩在音樂表演形制上的特點,即結構上具有可分性,體現為其各部分所表現場景、意境的相對獨立性。這與西曲舞曲曲辭極為相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曲辭可以視為九歌絕句組成的長篇歌行。斷分為九首絕句的依據,除了韻腳的轉換之外,九個絕句單元所表現的意境(場景)可以概括為:海上生明月、明月照花汀、孤月照江人、長江送流水、樓頭遠眺、閨中望月、雁飛魚躍、江月西斜、落月滿樹。與此類似,《西洲曲》曲辭可以視作八首五言絕句的組合,其依據也主要在于每一絕句所表現場景的相對獨立性。這八個場景,我們可以借用曲辭中的成句加以概括:“折梅寄江北”“兩槳橋頭渡”“出門采紅蓮”“低頭弄蓮子”“憶郎郎不至”“望郎上青樓”“垂手明如玉”“君愁我亦愁”。而無論是《春江花月夜》的九個情境,還是《西洲曲》的八個場景,其最終的體現,都是整篇歌行的一部分,而在此基礎上,構成了整篇歌行的場景。這非常符合詩歌配樂演唱時的場景變換要求。

      這種詩歌聯句成篇場景實現的方式,不僅僅是這兩首詩歌的呈現方式。可以說,齊梁時代的詩歌都有這樣的特點,如沈約的《六憶詩》四首、沈約和梁武帝共同創作的《襄陽蹋銅蹄》曲辭及隋煬帝創作的《雜憶》也都屬于這類詩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的詩歌結構“實則來源于西曲舞曲曲辭中的場景聯章敘事體”[2]。

      雖然齊梁詩歌在詩歌史中地位并不突出,但是明顯帶有這一時期詩歌特征的《西洲曲》和《春江花月夜》在古典詩歌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如果不具體認識西曲舞曲的藝術形態及其曲辭結構的特點等音樂方面的問題,就不能解決《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詩歌結構的來源等文學問題。也正因為如此,由音樂的研究融匯這兩首不同時代、體制迥異的詩歌,才能從詩歌歷史發展的角度加以認識,并清晰梳理這類詩歌的風格特點和發展脈絡。換言之,拋卻兩首詩與音樂的密切關系,陷入孤立的文本研究的話,勢必會影響對這些詩歌的認識。

      (二)《送元二使安西》的音樂性解讀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歷來受到詩歌學習研究者的關注,曾入選多個時期的中學課本。《渭城曲》在《樂府詩集》中被選入“近代曲辭”,又名《陽關曲》《陽關三疊》,從詩歌的文本角度進行解讀和鑒賞已很常見。但從音樂角度予以關注的卻很少,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空白領域。因為這首詩是從盛唐一直傳唱到近代的不朽名篇,我們可以從歷史文獻中看到它被表演的信息。如在盛唐時 “李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開元中,皆有才學盛名。鶴年詩尤妙唱《渭城》,彭年善舞,龜年善打羯鼓。”[3] (P.891 )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如北宋文彥博《詠箏》詩有“繁絲移寶柱,數曲奏《陽關》”[4] (P.3477 ),陸游也有詩云:“夜靜孤村聞笛聲,洗頭月落欲三更。不須吹徹《陽關曲》,中有征人萬里情。”[5] (P.25494)金元時期,也有《陽關三疊》流傳的記載。如元好問的朋友辛愿有詩《送裕之往許州,酒間有請予歌“渭城煙雨”者,因及之》,可見辛愿善于唱《陽關三疊》。到了明清兩代,《陽關三疊》仍偶爾被人傳唱。如明代胡應麟曾經在云間舟中聽過趙五郎歌《陽關曲》:“樓船明月夜如霜,一曲清歌趙五郎。貪聽《陽關》第三疊,不知行色在吳閶。”[6]清代康熙年間查慎行曾在詩中寫到“馬嘶門巷客將還,殘醉扶頭改別顏。多感故人相送意,略煩秦女唱《陽關》。”[7]

      “《送元二使安西》自盛唐入樂歌唱,至中晚唐成為流行歌曲。宋詞興起,新聲并未取代舊曲,宋代《陽關曲》反而更加盛行,成為離筵的經典驪歌、文人的集體記憶、離別詩詞中的常用一項。金元時期,流行的程度不及兩宋,但依然有人傳唱。明清兩代,《陽關曲》雖偶有人唱,但其風頭已讓位于《陽關三疊》樂曲,《陽關三疊》琴曲更是常被演奏的經典曲目。總之,《送元二使安西》,由詩而歌,由歌而曲,從八世紀一直傳唱演奏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穿越千年時空而歷久彌新,堪稱名副其實的千古絕唱,是中國詩歌史、音樂史上的瑰寶。”[8]

      那么,為什么這首詩又被稱為《陽關三疊》,又是怎樣的“疊”法呢?蘇軾曾在《記陽關第四聲》中云:“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或每句三長,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余在密州,有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其聲宛轉凄斷,不類向之所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讀樂天《對酒》詩云‘相逢切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此句為第五聲。今為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9] (P.2090 )這是對“疊句”的經典描述,但具體的表演又是怎樣的呢?從表演的情況看,這種疊法是:

      渭城朝雨輕塵(第一聲),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聲)。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聲,一疊)。勸君更盡一杯酒(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第五聲,二疊),西出陽關無故人(第六聲)。西出陽關無故人(第七聲,三疊)。

      隨著時代的發展,《陽關三疊》表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其三段式演奏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楊表正《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傳琴譜大全》卷十《陽關三疊》就記載了其中一種表演的方式:

      第一段渭城朝雨一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亭柳陰陰,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長亭柳陰陰,不忍分,情最深。不忍分,情最深。

      第二段郵亭折柳二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挑擔行李的那沙頭酒,長亭柳陰陰。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長亭柳陰陰,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第三段石橋分手三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亭柳陰陰。傷情傷情,送我送我故人。送故人,送故人,送別送到長亭。長亭柳陰陰,不忍分,情切轉深。不忍分,不忍分。送別送別,終送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10] (P.886 )

      《陽關三疊》的疊法即演唱的方法是非常多的,這與歷代的表演者對這一詩歌入樂后的不斷演繹有關。王兆鵬教授曾專文對之進行詳細梳理。[11]從這些可以看出《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也可以發現這首詩為什么會有《陽關三疊》《渭城曲》等音樂性極強的名稱。同時,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么這首詩歌能夠傳唱至今,這一方面與詩歌本身內容的真摯清新有非常大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可以從傳唱表演的音樂傳承中找到充分的依據和清晰的規律。

      三、音樂性研究所關注的內容要素

      通過從文學和音樂角度對《春江花月夜》和《送元二使安西》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音樂的研究對詩歌的理解更有輔助和拓展的意義。從音樂的角度出發觀照一些與音樂相關的文學作品,可以為我們對詩歌的閱讀賞析和理解打開另一扇門,對我們重新認識和解讀詩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把音樂特征納入樂府詩的教學中,勢必會增強對樂府詩教學的積極效果,也使我們對古代詩歌能夠傳承至今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那么把音樂的因素納入到樂府詩的學習要考慮哪些因素?筆者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出發,對樂府詩的五個因素進行考量。

      (一) 音樂研究所關注的四個方面

      1.所涉音樂體制研究

      如樂府機構的沿革、機構設置、樂人表演的規定和習俗等。還有表演者的歌舞形態、表演效果,表演的樂器等。

      2.曲調、術語的了解

      樂府詩中涉及大量曲調名稱和相關音樂術語,這些曲調的含義是我們理解樂府詩的關鍵所在。

      3.各類樂府詩流傳變化過程的描述

      樂府的入樂傳播情況也是音樂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樂府詩的創作動機、流傳播布、價值實現情況。例如過去我們一談到唐人的古題樂府,就認定是文人的擬作,只是從文學的韻味上模仿前人,與時下的音樂毫無關系。其實,唐人作古題樂府至少有以下幾種情況:古題曲調一直流傳, 作古題以入樂; 古題曲調被改造, 作古題以入樂; 古題曲調已經消失, 作古題以入新興曲調; 古題曲調已經消失, 只擬古題而不入樂。把唐人的古題樂府創作統統歸為最后一種, 不僅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也把唐人作古題樂府的動機看得過于簡單了, 很可能使我們對大量樂府詩的創作效果、作品風格做出錯誤的判斷。

      4.各曲調的音樂特點及其對曲辭的決定作用

      這是音樂研究與文學研究相連接的關鍵一環。無論是選詞入樂, 還是因聲度詞, 曲調都對曲辭有很強的決定作用, 因此清楚地掌握音樂特點進而分析其對曲辭主題、題材、體裁乃至整個風格的影響, 是至關重要的工作。

      (二)有助于理解樂府詩的五個要素

      1.曲名

      曲名是樂府詩第一要素, 是總領其他要素的總綱, 是樂府詩的標志。因此, 考察曲名的含義、發生、演變等情況, 是首先應該做的工作。

      2.曲調

      曲調是樂府詩核心的要素。某一作品的曲調隸屬于哪一個樂類, 其風格特點、表演情況、流傳情況、演變情況如何,都值得用力考察。

      3.本事

      本事是包含本作品信息最多的要素。某一樂府詩在其產生的時候,往往有一個本事。這些本事或記曲名由來,或記本曲的曲調,或記該曲的傳播,或記該曲的演變,從中可以看到該曲的題材、主題、曲調、體式、人物等許多情況。所以本事也是值得特別考察的要素。

      4.體式

      體式是某一樂府詩的重要特點。由于樂府詩在體式上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往往成為某一作品的重要標志,其句式、用韻、體裁等,都在考察之列。

      5.風格

      風格是內容和形式密切融會后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其他各項要素的集合體,也是某一樂府詩的總的標志。當某一作品在失去其本事、曲調等要素后,風格便成為該作品作為樂府詩存在的最后的理由。應該說,相當數量的擬樂府詩創作,只是對以前作品風格的模仿。

      從音樂性的四個方面出發,對五個因素進行考量,再輔以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就形成了一條理解鑒賞樂府詩的有效途徑。這也是學習樂府詩過程中可以借鑒的一種方法,應得到認可和關注。

      綜上所述,音樂學的背景滲透和視角介入可以解決我們在樂府詩學習中的一些問題,也可以找到一種對入樂詩歌鑒賞和理解的科學方法。這一方法使用的意義并不僅僅限于學習這類詩歌的成效,更大的意義在于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學習觀念的啟示。那就是,在語文學習的環境中,要把學界對文學、語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學語文的教學中,應該把如古代文學中對樂府詩的音樂性研究這類新的學科研究成果直接運用于我們的語文學習甚至教材的編寫之中。“目前古代文學研究已經相當深入,取得了大量新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學人致力于把這些成果轉化成教科書上的知識。”[12]為了讓我們的語文教育與教學更為健康地發展,我們應該拓展語文教育的視野,利用好文學研究的成果與方法,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與革新,以此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讓語文這個學科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能在現實社會的發展中體現出語文應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沈德潛.古詩源[Z]. 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曾智安.西曲舞曲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曲辭結構[J].文學評論,2008,(5).

      [3]佚名.大唐傳載.唐五記小說大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陸游.戍兵有新婚之明日遂行者予聞而悲之為作絕句二

      首.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胡應麟.少室山房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查慎行.敬業堂詩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王兆鵬.千年一曲唱《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傳唱史考述[J].文學評論,2011,(2).

      [9]蘇軾.蘇軾文集卷六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萬歷十三年刊本子部第73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视在线| 中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一伊人区二区亚洲最大| 野花社区www视频日本| 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视频极速观看| 人妻伦理在线一二三区| 国产片av在线观看国语|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有码| 免费看成人毛片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亚洲中文一区二区av|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蜜桃| 年日韩激情国产自偷亚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久|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毛片 | 精品午夜福利短视频一区|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在线|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免费直播|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 午夜福利片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18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熟女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国内自拍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亚洲| 老师扒下内裤让我爽了一夜| 性人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福利播放|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麻豆|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下载| 巨胸美乳无码人妻视频漫画| 中文字幕少妇人妻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偷拍|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