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手術室護理管理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實施護理工作時,人們對于護理工作的要求也在呈現上升的發展趨勢,另外,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開展有效的護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使治療效果的不斷提升,使患者與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所改善[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男性60例,女性64例。并根據數字表發隨機的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為14~60歲,平均年齡為(36.13±2.18)歲,有男性36例,女性26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15~59歲,平均年齡為(37.13±2.81)歲,有男性24例。女性38例。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前首先對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常規性的詢問,對患者的基本情況與心理狀態情況有所了解,并對患者的了解手術流程進行指導,并將手術治療的原理與具體流程向患者進行常規性的講解。手術前對手術室進行消毒,并將手術室的溫、濕度進行調整,將手術用品準備充分,手術過程幫助醫生固定患者,收拾完成后對患者給予清潔護理,同時,將其送入病房,在術后對患者實施常規的病房護理與檢查工作,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等情況進行監測與記錄。
1.2.2精細化護理 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隨著科學的護理管理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實施精細化護理的工作模式,加強護理服務質量的環節管理。精細化護理服務是全面落實護士的職責和義務,是用心在為患者服務,是讓生命不再孤單的全程護理,要讓基礎護理不漏掉一個細節,專科護理不斷提升,全程護理服務的價值得到延伸,要讓患者家屬放心的將患者交給我們。手術室的精細化護理就是護理人員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針對患者手術這一特定時段存在的健康問題和需要,提供患者在手術前,中,后期的各項專業及連續護理活動。①手術前的護理工作:在手術治療開展以前,護理人員在護理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將與患者相關的手術治療過程中充分的告知,使患者與家屬對于護理工作進行出現的焦慮與不安情緒有效的消除,根據與患者的有效溝通與交流,指導患者能夠正視手術過程的進行,維持平和的心態;②手術中的護理:護理人員首先在手術前對手術進行消毒與清潔工作,將手術物品準備齊全,在進行手術時,與醫師進行積極、合理的配合,在手術完成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清潔工作,隨后跟隨患者進入病房,在患者手術進行時,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實施精細化護理工作,對手術相關的操作儀器設備給予密切的檢查,與此同時,有效的對器械進行消毒處理,另外,對患者在手術時的生命體征情況給予有效的監測,積極、主動對患者給予關心與幫助,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對患者的有關護理工作給予有效的實施;③手術后的護理:護理人員在術后對患者的身體每一項指標進行有效的監測,另外,在進行手術時,必須及時的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跟蹤與巡防工作,囑咐患者在術后進行各項的護理工作,同時有效的指導,對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給予及時、有效的回答。并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影響效果情況進行有效的對比。
2 結果
2.1觀察組護理人員職業素質評分(8.95±0.67)分、術前護理評分(9.35±0.57)分、術中護理評分(9.13±0.38)分、術后護理評分(9.17±0.57)分以及總的護理質量評分(9.04±0.23)分優于對照組護理人員職業素質評分(4.43±1.12)分、術前護理評分(5.44±1.18)分、術中護理評分(5.12±0.57)分、術后護理評分(5.15±1.56)分以及總的護理質量評分(5.21±1.57)分。
2.2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結果為(94.43±3.11)分,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的結果為(78.23±4.04)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3 討論
隨著人們對醫療護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醫院為患者所提供的有效治療方法與科學護理服務,已逐漸成為醫院護理管理工作改革的關鍵內容[2]。最近幾年,精細化護理模式的不斷創新與廣泛應用,促使醫院護理質量的不斷提高,這不僅能夠促使醫院治療水平的提高,還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將醫務工作的實際水平充分的體現,使醫院每個環節的管理工作都較為完善[3]。
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方式的不同在護理人員的職業素質,術前、術中、術后護理評分以及總的護理質量評分結果的評分中差異性較大,實施精細化護理獲取的護理影響效果明顯比常規護理獲取的護理效果更顯著。
綜上所述,自從手術室開始推行精細化護理,使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使患者能夠以良好的心態對待手術,減少了醫療糾紛。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與護理滿意度存在較大的影響,可以使手術室護理質量得到改善,使患者與其家屬對護理滿意程度的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維靜,陳清梅.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207-208.
【關鍵詞】 護理干預;腹部手術;留置導管;舒適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9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728-02
留置導尿管是腹部手術患者在手術之前必須做的,但是插管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疼痛感,如何將這種疼痛感減輕,改善患者在置管期間的舒適度,這些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1]本研究通過對我院干預組中42例患者在麻醉前后留置導尿管期間進行護理干預,進一步研究護理干預在患者插管時和留置導管期間的作用。下面是本次研究的結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院共94例腹部手術患者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34例,平均年齡約四十歲,都使用氣管插管全麻。在94例患者中,有25例為闌尾切除術,17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19例肝葉切除術、14例胰腺手術、11例胃癌根治手術、8例十二指腸手術。隨機將其平均分為麻醉前導尿和麻醉后導尿組,再將兩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均為21人。臨床治療的94例患者泌尿系統的功能皆為正常,沒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尿路刺激征等病況。所有患者出去排尿時間有所差異外,其基線資料無顯著性的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一般護理 兩組患者皆進行入院宣教,對所有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和基本的健康教育。在麻醉之前留置導管的患者在早晨留置導尿管,麻醉以后留置導管的患者在其麻醉10分鐘后為其進行常規操作留置導管。導管型號:Foley14-16號導尿管,留置時間最多不超過48h。
1.2.2 護理干預方式 ①認知干預:為了消除干預組患者緊張心理,在為其進行插管前,先將整個操作過程以及放置導尿管的作用向患者細心講解,為其緩解內心的焦慮。在整個交談講解過程中,所需選派的人員必須具有專業護理知識,語言要親切。②心理干預:在患者入院時,為其安排一位責任護士全程照顧。護士與患者之間不能存在溝通障礙,每天與患者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了解患者對治療、護理方面的滿意程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患者沒有家屬陪同時,負責照顧患者的護士要將陪伴患者的時間增多,并給予關心和鼓勵。③置管過程干預:將留置導尿管的過程演示給病人看,并讓其了解在其過程中哪些配合方法行之有效。在病人置管期間與其進行互動,令其身心得到放松。這樣可以有效地使尿道黏膜的損傷降至最少。為病人進行插管要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在其進入操作室以后,適當地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放一些輕松愉快的音樂。插管前還可以為患者講述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有利于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并增加對護士的依賴和信任,從而幫助其消除顧慮。④術后干預:成功置管以后,護士要對導尿管的位置做一些適當的調整,令導尿管與尿道保持水平。接著用膠布將導尿管固定在股內側。患者手術后需要翻身,護士每隔兩個小時要主動幫助患者翻身。在術后兩小時以后,護士要與患者溝通,令其主動做一些肢體活動。置管過程中要防止導管出現彎折、扭曲或者脫落的現象發生,必須使導管保持暢通。腹部按摩:在手術以后,依據患者不同的耐受情況,為其進行一些適當的按摩,每次按摩的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鐘左右。在按摩時要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個方向交替進行,每個方向持續三分鐘即可。⑤環境干預:患者所處的室內溫度最宜控制在25℃左右,濕度要保持在六十以下;病房內要保持安靜和干凈,護士每天都要對病房進行消毒和打掃,并每天更換一次被褥;病房要保持通風;陽光要能夠直射進室內,室內的燈光要保持柔和的亮度;患者的睡眠時間要得到保證;不要留有太多的陪護。
1.3 觀察指標 將各組患者置導尿管前后的心率進行監測以及導尿時的血壓用手術監護儀器進行不間斷的檢測,與此同時還要對患者置管期間的疼痛發生率和舒適度進行同步觀察。[2]
1.4 評定標準 ①舒適度評分:患者舒適度的屏風通過VAS視擬尺來完成。依據患者的自述,1-2分為不舒適,3-4分為中度舒適,5-6分為舒適。②疼痛評分:患者的疼痛程度依據WHO疼痛分級,分為三級,即0級,完全沒有痛苦,1級,有輕度可忍受的痛苦,2級,中度痛苦,睡眠有間斷,3級難以忍受的強烈痛苦,不能夠正常入睡。[3]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均數±標準差(χ±s)來統計計量資料,采t進行檢驗,并用χ2進行計數資料檢驗。
2 結果
根據各組患者對舒適度的評定、疼痛的發生率比較、血壓、心率的變化來看,干預組患者的舒適度較對照組高、疼痛發生率較之比較低,血壓和心率沒有明顯變化。下圖以舒適度為例可看出兩組患者麻醉前后的舒適情況。
3 討論
經過臨床的觀察可以看出,在為腹部手術患者置導管的前后,進行護理干預對其緩解插管所帶來的痛苦又一定的作用,不僅可以令患者放下思想包袱,還可以提高其治療期間的舒適度,這時一種值得臨床使用和推廣的護理手段。
參考文獻
[1] 龔蘊珍,魏帆,任彩鳳.提高腹部手術后患者舒適度的研究[J].上海護理,2008,15(2):124-125.
【關鍵詞】 手術室; 護理; 對策
手術室是外科治療、搶救患者的主要場所,人員復雜、工作節奏快。因此,手術室發生各種意外情況的可能性較大[1]。隨著護理科學的深入發展,護理行為過程越來越復雜,分工也越來越明確,與各個專業關系密切,侵襲性檢查及治療手段逐漸增多,導致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危險因素增多,因此手術室護理安全成為醫院管理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本組調查總結了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常見的危險因素,報道如下。
1 手術室護理危險因素
1.1 護士原因 (1)法律及安全意識淡薄,缺乏依法施護、安全救治的理念,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證據意識,忽視證據收集和管理,且法律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2)專業知識缺乏,有些護士不重視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對患者病情變化和并發癥的預見性較差,不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從而出現不應有的操作失誤。(3)對一些新儀器、設備操作不熟練,延誤患者治療和搶救,引發護理安全問題。(4)言語不當,部分年輕護士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態度消極。談話涉嫌侵犯患者的隱私權,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時簡單、生硬、含糊等,均引發與患者及家屬之間言語糾紛。
1.2 醫院護理壓力 護士心理健康水平決定著護理質量,國內護士工作壓力源較多,如工作量、時間分配、護理專業方面及患者護理問題是護士主要壓力源。工作壓力有利有弊,適度壓力可起到激勵員工、增強工作效率的作用,而壓力過大則會造成不良身心反應,對護理造成影響,增加護理風險。
1.3 管理工作缺陷 管理者缺乏經驗,造成護理管理制度松散,責任無法落實。而監控管理機制不健全,也增加了護理風險,管理工作缺陷主要存在:(1)護理缺陷:如接錯患者,“四查八對”工作不到位,易接錯患者或將患者放錯房間。(2)器械準備不足:術前未調試儀器,術中易發生故障,如電凝器電極松動,引起脫落或污染,鉗端夾持不牢,刀剪針等器械易頓,結扎線不牢,管道堵塞等,均延誤手術。(3)不當:兩上肢外展過度或約束帶過緊,導致神經壓迫,誘發各種并發癥。術中應用止血帶、驅血帶時,忘記記錄時間,未通知主管醫生,造成患者局部血液循環及肢體神經受損。(4)沒有遵守消毒要求:個別的工作人員對醫院的規章制度視而不見,不按工作流程辦事。(5)患者護送不細心:全麻患者術后尚未清醒,醫護人員即先離開手術間,搬動患者時動作幅度大,導致各種插管及引流管脫落、患者墜床等。
2 管理對策
2.1 認真執行各項護理常規制度 認真執行各項護理常規制度,抓好及落實各項護理規章制度,防范差錯事故,健全手術室的規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如手術室的一般制度、器械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安全防范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標本管理制度、品管理制度、設備保管制度等。護士必須嚴格執行手術室規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為患者提供準確、及時、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2.2 加強護理安全教育,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 倡導護士學習護理安全與法律、法規,增強其護理安全意識。同時,為預防醫療糾紛發生時能“舉證倒置”,護理記錄應盡可能做到客觀、準確、完整。為降低手術室護士工作壓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應采取以下手段:(1)手術室護士應自我減壓;(2)改善福利待遇、工資待遇;(3)加強專業學習,提高業務能力。
2.3 遵守醫院消毒制度的規章流程 做好手術室工作的第一環節,就是對手術室的醫療器械經常進行消毒和管理,對相關的醫護人員進行無菌工作的培訓,講解消毒滅菌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2.4 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 定期舉辦護理知識講座,訂閱護理刊物,開展護理知識交流。對手術室購置的新器械要求護士全部掌握。全面提高理論水平及操作技能,增強其手術室護理質量。加強臨床護理實踐及有關法律知識學習,如《護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增強法律意識,有效降低護理風險[2]。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高低,決定著手術質量,其每一個工作環節都關系著患者生命安危,因此對每一個環節都應嚴格對待。手術室護理工作風險防范需要完善手術室各項規章制度,提高護士的專業技術素質及法律意識,使手術室護理安全科學化、制度化、標準化、提高護理質量,杜絕差錯事故及醫療糾紛的發生,降低護理風險。
參 考 文 獻
[1] 馬振芳,高玉平.手術室護理工作質控標準的改進與檢查方法.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3):118.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討手術室護理隱患與預防措施。方法:觀察我院手術室管理工作中的問題點,參考相關文獻,手術室常見護理隱患有,術前患者意外墜床、物品遺漏等,術中物品準備不齊致慌亂、核對不清致治療有誤、患者等因素造成的意外損傷、感染,術后有患者意外墜床、標本丟失等。結果:健全手術室管理流程,提升人員素質,規范用品管理,加強責任制,落實執行的各個環節。結論:加強手術室管理,不僅要做到制度完善,執行嚴格,還要加強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個人專業技能與素質,加強每項工作記錄管理,做到流程順暢,責任到人。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隱患;預防措施
手術室是醫院對病人實施手術,進行治療與檢查、診斷,同時也是搶救的重要場所,具有工作量大、病種多、患者病情重、護理工作繁重等特點,因此存在一定護理隱患,嚴重的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幾年,新技術的應用,新手術方式的開展,使手術及手術室護理意外與風險也隨之增加,我院結合護理工作實際,參考相關文獻,分析我院手術室的護理隱患,提出預防及改進措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護理隱患分析
1.1 常見護理隱患
1.1.1術前護理隱患
術前的護理隱患常表現在對于兒童、老年人及昏迷患者,易接錯或放錯手術間引起嚴重后果;在護送過程中,易發生引流管脫落;如果因未加床欄約束,煩躁不安的患者易墜床、摔傷、碰傷等,加重患者病情;指引患者行X線片、CT片檢查時易造成患者物品遺漏;進入手術室后在過床的過程中,由于手術床較狹窄,易造成患者移動時掉床的危險;全麻患者擺放手術時,因無法表達而造成牽引進某些部位受壓,引起該部位不適甚至功能障礙。
1.1.2術中護理隱患
巡回護士與器械護士在術前及關閉體腔前后如手術物品清點有誤,加之術中添加記錄不及時,交接班不規范,易導致患者體內存留手術用異物;術前如器械準備不全,或對手術可能發生的情況而預估不足,造成術中需用時臨時準備;患者隨身攜帶物品,如金屬物品易造成燒灼傷,患者如皮膚接觸到電刀涉及范圍也會造成燒灼傷;患者擺放不當易引起壓瘡;術中應用抗生素或其他藥品,如核準不準,靜脈輸血輸液核對不嚴易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手術室內參觀人員數量多,或消毒隔離、無菌措施執行不嚴易造成患者感染。
1.1.3術后護理隱患
術中患者標本保管不當發生丟失,甚至混淆,造成醫師對癥治療方案錯誤;醫用垃圾處理不當;術后患者過床時墜床、摔傷、引流管脫落等。
1.2其他隱患
手術室管理制度,如手術室安全制度、標本管理制度、護理記錄填寫及交接制度不健全;護理人員業務能力不夠,尤其是應急能力有待加強;護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責任心較弱;手術室環境問題,如隔音問題,手術室內噪聲易引起患者的恐懼感,引起不良心理反應,影響病情恢復。
2 預防措施分析
2.1健全管理制度,加強管理
建立并健全手術室管理制度,如安全制度、衛生消毒制度、標本管理制度等相關制度。組織護士學習相關制度,并加強考核,制度制定后不僅有據可依,且要做到貫徹落實,不能讓制度鎖進抽屜,成為空談。
加強護理執行環節的細化與標準化管理工作,在執行過程中加入考核與責任制,做到發生問題一追到底,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更新服務觀念,減少護理事故出現。建立與完善消毒、隔離制度,在限制區、非限制區,無菌區、有菌區等有明確標識,嚴格控制手術過程中的參觀人員數量,防止患者感染;護理人員交接時有明確的護理記錄及清點記錄,每次手術結束后,需有明確的器械使用與使用記錄,晚值班護士器械清點完畢方可交接班,出現遺漏要追究到個人。
加強核查管理,仔細查對患者病室、床號、姓名、性別等相關信息,防止出現“開錯刀”事件,核對后要有負責的護理人員簽字確認。對于老年患者、幼兒、昏迷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前要隨時與醫師、麻醉師等進行溝通,確認患者信息及治療方案,確認患者病情情況,做好手術準備。
嚴格標本管理制度,切忌將患者標本隨意丟棄,混淆術后診斷。術后器械護士要妥善保管標本,做好標記,交由醫師處理。標本放入標本袋中后核實患者基本信息,并記錄在標本袋上,統一存放,由專人送檢。送檢及收檢人員均簽字確認。
2.2 加強人員配置,提高護士素質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根據護理工作內容及特點,每年安排不同護理培訓,除常規護理手法加強訓練外,還增加新知識學習、新思想教育等,新儀器的使用與學習提升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能,新思想教育則旨在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與服務意識;培訓過程中加強考核制度,使知識后能夠有效運用到工作中,提升護理質量;為優秀的護理人員提供外出培訓、學習、考察的機會,鼓勵護士自我學習與自主參加資質進修等學習、培訓。在人員配置方面,盡量選擇學歷較高、業務素質較強,綜合評價較好的人員,以加強手術護理人員的隊伍素質。
2.3 嚴格落實執行的每個環節,防止意外發生
在護理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如小兒、急腹癥、醉酒不合作等情況的患者,當患者有煩躁不安等表現,發現有可能發生摔傷、碰傷等情況要及時加以糾正,必要時應使用約束裝置,以防出現意外。
觀察患者術中擺放是否合理,擺放患者時要注意動作輕柔,防止用力拉扯患者肢體,導致損傷,尤其是交通事故、高處墜落、老人、小兒等類型患者,防止加重患者病情。在此我院每年新護士入職時均進行此項培訓,以提高護理水平。
2.4規范術中物品,保持物品一致
術前仔細檢查患者手術應準備物品清單,防止出現遺漏,手術時出現慌亂狀態;必要時可做好手術用品記錄,及使用情況,術后仔細清點手術物品是否準確。手術時盡量不要更換器械護士,尤其是小件添加物品,要由巡回護士親自送交。掉落物品要及時揀起,零散物品要放入固定器內。
3 討論
隨著社會發展與醫療需求的不斷提高,醫療安全問題成為患者就醫的重要標準,并影響醫院聲譽,尤其是手術室的護理管理工作,更是醫院整體護理管理的重點。加強手術室管理,不僅要做到制度完善,執行嚴格,還要加強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個人專業技能與素質,加強每項工作記錄管理,做到流程順暢,責任到人,防止醫療糾紛的出現。
參考文獻
[1]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護理管理學[M].上海: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349.
[2]任雪英.手術室護理隱患與預防措施的探討[J].現代護理.2011.8(4):97-98.
目前我院東西醫療樓各有一個手術部,共24個潔凈手術間,15個手術科室,自2005年至今共完成各類手術73 379例,其中危重2 886例、特大41 559例、急診14837例,年均增長率約15%~20%,而手術室護理人員流動大,新員多,風險高,我科通過建立系統的“手術安全管理制度”,并嚴格管理,嚴格落實,確保了手術患者的安全,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多年無差錯事故發生。
2 建立完善的手術安全管理系統
在實施手術安全防護措施中,健全的規章制度及系列安全防范措施,是保證手術患者安全的關鍵。
2.1 健全的管理組織及模式:手術患者手術期的護理安全是在護理部領導及總護士長的指導下,由護士長、各專科組長、質量控制員組成管理小組。實施層級管理,負責指導重大、疑難、新業務手術配合,規范手術配合常規;對新、特、重手術采取預見性管理,主動控制新情況引發的風險;即時相關案例通報,分析警示。我院兩個手術部采取獨立運行,平行管理的模式,管理統一規范,運行順暢。
2.2 完善的手術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手術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在設施、物品、操作、流程、標準方面達到規范化;在專科知識、制度、常規方面達到系統化;在手術配合、各項工作達到程序化。具體包括: 各崗位責任制、接送患者制度、查對制度(術前物品、手術患者、手術物品清點、安置、術中用藥、取血、輸血、病理標本送檢)、交接班制度、藥品管理制度、急救物品管理制度、護理文書記錄管理制度、搶救預案與意外應對預案、預防醫院感染管理制度、預防醫療護理缺陷制度、預防醫療護理糾紛制度、無菌技術操作規范、皮膚護理常規、小兒麻醉手術護理常規等。
2.3 持續質量控制(要素、環節、終末質量)
2.3.1 包括全部環節、全部過程、全面的措施、方法及全體人員參與,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3.2 采取績效考評(每月對每人),公示考評成績,分析講評(表揚/缺陷),改進措施,通報并警示全體。
2.4 組織各種形式學習專科核心制度與常規:采取多媒體授課、護理查房、作業自學、考核,強化按制度依法工作,提高制度知曉度,落實“照章辦事” 。
2.5 落實安全例會[2] (每月):現狀分析、大家談、考核記錄、明確改進措施,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吸取他人教訓、養成照章做事習慣。
3 運行中把握規律,注重細節
手術室易發生差錯事故及護理缺陷的環節很多,應不斷總結易發生差錯事故的環節,完善制度保障,定期開展護理安全討論教育會,加強業務及法制觀念學習。
3.1 總結完善手術期易發生問題的客觀規律(3種人、8個時機、20個環節),完善防范措施,并全員熟知。
3.1.1 3種人:新人;性格特點偏激的人;有情緒的人。
3.1.2 8個時機:搶救時;交接班時;手術時間超長時;有人際矛盾時;實習輪轉同學換科時;夏休期間參加手術技術力量薄弱時;節假日時;各種因素沖擊人們的思想時。
3.1.3 20個環節:防止接錯患者;防止摔傷碰傷患者;防止因器械不足或不良造成意外;防止手術部位錯誤;防止錯用藥;防止燃燒爆炸意外;防止器械或紗布等異物遺留創口或體腔內;防止取錯血;防止輸錯血;防止燙傷燒傷患者;防止創口感染;防止病理標本遺失或弄錯;防止術中皮膚壓傷;防止儀器設備故障及損壞;防止態度語言引起糾紛;防止護理記錄不規范;防止防錯、漏、多收費;防止低體溫;防止麻醉風險;防止自身損傷等。
3.2 注重細節管理[3]:分析常見安全問題,制定解決措施。
3.2.1 手術患者的查對:規范查對的內容及方法;全員示教并做出書寫樣板。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實施三方核對(巡回護士/洗手護士、麻醉師、手術醫師)并依次核對3 次。要求病歷、手術通知單、腕帶標識等項目必須相一致,方可實施麻醉和手術。
3.2.2 手術部位查對:凡左右臟器、器官等,手前手術部位要做標記,手術通知單同手術醫囑要填寫清楚并一致,同時既要同患者核對還必須要求手術醫生查對X光片。
3.2.3 手術安置:熟練掌握手術擺放原則,要充分顯露術野,順應呼吸和循環功能,患者感覺舒適和安全、妥善固定,防止術中移位、保護受壓部位,防止并發癥。
3.2.4 物品清點[4]:防止手術器械、紗布、縫針等異物遺留體腔。責任人:由洗手護士、巡回護士和第二助手共同清點;清點內容:手術臺上全部器械及物品。清點時機:分別為手術開始前、關閉體腔前、體腔完全關閉后、皮膚完全縫合后。要求:術中添加物品及填塞紗布等應即時詳細記錄在手術清點記錄上;臺上掉下的物品,應及時收起,放固定位置等。
3.2.5 藥品的管理:統一執行口頭醫囑查對的內容及方法;嚴格毒麻藥的請領、使用、登記等環節;梳理、對照檢查、更新標示、規范各環節。
3.2.6 小兒手術的護理:要求依據病歷由醫、護、家長、孩子、共同查對;加強靜脈穿刺技術培訓;用藥精準;嚴格術中護理;密切觀察:出入量、出血量、尿量、呼吸;固定、保暖等。
3.2.7 壓瘡的預防:落實皮膚護理常規;術前評估,護理措施,術后評估方法,報告流程;制定眼部壓傷的預防措施。
3.2.8 儀器設備的安全使用[5]:備全員培訓,掌握后操作,嚴格操作規程并定期檢修與維護。
3.2.9 接送患者安全:重點人反復培訓(推車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定期檢修轉送車;嚴格與病房進行交接并記錄。
3.2.10 用血安全[6]:嚴格規章制度;搶救核對的落實;溫血方法;特情處理等。
4 討論
4.1 在手術護理工作中,健全的規章制度及系列安全防范措施,是保證手術患者安全的關鍵。手術室是提供治療、診斷及搶救的重要場所,具有技術性強、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風險高的特點[7], 因此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做到“任務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使得手術室各項護理工作在各項規章制度引導下完成。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錯事故,提高工作質量的保證,是保證手術患者安全的關鍵。
4.2 在實施手術患者安全防護措施中,不斷總結易發生差錯事故的規律并持續質量改進,是提升手術護理質量的重要手段。細節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圍繞管理戰略的實施,對細節進行辨認、分析、補充、完善、延伸、控制 超越的過程[3]。運用精細化管理理念,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8], 將細節融入到各項操作、細化操作流程確保細節管理的有效落實,為手術患者營造安全的護理文化氛圍,護士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心態更積極,工作更仔細,同時加強業務及法制觀念的培養,定期開展護理安全討論教育會。
4.3 在實施手術患者安全防護措施中,不斷加強護士的職業道德教育,是手術患者安全的保障。通過學習各種法律法規知識等,樹立患者安全第一的服務意識[9]。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以患者為中心,最大限度調動員工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護理規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以護理操作規范實施各項操作,強化了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意識、法律意識。不斷提高護士責任感,樹立“患者第一、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觀念,保障手術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朱建麗.從患者安全十大目標看醫療過程中的患者安全[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26(5):309-310.
[2]張代英,何燕潔.手術患者接送風險評估及核查[J].護理學雜志,2012,27(4):48-49.
[3]黎玉倫,譚淑芳,鄭楚蓮.細節管理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08,6(23):183-185.
[4]趙書云,申六女,郝麗軍.體腔手術使用有帶紗布的護理風險及防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5(11):101.
[5]陳燕陽,張紅雁.關于高頻電刀安全使用的若干問題[J].中國醫療設備,2008,23(1):111-113.
[6]王雅文,傅 金,毛靜馥.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危險因素與對策研究[J].護理管理,2012,32(3):62-63.
[7]支洪敏.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分析與防范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