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開發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營銷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

      4、營銷策略

      Ryanand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5]羅艷菊:城郊型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探討[J].江蘇商論,2006(4).

      [6]唐文躍: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7]隆學文:旅游非優區開發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8]李東和、趙玉宗: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9]彭華:關于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業對北京互通的社會影響—以環境變化為例[J].中國旅游研究,2007(6).

      [11]崔曉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策略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6).

      [12]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旅游資源與開發[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4]雷國雄:基于文脈、地脈的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孫根年:安康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J].商業研究,2005(18).

      [17]

      [18]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9]沙蓮香: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J].北京社會科學,2004(1).

      [20]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曉明、張紅: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1).

      [22]吳必虎、宋治清:一種區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術程序[J].經濟地理,2001(4).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開發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營銷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

      4、營銷策略

      Ryanand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學報,200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5]羅艷菊:城郊型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探討[J].江蘇商論,2006(4).

      [6]唐文躍: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7]隆學文:旅游非優區開發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8]李東和、趙玉宗: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9]彭華:關于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業對北京互通的社會影響—以環境變化為例[J].中國旅游研究,2007(6).

      [11]崔曉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策略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6).

      [12]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旅游資源與開發[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4]雷國雄:基于文脈、地脈的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孫根年:安康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J].商業研究,2005(18).

      [17]

      [18]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9]沙蓮香: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J].北京社會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2004(1).

      [20]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曉明、張紅: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1).

      [22]吳必虎、宋治清:一種區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術程序[J].經濟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2001(4).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3篇

      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混淆的原因

      (一)旅游開發對旅游資源的本身性狀的改變較小

      因為旅游開發對旅游資源的性狀一般不進行改變,例如自然風景區、歷史遺跡等的開發,首先要強調保護,杜絕破壞和改變自然、遺跡原貌,因此,旅游開發主要是建設旅游經營環境和服務設施,對核心旅游資源保持原貌,以導致人們對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概念的混淆。

      (二)旅游消費的非消耗性

      旅游資源具有永續性的特點,也就是說旅游資源可以重復使用。旅游產品是一種無形的產品,旅游者付出金錢所購買到的只是一種經歷和感受,而并不是旅游資源本身。無論是登山、滑冰、泛舟,還是觀光、休療,游客所能帶走的只是對旅游資源的感受,而不能帶走旅游資源本身。因而,人們用傳統的資源與產品的概念和關系來理解旅游資源和產品時就產生了混淆。

      (三)旅游產品的特殊性

      一般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中間有一個交換環節,在時空上可以分別實現,而旅游產品的特殊性在于旅游生產和消費是同一的過程。這一特性讓人們很難界定旅游服務到底屬于旅游產品還是屬于旅游資源。而通過對傳統商品的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勞務是旅游產品的部分而非旅游資源。人力資源不屬于旅游資源的范疇之內,應該是一個單獨的概念。另外,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享用的是旅游產品而不是旅游資源,即,面向游客開放的就是旅游產品。但是同樣的自然景觀或者歷史遺跡如果面對的是旅游開發或再次開發,那就是旅游資源。

      (四)旅游開發不同層次的不同叫法

      簡單來說,旅游開發可以分為景區開發和區域開發,在區域開發里又可以分為很多層次,例如村級區域、鄉鎮區域、市縣區域、省級區域、全國范圍等,總體來說景區開發的旅游產品,在討論更大范圍區域旅游開發的時候,往往被稱為是該區域的旅游資源。一個區域豐富的旅游產品確實增強了區域旅游發展的實力,是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將景區旅游產品稱為旅游資源已經脫離嚴格旅游資源的涵義,而是一種泛化的旅游資源用法,就好像古文中的通假字。

      (五)人文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的某些組成部分極為相似

      有一些人文旅游資源與旅游開發中人工建造的設施和建筑極為相似,它們都具有人為建造性,而且都為旅游開發和經營服務,很難從表面區分它們的不同。但是,從建設這些建筑和設施的初衷可以看出他們到底是旅游資源還是旅游產品。

      例如,蘇州園林當初的建設是為了建園者自己享用,因此屬于旅游資源,而同屬于人工建筑的深圳中華民俗村,它的初衷就是為游客欣賞,所以它就是旅游產品。有人會說歷史建筑屬于旅游資源,現在建筑屬于旅游產品,這種觀點仍然不妥。例如,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以及我國水利工程三峽大壩等現代建筑,同屬于現代最新建筑設施,但是因為它們的建造初衷是奧運會比賽和水利發電,因此,它們對于旅游開發來說是旅游資源,而不是旅游產品。

      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的關系

      關于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的關系問題,吳必虎將其劃分為資源產品共生型、資源產品提升型和資源產品伴生型三種模式。共生型是指資源品味較高、具有較強吸引力,不需要經過大規模開發既可轉換為某種產品的情況;提升型指旅游資源品味較低,將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開發強度較大的情況;伴生型是指某些功能上屬于其他類型的設施或場所,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的情況。

      實際上,旅游開發過程中所利用的旅游資源是各種類型旅游資源的綜合體,因此一個相對獨立的旅游產品不是單單依托于某個單體旅游資源,而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的關系除了上述三種關系之外,還有介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具有三種關系,不如說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存在依存關系,而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與其所依存旅游資源之間的依存程度是由有差別的,見表2.由于旅游資源的類型豐富復雜,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的依存關系又千差萬別,所以很難用具體的程度來表述旅游產品和旅游資源的依存度,但可以推測的是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的依存度幾乎是一個連續的譜系,而為了理解得直觀,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定性描述出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依存關系,見表3。

      旅游資源的概念

      關于旅游資源的概念,學界已有很多研究和論述,而且爭議很大,張凌云(1999)列舉了16種,丁季華(1999)給出了10種,李偉(2006)總結了8種,文章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9種加以評述。以上有關旅游資源概念的闡述,主要圍繞對游客的“吸引”展開,而且很多闡述還涉及到旅游資源的類型,這樣的旅游資源概念的闡述雖然從一定程度說明了旅游資源的范疇,但是沒有從根本上區分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的概念,也沒有清楚地說明二者的關系,因此很容易導致這兩個概念的混淆。

      綜上所述,給旅游資源進行如下定義: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基礎,是旅游產品的根本,是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不以旅游開發為目的形成和人工建造的,經過策劃、設計、建造之后能對旅游者構成吸引的自然、社會甚至精神因素,旅游產品與其存在一種依存關系。

      對旅游資源概念的理解

      1.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基礎,旅游產品與其存在一種依存關系,而二者的依存程度因旅游資源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2.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人工建造的旅游資源,以旅游開發為分界點,之前就有的為旅游資源,之后建設的為旅游服務設施和旅游產品。

      3.從人造建筑和設施的初衷看,以旅游為目的建設的為產品,以旅游之外目的建設,現在拿來發展旅游的為旅游資源。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旅游資源互補性長江三峽金三角

      旅游資源是構成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統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學的對旅游資源展開研究是一個地區進行旅游規劃和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一個區域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一、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的意義

      1.形成對旅游資源的再認識

      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學的利用好現有資源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思路的研究,我們總能找到其令人驚喜的價值,從而謀劃出新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就是從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圍、不同的角度以互補性進行分析和研究現有資源,重新評價和定位現有的旅游資源,挖掘更多的資源優勢。

      2.為發展跨區域旅游、謀求共贏提供理論支持

      隨著國內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資源的利用已經逐漸打破原來的行政區劃,跨區域協作、優勢互補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對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愈發顯得重要,通過分析旅游資源的共生互補,合理安排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序、重點和方向,最終獲得資源共享多贏。

      3.利于解決區域間旅游合作問題

      區域合作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區內各旅游經濟體能否實現資源互補、優勢互補,使區內差異性旅游資源可以有效結合,從而產生更大經濟效應。例如長江三峽、川黔渝無障礙旅游區的建立均是一種新型互補的旅游競爭合作關系。

      二、旅游資源互補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資源互補的涵義

      互補的概念來自于幾何學,是指兩個角度之和為180度的角互為補角。旅游資源的互補是指旅游資源之間由于種類、規模、形狀、文化內涵、時間序列、區位等自身要素的差異而形成的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關系。旅游資源互補蘊涵著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其表達了陰陽既濟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猶如中國的易經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資源互補的幾種模式

      從目前的常見的情形分,旅游資源的互補有規模尺度互補、形態造型互補、時間序列互補、種類異質互補、區域差異性互補、同構互補等多種模式。隨著旅游理論的發展,還會得以豐富和完善。

      三、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資源互補性

      奉節巫山巫溪的旅游資源總的說來,是以自然資源為其主要特色。雄奇壯麗的三峽,瑰麗幽邃的大寧河小三峽、小小三峽,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紅池壩,人跡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動人心魄的“天坑地縫”無不是旅游者,探險家夢想的地方。仔細分析金三角旅游資源的特色我們不難發現,各個資源點之間具有極強互補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同類資源規模形態互補

      大三峽雄偉壯麗,小三峽、小小三峽綺麗幽邃,雖同屬峽谷風光,但在形態上有明顯差異,給予游客感覺截然不同:大三峽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小三峽柔媚秀麗、小橋流水。如果把大三峽比做滿漢全席,那么小三峽、小小三峽就是席上精美小點。使得游客游大三峽后游小三峽、小小三峽而不覺得有絲毫雷同重復之感,反覺得不游小三峽便不完整。

      (2)同類資源時間序列互補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萬年前的原始人時期,以巫山猿人為代表、其后產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舊石器時期的大溪文化;寧廠古鎮鹽文化;以巖棺、懸棺、船棺為代表的巴文化;以漢墓、三國文化遺址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大昌古鎮代表的明清文化;這些不同時間段上的人類文化資源串聯在一起,儼然是一部完整的人類史書。如果把他們整理加工、科學地重組之后,整合潛力巨大。

      (3)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互補

      自然資源因人文資源的補充而產生豐富的內涵;人文資源因自然資源背景而顯得獨特、神秘和與眾不同。4A級景區“白帝城—瞿塘峽”就是典型的例證,以白帝城為代表的三國文化和瞿塘峽為代表的大江峽谷絕世奇觀交相呼應,瑰麗動人,使得三國演義中的傳奇人物由于瞿塘峽的雄壯和長江的波瀾壯闊更顯得英雄意氣,豪氣干云;而當置身瞿塘,面對滔滔的江水,把酒臨風,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靈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這種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完美組合最終使資源的吸引力達到了極至,成為國內外獨特性的旅游資源。

      (4)旅游資源地域差異性互補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節、巫溪三縣,旅游資源差異性比較明顯,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峽谷風光為特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并重。北部則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為主,人文資源為輔。人們在欣賞了洶涌澎湃的長江三峽、領略了動人心魄的三國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別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場、神奇的夏冰洞,便會產生強烈的誘惑力,使游人真正體驗到融于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區際旅游資源的互補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區:

      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資源

      ②川西北高原奇山異水旅游資源區

      ③樂山佛教文化、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

      ④川南恐龍竹海旅游資源區

      ⑤攀西涼山彝族民俗旅游資源區

      ⑥川羌風光旅游資源區等

      湖南省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區:

      ①張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

      ②岳陽樓楚湘文化旅游資源區

      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資源區

      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資源區。

      湖北省旅游資源區集中在四大資源片區:

      ①三峽壩區與三國文化旅游資源區

      ②武當山道教文化旅游資源區

      ③神農架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

      ④清江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區等。

      陜西省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資源片區:

      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資源區

      ②革命圣地與黃土高原風情旅游資源區

      ③秦嶺文化旅游資源區。

      四、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結論

      分析周圍省市的旅游資源,我們不難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陜西都有自身獨特的資源點。金三角和周邊相比,旅游資源存在著普遍的同構現象:森林草原、峽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峽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資源上占有一定的優勢。正是這種強強對話的局面,創造了強強合作、優勢互補的絕佳前提。

      1.金三角擁有瞿塘峽、巫峽;宜昌境內有西陵峽。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資源區,但無論離開西陵峽來談“三峽旅游”,還是離開了瞿塘峽、巫峽談“三峽旅游”都不是一個完整的三峽概念,也不科學。大三峽的整體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對其進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劃地而治均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只有在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把這些優勢互補的旅游資源進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發展。具有典型的同構互補性。

      2.位于“金三角”區域內的白果林原始林區實際上是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我們都囿于行政區劃,把它們割裂開來,使其資源價值被嚴重低估,得不到充分發展,這都是因為忽略了他們之間的強烈的互補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顯的同源互補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見證地。以龍骨坡巫山古猿人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文化、大溪遺址為代表的舊、新石器文化,以寧廠古鎮白鹿鹽泉、寧河懸棺、古棧道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鹽文化,以白帝城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大昌古鎮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與陜西以兵馬傭為代表的秦漢文化,湖南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楚湘文化結合起來,不但是中華文明一部完整的史書,更是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大觀園。文化互補性十分顯著。

      4.金三角地處“重慶—西安—武漢——張家界”旅游黃金圈的正中心,擁有眾多獨特的旅游資源,如果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補資源類別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黃金圈向旅游黃金面發展。所以異質互補性十分突出。

      五、結語

      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區域旅游整合發展,改變旅游競爭模式的一種思考。是在區域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是所出現的產業競爭與合作問題。通過對旅游資源互補性的研究,找出區域和跨區域旅游資源所擁有的共同文化內涵,最終達到停止惡性競爭、、多贏互利的良性局面。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旅游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張述林.旅游項目策劃理論與實踐.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3]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4]黃羊山.旅游規劃.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

      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于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1981年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在《旅游與文化》中曾指出:“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生活,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生活”、“旅游業不僅是一種經濟事業,也是一種文化事業”。林洪貸(1990)也指出,僅對旅游業作經濟上的定性和表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經濟分析無法衡量旅游業在社會方面、心理方面,特別是文化方面的影響,也無法闡明這些影響對于經濟的反作用,因此需要以經濟分析為基礎,逐步采用經濟分析與文化分析相聯系的多學科的研究方法。”

      但是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對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的分析闡述往往是從文化旅游或旅游文化的視角,缺少對旅游者需求和對旅游產品方面的討論,而且經常混淆使用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概念。本文認為如何理解文化是旅游產業之魂,不能簡單地從文化旅游或是旅游文化來說,而是應該在清楚地界定文化內涵的前提下,再來探討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學術界很多學者和組織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文化”的各種定義已達二百多種。本文采用的是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給文化下的定義:文化在今天應被視為一個社會和社會集團的精神和物質、知識和情感的所有與眾不同顯著特色的集合總體,除了藝術和文學,它還包括生活方式、人權、價值體系、傳統以及信仰。可以看出,文化是人類歷史的積淀、活動的記錄、生活的反映,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理想,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關于文化的最新研究顯示,文化不是一個有明確界限、一成不變的實體,它是聯系其他事物的紐帶和橋梁,并與它們密不可分。當然,這種趨勢也會對旅游產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不管文化如何定義,我們都可以說文化包括了已將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

      明確了文化的定義,我們還要對“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一個簡要說明。“旅游文化”,中心詞是“文化”,“旅游”是定語,是把“旅游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體現在旅游產業的方方面面;“文化旅游”:中心詞是“旅游”,定語是“文化”,是把“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體系。

      Jarmison(1994)認為文化旅游應該包括:手工藝、語言、藝術和音樂、建筑、對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跡、節慶活動、遺產資源、技術、宗教、教育等。因此,從旅游產品角度看,文化旅游內容非常豐富。

      三、文化是旅游產業之魂

      在對“文化”、“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有了清楚的界定后,可以看出我們要探討的既不是旅游文化、也不是文化旅游,而是文化與旅游的關系中的文化對旅游重要性的認識。《旅游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文化與旅游的關系,認為文化實際上涵蓋了旅游的各個方面。對于如何準確認識文化對旅游的意義,2011年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旅游與文化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

      接下來,本文將通過旅游活動主體――旅游者需求、旅游活動客體――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兩個角度來探討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

      (一)旅游者需求的角度

      隨著生活水平和人們自身素質的提高,當代旅游者開始從傳統的物質需求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而正是那些富有文化性的旅游產品才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動機。文化以多樣的形式、深刻的內涵在旅游中展示出無限的魅力與強大的生命力,不論是觀光、休閑、度假、探親或是商務等方式的現代旅游消費,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下幾個方面。

      放松消遣的需要:投身到大自然中欣賞美景獲得美的熏陶、洗滌心靈;參與各地民俗文化活動來放松身心、獲得愉悅。社交探索的需要:旅途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結交新朋友;探索未知的事物,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滿足人們的好奇之心。養生健身的需要:跋山涉水,強健體魄;回歸自然,消除疲勞、緩解壓力。求知啟智的需要:零距離接觸未知,學習知識,啟迪靈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是對旅游知識價值的高度概括。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些需求都屬于高層次的文化需求。

      實踐表明,對文化的追尋是旅游者出游的最初動機和最終歸宿。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業間的競爭不是資源的競爭,而是文化的競爭。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無論是原始景觀、還是人造景觀,只有充分利用文化特色,賦予旅游產品以更多的文化價值,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旅游發展才具有持續性。因此,如何開發、提升旅游景觀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角度

      從旅游資源的角度看,文化的發展也具有決定作用。歷史遺跡、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都已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文化是旅游資源的魅力所在,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是很難有吸引力的。由于旅游資源多是大自然賦予或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保留下來的,我們把旅游資源分為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

      一方面,人文旅游資源本身就屬于文化的范疇。大量的文化產物,規劃師、旅游商要開發利用,旅游者要欣賞感悟,這些過程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宋城以“建筑為形,文化為魂”的經營理念,通過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的演藝還原了宋代都城的風貌。墨西哥政府借助地域優勢、通過對當地“瑪雅文化”的挖掘,開辟“瑪雅之路”旅游項目,讓游客沿著瑪雅文化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區觀光,領略古代瑪雅人的生活習俗和燦爛文化。

      另一方面,自然旅游資源本身雖然不具有文化屬性,但自然風光的美無疑需要從文化層面來鑒賞、用科學知識來解讀,而自然山水轉化為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也必須借助文化手段來實現。“煙花三月下揚州”、“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些詩詞影響著旅游者對旅游資源認知;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向世人展現了桂林山水的萬種風情,這是無形自然美與有形藝術美的完美融合,是滲透于山水景觀中一種全新的文化景觀。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賴以發展的基礎,是遺產資源世代傳承、永續利用的關鍵。文化在旅游資源保護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旅游者日益增強的環保價值觀和追求高品質旅游體驗的強烈愿望促成了對旅游資源的保護過程;另一方面,政府行為可以對旅游資源的經營使用者形成一定的約束規范和激勵機制。西班牙政府為了保護城堡,以國有方式購買古城堡改建為飯店,還專門成立古建筑飯店管理公司進行管理。這樣既保護了文化古跡,又得到了經濟收益。

      不論是旅游資源的開發還是保護,旅游資源與文化密不可分、交相輝映,文化性是旅游資源的本質屬性。文化通過輻射效應與滲透效應,提升了旅游資源的品味和內涵,賦予旅游產品差異性,使旅游變得豐富多彩。

      四、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青草| 377P欧洲日本亚洲大胆|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 | 高潮迭起av乳颜射后入| 91精品蜜臀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小说乱欧美另类| 亚洲一区二区三级av|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色|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 四虎女优在线视频免费看| 精品国产高清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野花香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无| 国厂精品114福利电影免费|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超碰成人人人做人人爽 | 18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人妻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91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又大又粗又硬又爽黄毛少妇 | 18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视在亚洲| 国产日韩入口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麻豆蜜桃|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人妻聚色窝窝人体WWW一区| 亚洲精品专区永久免费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小草| 国产裸体无遮挡免费精品|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高H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欧美亚洲另类制服卡通动漫| 国产精品一线天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