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肌肉康復訓練

      肌肉康復訓練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肌肉康復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肌肉康復訓練

      肌肉康復訓練范文第1篇

      【關鍵詞】肌肉協調性訓練;腰椎間盤突出癥;肌力訓練

      腰椎間盤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IDP)癥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也是引起下背痛(Low back pian,LBP)的常見病因。傳統的肌力訓練方法對LIDP患者功能改善和緩解疼痛有一定臨床意義[1],但并不理想,本文通過分析不同康復措施對腰椎間盤突出療效和防復發,證明肌肉協調性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康復的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臨床觀察采用的38例病例為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門診及住院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年齡18~60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保守治療的適應證,且無下肢脊柱手術史,無脊柱骨折,無明顯畸形或腫瘤,無運動療法的禁忌。病例采用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肌肉協調性訓練,對照組采用傳統肌力訓練。其中觀察組18例(男9例,女9例),對照組20例(男7例,女13例),經χ2檢驗兩組在性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Oswestry腰部功能障礙指數[2-5](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0~10 數字疼痛程度評分(visual analogous score or scale,VA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1.2 方法

      1.2.1 兩組患者均做相同的理療、推拿、藥物等傳統治療。對照組從第5天開始增加傳統肌力訓練[1]:①腰背肌鍛煉:患者俯臥位,腹下墊高,兩上肢置軀干兩側,兩上肢后伸,抬起頭及肩部,胸部離開床面,同時雙腿伸直、并攏向后方抬起,使身體至水平,保持5~6 s,休息5 s后繼續,如此重復10次;②腹肌鍛煉:患者仰臥位,腰下墊高,兩上肢置軀干兩側,兩上肢后伸,抬起頭及肩部,背部離開床面,同時雙腿伸直、并攏,向上抬起,使身體至水平位保持5~6 s,休息5 s后繼續,如此重復10次; ③橋式運動:患者仰臥,屈膝屈髖,雙足平放在床面上,緩緩抬起臀部,保持5~6 s,休息5 s后繼續,如此重復10次。每天訓練一遍,5 d為1個療程。鍛煉中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以鍛煉后不感疼痛加重為宜。

      1.2.2 觀察組從第5天開始增加肌肉運動協調性訓練。訓練步驟:①患者仰臥位,將懸掛在正上方的懸吊帶套于患者小腿近窩處,令患者做升提動作的同時緩慢抬高臀部,此時醫者高頻率小幅度拍打懸吊線,保持5 s,然后緩緩放下臀部,休息5 s后繼續,重復4個這樣的動作;②將懸吊帶移至小腿中部,重復上面的運動;③將將懸吊帶移踝部,重復上面的運動;④將懸吊帶套于患者右小腿近窩處,左腿放在懸吊帶之外,令患者緩慢抬高臀部和左腿,此時醫者高頻率小幅度拍打懸吊線,保持5 s,然后緩緩放下臀部,休息5 s后繼續,重復4個這樣的動作;⑤將懸吊帶移至右小腿中部,重復上面的運動;⑥將懸吊帶移至右腿踝部,重復上面的運動;⑦同樣的動作實施用于左腿。訓煉中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按照以上順序逐步加大難度,循序漸進,鍛煉后有一定的疲勞感但不感疼痛加重為宜。每天訓練1次,5 d為1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治療第2次結束后、第2療程結束后及第4療程結束后評價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患者無痛后伸腰部形成的腰部后伸角度的方法計數)、VAS、ODI。分別隨訪兩組患者半年后(6個月)腰痛的復發率。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各組間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觀察組經第2次治療后VAS,ODI及ROM比對照組有顯著改善;經2個療程后VAS,ODI比對照組有顯著改善,ROM比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4個療程后VAS,ODI比對照組有顯著改善,ROM比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數據見表2。

      2.2 隨訪兩組患者腰痛的半年復發率。觀察組有1例患者失去聯系,有2例患者復發腰痛。復發率為11.7%。對照組有兩名患者失去聯系,有5例患者復發腰痛,復發率為27.8%。

      3 討論

      椎間盤突出后,疼痛能夠使局部肌肉張力增高,甚至痙攣,從而使局部肌肉力量不平衡。為了躲避疼痛,患者往往采取一些強迫,偏離正常力線,從而使腰部,臀部及下肢部肌肉處在非正常平衡和協調狀態,進而出現一部分肌肉力量下降[4-6],更嚴重的會出現習得性廢用[7],即便疼痛消失后也常常不能恢復正常肌力和協調性。這種肌肉狀況如果不及時干預,長期存在,又將是LBP復發的重要因素[5]因此有關腰部肌力和協調性的鍛煉對改善LIDP患者癥狀,預防復發極為重要。但過早進行肌力訓練容易使患者疼痛加重,導致依從性降低,故本試驗兩組患者都是在接受康復治療的第2周疼痛適當緩解后增加對照運動治療方法,避免此種不利現象發生。

      傳統肌力訓練在訓練的早期往往因為疼痛并不能充分的展開訓練,同時單純的肌力訓練使肌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一個時間周期[8],而運動協調性訓練設置的不同難度階段,有利于患者 早期在不出現疼痛情況下發揮更大的肌力,同時運動協調性訓練激發肌肉協調性和運動敏感性,因此在訓練1~2次后就可以見效,因而在訓練早期更有優勢。從第2次治療后兩組ODI數據可以看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運動協調性訓練是在不穩定的界面上進行的不斷增加難度的閉鏈運動,訓練中足部支撐點放在懸吊帶這個不穩定的界面上,增加了完成動作的平衡難度,因而增加了腰部,臀部,下肢部以及腹部等參與運動肌肉間的協調性,同時快速拍打產生的微小顫動增加了肌肉的運動敏感性;運動協調性訓練有單獨單側訓練的過程,相同動作由弱鏈完成,無形中就增加了弱鏈的肌力,減小了兩側的肌力差距,并最終趨于相同,避免兩側同時訓練時肌力強側代償,而傳統肌力訓練不具備此些優點。故而本試驗中患者ODI改善程度,協調訓練組始終優于傳統肌力訓練組。

      運動協調性訓練不但增強肌力,還增強脊柱,腹部及下肢部肌肉之間的協調性,和運動敏感性,因而在運動中可以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更有效的預防復發。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復發率11.7%,對照組復發率27.8%,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以上結果表明,肌肉協調性訓練在腰部功能的恢復、疼痛的緩解和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的復發方面有很好的療效,其療效優于傳統肌力訓練,在訓練的早期優勢更明顯。由于條件受限,本實驗未能精確測出是哪塊肌肉力弱以及其在訓練中力量變化情況,而是通過癥狀間接的反映,此外協調能力也未能做出合理而準確的評價,這些問題有待借助相關儀器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仇瑤琴,李樹貞.肌力訓練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中的作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4),238.

      [2] 鄭光新,趙曉鷗,等.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評定腰痛患者的可信性.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2,12(1):13-15.

      [3] Fritz JM ,Irrgang JJ.A comparison of a modifi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quebec back pain disability Scale.Phys Ther,2001,81:776-788.

      [4] 郄淑燕,岳壽偉.廢用性肌萎縮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康復,2003,7(15):710-714.

      [5] Cheng P,Bi X,Qiu YQ,et al.Isokinetic evaluation on the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abral disc.Zhongguo Kangfu Yixue Zazhi,2003,18(2):79-81.

      [6] Zhang DH,Huang CL,Mao TB.A acomparative study of trunk extensors endurance in youthful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hack pain.Zhongguo Kangfu Yixue.Zazhi,2002,17(6):337-339.

      肌肉康復訓練范文第2篇

      摘要探討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術后的康復方法以及評價指標的使用。在7名舉重運動員的康復訓練過程中,根需要安排4次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力量和功能動作篩查(FMS)評分的測試。膝關節患側屈伸的活動度增加;在角速度60?/s時,屈伸肌等速力量提高;FMS評分由12.4提高到15.1。通過康復訓練,ACL術后患側膝關節活動度得到有效的改善;患側的神經肌肉控制和肌肉力量的到提高;患者的動作模式中,不對稱的動作模式得到改善。

      關鍵詞ACL 康復訓練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7名男子舉重運動員,平均訓練年限5.2±1.3年,平均年齡17.6±5.3歲。

      (二)研究方法

      根據康復訓練的需要,安排4次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力量和FMS評分的測試。使用HOGGAN便攜式肌力測試與關節活動度計側量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度;利用CYBEX-NormT等速測試系銃測試60時的屈伸肌力量;利用FMS套件對運動員進行評分。通過SPSS11.0進行數據處理,顯著性p

      二、結果

      在ACL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膝關節患側屈的活動度由56?恢復到139?,患側伸的活動度由151?恢復到170?。在ACL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在角速度60?/s時,屈肌等速力量健側由165N?m/s提高到206N?m/s,患側由60N?m/s提高到181N?m/s,雙側差異由63%縮小到11%;伸肌等速力量健側由254N?m/s提高到311N?m/s,患側由119N?m/s提高到280N?m/s,雙側差異由52%縮小到10%,

      三、討論與分析

      ACL重建術后,最常見的后遺癥就是活動度受限,尤其是全幅度膝關節伸的活動度受限容易被忽視[1]。同時ACL術后有多種因素影響髕骨的活動度,如沿著內外側支持帶的創傷瘢痕組織、脂肪墊的限制等。在恢復活動度階段,首先通過手法推動髕骨改善髕骨的活動度;然后通過小強度、長時間的牽拉改善屈伸活動度;通過大約4~6周的康復訓練,患側的屈伸活動度基本上恢復正常。

      其次,在第2周后進行神經肌肉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負荷。而后,大約在16~20周之間,加入增強式訓練。Hewettet的研究表明女運動員的膝關節損傷明顯的減少[2]。大腿前后群肌肉是膝關節穩定的主要肌肉,其拮抗肌群拮抗比以及雙側差異情況可以用來評估膝關節損傷風險,同名肌肉左右差異應小于15%[3]。患側膝關節肌肉力量變化屈肌、伸肌的力量都逐漸增長,同名肌肉雙側差異逐漸減小。

      在康復訓練的中后期,下肢肌力雙側差異小于15%后,逐步加入專項相關的訓練,利用FMS測試,檢查其動作模式中的不對稱,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提高。COOK使用深蹲測試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是否對稱;跨欄上步測試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是否對稱,同時還挑戰了骨盆和身體核心部位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跨欄上步測試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同時還挑戰了骨盆和身體核心部位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主動直膝抬腿測試可以評價在盆骨保持穩定、對側腿主動上抬時,摑繩肌腱與腓腸肌-比目魚肌的柔韌性以及骨盆的穩定性[4]。通過FMS測試,可以找出這些下肢存在的不對稱。而這些不對稱可能是因為活動度不足、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者神經肌肉控制不良引起。FMS測試過頂深蹲、跨欄上步、直線箭步蹲、主動直膝抬腿和總分均有所提高。通過專項相關的康復訓練,患者可以逐步克服對患肢的恐懼,逐漸建立信心。

      四、結論

      通過康復訓練,ACL術后患側膝關節活動度得到有效的改善;患側的神經肌肉控制和肌肉力量的到提高;患者的動作模式中,不對稱的動作模式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 Austin JC,Phornphutkul C,Wojtys EM. Loss of knee extens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effects of knee position and graft tensioning[J].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7(89):1565-1574.

      [2] Hewett TE,Lindenfeld TN,Riccobene JV,et al.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on the incidence of knee injury in female athletes. A prospective study[J]. Am J Sports Med. 2000.27(6):919-920.

      肌肉康復訓練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觀察綜合治療偏癱型腦癱患兒的療效。方法:選取3-6歲偏癱型腦癱患兒82例,分為治療組(綜合治療和家庭康復訓練)42例,對照組(家庭康復訓練)40例。治療組予PT、OT、按摩、針灸及家長參與康復訓練,對照組予指導家長自行康復訓練。治療時間均為4個月。結果:治療后,治療組及對照組患兒的患側上肢功能評分分別為(69.33±18.92),(58.45±16.61),二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患側上肢兩組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患側下肢兩組的療效比較,差異也有顯著性(P<0.05)。結論:偏癱型腦癱患兒在醫院接受系統的中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再配合家長的康復訓練,將會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腦癱;偏癱型;綜合治療

      為使偏癱型腦癱患兒可以早日回歸社會,筆者對在2004年1月-2005年10月住院的偏癱型腦癱患兒進行系統的綜合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在2004年1月-2005年10月問于本院診斷為偏癱型腦癱患兒82例,年齡3―6歲。共分為2組,治療組為住院系統治療及指導家庭康復訓練共同完成42例;對照組為指導家庭自行康復訓練40例。平均治療時間均為4個月。所有病例均符合1988年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兩組病例的病情相似(P>0.05)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運動療法采用以Bobath法為主,結合Rood法,肌肉控制能力訓練等方法進行治療。其中包括:下肢牽拉,靜態及動態的平衡能力訓練;患側股四頭肌、胭繩肌漸進抗阻肌力訓練;患側足背伸肌群、軀干肌和臀大肌徒手辦量訓練;患側下肢持重訓練;下肢協調性訓練;膝、踝關節控制訓練等。每次1h,每日2次。

      2.2作業療法包括:擴大患側上肢關節活動度訓練;徒手降低肌張力訓練;患側手的抓握、伸展、拇食指側捏、指尖捏等精細動作訓練,如抓球、捏小豆、捏大頭釘;患側上肢旋前、旋后訓練,如倒水動作;雙手協調性訓練,如穿珠、穿線、擰螺絲;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ADL),如穿脫衣褲、洗漱、如廁等;結合Rood法增強皮膚及本體感覺訓練等。每次30min,每日2次。

      2.3按摩上肢癱瘓可以取大椎、肩井、肩髑、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下肢癱瘓取腎俞、命門、委中、承山、環跳、殷門、足三里、陽陵泉、解溪等穴,以拿、揉、按、捏、搖、扳手法,疏通經絡、活利氣血、調節陰陽、通利關節,使筋脈、肌肉得其濡養,松弛局部肌肉,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緩解肌張力目的。每次30min,每日1次。

      2.4針灸根據患兒情況,“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上肢可選用肩井、肩髑、曲池、外關、合谷等;下肢可選用環跳、伏兔、足三里、陽陵泉、解溪、昆侖等。每日1次。

      2.5理療選用北京產NMT91多功能神經一肌肉治療儀治療,采用偏癱處方,物理參數為:治療頻率為0.5―5000Hz中低頻,治療波形為方波、正弦波、指數波、梯形波、三角波等。每次治療20min,每日1次。

      康復治療師均指導兩組的家長做家庭康復訓練。對照組每1個月來院定期復查,并指導康復訓練1次。

      3 評定方法

      上肢及手功能采用簡易上肢功能檢查方法。結束治療后,其評分較治療前提高≥20分者為顯效;提高lO一20分者為有效;提高≤10分者為無效。

      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法。因本組病例髖關節分離運動均較好,故只對膝關節、踝關節進行3級評分(0-2)。

      4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P<0.01為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5 結果

      本組病例經治療4個月后,兩組偏癱型腦癱患兒的治療結果詳見表1。

      經Ridlt分析。療效的優劣順序為治療組、對照組。經R的顯著性檢驗,R=2.57,P<0.05,差異有顯著性。

      為了探討兩組治療后患側下肢的療效,筆者采用Fugl-Meyer評定法對坐位伴有聯帶運動活動的膝關節屈曲>90°和踝背屈進行了3級評分。

      經Ridit分析,治療后療效的優劣順序為治療組、對照組。經R的顯著性檢驗,均P<0.05,差異有顯著性。

      6 討論

      偏癱型腦癱兒童在臨床中并不少見,若給予他們系統的綜合康復治療。大多數患兒預后較好。在本文中,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經過4個月治療,偏癱型腦癱患兒患側的上肢功能評分有顯著提高(P<0.01),功能有明顯改善。患側的上、下肢療效均顯著提高(P<0.05),這為今后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本文中對照組為家庭自主康復訓練,經過4個月治療后。患兒患側上肢的功能評分雖有提高,但差異并無顯著性(t=1.11,P>0.05)。這可能與家長的個人文化素質、家庭環境等影響有關。而治療組患兒上肢的功能評分提高得非常顯著(t=3.99,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與對照組相比較,患兒上、下肢的療效,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0.05)。

      肌肉康復訓練范文第4篇

      關鍵詞:腦卒中;電針;康復訓練;足下垂

      中圖分類號:R24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70-02

      步行能力障礙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足下垂是導致步行能力障礙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臨床治療的難點,因此尋找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糾正步態、提高步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采用電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0例為2009年8月~2011年2月住院和門診治療的腦卒中伴有足下垂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69歲;病程最短10 d,最長3個月。根據計算機隨機抽取數字分為治療與對照2組,每組30例。前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①腦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經頭顱MRI/ CT 證實;③符合1995 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④全部病例診斷明確,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神經學體征不再發展;⑤全部病例足下垂確為腦卒中后所致。

      1.3 統計學方法 測定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 治療方法

      2.1 康復訓練 2組均給予康復訓練。包括采取良肢位擺放,預防小腿肌肉異常肌張力的產生,保持跟腱的良好延展性;對患腿脛前肌和脛外側肌群進行運動誘發和加強訓練,增強患足背伸和外翻力量;仰臥位對患者小腿三頭肌痙攣進行被動牽張或站立位站斜坡板,主動抑制小腿肌肉的痙攣和攣縮;采用神經肌肉促進術中本體感受神經促進術中的可動性技術[2],改善小腿后側集群痙攣及小腿前外側肌群肌力;對患者進行靜態和動態平衡功能訓練,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對患者進行肢體負重和步行時邁步相足背屈能力訓練,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2.2 電針療法 治療組在康復訓練基礎上采用電針療法。取穴: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申脈、照海、足臨泣。針刺得氣后加電刺激,采用連續波,留針30 min,每日1次。2組連續治療30 d為1個療程。治療前、治療后各觀察1 次。治療過程中停用其它針刺、藥物治療措施,直至療程結束。

      3 評價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3]評定小腿三頭肌的痙攣,脛前肌肌力評定用MMT分級標準之Kendall百分比法[4]評定。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評定[5]。評定均有同一醫師進行,該醫師不知治療分組情況,且不參加治療。

      4 治療結果 見表1。

      5 討論

      針刺療法對腦卒中所致足下垂有較好療效,根據經脈循行路線,筆者采用針刺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穴位,達到調和經脈、疏通氣血的作用。足下垂的表現類似陰陽蹺脈的脈氣失調出現的下肢肌內外側肌肉弛緩或拘急的病癥,故取申脈、照海調整陰陽。現代研究表明:針刺拮抗肌腧穴,可興奮拮抗劑肌梭,沖動經Ia纖維傳至脊髓,興奮支配同一肌肉的a運動神經,經a運動神經纖維,拮抗肌興奮收縮,通過交互抑制原理[6],使拮抗肌松弛。本研究所選穴位多為支配拮抗肌(小腿前側、外側肌)的神經刺激點,針刺這些穴位可以使針刺產生的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元到達中間神經元(大腦皮質或延髓),這樣中間神經元可把興奮進行分析、綜合后發放出沖動或增加傳出沖動至效應器(肌肉),使效應器發生反應,即恢復了大腦皮質對皮質腦干束的正常調節,或恢復了上下運動神經元的傳出功能。康復功能訓練,可針對性的抑制了小腿肌肉的痙攣,增強足部背伸和外展相關肌肉的力量,使大腦重新學習指揮足部運動。兩種治療方法相互配合,能明顯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本研究結果表明電針結合康復訓練是一種有效改善足下垂的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錢開林,王彤.中樞神經損傷后足下垂的康復治療[J].中醫學康復雜志,2001,16(3):191.

      [3]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11.

      [4]朱鏞連,張皓,何靜杰.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224~225.

      [5]顧新,張莉,王立暉.踝足矯形器對偏癱患者步行速度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3(15):155.

      肌肉康復訓練范文第5篇

      回顧分析26例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在膝關節鏡下行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患者,術前加強心理護理,術后進行嚴格的康復訓練,教會功能鍛煉的基本要領,指導患者正確的功能鍛煉方法。結果對26例患者隨訪6,22個月,術前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完全恢復正常行走步態,療效滿意。結論實施有效的術后康復計劃是膝關節達到良好功能恢復的必要條件,嚴格的功能康復鍛煉是確保手術成功以及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關節鏡 后交叉韌帶重建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19-(2010)-07-02

      后交叉韌帶(PCL)是膝關節中最強的韌帶,是保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之一。斷裂后將會引起膝關節后向不穩及旋轉不穩,繼而引起膝關節炎,從而損傷關節功能。所以,有重建的必要性。目前,隨著現代膝關節鏡技術的發展與完善,關節鏡下進行PCL重建術是近年來膝關節鏡外科領域發展最為迅速和受到廣泛重視的手術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重建膝關節的穩定性和恢復其運動功能。我院自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26例后交叉韌帶損傷行重建術的患者,現將康復訓練情況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齡19~46歲,平均32.5歲。運動損傷6例,車禍致傷20例。合并后外側復合體損傷15例,半月板損傷6例,內側副韌帶斷裂5例。26例均為傷后出現膝關節后向功能性不穩,影響膝關節功能,妨礙正常生活、工作及體育運動。手術采用關節鏡下行重建術,合并損傷給予修補或重建,以防止PCL重建后失效。術后與醫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復訓練計劃,應用數字卡盤調節式膝關節支具(以下簡支具),被動活動等綜合康復訓練。

      2 康復訓練

      2.1心理護理

      關節鏡下重建手術已經成為修復PcL的最佳方法。但是,多數患者因懼怕術后疼痛及擔心術后出血、擔心重建的韌帶松動、斷裂等不愿配合功能鍛煉。因此,護士應做好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手術的成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絕大部分是要靠手術后膝關節功能鍛煉,所以一定要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擬定膝關節康復訓練程序。從患者的實際出發,根據手術醫師的要求,制定一套適合患者的康復訓練程序。康復訓練程序經討論集體認同后,由責任護士全面實施術后康復訓練計劃和目標,保證康復訓練動作既標準、規范又到位,并能按時達到預期目標。康復訓練實施過程中還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時給予調整。讓患者明白手術后掌握好運動量、頻率和強度,嚴格按個體化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非常重要。護士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愛心鼓勵患者,講解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教會鍛煉方法,使患者能克服怕痛心理,配合做好康復訓練這項工作,取得手術的成功。

      2.2功能鍛煉

      2.2.1踝泵練習 要求患者做最大限度的踝關節背伸和跖屈運動。從術后當天開始,患者在臥床伸直雙下肢的情況下,雙踝先自然放松,然后做背伸動作,背伸時一定要達到最大限度。從最大背伸狀態開始做跖屈,跖屈也要達到最大限度,如此反復進行,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患肢腫脹。

      2.2.2股四頭肌收縮放松練習

      從術后第1天開始每天進行適量的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舒張運動。患者平臥在床上,雙腿自然伸直,足尖向上,踝關節背伸,繃緊腿部肌肉,持續10秒鐘后放松為1次。每天收縮、放松次數共3組,每組50次,共150次。以后逐漸增加次數,延長時間。以不引起肌肉疲勞為原則,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腫脹消退,增加肌力。

      2.2.3被動屈膝康復訓練從術后第3天開始,行膝關節功能練習器(CPM)被動伸屈膝功能鍛煉,一般從30度開始,每日逐漸增加5~10度,每天2次,每次1小時,循序漸進,活動度以70度為限。鍛煉時每次用數字調節支具將膝關節固定在完全伸直位,1周內屈膝達60度,2周屈膝達90度,后改主動屈膝鍛煉。

      2.2.4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1)從術后1周開始,抱膝練習屈曲,雙手拇指分別位于兩膝眼處,其余四指固定膝關節,行小腿屈曲鍛煉。抱膝至開始感到疼痛處保持10秒,稍稍放松(不可突然完全伸直膝關節休息)。休息5~10秒,再抱膝,反復練習20分鐘,每日1次。(2)主動直腿抬高運動。鼓勵患者直腿抬高,練習股四頭肌力,以主動抬高為主。患者平躺在床上,膝關節伸直,將患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cm處,堅持10~15秒,放下腿休息10秒,10~20次/組,2~3組/日(練習時膝關節皮膚切口處的疼痛屬正常現象,應予以耐受)。(3)術后4周在膝關節活動支具保護下開始主動伸屈膝訓練,每次30~60分鐘,每日2~3次。直至屈膝約110度。

      2.2.5下蹲訓練術后第6周開始,扶拐患肢足尖點地,負荷身體25%重量行走練習,每周增加25%的患肢負重,第10周后可棄拐完全負重活動,并行下蹲訓練,協助患者將患肢足尖抵住床尾的一個床腿,以控制此足不向前滑動,保持穩定,然后雙足分開,與兩肩同寬,上身挺直,雙手扶床攔桿做45度下蹲訓練,每次5~10分鐘,每天3~5次。在功能鍛煉時要注意進行循序漸進性的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訓練,不可急躁。術后3個月,有針對性地進行上、下樓、游泳、騎車等低沖撞的有氧訓練指導,以恢復肌力,增強耐力。參加重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應該在術后6~9個月之后,這時應具備接近正常的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并且患肢本體感覺應存在。

      3 結果

      隨訪6~22個月,平均14個月,本組26例PCL重建術后的患者,經過有計劃的康復指導,術前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完全恢復正常行走步態,療效滿意的有24例。有2例患者存在不能接受的癥狀,包括仍有關節疼痛,并存在關節活動度受限。

      相關期刊更多

      營養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軍事醫學科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教育廳

      漁業科學進展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久久人人97超碰精品|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亚洲综合国产激情另类一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 国产人妻大战黑人第1集|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卡| 资源新版在线天堂偷自拍|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直播|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青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自拍 | 国产精品午夜av福利|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中文字幕av中文字无码亚| 亚洲 一区二区 在线|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大全| a4yy私人毛片|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看手机版|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5G| 精品视频在线观自拍自拍|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国产特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片区|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人人做人人澡人人人爽| 蜜臀av午夜精品福利|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