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手術室護理崗位職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對象
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礎上,筆者在近期對我院東區手術室在職醫生、護士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共包括醫生護士20人,在實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前后,問卷分兩次進行,時間跨度半年。
1.2方法
對于本研究課題,筆者設計調查問卷A、B兩種:前者針對手術室醫生,后者面向手術室護士。主要問題是對醫生護士日常工作難題的解決和工作效率的影響等方面。
1.2.1問卷內容
從問卷的具體設計來看,問卷A主要涉及醫生,內容主要圍繞實施人性化管理前后醫生對手術室工作的認知情況,包括科室管理、手術室環境維護、手術間安排情況等,其中還涉及工作能力態度、教育能力、物品配備、手術呼應配合等層面。結合以上問題,問卷共談及10多個子項目,要求按等級賦分,最高100分,不滿意為0分,中間層次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賦分90或80分。問卷B則主要結合手術室護士展開,內容主要圍繞實施人性化管理前后護士對本科室工作開展的認知情況,內容包括護理難度、護理質量、生活影響、對工作環境的認知、心理壓力等層面,共分出10個子項目。與問卷A一樣,要求按等級賦分,最高100分,不滿意為0分,中間層次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賦分90或80分。
1.2.2問卷實施
問卷實施過程中,調查者將問卷交由科室負責人發放,分發前調查者做簡要說明,對調查目的、填寫要求、記名方式進行解釋,并要求對相關整改信息進行備注。問卷完成,由調查者統一回收。因為組織到位,兩次問卷回收率都做到了100%。
1.2.3問卷處理
結合兩次問卷的情況,研究者將相關數據整理,錄入計算機程序分析處理,得出兩次問卷的調查結果。結合兩個問卷的調查結果,研究者得出相應整改結論,對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醫生、護士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據此提出并實施整改措施(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
2問卷結果
2.1醫生對護理的滿意度
根據問卷A,結果顯示醫生對“手術間安排情況”滿意度最高,達到94%,對“手術物品準備”滿意度偏低,數據為68%,10多個子項目中平均滿意度為80%。實施人性化化管理后,醫生對“護士的護理質量”滿意度最高,達到98%,對“手術物品準備”滿意度還是較低,但滿意度已達到88%,15個項目的平均滿意度上升至97%。從中可以看出,實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后,醫生對護理的滿意度有了明顯提升。
2.2影響護理滿意度的因素
根據問卷B的調查,特別是護士的自我剖析,將造成護理工作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歸納為9項,主要是交通因素、壓力因素、家庭因素等原因。
3討論
針對問卷結果,筆者聯系科室主任,召開討論會,進一步分析問卷結果,并一致確認以下幾點是影響護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交通原因”是影響滿意度低的主要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家與單位之間距離太遠,上班途中會遇到不可避免的外因影響;二是下班總想盡早到家,會有提前離崗想法,三是夜班途中存在不安全的因素。這會造成護士工作中的煩燥情緒,繼而影響術前準備等工作。“壓力原因”是影響手術室護理質量的第二個原因,隨著醫學的發展,高、精、尖技術的廣泛應用,加之社會心理支持不足等種種因素存在,使手術室護士長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這體現在三個層面原因,一是一線護理人員缺少,工作量較大;二是護理工作的專業性要求護理人員應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以便適應專業發展需要;三是行業壓力過大,責任要求過重,造成心理承受壓力過大。“家庭因素”是第三位的影響因素。實質上來講,因為護士專業的特殊性,女性從業人員居多,他們既承擔著繁重的家庭事務,還擔當著工作上的沉重壓力,更有甚者,家中可能還有病人需要照顧,這都影響了他們對工作的投入,影響了工作質量。
4措施
從問卷結果可見,手術室醫生、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都有待提升。實踐也證明,提高手術室日常運行效能,進一步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凝聚力和職業認同感,護理管理水平提升尤為重要。就筆者看來,我們從以下措施入手落實實施人性化管理。
4.1完善科室各項規章制度
根據本次問卷調研結果,我們更堅定了實施人性化管理的信念。為了更好地實施人性化管理,結合醫院各項規章制度的頒布實施,手術室因地制宜,結合科室特點開展工作,首先就是對醫院各項規章進行完善,盡力在制度層面上避免手術失誤的發生。具體來講,手術室做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完善:一是術中配合,像巡回護士堅守崗位問題、各項有創操作前告知問題、手術間環境管理問題等;二是組織紀律方面進行細化,像遲到30min和遲到1h有明顯的處罰區別;遲到一次和遲到三次有明顯的區別;事假和病假有明顯的區別;工齡假和病事假有區別等。三是對工作質量進行量化管理,像有創操作每月進行個人一次性成功率統計;工作量完成情況每月進行統計;工作任務完成情況每月進行統計等。
4.2明確各項工作崗位職責
明確崗位崗位職責,對于工作有序開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講,明確崗位職責能讓手術室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責任到人,保障工作高質有效完成。比方說助理護士,其職責主要是接送手術病人,這其中也分為多個類別,所以,在明確崗位職責時就可以把他們分成A類、B類、C類,讓工作責任更有明確,更有利于實施人性化護理。又如,儀器室護士崗位,其職責從設備使用到設備維護,都是他們的特定職責。同時,監控各種消毒、使用大型設備等方面也包含在責任范圍。這些工資職責無疑會對其科室工作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4.3人性化管理科室員工
針對交通問題:統計員工居住地分布情況,醫院派班車或專車接送,確實不能安排的,通過醫院與出租車公司協調,固定部分出租車輛用于員工選擇乘坐,租車費用由各科室集中報銷。另外可以提倡科室人員互助拼車,達到多贏。針對壓力問題:在人員分配上,醫院可以增加護士人員配備,減輕工作量上的壓力;通過加強培訓的形式提升業務能力并做好護士的心理疏導工作;讓管理措施更加人性化,定期召開討論會,讓每個人把心中的不愉快釋放出來。另外,增加集體活動,每季度至少組織一次戶外活動。加強心理調節,增加工作熱情。針對家庭問題:科室負責人結合工作實際,排班時進行新老結合,已婚的和未婚的結合,優勢互補;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家庭間的溝通,增加互信理解,取得家屬對護理人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發揮工會或婦聯的作用,對部分經濟困難的家庭,給予適當資助。
4.4建立優質服務長效機制
每一項制度的長期有效落實都離不開一個長效機制的堅持建立和實施。手術室人性化管理同樣需要一個長效機制的保障。比方說,手術室護理工作管理中應該推行每月進行優質服務小結,科室進行常規質控管理,對做的好的在科室晨會上進行表揚,做的不好的給予點名批評,必要時進行經濟處罰。這樣能實實在在讓優質服務落到實處,讓病號得到優惠。為了落實這項機制,手術室醫生、護士長、全體護士應該堅持召開服務質量提升會,對近期工作進行總結,探討新的工作方法思路,尋求新的人性化管理思路。問卷結果還告訴我們,人性化管理還體現在與病患的積極溝通上。加強護患溝通,可有效改進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手術室護士應通過術前訪視,盡力給予其可能范圍內的幫助,為手術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5小結
手術室是治療及搶救工作的重要場所之一,護理工作具有任務繁重、涉及面廣、工作時間長、風險大等特點,護理中的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近年來,手術向更復雜、更細微的方向發展,一些新儀器、新器械、新手術方法不斷涌現,加之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患者對手術室護士的整體專業素質,業務技術要求越來越高[1]。如何通過有效的護理管理方法提高手術室的護理質量,優質、高效地完成手術配合及各項工作,對于確保患者的手術安全,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我科室自2015年以來對科室護理人員按照職稱、工作年限、學歷等進行層級管理,對部分不符合崗位勝任能力要求的人員進行崗位分工調整,實施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取得了一定效果。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全科43名手術室護士,均為醫院聘用制且工作1年以上的注冊護士;自愿參與研究,并參與完整個培訓過程;年齡20-50歲,平均32.5±5.5歲;工作年限:1-5年9人(20.9%),6-10年12人(27.9%),11-15年10人(23.3%),>15年12人(27.9%)。學歷:大專及以下20人(46.5%),本科及以上23人(53.5%)。職稱:主管護師及以上12人(27.9%),護師20人(46.5%)),護士11人(25.6%)。2.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我科室自2015年起以護理人員的崗位勝任能力為基礎出發點,進行崗位分工調整,包括崗位設置和崗位分級,實施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2.1崗位設置和崗位分級使用。以護士的能力為主要指標,根據護士的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將手術室的護理崗位設置分為N0-N4級。其中N0級護士為助理護士,為護士專業中專及以上學歷,手術室工作不滿1年或者≥1年但未獲得執業證書的護士,其主要是在專科護士的帶領下學習基礎手術洗手配合,協助完成儀器設備的維修保養、手術間的管理等工作。N1級為輪組護士,護士專業中專及以上學歷,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1年以上的注冊護士,完成手術室準入培訓,考核合格。N2級護士為專業護士,護理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手術室工作5年以上,獲得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完成N1級核心能力培訓,參與護士培訓、手術搶救和實習生的帶教工作。N3級護士為專科護士,護理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手術室工作經驗10年以上,完成N2級護士的核心能力培訓,負責進修、助理護士的帶教,可競聘護理小組的組長,負責專科護士的培訓、護理常規的撰寫和小組的業務管理[2]。N4級護士為專家護士,是護理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獲得副主任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日常協助護士長的管理工作,開展科研,負責授課、組織護理查房、編寫培訓教材,進行業務考核,協調大型搶救手術。2.2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內容。根據不同層級護士的崗位需求,對護士進行崗位分層培訓。采取專科小組培訓為主,全科集中學習為輔的培訓方式,護士長和教學組長共同管理,護士長負責協調、組織和評價工作。教學組長負責基礎操作、理論授課以及手術帶教。N1級護士培訓內容為手術室基本理論與專科操作,常規洗手、巡回和急診手術配合工作等。N2級護士培訓內容為常規及專科手術配合技能、手術室理論技能、各種儀器的使用和保養,論文撰寫的方法,手術室各項管理制度,培訓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N3級護士培訓內容為各種手術的配合工作、手術室專科理論及技能,論文撰寫能力和科研能力,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管理下級護士的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N4級護士注重培訓質量監控、護理管理、組織協調、科研及教學以及處理疑難問題等能力。理論知識以多媒體演示授課,操作以觀看錄像、教師示范的形式授課,手術帶教以手術臺旁示范形式授課[3]。3.觀察指標3.1手術護理質量。根據《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和手術室護理服務規范制定手術科室護理質量考核量表,內容包括術前使用抗生素、各手術入路、手術配合、消毒隔離、護理文書、安全管理、儀器設備管理、器械管理、應急處理共9個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包含若干個條目,最后均轉化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Cronbach'sa系數為0.88。3.2醫生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采用手術室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手術醫生進行調查,內容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照滿意度的計分1-10分。滿分為100分,其中≥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比較滿意,70-79分為滿意,<70分為不滿意。Cronbach'sa系數為0.85。培訓前調查87例手術,培訓后調查85例手術。4.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SPSS14.0,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培訓前后的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滿意度采用χ2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培訓前后手術室護士護理質量的比較。培訓后,手術室護士在手術配合、消毒隔離、護理文書、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護理水平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培訓前后手術室醫生滿意度的比較。培訓后,手術室醫生對護士的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521-01
手術室是為病人提供手術及搶救的重要場所,是醫院的重要部門。隨著手術學科分工的日益精細,各種疑難、高危、微創手術的開展,對手術室護士的專業素質要求日益增高,優質的手術室護理能減少不安全因素及隱患,確保手術治療和護理的安全,有效防止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
1.手術室常見不安全因素
1.1 接錯病人。因查對錯誤、病人緊張不能正確回答問題,易發生接錯病人或將病人錯放手術間。
1.2 手術部位錯誤。因醫生填術通知單時未仔細標明,術前未做手術部位標識,安置前未仔細查看病歷及x線片等檢查資料。
1.3 用藥錯誤、輸血錯誤。因不正確地執行口頭醫囑,未嚴格執行“三查七對”。
1.4 病人摔傷、碰傷和墜床。因未仔細檢查平車損壞,神志不清、昏迷著未加看護。
1.5 器械、縫針遺留在體腔或傷口。因器械、物品清點有誤,忽略檢查校對,導致異物遺留[1]
1.6 皮膚損傷或電刀灼傷。因使用電刀時未完全按照操作規程,電極板粘貼不牢或位置不正確,電極板潮濕,皮膚接觸手術臺金屬部分造成皮膚損傷。
1.7 標本處理不當。術中未妥善保管,造成遺失、錯放或錯送。
1.8 導管滑脫。因術中固定不妥、術后護送不當造成管道滑脫。
2.防范措施
2.1 完善并落實好手術室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按照手術室各項工作流程進行操作,如接送病人流程、器械清點流程、執行口頭醫囑流程、術中輸血流程等。
2.2 強化手術室護士的法律意識,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在維護患者權利的同時,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確保護理安全。
2.3 安全管理。嚴格把握手術室的各項查對制度,包括接病人時的查對、執行口頭醫囑時的查對、器械清點時的查對、皮膚完整性的查對等。
2.4 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素質,鼓勵外出學習和進修。加強護理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2],嚴格執行護理技能操作常規,加強風險意識。
2.5 合理調配護理人力資源,緩解超負荷工作狀態。護士長應該合理排班、彈性排班,關心護士生活,使其精神飽滿的投入工作中去。
手術室護理安全是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核心,只有針對手術室不安全因素健全相關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加強質量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識,重視高危環節質量管理,才能保證手術室護理安全。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嚴謹的工作態度,高度的責任心,加強培訓和帶教工作,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為患者提供安全的手術環境,杜絕差錯及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分層級管理方法
1.1 分層級制定培訓計劃 年初根據醫院總體培訓計劃制定出科室分層級培訓計劃。根據工作年限、職稱、專科培訓程度劃分護理層級。一般是助理護士是N0級,三年內的護士為N1級,三年以上的護士、護師為N2級,主管護師以上、取得國家專科護士證的護師為N3級,副主任護師以上、取得國家專科證書的護士和護士長為N4級。層級不同培訓計劃有區別,按計劃進行考試、考核,成績和月效益工資和年終評先選優掛鉤。
1.2 制定崗位說明書 根據各個崗位工作不同,科室和院里反復修訂制定出了規范的崗位說明書,并利用晨會時間組織大家學習,做到科室人員人人知曉、融會貫通,使大家都能按照崗位說明書要求去履行崗位職責。
1.3 制定崗位工作標準和考核標準 根據各個崗位工作職責制定出工作標準和考核標準,作為月質控工作的準繩,以此促進科室不斷持續質量改進。
2 護理管理體會
2.1 分層級培訓計劃的制定滿足了各個層級護士的工作需要。低年資的護士以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為主。低年資的護士臨床經驗不足,基本技能不夠熟練,必須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指導實踐,使他們盡快的熟悉業務、掌握基本技能。
N2級護士理論和技能正處在成熟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比較強、積極向上的勁頭也比較鋒芒,因此必須給她們創造一定的機會讓她們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積累豐富的經驗。因此在培訓上科室給她們安排比較復雜的具有一定的難度的課程讓她們去講、科室先進的設備讓她們參與使用、在上級護士指導下參與科室重大復雜的手術配合,使她們在理論和技能成熟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面。N3級護士可以說是科室的棟梁,她們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尤其是科室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有很高的造詣,并且有豐富的帶教經驗。科室培訓上以自學為主,并且發揮她們的長處,調動她們的積極性指導下一級護士工作,工作重點放在帶教方面,協助護士長抓好科室安全管理,如重點工作環節的管理、感染的管理、環境管理等。N4級護士的培訓,目前科室只有護士長一人,培訓上根據院里要求結合科室工作情況,重點放在科室管理上。
2.2 崗位說明書的制定使工作任務更加明確。以往各崗位工作人員只知道工作的大概,所以很多工作做的都不到位,嚴重的影響了科室工作完成的質量。崗位說明書的制定使各個崗位、各個級別的護士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按照崗位說明書內容嚴格要求自己,全面的、保證質量的完成工作任務。如:N0級護士(助理護士),科室共3名,根據工作需要她們三人的工作內容不同、作息時間也有根本的區別。再有助理護士是走向護士崗位之前的一個“熱身”,“熱身”時間多長不確定,因此助理護士中途更換的頻次較高。崗位說明書的完善為助理護士的培訓提供了一個有力保障。新護士到崗也能按照崗位說明書去熟悉業務,為她們盡快進入角色提供了保障措施。
2.3 制定工作標準和考核標準是保證工作質量的準繩:俗話說質量是工作的金標準,沒有質量工作就不能進步,而且給工作還會造成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因此科室將考核作為重點工作來完成。科室成立了質控小組,小組成員各自按照分工完成各個層級的考核,另外規定每個護士每天都要“回頭看”自檢,即下班前回顧總結一天的工作情況,發現問題和不足及時記錄在小本子上,月末上交科室護理組長,科室篩選出重要問題在月末質控會議上進行問題分析,以達到持續質量改進。
【關鍵詞】安全文化 手術室 護理管理
手術室是對病人實施手術治療、檢查和搶救工作的重要場所。它的內容已由單純完成手術配合擴展到手術病人的圍手術期護理。為確保手術病人安全,防止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發生,我們將安全文化視為一種管理思路運用到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將我們的管理模式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為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手術床4張,護理人員10人,年齡20-45歲,學歷:本科4名,大專5名,中專1名。職稱:主管護師1名,護師4名,護士5名。
2 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強手術室護士安全培訓,樹立護理安全意識 嚴格加強“三基三嚴”培訓,每月進行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考核,以提高護理人員技術水平,對新入科護士制定嚴格的專科護士培訓計劃,使新護士很快熟悉手術室工作。同時,護士長定期組織全科人員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及醫院制定的制度與職責,并對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定期進行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培訓,把“安全第一”作為護理活動的首要目標,通過教育培訓,將安全理念滲透到每一個護士的心中,使全科人員樹立安全護理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2.2加強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 制定周密的術前和術后訪視制度,術前一天責任護士憑手術通知單到病房查閱病歷,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與患者親切交談,向患者說明來意,介紹手術室環境及手術和麻醉方式,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釋,使患者放松心情坦然面對手術。次日憑手術通知單、病歷、患者腕帶與病房護士、患者(或家屬)三方共同核對病人科室、床號、姓名、手術名稱、手術部位、體表標識。病人進入手術間再由巡回護士、麻醉醫生、手術醫生及患者四方再次核對上述內容,這樣就能徹底避免了手術部位錯誤。通過術前和術后訪視可以發現許多潛在的護理問題,發現問題后及時與醫生和病房護士溝通,使手術前的準備更加充分,也促進了手術室護士專科理論和技能的提高,同時強化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的開展,體現了人文關懷的護理理念,對減少或避免醫療糾紛也起到重要作用。
2.3建立完善的質控組織,加強風險監察 護士長和質量控制組成員加強術中巡查,掌握護士對安全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與運用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醒大家注意并糾正。設立護理缺陷自愿報告系統,使護士明白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對每一個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制定改進措施,以此作為預防不良事件的機會。護士長每周征求病房護士、手術醫生及患者的意見,并將征求到的意見反饋給相關的護士,幫助分析意見產生的原因,提出改進建議,以督促工作質量的提高。
2.4建立健全手術室工作制度和崗位職責,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的手術環境
2.4.1建立健全手術室與病房、急診科之間的交接流程 內容包括:病人用物交接,病情交接,術前準備情況交接,所有手術病人佩戴手腕帶作為識別標志,并建立完善的識別和交接記錄。
2.4.2建立嚴格的查對制度 為避免手術部位錯誤我們建立了嚴格的患者身份查對制度:從患者進入手術室到麻醉前、擺放前、手術開始前等多方面核對患者身份、手術部位,避免手術部位錯誤。對術中用藥和用血嚴格實行“三查七對”制度,為避免物品遺漏患者體內,術前、術中、術后嚴格實行物品清點制度,并詳細記錄在《手術物品清點單》上。
2.4.3制定嚴格的《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預防手術切口感染 手術人員術中應嚴格實行無菌技術操作,參觀者應固定手術間參觀,嚴格限制參觀人數,減少走動和開關手術門,禁止從污染手術間進入無菌手術間參觀。每月對手術間物表、空氣、手術人員手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無菌物品與一次性滅菌物品設專室存放,專人保管,每天值班護士檢查滅菌日期,發現有失效或包布潮濕、破損需要重新滅菌,避免了由于使用了滅菌不合格的物品而造成的感染。
3 效果及體會
3.1增強了護士的安全防范意識。
3.2提高了手術室護士主動服務意識。
3.3提高了手術室工作質量,確保護理安全。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