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環境效應;國際產業轉移;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21
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本的國際流動日趨頻繁,直接投資也成為發展中國家利用外部資本生產要素的主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迅猛發展,FDI在彌補資本形成不足、推動技術進步、促進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功不可沒。然而,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外商直接投資也給我國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國已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并由此極大的促進了國內產業發展和出口擴張,但是由此導致的副產品――污染排放也為我國的環境承載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1 國際產業轉移的機理和原因分析
從近代經濟史來看,人類社會共發生過5次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其中最近一次就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全球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中國的改革開放為這次國際產業轉移提供了可能,而中國巨大的成本優勢和潛在的龐大市場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根本動因。
1.1 低廉的勞動成本
一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是我國接受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經歷著不同的階段,最初,國際產業轉移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化纖業。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經濟和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發達國家的企業紛紛搶占國際市場,而本國制造業成本的不斷上升給發達國家的企業造成了很大困境。與此同時,中國正經歷著城市化的最初階段,經濟還不發達,城市中涌入大量從農村走出來的低成本勞動力。由于產業轉移的重點是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業,操作簡單機械,不需要很高的教育程度和知識積累,因此一般的工人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上崗工作。勞動力作為企業生產的主要生產要素之一,勞動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利潤空間,低廉的詼力成本是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寬松的政策環境
經濟的發展需要強大的資本推動,改革開放以后,為了更多地利用外資,彌補我國資本形成不足的缺口,我國為外商投資創造了極為寬松的投資環境,各省市也紛紛出臺各項優惠政策。例如,免交土地使用費,減免企業所得稅等。在環境管制方面,也采取了較為寬松的環境標準。由于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日益嚴格,從事污染密集型產品生產的企業要承擔高昂的治污成本,特別是石油加工、造紙、金屬冶煉等行業,污染控制費用已經占到企業總成本的30%左右。因此,為了節約成本,許多跨國公司都將這些高污染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了在國際產業轉入國和轉出國生產執行不同的雙重環境標準。據悉,日本已將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和拉美國家,美國也轉移了40%以上。
1.3 潛在的發展空間和龐大市場
在經歷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戰后恢復和其后二十年的迅速發展后,發達國家開始將國內已經或即將陷入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里的邊際產業可以是指在投資國已經處于衰退期的產業,也可以指在生產過程中的某一生產環節,如研發、加工、營銷、售后等屬于邊際性生產環節。由于投資國在技術、資本上的領先優勢,這些“邊際產業”對于投資國來說是即將被淘汰的夕陽產業,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則是有著良好的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企業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場空間。發達國家通過將“邊際產業”依次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保留發展尖端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產業,從而調整產業結構使其得到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和環境質量的現狀分析
隨著上世紀末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我國目前已經成為接受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我國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環境質量令人堪憂。
2.1 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和產業特點
在投資區域方面,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東部,如表1所示,從2010年到2015年間東部地區集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接受外商投資較少,幾乎不足10%,中部地區外商投資額有所增加,西部地區沒有明顯的增加趨勢。
在產業分布上,我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大部分集中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有442249個,占所有FDI項目的70%,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788.68萬美元,占全部FDI金額的62%。由此可知,制造業是我國FDI的主要投資對象。而事實上,工業是被公認的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而第一、三產業產生的環境污染比較少,因此,為了探究FDI是否由于大量投資于污染密集型產業而帶來環境污染的轉移效應,下面將繼續觀察FDI在污染密集型行業的投資情況。
2.2 FDI在污染密集型行業中的分布
在參考夏友富(1999)對污染密集型產業和嚴重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定義和分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引進外資的實際情況,可計算出在各個污染密集型行業中(包括嚴重污染密集型行業)外資的投資比例。在我國主要污染密集型行業中的食品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投資份額都達到了40%以上。其中,在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制品業的投資份額達到52.58%,在造紙及紙制品業的投資份額達到44.17%,這兩個行業屬于嚴重污染密集型行業,其生產制造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化學污染物,污染防治困難,環境成本很高。平均來說,在我國污染密集型行業中,外商投資份額已經超過30%。另外,從2006年到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顯示,除了個別行業外,大多數污染密集型行業中的外資投資份額呈明顯增加趨勢,總體投資份額提高了5.08%,部分產業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了10%以上。總的來說,FDI在我國污染型產業中的投資情況確實比較嚴重。
3 外商直接投資引致環境負效應的原因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可能通過污染性投資給中國的環境質量造成負面影響。那么外商直接投資是如何影響環境的,其傳導機制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3.1 過分追求GDP增長而忽視環境質量
工業化國家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子告訴我們,污染一旦形成,治理成本很高。FDI投資于污染密集型產業所產生的環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帶來的經濟增長。目前在評價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的表現時,使用最為廣泛的指標是GDP。作為總量核算的核心指標,GDP在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傳統的GDP核算體系并沒有考慮到,環境污染、資源浪費所造成的損失危及到了經濟總量的增長。近年來,有關專家和學者提出GDP是“灰色”GDP,因為它只能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增長與否,而不能說明資源消耗的狀況和環境質量的變化。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國創造了GDP年均增長超過8%的世界奇跡,但與此同時,中國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也同樣驚人,據中國科學院統計,每年新增的GDP中至少有13%是通過生態環境透支實現的。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然而傳統的GDP核算在衡量經濟增長時,忽視了污染所導致的環境質量的下降,以及對人類健康、財富的影響,甚至于有時用于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費用也被當成國民收入、社會財富的增加來加入核算,但事實上,這些費用只應當成為社會成本的增加。只有扣除生態環境損失之后的“綠色”GDP才是真實的GDP,能更為科學地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真實發展和進步。傳統的經濟增長衡量方式的缺陷使我們在引進外資時,過分的追求GDP的數字,而忽視了環境質量。地方政府為了創造政績,往往給外商直接投資方很多優惠的政策待遇,其中自然也包括對環境質量下降的容忍:一方面對污染工程不重視,不給予積極的治理;一方面盲目發展高能耗、重污染的產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從根本上說,這時一種政府的短視現象,環境污染對居民生活會產生嚴重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也許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會顯現出來。因此,往往為了短期形式上經濟增長的目的,而犧牲了長期的環境利益。
3.2 過于寬松的環境標準引致污染性投資
根據環境比較優勢理論和污染避難所假說,環境標準低的國家會成為污染避難所。首先,若將低環境標準看作一種生產所需的要素,一般的,假如有國家A和國家B,國家A的環境標準相對低,則國家A具有低環境標準比較勢,將生產和出口低環境標準要素密集型產品,而國家B將生產和出口非低環境標準要素密集型產品。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污染產業的FDI會從環境管制嚴厲的國家轉移到管制寬松的國家。面對發達國家越來越嚴厲的環境管制,污染密集型的生產正在成為其陷入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相對較低,這就吸引發達國家將污染性產業轉移出去。
我國自改革開放至今,在相對寬松的環境要求下,FDI進行了大量的“生產”型投資,制造業吸收了60%以上的投資,其中大多屬于技術含量偏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對于高科技行業的投資很少。根據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相關資料,2013年外商投資于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有30582家,占全部外資企業的40%,其中投資于高度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有17740家,占一般污染性投資的一半以上。這組數據說明FDI對于污染密集產業,特別是高度污染密集產業有較大的投資偏好。這些產業在生產過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則會直接或間接產生大量污染物,有害生命健康,促使環境惡化,影響生態質量,并且污染防治較為困難,需大量的資本、技術和管理資源來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處理系統,營運成本較高。事實上,中國目前已出現了兩頭在外,污染在內的畸形生產結構,即中國進口原料(如石油、鐵礦石)經加工后出口成品(如化纖服飾、化工和電子產品),污染性的生產過程則基本在中國進行,中國從事的是生產鏈底端的“邊際環節”,也是經濟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被喻為“世界工廠”。中國只賺取一點菲薄的加工費,而這些加工費與治理污染所需費用相比,可謂杯水車薪。
3.3 對外資企業生產的環境污染監管不力
在污染發生后,地方政府對環境監管的執行不到位也是促使環境惡化的原因之一。首先,我國缺乏一套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企業生產的環境效應的評價體系,因此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環境效應難以進行監控和測度。其次,缺乏合理的企業環境污染披露機制,當環境破壞發生時,往往難以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企業,最后不了了之。最后,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綜合性環境規制體制,而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和對短期經濟業績的追求,地方政府往往對中央的環境政策非完全執行,對所轄的外資企業的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往往懲罰不力。
綜合看來,傳統經濟增長衡量方式的缺陷,導致我國在改革開放中過分追求引資規模而忽視了環境保護,于是在較低的環境標準下,外商投資者具有向我國轉移污染密集型生產的傾向,進而導致環境效率的下降。因此,我國必須盡快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來改善FDI造成的環境成本。
參考文獻
[1]Amdreoni,J&Levinson.The simple an alyties of the environmen talK
uznets curve[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739,1998.
[2]Gentry,B.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oon or Ban for the Environment[J].Pollution Management discussion note:InFocus,2000,(09).
[3]夏友富.外商投資中國污染密集型產業現狀、后果及其對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109-123.
[4]魏后凱.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2,(04):19-26.
>> 韓國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分析 中國企業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政治風險及對策 中國企業對俄直接投資的風險及其防范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風險分析 中國企業對避稅港的直接投資動因分析 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的法律壁壘問題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分析及對策 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機遇中的風險 中國企業對加拿大直接投資分析 CAFTA背景下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的條件與策略 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動因研究 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實證研究 基于知識探索視角的中國企業逆向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實證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SWOT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研究綜述與案例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5] REUTERS .分析:給投資者――朝鮮的政治風險.2009-10-28.
.
[11]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2-2013.2012: 220-221.
[12]【韓】 Kim Hwa seop.外資對韓國投資環境分析.KIEP產業經濟[J],2004(67):30.
[13]【韓】 Jung Hwanu.中國企業對韓投資減少原因與啟發點[M].首爾:韓國貿易協會.2007.5.
>> 我國對外農業投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分析 新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在和諧社會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義 提高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對策 民營企業在營銷市場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低碳發展視域下建筑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淺析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房地產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社會責任風險防范研究 電視娛樂節目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中國光大銀行:企業應承擔起社會責任 負責任農業投資原則對我國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啟示 我國《合伙企業法》入伙債務承擔責任的缺陷及其完善 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分析 芻議新形勢下電視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政府應承擔的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責任 公共政策討論中媒體應承擔社會責任 我對同居的她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等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1.
[4] 梁煜璋:也談提“包容性增長”有何深意[EB/OL].,2012.
[5] 王曉珍、湯麗萍、賈嬌嬌等: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J].江蘇商論,2009(10).
【關鍵詞】OFDI 現狀 對策
一、引言
2014年,我國成為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對外投資凈額的規模從2002年的299億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6604.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11位。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分析
(一)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規模大,但距離發達經濟體有差距
我國的對外投資規模的增加狀況:其總體趨勢是對外投資存量規模和流量規模呈遞增趨勢。經過多年的對外投資,我們的海外投資存量規模依然較小以2012年各主要經濟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例,該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中國香港、日本、中國的對外投資存量規模分別為51911億美元、18082億美元、14968億美元、15472億美元、13098億美元、4336億美元、5319億美元,我國的對外投資存量規模僅為同期美國的10.2%、英國的29.4%、法國的35.5%、德國的34.3%、中國香港的40.6%、日本的50.4%,差距巨大。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布于集中于主要經濟體和地區
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集中于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香港、歐盟、東盟、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這六個主要經濟體占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六至八成的份額。就對外投資流量而言,從2007-2010年,中國對這六個經濟體的總直接投資合計分別為169.5億美元、443.4億美元、449.6億美元、524.5億美元、548.1億美元、704.6億美元,分別占據了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64%、79.3%、79.6%、76.3%、73.4%、80.3%。就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來說,2007---2012年,中國在這六個經濟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804.1億美元、1330.9億美元、1917.7億美元、2414.3億美元、3270.7億美元、4019.9億美元,分別占據了中國同期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68.2%、72.3%、78.1%、76.1%、77.0%、75.5%。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進了東道國的利益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就業和稅收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我們以就業和稅收這兩方面為例,來說明這一情況。在2010-2013年間,在我國境外直接投資雇傭員工分別為110.3萬人、122.0萬人、149.3萬人、196.7萬人,其中,雇傭外方員工分別為78.4萬人、88.8萬人、70.9萬人、96.7萬人,來自發達國家的雇員在2011-2013年間分別為10萬人、8.9萬人、10.2萬人。2011-2013年間,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為東道國分別帶去220億美元、221.6億美元、37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
(四)對外并購日益活躍
傳統上,綠地投資(創建投資)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方式。近年來,海外并購、股權置換、風險投資等投資方式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積極采用。我國海外并購的金額從2004年的30.0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529.0億美元,十年間增加了16.6倍,這十年間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總額達2266.5億美元。2013年,中國并購投資占據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半壁江山,達到49.1%并購領域也呈現多元化特點,涉及采礦、電力、文化娛樂、交通運輸建筑等多個領域。
三、進一步發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促進體系
據裴長洪等(2012)統計,美國自1949年即建立了保障投資者對外投資的法律,其通過多達1856個BAT(雙邊投資協定)和1982個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保護其海外投資者。縱觀美、日、歐美、等對外投資強國(地區),他們無不是建立了完善的海外投資保障體系,并與時俱進,在適用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為此,我們也必須建立相應的投資保障促進體系,助力我國對外投資跨越發展。
(二)積極進軍發達歐美經濟體
一方面,歐美發達經濟體與我方的“制度距離”差距較大,所以,對歐美發達經濟體的投資能夠優化我方的海外投資結構。另一方面,技術尋求型投資和市場尋求型的對外投資都能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而歐美發達經濟體科技較我方有優勢,其大多是傳統的科技強國,其消費市場特別巨大,因此,我們需要針對歐美地區增加以技術尋求和市場尋求為動機的投資,從而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總之加大對歐美地區的投資力度是我國海外投資集約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發揮海外華商網絡的作用
汪占熬,張彬(2013)實證測度了社會關系網絡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程度,表明社會關系網絡對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發展有著更為顯著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國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要充分利用同種同源等有利因素,通過血緣、親緣及宗族等加強與海外華人網絡的聯系。
(四)均衡東道國權益和投資者利益
我們的政府一直通過各種努力,為我國的對外投資創造良好環境,如,近年來,簽訂了多個自貿協定,目前已經簽訂14個自由貿易協定,其中相關投資條款為我們進入對方提供了極大地便利,有雙方政府背書的協定也將降低投資的政治、安全等風險。我們的企業在對外投資時,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便利;通過內部的律師、研究部門、外部的國家相關投資信息服務,避免侵犯當地勞工權益、觸犯東道國壟斷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提高環保意識,在投資時樹立可持續發展觀點,不能以破壞東道國環境為代價去謀取收益;以收益的適當比例反饋東道國為東道國的發展貢獻力量,樹立良好的正面形象。
(五)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當前,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中的金融類投資和非金融類投資都是以美元計價結算居多,這會產生匯率風險、運營成本增加等問題。因此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跨境投資的計價結算貨幣必將使我方對外直接投資匯率風險和運營成本降低以及核算便利化。2011~2014年,年度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金額累計達20208億元,其中,我國OFDI人民幣結算金額累計3321億元,年度直接投資、OFDI人民幣結算金額分別從2011年的1066億元、159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86億元、1866億。與2011年相比較,OFDI人民幣結算增加了10.7倍,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比例在不斷增加。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CPMIS)、跨境人民幣結算系統(CIPS)、離岸人民幣市場、人民幣清算行等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對外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支持力度。
參考資料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出口效應;區域分析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22006602
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基礎
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基礎來自于國內外各個學者的理論,比較有價值的包括海默、巴克利與鄧寧等理論。從中可以看出直接投資是一種本國的優勢,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這種優勢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給其他國家帶來經濟與社會的需求。因而對外直接投資是會產生效應的。我國正處于新時期的發展階段,對外直接投資對于我國而言還處于初期,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和標準,這就需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將其精髓進行探索和加工,應用于我國的現狀。在這個應用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建設,并將其理論來指導我國對外投資的健康發展。由此,我國正處于穩步地發展階段,但由于對外投資的基礎還不強,還需要在國內外的環境來發展和壯大,能夠在世界經濟之林中占據一席之地。
投資區域:從對外投資流量的區域來看,亞洲和拉丁美洲一直是中國對外投資的重點,非洲落后的投資環境和動蕩不安的政局嚴重制約了中國對非洲投資數量的增加。近年來,中國對大洋洲、歐洲和北美洲的投資增長迅速,原因主要是隨著發達國家經濟恢復性增長和我國對外投資布局的合理調整。
總體來說,中國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企業實力、國際競爭力等距發達國家市場競爭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對投資的嚴格規定限制了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從長期來看,亞洲作為中國投資重點區域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非洲、拉美、大洋洲、北美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2我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現實性及特點
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地區分布不甚合理,多集中在發達國家和港澳地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未制定對外直接投資總體發展戰略。首先,我國有些企業從事對外投資不是生產經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而是帶有某種試探性、偶然性。這些企業對外投資是因為遇到了某個投資機會,或是為了獲得海外投資所帶來的稅收的減免。其次,我國更多的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仍是擴大出口市場,增加出口創匯,而不是依據企業全球化發展戰略的實施計劃而進行投資的。這樣企業海外發展的持續性和全體布局性就較差,也將導致企業在全球市場的長期競爭中缺乏后勁。
事實上,我國具備更多的是向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或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實行“梯度轉移”的條件,這種投資在與利用各國貿易政策如普惠制的相互結合中,更能發揮現有比較優勢;而在發達國家尤其是技術資源和智力資源密集地區,則應建立研發機構或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合資企業以達到跟蹤和開發高新技術,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積極效果。在投資方式上,應借鑒跨國公司的做法,克服傳統的國內條塊分割、單打獨斗的思想,樹立共贏的競爭理念,積極主動地構建企業集群,充分發揮集群效應,謀求更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利益。
3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
在投資區位的選擇方面,首先,應對東道國的投資環境進行綜合評估,包括軟、硬環境兩個方面,例如東道國的法律,政府對FDI的鼓勵限制政策,當地資源以及勞動力狀況等各方面,以便確定是否在該國進行投資。其次,對自己的投資項目要有充分的認識,例如,對此投資項目是否為該國適用技術,所生產的產品是否與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結構相適應,能否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并且有利于突破第三國的貿易壁壘,易于進入第三國市場等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投資項目是否可行。結合我國實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目前應突出以下地區。
3.1東南亞國家
當前東亞及南亞周邊國家和地區應成為我國在發展中國家投資的重點區域。這是因為:首先,我國地處亞洲,與許多國家在歷史,文化等方面有著共同的淵源,與這些國家政府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有利于減少進入障礙。其次,這一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大,再加以這一地區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投資機會較多,有利于我國不同層次的企業對其進行投資。再次,亞洲金融危機后,各國對各自的經濟運營和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大部分國家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強了宏觀管理和調控,經濟日趨健康,投資環境日益完善,發展潛力更大。它們的投資環境好,實施了許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這些國家的經濟與中國有很強的互補性,同時,地緣上的鄰近性及文化背景方面的類似性,構成了東盟國家的區位比較優勢,可以減少投資的進入障礙。以越南為例,越南政府為了吸引外資采取了一系列的擴大外資的優惠措施,包括大幅減免稅收、降低土地使用費等。8年前選擇越南作為開拓海外市場“第一站”的廣東TCL集團,眼下已經在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尼等東盟國家設立了分公司,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典范。
3.2美日歐等發達國家
美國、加拿大、西歐、澳大利亞及日本等發達國家是目前世界上對跨國投資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區。我國企業應根據需要與可能,對發達國家的高科技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直接投資,并努力發揮其“窗口”效應,通過在這些領域興辦不同形式的合資合作企業,把掌握的高新技術,新產品設計和制造方法,最新科技動態等反饋回國內,裝備自己的新興產業,使我國一些具有相對優勢的技術、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這樣既可以獲取我國經濟建設急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資金、設備、信息等資源,又可以抓住發達國家產品周期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帶來的機會,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存在許多不同之處,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同之處。從不同的方面看:其一,我國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規模經濟和內部化優勢不明顯。據統計,我國海外投資項目的投資額約100萬美元,而發達國家約為600萬美元。其二,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尋求技術或市場,而非勞動力資源,到發達國家投資是為了尋求技術與市場,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是為了尋求市場與自然資源。從相同的方面看,我國也在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也在逐步走向高級化。
3.3非洲
我國與非洲諸國的關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國家產業結構的層次較低,產業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我國的很多產業在許多非洲國家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另外,我國的農業技術在非洲也具有比較優勢且市場巨大,我國在非洲的農業中也有成功的直接投資經驗。非洲是最大的發展中大陸。中國與非洲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潛力巨大。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業已存在的良好政治關系、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相互交流,拓寬雙方合作的渠道與領域,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推動雙邊貿易與投資發展。中國企業應該積極關注非洲個東道國投資環境的變化,抓住機遇,在保持原來投資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對非洲的技術轉讓和產品組裝等業務,擴大投資規模。這不僅有利于我國成熟產業的國際轉移和升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全球經濟失衡帶來的壓力。
4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效應的經濟影響
我國屬新興市場國家,這種大規模利用外資已有20多年歷史。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利用外資不僅僅是一般的開放政策和發展戰略,更是實現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全球化生產分工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大力度引進外資,充分利用其資本效應與外溢效應,以保持中國經濟以一定速度穩定增長。
通過對各國在中國投資的市場戰略的差異分析發現,長期占領中國市場是影響美國和歐洲在華投資的最重要因素,其在中國的技術轉移和國內配套產業的投資也是圍繞基本的市場戰略展開的。因此,與投資相關的研發和配套投資的本土化戰略都具有長期性和戰略性。研究表明,占領中國市場也成為影響日本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最重要的因素。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數在華投資中具有明顯的貿易互補性或者重視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的生產因素,當前在華投資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其全球銷售,造成技術轉移規模和程度較低。資本來源國或地區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非同步性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影響不顯著。
5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政策建議
針對以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及區位選擇的基礎上,如何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政策和建議需要有一個系統的分析,以下將結合我國投資的現狀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在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投資,如果東道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國企業可以與當地合作開發;如果對方某些產品依賴進口,而我方又具備該產品生產技術,我們可在必要時與之合資生產,填補其工業布局上的空白;如果某些產品在該國出口不受限制,而在我國出口受進口國貿易壁壘限制,我們可以直接投資方式轉向當地生產該產品,再向進口國出口。對外直接投資除對目標國家進行投資環境分析外,還須把擬投資的項目放在目標國家的具體環境條件下進行投資項目研究。項目研究和環境評估互相結合、相輔相成,對投資決策來說是缺一不可的。投資項目研究是一個從一般到具體逐步深入的分析認識過程。假設企業有多個海外投資機會,究竟到哪個目標國家去投資設廠?投資的內容、范圍、規模等如何正確決策?這些都是項目研究要解決的問題,并且可以概括為投資機會選擇和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這樣兩個問題。但我們也很重視對發達國家的投資,那里的市場機制和環境、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更值得學習和演練,它可以幫助我國企業在演練中更快地成長,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關聯性將會不斷發展,我國應該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積極改變目前對外直接投資缺乏競爭優勢,與對外貿易的規模不相適應的狀況,鼓勵企業在加強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制定確實可行的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目標。同時,政府要加速完善境外投資立法,利用財政、金融等多種手段支持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為企業境外直接投資提供優質服務,努力建立起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之間的健康良性的發展關系。
參考文獻
[1]梁曙霞.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聯性[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
[2]李建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出口效應分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
[3]戴金平,馮蕾.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出口競爭力[J].南開經濟研究,2003,(5):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