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

      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

      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冬小麥;秋播;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052-01

      冬小麥種植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生長過旺、冬前撥節、分蘗過盛、群體過大、穗分化進程過快、小穗發育不全、麥苗倒伏、麥苗素質差、抗寒力低等現象,嚴重影響冬小麥的正常生長和優良品質的發揮。因此,筆者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和技術積累總結冬小麥秋播關鍵技術,以實現小麥的高產穩產。

      1 選擇優質良種,規范播種技術

      冬小麥秋播首先應考慮種子的抗寒能力,避免選擇嚴重感銹、種性退化和抗逆性差的品種,堅持使用生命力旺盛、耐旱抗寒、抵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高產優質品種,提高小麥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1]。由于地區氣溫和降雨差異較大,所以在北方地區冬小麥種植區不宜選用半冬性品種,而在南方像黃淮地區不宜選用弱冬性或春性品種。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天氣變化確定播種期。播種期的控制是避免冬前旺長、減少養分大量損耗,確保小麥安全越冬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可以適時進行晚播。在播種前要對土墑進行整理,挑揀出雜物和垃圾,將土地耙平翻整,細化處理后進行澆灌和施肥。基肥的選擇應在麥田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搭配肥料,同時還應注意做好排水措施,以防止爛種漚種現象出現。合理的小麥種植規劃,也是促進小麥個體發育、優良品質充分發揮的重要措施。在栽種前應根據小麥的生長能力、生長區域、立地條件等因素合理的布局和設定單位面積播撒量。

      2 做好種子處理工作

      為了避免由于種子選擇的錯誤而導致早春死苗的現象,除了選擇適宜的品種外,還應做好撒播前種子的處理工作。精挑細選、藥劑拌種、包衣處理是保證種子出苗整齊的必要工作,不僅可以增加冬小麥的抗寒、抗旱、抗病、抗蟲的能力,推遲和減輕小麥在秋苗期的發病,還可以減少白籽下種的比例,提高小麥的品質與產量。小麥拌種主要是為了防治條銹病、白粉病、黃矮病、麥蚜、麥紅蜘蛛和地下害蟲等病蟲害,從源頭上控制小麥的發病和蟲患的威脅。拌種藥劑可以選擇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依據種子的比例加入適當的量,然后均勻拌種,讓藥物充分與種子融合,以防治小麥條銹病、白粉病,兼防黑穗病、全蝕??;選擇辛硫磷乳油時應先將其對水稀釋后再使用,根據說明比例噴灑在種子上,然后均勻攪拌并堆悶覆蓋,以防治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在拌種時,一定應注意技術技巧和拌種時間的把握。

      3 播種技術控制與肥水管理

      播種可以根據附近耕種規模進行大面積機械播種或懸耕機播種、板茬撒播、稻田套播等播種方法,以減少人工勞動,增加效率。小麥的播種量應根據基本苗的數量、千粒重、發芽率和田間出苗率等因素進行確定。北方地區一般控制在4 500萬~5 250萬根/hm2,黃淮地區一般控制在2 250萬~2 700萬根/hm2。可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和膜側溝播地膜小麥技術以及機械溝條播等技術,配套先進農業綜合集成農藝農機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為了促進小麥前期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需求,應注意適時適量的施肥。肥料使用過量會造成燒種現象,而且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化學污染,同時小麥前期施肥的過剩會造成后期肥力的不足,從而影響后期發育。除此之外,還要合理搭配施肥的種類與比例。底肥要注意搭配氮、磷、鉀的比例,結合冬小麥底肥、追肥數量比例后移、春季追氮時期后移和適量施氮等技術的采用。氮肥的施加應在底肥和追肥各施加1次,比例應保持在1∶1,追肥應掌握在起身至拔節期間,磷鉀肥可以在底肥一次性施加,通過調整土地物理結構,達到增產高產的目的。同時,為了增加麥秸稈的利用,減少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可以將秸稈還田,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澆灌措施應結合節水高效技術,以采用底墑水調整土壤貯水、減少灌溉次數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產栽培技術[2]。

      4 田間管理

      雜草的生長不僅擠占了麥苗生長的空間,還與其搶奪營養元素,使小麥生長受阻,因此應進行除草工作。除草的時間有春季除草和冬前除草2種。春季除草較為常見,雜草生長基本成型,用藥量較大;冬前除草,雜草還處于幼小期,用藥量較少,成本較低,而且雜草在此時期也是生長高峰期,所以效果較好[3-4]。除草時應注意把握土壤的濕度、藥物的劑量和稀釋比例,同時還應選擇適當的除草劑,避免影響前后茬作物的生長。除草工作應選擇沒有陰雨和刮風的天氣進行,氣溫應在10 ℃左右,最低不得低于6 ℃,以避免低溫用藥減少藥物的效能,同時還應注意藥物的稀釋和噴灑以及噴灑后器具的清洗,以減少二次污染。預防病蟲害的技術也應根據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全面綜合治理,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控制秋苗發病程度。

      5 參考文獻

      [1] 趙廣才.冬小麥秋播關鍵技術[J].作物雜志,2007(4):91-92.

      [2] 賈秀領,馬瑞昆.冬小麥節水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09(21):57.

      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選好種 精細播種 種衣劑 氮肥后移 澆好“三水” 化控防倒 一噴三防 化學除草 適時收獲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8-0074-01

      近年來,獲嘉縣夏糧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越來越大,氣候干旱、倒春寒、死麥穗、揚花期陰雨天氣,麥黃期大雨小麥急死等多種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并發,導致小麥普遍減產20~30%,個別嚴重地塊 減產50%以上,農民損失慘重。大家對防控自然災害的技術需求越來越迫切。

      為挽救夏糧生產的被動局面,幫助廣大農民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穩產高產高效,盡快實現糧食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信息化、現代化。在專家的指導下,本人與各村農技推廣員一道深入調查,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出一條簡單有效、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那就是實行良種良肥良法三配套高產種植技術。也就是說,要想抗擊自然災害,保障農民增產增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要擇好品種,二要選擇好肥料,三要一個好的管理辦法,三者互相依賴,互相提高,缺一不可。現將良種良肥良法三配套高產種植技術總結如下,希望廣大農民朋友可以參考利用。

      一、要選擇一個好品種

      農業大發展,種子要先行,優良品種是一項最經濟有效的增產措施。今年,推廣的小麥優良品種是:金麥9號和國麥6號。這兩個品種的主要優點是:高產優質,早熟抗病抗到,三要素協調,在我縣各種肥力地塊種植表現特別優秀。

      二、精細播種,提高播種質量

      1.深耕細耙,提高播種質量

      耕深達25厘米以上,要求平展似地攤,土碎似細沙,上虛下實。

      2.施足底肥,平衡施肥

      高產麥田一般畝底施有機肥3~4方,做到秸稈還田。

      氮肥(折尿素)15~20公斤左右、磷肥(折過磷酸鈣)50~60公斤,鉀肥(折氯化鉀)8~10公斤,鉀肥1.5~2公斤或40%配方肥料50公斤左右。

      3.適時晚播

      半冬性品種播期應在10月8日~20日,超過20日,每超過一天加0.25公斤種子。

      4.一般土質應足墑下種,膠板地或粘土地應先淺播,過2~5天后再澆水。

      5.精量勻播是指土壤差的地塊或大粒麥種,最大播量不應超過15公斤或12.5公斤。如怕基本苗不夠,可改變播種方法,實行寬壟寬行或重耬復播寬行種植技術。

      寬.壟寬行或重耬復播寬行種植技術,可使產量增加30%左右。寬壟為10公分左右,寬行為25公分左右。

      7.入冬前促弱控旺,采取一切措施促孽促壯。

      三、用好小麥種衣劑

      用好中國農科院研發的拌拌好小麥種衣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和死麥穗,促進小麥分蘗、促苗,效果很好,應大力推廣使用。這是一項關鍵的增產措施,用量250毫升拌拌好種衣劑可拌種15~25公斤。

      四、澆好“三水”

      越冬前澆好封凍水。封凍水能塌實土壤,粉碎坷垃,消滅越冬害蟲。既能預防冬季凍害,又能起到冬水春用的作用。封凍水要掌握適時,一般在11月底夜凍日消時澆水。一般從日平均氣溫降到3℃時開始,降至0~1℃時結束。拔節期是需水關鍵期,3月下旬小麥拔節后期天氣干旱時,要普澆拔節水。灌漿水是保障小麥高產的關鍵措施。在小麥揚花后7~10天內澆灌,且要看天,看地,不要大水漫灌。以水過地皮濕即可。以防澆后遇風遇雨,造成損失。

      五、配方施肥,氮肥后移

      播種時要求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前面已提到)。兩年深翻一次土壤。沒有條件深翻的,可配施土壤改良劑,達到深翻的效果。對于肥力較差地塊,可在3月上旬施起身肥,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對髙水肥麥田,大力推廣“氮肥后移”技術。待到小麥拔節后期(三月下旬),植株基部節間固定后,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增產20~30%。對播種偏晚、冬季凍害等原因造成的弱苗,可在2月下旬進行追肥,一般應追配方肥15~20公斤,稻田撒播小麥,要搞好小麥返青期和拔節期兩次追肥。

      六、化控防倒

      群體偏大的麥田,在小麥起身期(2月底至3月初),每畝用15%的多效唑40克,對水30~40公斤,充分溶解,均勻噴灑到麥苗葉面上,進一步增強小麥的抗到性。另外小麥返青期要對死麥穗、赤霉病再次進行防治,用每畝10毫升苯醚甲環唑或每畝20毫升神圣2號,對麥根大水量噴霧。7天一次,連噴2次,效果很好。

      七、搞好小麥“一噴三防”

      小麥抽穗揚花期,應搞好小麥“一噴三防”。主要防治蚜蟲,吸漿蟲、灰飛虱、赤霉病、白粉病,銹病、干熱風、麥虛尖、后期早衰,增加粒重等。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毫升加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克(或25%戊唑醇乳油40毫升,12.5%禾果利1500倍液)加氨基酸葉面肥50毫升或98%磷酸二氫鉀100克進行噴霧。

      八、化學除草

      1.冬季

      冬小麥3~6葉,雜草2~3葉,氣溫12攝氏度以上,11月底12月初。畝用3%世瑪25~30毫升加10%苯黃隆10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可有效防治禾本科和闊葉雜草。

      2.春季

      小麥拔節前(3月上旬)進行化學除草。防除闊葉雜草,每畝用杜邦巨星1克對水50公斤進行噴灑;對于禾本科雜草,每畝用6.9%的驃馬乳油70~80毫升,對水50公斤進行防除。

      九、預防晚霜凍害

      在寒潮來臨前,采取澆水、熏煙、噴灑防凍藥物等措施,預防凍害發生。一旦發生凍害,要及時采取追肥、澆水等補救措施,促進受凍害麥苗盡快恢復生長,將凍害損失將到最低。

      十、適時收獲

      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小麥;生產現狀;問題;對策;江蘇沭陽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070-02

      沭陽縣位于江蘇省北部,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域充足,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適宜小麥生長。全縣轄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6個街道、474個行政村(居委會),共186萬人,農業人口129萬人。耕地面積13.6萬hm2,人均耕地面積1 200 m2左右。2013年農民純收入5 680.6元,小麥平均產量5 910 kg/hm2,全縣總產量在60萬t左右,在江蘇省是小麥生產大縣。小麥是沭陽縣的主要糧食作物,近幾年,通過試驗示范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沭陽縣小麥生產的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本文分析當前生產實際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套適合該縣生產特點的發展對策,對大田小麥生產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1 沭陽縣小麥生產現狀

      2013―2014年沭陽縣小麥種植面積達10萬hm2,小麥在沭陽縣生長有著悠久的歷史,種植規模最大,生產效益較高、較穩。近幾年,沭陽縣每年生產小麥產量達60萬t左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根據每年的種植品種分析,總結出了適合該縣生產的一些小麥品種,如淮麥20、淮麥22、淮麥33、江麥816、濟麥22、連麥1號、連麥6號等。隨著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農業結構與政策的調整,沭陽縣的小麥產量還有可挖掘的潛力,農民還可獲得更多的收益。

      1.1 品種較多

      近幾年,沭陽縣小麥種植的品種較多,包括淮麥系列(如淮麥18、淮麥19、淮麥20,淮麥22、淮麥25、淮麥33)、連麥系列(如連麥1號、連麥2號、連麥6號)、徐麥系列(如徐麥24、徐麥25、徐麥27、徐麥30),以及山東的煙農19、煙農21、濟麥22、魯麥18、魯麥25及矮抗58等30余個品種,這些品種在沭陽縣種植多年,實踐證明,只有部分品種適合該縣種植,如淮麥20、淮麥33、江麥816、濟麥22等。

      1.2 種植方式

      一是稻套麥。主要分布在華沖片、西南崗、馬廠片等直播稻田和部分成熟較遲的機插秧田,面積約為2.67萬hm2。二是旋耕后撒播麥。分布在全縣各小麥種植區域,這部分種植方式面積較大,包括玉米茬、花生茬、大豆茬和水稻茬,一般年份在6.00萬hm2左右。三是機條播麥。主要分布在東南沙、土質沙土至壤土區、土壤墑情適宜、適耕性好的稻茬麥[1]。

      1.3 種管技術

      沭陽縣小麥種植技術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播種技術。小麥播種量一般在187.5~450.0 kg/hm2,個別田塊晚播525.0 kg/hm2,機條播播種量一般在187.5 kg/hm2左右,水稻收后旋耕的播種量在375 kg/hm2左右,因此沭陽縣麥田基本苗偏多、群體密度較大[2]。二是施肥技術?;室话闶?5%復合肥375~525 kg/hm2、尿素225~375 kg/hm2;不施或少施返青肥;重施拔節孕穗肥,施45%復合肥150~225 kg/hm2、尿素225~300 kg/hm2;巧施葉面肥,施氨基酸或腐殖酸750~1 500 g/hm2。三是溝系配套。溝系配套的麥田面積約為2.67萬hm2,主要分布在機條播麥田,麥田的三溝配套有利于防旱與排澇,能達到旱澇保收的效果[3-4]。四是農藥使用。麥田雜草改春季化學除草為冬前化學除草;小麥紋枯病,前年重發田塊,提倡冬前用1次藥,春季結合除草再用1次藥;白粉病、蚜蟲、麥蜘蛛、灰飛虱等病蟲的發生,與氣候有密切關系,因為每年的氣候不同,有時病蟲害發生程度不同,所以用藥的品種與時間也就不同,但最后的綜防用藥品種每年都是大同小異,即殺菌劑、殺蟲劑與葉面肥混合使用。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靠預防為主,搶在未發病前用藥保護,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防治效果最好,同時結合后期的“一噴三防”技術,即防病防蟲防早衰,進行綜合防治,防治面積要求占100%,然后根據天氣情況,揚花灌漿期如遇連續陰雨多霧霾天氣還要進行第2次用藥防治赤霉病,因此最終的綜合防治是必然的。

      1.4 產量分析

      據調查統計,小麥近5年部分麥田穗粒數結構與理論產量見表1。由表1可知,小麥產量在逐年增加,主要是因為近幾年國家優惠政策的鼓勵與農民培訓工程的實施,農戶有了種糧積極性,同時也掌握了一些新技術,新品種種植產量有所提高。產量雖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與河南、山東、徐州等其他地方產量9 t/hm2相比,沭陽縣小麥產量仍處于中低產水平。

      2 沭陽縣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品種多、亂、雜,主體品種不突出

      沭陽縣市場上銷售的小麥品種近30種,品種多、品種間差異小,且表現突出的小麥品種種植少,如淮麥33、濟麥22、江麥816等高產品種。因此,大多農民對所采用的小麥品種特征特性、適應性、抗病性、抗逆性和高產栽培技術了解較少,使農民在購種時無所適從,選用小麥品種還有盲目性或“跟風跑”現象,他們更依賴穩產性較好但產量潛力不大的品種,如淮麥18、淮麥19、煙農19等,致使高產栽培技術難以實施與配套。

      2.2 麥田種管技術不配套,產量難以提高

      如偏施氮肥,不注重磷、鉀肥的使用,導致土肥養分失衡,或仍采取傳統的施肥方法,重視返青肥施用,不能重視拔節孕穗肥,限制小麥的增產。人為加大播種量,造成群體密度大,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差,加重麥田病蟲害發生;高密度、大群體,不及時化控、鎮壓、疏苗等,稍遇大風,即發生倒伏。溝系不配套面積較大,“實心田”較多,導致麥田旱不能灌、澇不能排、漬不能降,惡化小麥生長環境,使小麥抗旱、抗寒、抗病、抗早衰等能力下降。病蟲草害防治不及時,易錯過防治最佳時間,如小麥赤霉病防治應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防治效果最好,但大多農戶防治時間會提前或推遲,若遇連陰雨天氣將大發生,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與質量。

      2.3 生產成本高,農民種麥積極性較低

      盡管在小麥生產上兌現了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小麥價格不斷上漲,但根據調查,小麥生產從播種到收獲,成本約7 500元/hm2(其中種子900元/hm2,收割等其他支出1 200元/hm2),產量按6 t/hm2計算,收入9 000元/hm2,小麥純收入也就是6 000元/hm2左右;小麥生產效益很低,導致農民種麥積極性下降,他們不想也不愿在小麥生產上投入較高較多的精力和時間,也是他們大多采取粗放種植的主要原因。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土地主要由留守婦女和老人耕種,他們中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種植上仍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對科學栽培管理技術知識了解較少。

      3 對策

      3.1 積極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并推廣

      優質高產品種是高產的重要基礎。品種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著糧食的產量和農民的增收效果,俗話說“農業豐收、良種先行”。隨著育種技術的不斷改進,小麥新品種越來越多,要分區域建立小麥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對高產、超高產、豐產性好、抗性強的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研究,加強引進對新品種在當地綜合抗性、產量、質量、效益等比較試驗,搞好種植表現記載,經過2~3年種植比較,對表現突出的小麥品種在當地進行推廣、宣傳。

      3.2 將小麥栽培管理新技術傳授于農民

      把高產創建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傳授給農民,如搶時、搶收、爭早播技術;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小麥機條播技術;冬小麥氮肥后移高產栽培技術、配方施肥、“V”型施肥技術、重施拔節孕穗肥、根外追肥技術、春草秋除技術、壯豐安、勁豐等葉面肥化控防倒增產技術;抗旱排澇灌溉技術、做到兩頭出水,三溝配套;主要病蟲草害防治技術;中后期2次“一噴三防”技術等,把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培訓、技術明白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傳授給農戶,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并應用于生產實踐中,這樣小麥的產量及質量將會進一步提高。

      3.3 積極推廣,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發展,農村年青力壯的人群大多外出務工,剩余的年老體弱人員較多,針對此狀況,發展適度規模種植,走集約化道路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適度規模種植,是化解“誰來種地”之憂的根本措施,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等農業經營為主體,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使家庭農場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力量,帶動農村更多的純農戶、弱小農戶、老年農戶增加收入。讓種田的人員得到實惠。根據近幾年政府部門出臺的相關農業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鼓勵種植大戶發展規模種植,農技人員開展農村土地承包,訂立合同,明確雙方責、權、利等相關協議,開展技術培訓承包。對技術承包的麥田,強化“統”的功能,實施統一供種、統一機條播、統一肥料供應和肥水管理、統一防病治蟲與化控等,全程實現機械化。

      4 參考文獻

      [1] 魏益民.中國優質小麥生產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4(1):95-96.

      [2] 王輝,馬志強,曹莉,等.我國冬小麥品種品質現狀與問題[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34-40.

      冬小麥種植技術與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糧食生產供應鏈;合作社;風險;應對辦法;河南商水

      中圖分類號 F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2-0287-02

      為落實糧食生產供應鏈的工作部署,進一步論證中化集團配合農業部2014年試點推進的糧食生產供應鏈模式建立,切實為中化農業板塊產品銷售開拓工作局面,對商水縣開展糧食生產供應鏈試點專題調研。總體來看,在商水縣開展糧食供應鏈試點,既非常必要,又具備可行性,同時風險可控,值得出臺細化方案并加快推進(商水縣秋冬種準備工作9月中旬即開始)。建議以調研論證的有關合作社為載體,推動以2014年冬小麥種植為起點,通過外貿信托助力的土地流轉(666.7 hm2左右)和財務公司助力的供應鏈融資,中化農業板塊開展種肥藥技一體化供應和服務,實現糧食生產供應鏈在商水縣落地。

      1 糧食供應鏈開展的背景

      1.1 政策導向

      1月14日農業部對外《2014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其中的亮點是結合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形勢,本著機制創新的出發點,選擇10個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試點縣展開糧食供應鏈試點,首次明確將與農資投入品企業和信托投資公司合作,開展糧食生產供應鏈試點,探索我國糧食生產管理的新路徑。

      1.2 能力所在

      中化集團具有融合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領域強大供應組織能力,具有形成涉農服務整體優勢的最先導條件,是促進這項工作試點成功的最佳企業載體。

      1.3 壓力所迫

      中化農業板塊面對激烈的市場化競爭局面,在農資行業產能過?,F狀和業績壓力下,急需進行經營轉型,擴大產品銷售規模。與此同時,我國糧食種植業專業化、規?;l展,也使得生產供應鏈發展到了呼之欲出的時點。據此,堅定了以點帶面、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國家“三農”建設貢獻自身價值的信念。

      2 商水縣農業概況

      商水縣屬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3°,東經114°,總面積1 314 km2,縣城與周口市連接,耕地面積8.8萬hm2,人口123萬人。

      商水縣處于暖溫帶南部,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季風性半濕潤氣候。年均日照時數2 100 h,降水785 mm,無霜期223 d,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0.2 ℃,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7.5 ℃。

      地形和水文:商水縣地處豫東平原,全縣地勢平坦無山丘,海拔在30~50 m,土壤有褐土、潮土、砂礓黑土3類,肥力中上,適種性廣,利于種植業的全面發展??h內河流較多,沙潁河、汾河、清水河在此流經。淺層地下水充足,為2.3億 m3。富水區416 km2,中等水量區626 km2,合計占總土地面積的80%。無鹽堿等影響水質的成分,適合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2015年夏天河南大旱期間,不到30 m深的機井基本能滿足灌溉需要。

      商水是河南省第三糧食大縣,糧食外調量逾50%,2013年糧食產量125萬t。以冬小麥、夏玉米為主要作物,小麥面積8.0萬hm2,單產8 250 kg/hm2;玉米面積7.3萬hm2,單產8 250~9 000 kg/hm2。2015年小麥豐收,全縣單產9 075 kg/hm2,千畝示范方單產11 475 kg/hm2(周麥26);一些地方還種有大豆、芝麻、花生、蔬菜、紅薯、藥材等作物。種植大戶領辦且運營正常的合作社700余家,家庭農場100家。全縣土地流轉逾1.33萬hm2。種植合作社除流轉外,一般對農戶種田開展托管服務,費用為3 000元/hm2,除了種、肥、藥等物化投入外,開展農機、打藥等全程服務。托管服務的面積占合作社流轉面積的比例超過50%,種糧合作社的小麥、玉米耕種收機械化率基本達到100%。因是全國產糧大縣,每年財政轉移支付8 000余萬元,其中定向用于種植業能力建設的1 500萬元,2013年開展了2萬hm2高標準良田建設[1]。

      3 商水縣農業合作社情況及其需求

      調研組結合現場調研共調研了12個合作社,均為種植大戶領辦的合作社,其流轉了一定規模的土地,并通過托管方式為社員耕地提供服務,有的提供種肥藥一體化供應。

      3.1 生產能力

      12個合作社中,主營業務為糧食的為9個,合計經營耕地面積2 507 hm2,最大的2戶為發達合作社(693.3 hm2)和天華合作社(666.7 hm2)。杜衛遠流轉了182.3 hm2耕地,為2013年度全國種糧大戶;天華合作社創辦人劉天華流轉了280 hm2耕地,為河南省種糧大戶,其領辦的合作社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領辦合作社的9位種糧大戶直接流轉的土地為1 253 hm2,另外1 247 hm2土地主要是入社農戶交由種糧大戶托管的耕地。

      除糧食合作社外,專營露地蔬菜種植的潤禾合作社經營能力較強。吳彥林領辦的合作社流轉了113.3 hm2耕地,盡管其運營不到2年,但由于其在香港、廣州、深圳有固定的進出口銷售渠道,種菜基地全部建設了大田噴灌設施(投資15萬元/hm2以上),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終端客戶提供的廣東菜薹、水東芥藍、荷蘭豆、蘆筍、豆苗、奶白菜等,產品價格高,以菜薹為例,發貨價能達到12元/kg。合作社雇工300余人,每年生產周期自當年3月初至12月末,2013年合作社營業收入680萬元,利潤34萬元,已進入良性循環發展階段。按合作社規劃,潤禾農業將利用未來幾年,發展成規模超666.7 hm2的全產業鏈供粵港澳精品蔬菜生產企業。其當前資金需求是流動資金個別時期(如支付地租后)的100萬~200萬元短期融資需求;其3~5年發展的資金需求按照發展到666.7 hm2計,需要1億多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3.2 主要種植結構

      9個種糧大戶中,冬季種植作物為小麥良種(種植面積1 900 hm2),或小麥(種植面積600 hm2)。2014年小麥市價為2.50元/kg(標準水分),杜衛遠種植小麥良種的效益為小麥市價基礎上加價約30%,可使種糧大戶獲得增值收益;調研表明,小麥良種的訂單農業模式是實現糧食生產供應鏈的前提之一。天華合作社開展了糧食銀行業務,具有存糧能力;同時為農民提供服務,提高了農民入社積極性,也有效增加了自身效益。9個種糧大戶中,夏季種植作物比較多元,主要為玉米(種植面積786.7 hm2)[2]。其次為大豆(種植面積726.7 hm2),再次為蔬菜、花生、紅薯等(種植面積約66.7 hm2)。許多種植大戶種植規模冬季較小,如劉天華夏季只在其流轉的土地上種66.7 hm2玉米和213.3 hm2大豆,其他逾333.3 hm2托管土地社員自由選擇種植作物(冬季則統一種植小麥良種666.7 hm2)。經營較好的合作社推動了玉米等秋糧作物的入庫存儲,擇機在冬春出貨,比即時市場價高。

      3.3 成本收益分析

      據對發達合作社種植成本收益調查,種植大戶種植小麥良種、小麥和玉米的成本和收益見表1、2。

      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小麥、玉米2季種植的種肥藥成本比普通種植者低30%~40%,這也是種植大戶規模經營的一項收益。和一般農戶相比,天華合作社聯系了下游糧食收購企業,開展訂單農業。2014年是給茅臺酒廠做訂單,因為要從鄭州發貨,增加成本且運輸不便,2015年改為向地處延津的西糧公司提供采用新麥26種植的優質麥,訂單價格比市場價高出0.2元/kg[3]。據此可以判斷,種植大戶開展種糧結合實現加價的訂單農業模式是實現糧食生產供應鏈的另一前提。

      4 實施方案

      4.1 當前著力實施糧食生產供應鏈試點A方案

      以2014年秋冬種為起點,助力杜衛遠理事長牽頭的商水縣發達高產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工作落地點,通過信托介入,幫助其實現土地流轉666.7 hm2;通過財務公司信貸,幫助其開展種肥藥供應鏈融資。同時推動合作社使用中化農業投入平臺(據調查,在商水地區,中種聯豐公司的AK58、中麥895小麥品種很適合,中種國際的中種8號、鄭單958很適合,中化化肥的復合肥品質和表現也很優異,當地都有經銷商),推動實施中化“金融、種子、肥料、農藥、技術”一體化的“五位一體”,實現“糧食生產供應鏈”在商水縣的試點。

      4.2 在A方案基礎上,豐富一個投資蔬菜產業的B方案

      自啟動與周口市的合作開始,以吳彥林牽頭的蔬菜合作社對投資主體,向其開展貸款;或采取資本方式,由中種公司、中化化肥聯合向其注資,推動該模式在商水縣實施,按照此前的發展規劃,快速擴張至666.7 hm2,并適時推動在周口市其他相關地區等地的復制。

      5 風險和應對辦法

      5.1 糧食生產能力是否具備和是否穩定的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是否選對適合的專業種植大戶,是“產融結合”打造的糧食生產供應鏈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對于農業以外的投資人開展糧食種植,如果沒有技術能力和經驗印證,即使其資金量充足,但因為從事糧食生產和管理的人缺乏種植技術、管控經營和上下游渠道,在產量方面可能會大幅縮水。種植大戶劉天華介紹,白象集團在新鄭縣搞了數萬畝土地流轉的訂單農業,因上述問題無法解決,導致小麥、玉米單產均低于4 500 kg/hm2,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下,第2年即入不敷出,被迫終止訂單,并以賠償3 900元/hm2的協商價取消了土地流轉。因此信貸和土地流轉信托必須依托已經在種植上見到效益、正有強烈的擴張意愿的大戶,方能提高成功率。如種植大戶杜衛遠,原本是農場職工,2009年起流轉土地、領辦合作社啟動小麥良種繁育效益突出,土地流轉和托管面積因此每年分別增加約33.3 hm2和66.7 hm2[4]。

      5.2 土地流轉價格較高的問題

      流轉價格連年上升,近3年平均每年上漲1 500元/hm2,目前已達到14 400~18 750元/hm2。土地流轉的高成本,直接壓縮了種糧大戶的獲利空間,打擊了種植積極性。目前商水縣還未進行土地確權,而預計推行這項政策時,可能遇到較大的困難。但這個好政策由于國家定了明確的調子,隨著政策部署,預計不久將在產糧大縣落地。事實上,正因為土地沒有確權,農民流出土地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導致商水縣土地流轉率僅20%左右。調研表明,此前土地租金每年上漲近1 500元/hm2的情況不會延續,之后的地租增長應較為穩定。

      6 參考文獻

      [1] 洪嵐,尚珂.我國糧食供應鏈問題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5(2):11-14.

      [2] 崔曉迪,田源,程國宏.信息化的糧食供應鏈管理[J].中國儲運,2005(5):50-51.

      相關期刊更多

      上海采風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風采童裝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實驗力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自拍短视频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激情综合网激情五月伊人| 2021av在线天堂网|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国产精品一亚洲av日韩| 色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又色的少妇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成人片|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中文| 麻豆久久久9性大片| 乱色欧美激惰|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最新国产AV最新国产在钱| 成人午夜电影福利免费|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视频三区|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大胸一区二区三区| 夜色福利站WWW国产在线视频|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淮北|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婷婷四房播播| 亚洲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理论片|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狠狠色丁香婷婷亚洲综合| 韩国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 无码| 忘忧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二区综合| 日本熟妇XXXX潮喷视频| 99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在线看高清中文字幕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