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的心理咨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的兒童心理咨詢認為,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中,個性、認知和領悟能力還很不成熟。年齡越小,其在物質上、精神上對家長和環境的依賴就越大,心理、行為受家長和環境的影響也就越明顯。許多時候,咨詢主要是對兒童的家長、教師、看護者等的咨詢。咨詢師往往相信只有父母、成人才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兒童是不懂事、未成年的小孩,成人不應該將解決問題的負擔放在孩子身上。這樣的理念也許是好的,是出于對兒童的保護,但是卻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孩子開發自身的潛能,進而學習如何自己解決成長中面臨的種種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在兒童心理咨詢工作中,嘗試運用具有積極心理學傾向的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SFBT)代替傳統的兒童心理咨詢模式是有意義的。本文試探討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理論、技術以及將咨詢理論運用在兒童心理咨詢中,以期為家庭教育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方法與思路。
一、 基本理論
焦點解決短期咨詢是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于1980年從美國的短期家庭咨詢中發展出來的。De Shazer的工作團隊開始聚焦于來訪者想要如何改變自己,而不是來訪者進入治療所帶來的問題與抱怨。其相信多數來訪者來到咨詢室中是已準備好且有能力要做改變的 [1]。
焦點解決取向咨詢的積極風格與傳統治療的做法迥異,它并不強調問題的原因,因為過分討論起因有時只會讓個體陷于無力的狀態中,其主要是彰顯來訪者本身的能力,并針對個體的問題進行解決。Walter和Peller(1992) [2] 提出了十二個假設來說明其基本理念。
1. 正向思考
一個人的思考會影響到其后續的行動抉擇以及面對情境時的態度,若個體對自己和事情進行負面思考,便易陷入問題中而難以自拔,故焦點治療可以引導來訪者進行正向思考,并進行目標導向的談話。
2. 問題的例外
問題并非隨時都會出現,通常來訪者容易將自己的問題過度擴張,而致使其感到困擾時時刻刻在整個生活中壓迫他。焦點治療教導來訪者找出問題沒發生時的狀態,促使個體跳脫無力感,認識到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
3. 改變在不斷發生
世界是不斷在改變的,人也是如此。來訪者通常會受僵固的語言限制致使思考受到局限,如“我是個沒有用的人”,而忽略自己并非永遠都是如此。故引導來訪者發現改變的可能,能夠激發其動力。
4. 小改變導致大改變
重視來訪者所產生的小改變,不斷鼓勵他看到自身的改變能力,透過一次次微小的轉變,累積來訪者對自我的信心,引導出大改變。
5. 合作是必然的
咨詢的變化并非依照咨詢師的目標,而是根據來訪者本身的意愿進行的。當來訪者透露其想法和意見時,便是咨詢合作的開始。而焦點治療強調沒有抗拒的案主,即便來訪者是被強制來咨詢的,但他仍有想要改變的目標。
6. 個體本身即具有資源
焦點治療相信,人都是具有豐富的資源和潛能的,問題纏身的來訪者并非無能力,而是未發現自己擁有的資源,故咨詢師的責任便是幫助其看到自己的潛能。
7. 意義和經驗是交互建構的
個體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世界作解釋,并形成事件的意義,這種意義會成為個體的經驗,意義和經驗是相互形成的。
8. 經驗的描述與行動是循環的
個體對事件的描述會引導其后續的行動,例如對事件的描述為“我沒有能力,所以才找不到工作”便會影響到其后來的行動抉擇“放棄找工作”。同樣,行動也會影響到對事件的描述。
9. 意義在反應中產生
信息的意義要視反應而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受自我覺知的影響,當他人所表達的信息沒有被接收者正確解讀時便會產生誤會,故在咨詢中咨詢師應不斷修正自己的解讀方式,以便能與來訪者所表達的意義相符。
10. 個體是自己問題的專家
個體對自己的問題最為清楚了解,焦點治療在咨詢中強調個體的主體性,由個體決定他所想要改變的地方,并設定目標。
11. 整體性
個體對問題的陳述會影響其后來的行動,而任何改變都會影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故個體在咨詢中的改變也會影響到他周遭的人。
12. 訓練團體成員
在團體咨詢中,成員會彼此分享目標和想法,大家的觀點也許都不相同,故咨詢員不需幫成員做診斷、決定目標,而是要協調成員彼此可接受的目標并形成計劃。
此外,Berg和Miller(1992)提出了八點焦點解決治療的原則,后來Osborn(1996)又擴增了五點原則,包括:(1)視來訪者為心理健康的個體,去病理化;(2)利用來訪者的資源和優勢;(3)來訪者自決,他們才是本身的問題專家;(4)優先選擇限制最小但最易達成的解決方法;(5)改變是必然的;(6)重視現在和未來,不探討問題的過去成因;(7) 咨詢師與來訪者是合作同盟關系;(8)中心哲理,如果行為無法打斷就不要再執意去修改,行為若無效就不要再繼續,行為若有效就做得更多;(9)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來訪者與咨詢師一同建構,并非等待來訪者去發現;(10) 來訪者的成功經驗是其解決問題的基礎;(11)目標取向;(12)意義及真實是在互動中建構出來的;(13) 咨詢是短暫的 [1]。
二、常用技術
SFBT的一大特色即:使用提問技術和正向鼓勵,協助個體跳脫舊有的思考架構,能以嶄新、正向的態度面對本身的問題。以下將以Webb(1999) [3]所提出的會談四個階段來探討SFBT主要使用的技術和問句:
1. 設定正向目標
個體多半是帶著問題來到咨詢室的,故使用外在化的問句,例如“請你為自己的問題命名,你會如何稱呼它?”“當你戰勝問題時,那會是怎么樣的情況?”“有沒有較好的方式來描述你的問題?”何等,讓個體了解問題本身才是問題。通過問題外在化,不但可以確認個體的問題,也可增強個體對問題的解決能力 [4]。Selekman(1997) [5]認為外在化問句可使個體以正向、可解決的觀點重新描述問題,帶給個體希望感。對于目標不清楚,或難以擬定具體正向目標的個體,SFBT則通過奇跡式問句,例如“如果有一天,奇跡發生,你的問題已消失,那會是怎樣的情況?”帶著個體去描述當問題解決后,事情會有什么不同,幫助個體以建設性方式去思考自己的改變目標。
2. 挖掘潛能
意即強調當問題較少發生或沒發生時的狀況。當個體思考到這些部分,不但能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希望感,也能通過這些成功經驗提升自我價值感。咨詢師也能從這些成功經驗中收集到個體過去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5]。Walter和Peller(1992) [2]認為潛能問句包含兩個優點:可將過去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帶入此時;透過例外經驗,可幫助個體從小改變增進自己的信心及能力,從而慢慢引導出大改變。潛能問句包括:過去的例外問句“過去什么時候是問題沒發生的?你做了什么事?”現在潛能問句“今天你最喜歡的事是什么?”假設潛能問句“當問題不在時,你會是怎樣?”人們潛能問句“有哪些人可以為你提供幫助?”等。
3. 擬定計劃
個體可能面臨擬定計劃步驟、預演計劃及執行計劃等狀況,在不同狀況中咨詢師運用的問句會有所不同。在擬定計劃時,咨詢師會鼓勵個體以正向的態度來面對問題“要怎么做才能達到你所要的情況?”“你覺得做些什么會讓事情變得較好?”找出個體可以做的事,再逐步作規劃。而當個體已擬定計劃,咨詢師則要協助做預演,通過“你可以想想你要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會先從哪個部分開始?”讓個體試著以想象的方式,預先演練問題解決流程。當個體要去執行計劃時,以“你會如何去做這件事?”“在執行計劃時會有什么阻礙?”進行式問句,讓個體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1]。
4. 追蹤
追蹤主要是讓個體評估自己目前的進步程度。在SFBT中會使用評分問句,如“從1到10,1是最糟糕的狀況,10是最好的結果,你現在位于哪個位置” [3]。評分問句可幫助個體聚焦自己的改變,增強再投入的動機,也能協助個體去評估計劃是否適當 [6]。此外,也可透過振奮性的問句來增加個體的控制感和成就感,“說說你這個禮拜中感到最快樂的事?”“有哪些得更好,當時你是如何達到的?”Walter和Peller(1992) [2]提出的振奮性語句是借由興奮的語句、態度、動作等表達出咨詢師的鼓勵與支持,可在個體執行計劃或產生改變時使用。
5. 家庭作業
根據Walter和Peller(1992) [2]提出的SFBT治療流程,在正向回饋階段包括贊美個體投入以及指派家庭作業。許維素(1988) [7]提出在SFBT中,每當咨詢結束時要依個體的類型及狀況指派家庭作業,幫助個體擴大改變,林怡光(2004) [8]也認為指派家庭作業能延續咨詢效果,且家庭作業強調過程而非結果,意即重視個體因想到作業而做出的改變,而個體是否達到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家庭作業的類型包括四種 [2、7]。
(1)正向觀察:讓未形成目標的個體,去觀察生活中想要學習改變的目標;而已有目標但未產生行動者,從生活中去觀察想要學習的行為。
(2)嘗試去做正向或例外的行為:讓案主從事力所能及的正向行為,以小改變增強自信心,引發漣漪效應,帶來大改變。
(3)尋找例外事件:鼓勵個體尋找過去在問題沒發生時的例外經驗,去看自己當時做了什么,或假設自己正在做這些例外行為,從例外中幫助個體去行動。
(4)嘗試假設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個體去體會當問題不在時,或問題被解決時的狀況,這能讓個體從新的體驗中獲得創意,激發其去從事小改變。
三、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運用于兒童中
與傳統治療模式相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取向也常被認為面對兒童個體會有限制,因為此種模式重視談話性治療,所以對欠缺表達能力的兒童較難進行 [5];另外,孩子的認知有限,語言使用能力未成熟也會限制咨詢者的技術運用 [8]。但實際上焦點解決取向因強調短期、重視個體的正向力量,而常被運用到學校輔導中。許維素(2003) [9]認為焦點解決取向因重視兒童所擁有的能力,認為兒童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以及鼓勵兒童用行動來解決問題,增加了其自我控制感,這種賦能模式能夠協助兒童看到改變的光景。
1. 與兒童建立合作關系
在形成治療計劃或問題解決過程中,因兒童是自己問題的專家[5],治療師要運用同理、真誠、尊重與個體建立正向同盟關系,從而與兒童討論出治療的正向目標。與兒童建立關系時,治療師可多運用贊美技術,對兒童所表現出的任何正向力量都給予鼓勵,讓兒童了解治療師是真心想與他們合作并解決問題的,可降低兒童的防衛,贏得他們的配合;或在治療初期運用游戲治療或木偶等道具,藉由游戲解除他們對大人的防衛,增進彼此的信任,也可收集到重要訊息[11]。
2. 配合兒童的認知發展及語言限制
由于SFBT必須通過與個體不斷互動來建構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治療師在與兒童互動時更需注意他們的認知發展特點以及語言的使用能力。依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階段的兒童(7~12歲)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雖將慢慢發展出邏輯思考能力,但對抽象概念還是難以理解[12],所以可利用具體事物的操作來幫助兒童理解。治療師可將SFBT的問句轉化為可操作的事件,如奇跡式問句可利用仙女棒等玩具進行,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兒童陳述問題并找到資源;評分問句可使用臉部表情圖形來替代[13],也可使用關系問句取代例外架構問句,如“什么時候你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
總之,雖然小學兒童的認知能力及語言發展可能對此模式有所限制,但仍可配合兒童本身的特色,運用媒介工具或轉換語句形式,使之更符合兒童的實際需求,讓治療產生效果。
參考文獻:
[1] Gingerich, W.J. & Wabeke, T..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in School Setting[J]. Children & Schools, 2001,23(1):33-47.
[2] Walter, J.L. &Peller, J.E..Becoming solution-Focused in brief therapy [M]. New York:Brunner/Mazel Publishers. 1992.
[3] Webb,W.H..Solution:Solution-Focused interven- tions for counselors[M].New York:W.W.Norton. 1999.
[4] 簡正鎰.焦點解決短期咨詢于咨詢實務工作之運用[J].咨詢與輔導. 2003,205:2-10.
[5] Selekman, M.D..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ith Children:harnessing family strengths for systemic change[M]. New York:Guilford Press. 1997.
[6] O’Hanlon, W. &Weiner-Davis M..In search of solution:A new direction inpsychotherapy[M]. New York:W.W.Norton.1993.
[7] 許維素.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M]. 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8] 林怡光.焦點解決短期咨詢在兒童輔導上的應用[J].輔導季刊. 2004,40(3):49-54.
[9] 許維素.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運用[M]臺北:天馬出版社.2003.
[10] Davis T.E. &Osborn C.J..The Solution-Focused School Counselor Shap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M].New York:Accelerated Development. 2000.
[11] 陳意文.使用焦點解決短期咨詢(SFBT)與兒童工作之感想[J].咨詢與輔導, 2005,234:36-39.
[12] David R.S..發展心理學[M].林翠湄、黃俊豪等譯.臺北:學富文化. 2003.
[13] 康馨如.兒童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初探[J].咨詢與輔導.2005,234:36-39.
范先佐在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發現,留守生活對留守兒童心理和情感方面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柔弱無助,自卑閉鎖,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心理上寂寞空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對父母充滿怨恨,少數孩子認為家里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掙錢。[2]還有研究發現,“留守孩子因缺少父母關愛,極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如變得憂郁、不自信、沒有安全感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日常行為和價值判斷”[3]。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后,心理上的煩惱和困惑找不到合適的對象訴說,要么變得沉默,要么變得暴躁。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耐心的傾聽、友善的態度等可以讓留守兒童獲得安全感、尊重感,讓他們徹底打開心扉,把內心的苦悶和煩惱等講出來。實際上,當留守兒童愿意敞開心扉向咨詢師講述自己的留守生活經歷和體驗時,他們內在的壓力、孤獨、寂寞等消極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獲得合理的釋放,同時會感受到來自咨詢師傳遞給他們的理解、關愛和支持。
二、有助于留守兒童清楚認知真實處境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還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幫助來訪者分析和澄清問題以使來訪者認識問題的本質。總之,心理咨詢師就是一面“鏡子”,來訪者通過這面“鏡子”,能夠看到自己當前真實的狀態。正如GeraldCorey認為,“在我看來,咨詢最核心的作用是幫助來訪者認識到他們自己的能力,發現是什么阻止他們使用他們的能力,澄清他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4]。德國教育哲學家博爾諾夫認為,兒童的生命發展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在人類生命過程中非連續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義”[5]。他認為生命發展的非連續性形式包括危機、號召、告誡以及遭遇等,兒童只有在積極應對生命發展中的各種非連續性事件過程中才能成長為真正的自我。對于教育者來講,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兒童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并喚醒和激發他們內在的具有本源性的道德意識,讓他們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和困難。留守生活是留守兒童生命發展的非連續性形式,是留守兒童生命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給他們帶來了消極影響,同時還意味著新的起點。[6]留守生活能夠促使留守兒童通過發揮自身的潛力來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成長為真正的自我。因此,在留守兒童教育中,教師首先要讓留守兒童清楚自己留守生活的真實處境,鼓勵他們積極應對留守生活中的困難,并戰勝它們。對于留守兒童來講,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通過和咨詢師的對話,他們能夠認清自己當前的留守生活處境,并能夠消除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夠發現和體驗到自我的力量和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路徑。
三、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自立自強地成長和發展
學生心理健康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然而,它不可能涵蓋中小學整個心理服務的范圍。如果我們僅僅把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服務狹隘地理解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勢必會導致以偏概全,妨礙學校心理學的深入發展。本文試圖結合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的建立過程和我們的自身的實踐經驗,探索國內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
一、醫學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國的學校心理學服務強調對個體心理障礙的咨詢與矯正,試圖通過診斷、干預和治療等技術,解除學生的種種心理不適。教育部門在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學工作時,強調要設咨詢室,于是一些學校專門開辟了一間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一張桌子,幾個沙發和一臺錄音機,掛一個牌子,心理教師等著學生前來預約了。這間房間很容易使人想起醫院中的心理門診室,心理教師希望學生把心中的痛苦說出來。利用交談的方式,排解學生的心靈痛苦。而在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中,許多內容都是與青春期身心健康有關。更多的內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強迫癥、恐懼癥等,教師所舉的例子甚至是個別虐待父母的事例,這些事情畢竟是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這是一種醫學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評前幾年的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化,咨詢化模式就是沒有考慮學校教育的特點,去開辟心理教育途徑。”當我們從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時,必須有一些假定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技能,對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關因素有深入了解。我們知道,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十分復雜的,目前世界上存在著200種以上的心理治療方法。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一般必須受過醫學訓練。從這些條件看,學校中心理教師顯然存在著先天不足。
第二,學生的心理障礙必須足夠普遍。心理健康的對應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如果我們開設心理咨詢室,試圖借助心理咨詢技術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主要應針對的是心理障礙,即心理不正常的個體。比如,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書,班主任找他談話,通過談話,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這位同學賠禮道歉,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種行為的偶然失誤是是非觀念不清的表現,并不屬于心理障礙。只有自己有這樣的書仍然拿人家的書的人,才是一個心理障礙者。再比如,學校中打架是經常發生的.但大多數打架行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礙,而是學生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沖突,遇到了利益沖突不知解決的辦法,這是一個情緒控制和決策不當造成的,其中雖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礙所導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詢工作所依據的是一些估計:如有的估計中小學生當中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為10%到16%,有的高達20%。其實這些估計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還必須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決的。可事實上,像強迫癥、偷竊狂等心理障礙,即便是具有專業技能的心理醫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過藥物加以控制。反觀學校中的心理教師,面對真正的心理障礙,既缺少經驗,又缺少技術,恐怕難以勝任。盡管如此,學校中的心理教師仍然被期望成為心理醫生、在這種期待中,他們也常出現“角色混亂”,他們對掌握解決心理障礙的技術,了解心理障礙的病因,往往具有超過一切的興趣,對自己的工作常抱以這樣的信念:解除學生的心理疾病,讓學生發生奇跡般的改變.
上述三個先天不足,已經妨礙了學校中的心理服務的開展,如有的學校心理咨詢室建立多年,但門庭冷落,幾乎沒有什么“患者”前來咨詢,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其實,這種結果是上述三個錯誤假定必須導致的,我們不可能指望教師搖身一變,從一個品德課的施教人成為一個心理醫生。
二、從醫學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當我們的學核心理咨詢陷入困境時,我們其實正在重復著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時的同樣錯誤。
現代學校心理學產生于美國,1896年,美國的特殊教育專家魏特默在費城建立第一個心理診所,還創辦了第一個醫院模式的學校,即俄勒崗學校,專門診斷和矯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礙的特殊兒童。他利用種種干預手段解決兒童問題,在他的影響下,學校心理服務長期以來被理解為學校中臨床心理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終于認識到這一臨床的模式不適合學校教育,它以犧牲大多數兒童的心理服務為代價。到了60年代,一學校心理學在美國正式建立時,人們已經摒棄了醫學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國學校心理學會成立大會上,對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所作的規定為:“由有教育經驗訓練的心理學家,應用心理測評、學習理論、人際關系的專業知識,輔助學校工作人員,去促進所有兒童的成長,豐富他們的經驗,并識別與幫助特殊兒童”。在這個模式中,沒有提到心理咨詢和治療,也沒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兒童為服務對象,然后才是特殊兒童.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據估計,目前發達國家的學校心理學工作人員在心理咨詢上的時間不到總工作時間的5%。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有四種運動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一是心理測驗運動,心理測驗產生之后,許多測驗被應用于學校,加智力測驗、主題統覺投射測驗等;第二是特殊教育運動,針對學習落后的兒童,學校要進行特殊教育,而這種特殊教育在診斷和干預上都離不開心理學的幫助。第三是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運動;第四是學習理論的發展,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學習過程和改變行為的過程都有進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學更加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自己。這四種運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心理測驗為診斷智力落后兒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則提供了相應的干預手段和方法,此外,學習理論不斷提出有效的行為改變技術,促進人們對有心理障礙兒童的干預與幫助。
由此可見,學技心理學服務是一種全方位、整體化,以評估和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療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在這種服務中,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心理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和對環境的適應,發揮內部潛能.走向成熟與成功。近一兩年來,我們看到了某種轉變,一些學校開始開設心理健康課,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角色扮演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宜以心理咨詢和心理障礙矯正為主要任務。學校心理服務可以以心理評估和心理素質課程建設為兩個基本任務,以輔導和咨詢為輔助措施。我們在此提出一個學核心理服務的模式。
首先,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強調心理檔案的建立。學校心理學應針對絕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展開服務,通過一些團體方式的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就學生智力的發展、人格發展和行為問題及教養方式和學習適應性進行測評。這種測評一方面可發現個別落后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分析其規律和原因,為特殊教育提供資料;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學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為思想工作提供依據,以測評為重心,就必須考慮目前學校心理教師的水平與素質,他們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師轉過來的,沒有受到心理學的正規訓練、對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缺少掌握,而從測評開始,無疑有助于他們了解心理學不同于德育教育之處,強化心理學的科學概念。
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另一個學校心理服務的基本任務是心理素質課的建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有效的教學不僅是普及心理知識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課的講解,使學生們對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有一種明確的認識,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改進的能力。在課程中應重視心理訓練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主動思考。
這兩個基本任務的實施,也是培養學校心理教師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師通過掌握心理測試,對心理學測量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實踐中掌握心理學的技術。而通過上心理素質課,教師還會進一步地發現學生的反應,加深對心理學應用的理出和領悟,對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幫助。
最后,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并沒有忽視心理咨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個適當的位置。我們認為,只有在上述兩個任務實施之后,才可以極大地促進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在測試之后,學生和家長激發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愿望,想了解心理問題,主動到咨詢室請教。在上心理課之后,學生們的問題也將暴露出來,他們會對解決自己的問題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會來到咨詢室主動咨詢。而只有到這時,心理教師的心理咨詢工作才會變被動為主動,進行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的時機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兩個方面的工作還可以提高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通過測試,教師可以發現本校學生現有的心理特點,用所得資料撰寫論文和報告,如進行職業心理測評后,教師可以對本學校學生的職業興趣的分布進行考察,了解學生就業動向,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從一種思想觀念變成具體的行動,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近10年來,大城市中的一些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并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從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學生的各類行為問題。原來被認為是思想品德的問題,現在被認為是心理障礙。可以說,正是素質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誘發了學校心理服務的廣泛開展。
學生心理健康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然而,它不可能涵蓋中小學整個心理服務的范圍。如果我們僅僅把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服務狹隘地理解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勢必會導致以偏概全,妨礙學校心理學的深入發展。本文試圖結合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的建立過程和我們的自身的實踐經驗,探索國內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
一、醫學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國的學校心理學服務強調對個體心理障礙的咨詢與矯正,試圖通過診斷、干預和治療等技術,解除學生的種種心理不適。教育部門在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學工作時,強調要設咨詢室,于是一些學校專門開辟了一間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一張桌子,幾個沙發和一臺錄音機,掛一個牌子,心理教師等著學生前來預約了。這間房間很容易使人想起醫院中的心理門診室,心理教師希望學生把心中的痛苦說出來。利用交談的方式,排解學生的心靈痛苦。而在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中,許多內容都是與青春期身心健康有關。更多的內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強迫癥、恐懼癥等,教師所舉的例子甚至是個別虐待父母的事例,這些事情畢竟是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這是一種醫學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評前幾年的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化,咨詢化模式就是沒有考慮學校教育的特點,去開辟心理教育途徑。”當我們從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時,必須有一些假定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技能,對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關因素有深入了解。我們知道,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十分復雜的,目前世界上存在著200種以上的心理治療方法。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一般必須受過醫學訓練。從這些條件看,學校中心理教師顯然存在著先天不足。
第二,學生的心理障礙必須足夠普遍。心理健康的對應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如果我們開設心理咨詢室,試圖借助心理咨詢技術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主要應針對的是心理障礙,即心理不正常的個體。比如,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書,班主任找他談話,通過談話,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這位同學賠禮道歉,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種行為的偶然失誤是是非觀念不清的表現,并不屬于心理障礙。只有自己有這樣的書仍然拿人家的書的人,才是一個心理障礙者。再比如,學校中打架是經常發生的.但大多數打架行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礙,而是學生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沖突,遇到了利益沖突不知解決的辦法,這是一個情緒控制和決策不當造成的,其中雖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礙所導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詢工作所依據的是一些估計:如有的估計中小學生當中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為10%到16%,有的高達20%。其實這些估計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還必須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決的。可事實上,像強迫癥、偷竊狂等心理障礙,即便是具有專業技能的心理醫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過藥物加以控制。反觀學校中的心理教師,面對真正的心理障礙,既缺少經驗,又缺少技術,恐怕難以勝任。盡管如此,學校中的心理教師仍然被期望成為心理醫生、在這種期待中,他們也常出現“角色混亂”,他們對掌握解決心理障礙的技術,了解心理障礙的病因,往往具有超過一切的興趣,對自己的工作常抱以這樣的信念:解除學生的心理疾病,讓學生發生奇跡般的改變.
上述三個先天不足,已經妨礙了學校中的心理服務的開展,如有的學校心理咨詢室建立多年,但門庭冷落,幾乎沒有什么“患者”前來咨詢,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其實,這種結果是上述三個錯誤假定必須導致的,我們不可能指望教師搖身一變,從一個品德課的施教人成為一個心理醫生。
二、從醫學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當我們的學核心理咨詢陷入
困境時,我們其實正在重復著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時的同樣錯誤。
現代學校心理學產生于美國,1896年,美國的特殊教育專家魏特默在費城建立第一個心理診所,還創辦了第一個醫院模式的學校,即俄勒崗學校,專門診斷和矯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礙的特殊兒童。他利用種種干預手段解決兒童問題,在他的影響下,學校心理服務長期以來被理解為學校中臨床心理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終于認識到這一臨床的模式不適合學校教育,它以犧牲大多數兒童的心理服務為代價。到了60年代,一學校心理學在美國正式建立時,人們已經摒棄了醫學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國學校心理學會成立大會上,對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所作的規定為:“由有教育經驗訓練的心理學家,應用心理測評、學習理論、人際關系的專業知識,輔助學校工作人員,去促進所有兒童的成長,豐富他們的經驗,并識別與幫助特殊兒童”。在這個模式中,沒有提到心理咨詢和治療,也沒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兒童為服務對象,然后才是特殊兒童.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據估計,目前發達國家的學校心理學工作人員在心理咨詢上的時間不到總工作時間的5%。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有四種運動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一是心理測驗運動,心理測驗產生之后,許多測驗被應用于學校,加智力測驗、主題統覺投射測驗等;第二是特殊教育運動,針對學習落后的兒童,學校要進行特殊教育,而這種特殊教育在診斷和干預上都離不開心理學的幫助。第三是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運動;第四是學習理論的發展,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學習過程和改變行為的過程都有進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學更加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自己。這四種運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心理測驗為診斷智力落后兒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則提供了相應的干預手段和方法,此外,學習理論不斷提出有效的行為改變技術,促進人們對有心理障礙兒童的干預與幫助。
由此可見,學技心理學服務是一種全方位、整體化,以評估和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療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在這種服務中,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心理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和對環境的適應,發揮內部潛能.走向成熟與成功。近一兩年來,我們看到了某種轉變,一些學校開始開設心理健康課,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角色扮演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三、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宜以心理咨詢和心理障礙矯正為主要任務。學校心理服務可以以心理評估和心理素質課程建設為兩個基本任務,以輔導和咨詢為輔助措施。我們在此提出一個學核心理服務的模式。
首先,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強調心理檔案的建立。學校心理學應針對絕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展開服務,通過一些團體方式的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就學生智力的發展、人格發展和行為問題及教養方式和學習適應性進行測評。這種測評一方面可發現個別落后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分析其規律和原因,為特殊教育提供資料;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學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為思想工作提供依據,以測評為重心,就必須考慮目前學校心理教師的水平與素質,他們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師轉過來的,沒有受到心理學的正規訓練、對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缺少掌握,而從測評開始,無疑有助于他們了解心理學不同于德育教育之處,強化心理學的科學概念。
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另一個學校心理服務的基本任務是心理素質課的建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有效的教學不僅是普及心理知識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課的講解,使學生們對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有一種明確的認識,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改進的能力。在課程中應重視心理訓練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主動思考。
這兩個基本任務的實施,也是培養學校心理教師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師通過掌握心理測試,對心理學測量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實踐中掌握心理學的技術。而通過上心理素質課,教師還會進一步地發現學生的反應,加深對心理學應用的理出和領悟,對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幫助。
最后,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并沒有忽視心理咨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個適當的位置。我們認為,只有在上述兩個任務實施之后,才可以極大地促進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在測試之后,學生和家長激發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愿望,想了解心理問題,主動到咨詢室請教。在上心理課之后,學生們的問題也將暴露出來,他們會對解決自己的問題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會來到咨詢室主動咨詢。而只有到這時,心理教師的心理咨詢工作才會變被動為主動,進行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的時機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兩個方面的工作還可以提高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通過測試,教師可
以發現本校學生現有的心理特點,用所得資料撰寫論文和報告,如進行職業心理測評后,教師可以對本學校學生的職業興趣的分布進行考察,了解學生就業動向,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關鍵詞】 兒保門診;心理衛生問題;兒童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兒保科心理門診首次就診的兒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兒園體檢時心理問題的咨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對所有首次就診的兒童均給予詳細登記,如就診日期、父母職業、文化程度、住址、兒童姓名、性別、年齡、就診原因、兒童生長發育情況等。分析總結登記表中的項目,參照CCM仆2一R標準進行疾病學診斷,就診原因根據臨床情況及醫生的診斷歸類。配合疾病診斷及就診原因分類的有兒童行為量表、丹佛發育篩查試驗(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圖片詞匯測驗(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韋氏學齡前兒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統計學方法采用丫檢驗。
2結果
2.1就診兒童一般情況分布首診兒童共208人,其中男童112人、女童96人,男女比例為2.11:l。6歲以下就診兒童64人,6~12歲就診兒童112人,13歲以上就診兒童22人;13歲組就診兒童分別占全部就診兒童的3076%、58.65%、10.58%。就診兒童年齡集中在6~12歲。就診兒童中家住城鎮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專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齡組的就診原因分布6歲前兒童就診人數占所有就診人數的30.76%,就診原因主要為行為問題、抽動癥、言語問題、健康體檢和咨詢。兒童睡眠障礙和排泄障礙(尤其是遺尿癥)等在心理門診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6歲以上兒童則以多動、學習困難為主。所有就診兒童中,健康咨詢占33,3%,其所占心理門診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由
3討論
3.1據WHO估計,大約有20%的兒童在成年之前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如不及時千預,可能發展成為心理障礙或疾病 。本市心理門診兒童就診率相對較低,這可能與鄉鎮兒童保健機構尚未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以及本院對此項工作的開展剛剛起步、宣教力度不夠,家長對兒童心理問題的認識不足有關。
3.2擴大健康教育覆蓋面是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門診兒童各個年齡段中,咨詢均占絕大多數,但隨著年齡的增高逐漸下降.這可能與兒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務對象不同有關。因6歲以下兒童屬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對象,必須經常到醫院進行階段性體檢,與醫務人員交流較多,經常接受這方面的知識宣教。這提示兒童心理問題早
期發現、早期就診,首先必須解決兒童家長的認識問題。兒童保健工作者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加強健康宣教工作,擴大健康教育的服務面,把宣教陣地延伸到小學、初中。利用書刊、電視、廣播、櫥窗、講座及兒科臨床、保鍵門診向家長宜傳兒童心理衛生知識,提高家長、老師、社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了解與關注,以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旭,靜進,史明麗,等.開展兒童心理衛生保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J].中國婦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曉顯,沈宜元,等.兒童心理咨詢2064例臨床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9(3):153-155.
[3]關念紅,張晉磅,唐濟相,等.綜合醫院心理咨詢門診兒童咨客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11(2):1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