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籃球新手運球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體育課;準備活動;教學內容;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2-0054-02
內容新穎、形式多樣、銜接順暢的準備活動,它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情緒愉悅地完成一堂課的學習任務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教學新手往往側重課堂基本部分教學的組織實施,忽略準備活動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銜接,要么對接生硬,要么拖泥帶水,要么縫大如溝,要么毫無關聯;而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使準備活動和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緊湊連貫,巧妙的設計使上一個練習的結束成為下一個練習的開始,前后練習的內容又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練習之間無縫銜接又相互兼容,渾然一體,令人叫絕。那怎樣才能使體育課準備活動與課堂教學內容無縫銜接呢?可以從以下七個要素加以優化。
一、內容選擇的針對性
既然準備活動是為課堂教學內容學習服務的,那么準備活動的設計就要重視與教學內容的銜接,內容的選擇要有針對性,讓準備活動成為教學內容的一個有機構成。所以在內容的選擇上需要教師精心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盡量體現準備活動的準備性和針對性。
比如立定跳遠教學的準備活動,就要注重下肢和腰腹部位的活動以及上下肢協調配合動作的練習,籃球課的準備活動則要關注到相關手型、步法以及與具體教學內容相關的熟悉球性和人體的各個關節以及大肌肉群的活動。這樣既達到了熱身的目的,也能為基本部分的學習做好鋪墊,從而實現準備活動的最大化效能。
二、環節關聯的誘導性
在認真分析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對教學步驟進行合理設計,將準備活動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相互“兼容”,加快技能學習進程。前后兩個環節的練習最好能夠性質相近,在某些技術上有相通或相同之處,并且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前一個環節成為下一個環節的引入或誘導,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較快掌握所學動作。
比如課堂新授魚躍前滾翻,在準備活動的安排上可以在游戲環節將之前學過的前滾翻、遠撐前滾翻技術加入其中加以運用,同學們在追求游戲速度的同時自然而然嘗試了魚躍前滾翻的技術動作,為后續的教學做好了充分準備。再比如新授籃球的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可以將助跑起跳摸高融入準備活動中,重點讓學生體會“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技術,方便基本內容的教學,類似這樣的安排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形式銜接的縝密性
在課前備課的時候教師要全盤統籌設計,精心安排練習形式,上下兩個活動在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時要盡量少調動或不調動隊伍,使上個練習的結束成為下個練習的開始,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籃球的運球課,準備活動的結束是四列橫隊的練習隊形,基本部分的開始是四路縱隊的運球行進,教師應事先把球性練習的橫隊安排在行進運球練習的出發一端,做完橫隊的練習之后向出發一端集中,然后一個向左或向右轉的口令便可直接進入下一個練習形式。再比如轉換練習形式需要位移時,可令排頭學生在上個練習的最后一次練習后直接進入下個練習的位置,其他同學隨后跟上,當上個練習結束時,下個練習的隊形已基本成形,稍加調整即可。
四、項目過渡的順暢性
我們在確定準備活動項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在項目的過渡上做到銜接自然、通順流暢,尤其是需要使用體育器械或者器材的項目。
比如我們在籃球課準備活動安排了徒手操練習或者身體素質練習,課堂基本內容是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那在準備活動的最后安排學生按縱隊跑進依次拿球進入運球跑進環節,這樣既熟悉了球性又解決了單獨發球浪費時間的問題,由開始的無球過渡到拿球再到有球練習;再比如課堂新授墊上技巧后滾翻成肩肘倒立,準備活動適宜安排一些輔助類的墊上游戲,如果安排成跑跳類或者球類等,那就和基本內容有所脫節,對接生硬不夠順暢。
五、場地轉換的經濟型
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研究場地條件,力爭在一個比較固定的區域內完成體育課的所有任務。如果必須要進行場地轉換時,可以通過巧妙設計有效提高練習密度并減少浪費時間。
比如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單杠,單杠所在場地一般是在學校運動場地角落的地方,偏僻狹小,無法帶領學生做準備活動,教師可以在就近適合區域做完準備活動后,設計一個“推小車”接力的游戲,比比哪一組同學先到單杠場地,用一個與同學合作的游戲替代了調動隊伍轉換場地的方法,既節省了時間,又練習了手臂力量,連接自然巧妙,可謂一舉兩得。用位移性的游戲或比賽是轉換練習場地常用的方法。
六、技能遷移的合理性
準備活動要充分考慮技能遷移的合理性,所涉及的技能遷移宜合理貼切,不宜牽強附會。不熟悉的內容,提倡用熟悉的組織方式進行;熟悉的內容,則要用變化的組織形式進行。
比如教學內容為新授“跳山羊”,支撐跳躍中助跑上板踏跳的動作就是一個陌生的動作,準備活動中可以從學生已有的認知體驗“跳房子”游戲著手,從他們熟悉的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的動作慢慢遷移,逐漸再做“單腳起跳――雙腳落地再起跳 ”的動作,就可以對一個陌生的動作迎刃而解了。從已有的認知經驗出發,省去了不必要的組織時間,繼而提高了準備活動的有效性。
七、負荷制定的科學性
運動負荷的安排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如果課堂教學內容的運動負荷不大,準備活動的運動負荷應嚴格控制,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基本內容時出現興奮性低的情況,影響練習效果;如果教學內容運動負荷較大,準備活動也應適當增加運動量,使身體機能運動水平與基本部分處于相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