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作品藝術特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語言都是這個國家文化的代表
語言是文化的精髓,要想掌握這個國家的語言,就必須連接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有象征這個時代的語言。因此,一個合格的譯者,在進行英語轉換翻譯的時候,就必須先要熟知這個國家當時的時代背景。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的過程其實就是進行文化視角轉換的過程,因而英語翻譯并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它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文化和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的轉換。
1.2每一部文學作品,有它誕生的特殊的時代背景
從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影子,有人說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精華。文學作品將這個時代最有特色最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給世人。讀者在讀的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而且是那個時代。因此在進行文學作品英語翻譯是,我們需要的并不僅僅是作品中的話直白的翻譯過來,真正的譯者需要做到的是把這部文學作品的文化翻譯過來。我們翻譯文學作品不僅僅是為了翻譯而翻譯,而是為了這部文學作品的文化,因此我們翻譯的不僅僅是文學作品而是這部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翻譯就是為了學習他國的優秀的文化。漢語文學和英語文學都是國家的文化象征,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來詮釋文化。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僅僅是將英語轉化成漢語,他所需要的是譯者透視英語文學的文化內涵進行文學的視角轉換。
2.中外文學作品背后文化存在的差異文化的差異
首先體現在一個國家的語言藝術上,語言的不同見證了文化的差異。文學作品是語言的精髓,是時代的縮影。文化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的差異。地域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影響著語言的表達方式,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具有自己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寫照,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認知。比如在進行漢語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在詩詞方面就顯得太過于直白,中國詩詞的精髓是英語遠遠無法超越的境界,當然在進行講英語翻譯成漢語的時候我們也要關注其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更深層次的透視文學作品的延伸力。其次引起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不同國家的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社會發展歷程,因此文學作品的發展程度也不一樣。受特殊的社會因素的影響文學作品呈現不同的時代性,這種時代性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最為突出。中外文學作品都有其精彩之處,再將英語的文學作品翻譯成漢語的時候需要注意英語的表達習慣。比如在漢語中我們大多使用第一人稱,以“人”做主語,而英語中主要是物做主語,因此在進行文學作品的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主語的轉換才能體會到語言的延伸力。有些漢語是直白的將英語翻譯了過來。如,可樂,漢堡。這也是考慮到英語的文化色彩。
3.透視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語言藝術文化
對文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首先體現在語言藝術方面,語言翻譯的實質就是文化的之間的交流借鑒和促進學習。文學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國家的文化內涵,借鑒他國先進的優秀的文化藝術。語言是一門藝術,翻譯也是一門藝術。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它的文化角度轉換的技巧,將英語的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通過翻譯傳達出來,因此要注意的是要把這部文學作品的精髓也就是它的神傳達出來。文學作品的翻譯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廣義的是指將他的整部作品的內容整體概括出來,俠義的是透過作品中人物行為動作的細節將作品的精神傳達出來,不管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在翻譯中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將文學作品的精神烘托刻畫出來。每部文學作品都有它的語言特色,它所代表的是這個時代的風格,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透視這個時代的整體藝術風格。
4.結語
關鍵詞:英語文學翻譯;美學價值;藝術特性
隨著人們對于文學的不斷擴展和豐富,美學價值和藝術特性已經成為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美學價值和藝術特性也是尤其重要的。研究和挖掘美學價值和藝術特性不僅僅是對原著的一種尊重,更是對讀者的一種尊重。
一、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
眾所周知,不同的美學作品都具有其獨特的特點,這些文學作品獨具一格,而英語文學翻譯更是具有其獨特的閃光點,英語文學翻譯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而不用的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也有自身獨特的優點,部分作品需要溫柔細膩,部分文學作品語言雄厚生動。同時,英語文學作品通過美學價值表現出了作者進行創作時的心情以及情感,同時,這些美學價值也可以更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集中到這些文學作品中。另外,美學價值還可以更好地體現出英語文學作品的整體韻律,在一個成功的作品中,一個好的韻律是不可或缺的,而英語文學作品也是如此。通過分析文學作品的整個韻律,我們可以更好地判斷這些文學作品是否具有美學價值,從而更好地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傳播。而判斷英語文學作品是否具有美學價值的一個重要方法,即判斷英語文學翻譯之后與原文是否一致。
二、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藝術特性
藝術特性是表現英語文學翻譯美學特性的另一個重要手段,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中最常見的藝術手法就是表現手法,許多英語文學作品都大量地應用了抒情、雙關或者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表現手法使得英語文學翻譯更具特色,語言優美,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等,正是這些藝術手法使得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美學價值得到了進一步表現。另外,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而文學作品也是國家之間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藝術特性,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且認識美國文化,從而取長補短,汲取他們優秀的文化,并且將這些優秀文化應用到我國的文化創造中。
三、結語
首先,引導學生弄清文學創作與平時作文的區別:從敘述表達上看,平時作文要求習作者能進行簡單地敘事、寫景、抒情、描述和議論,而文學作品的創作要求明顯略高,即無論敘述描寫,還是議論、抒情,都特別注重突出語言的文采和神韻;從題材來源上看,文學創作的題材和平時作文的題材雖然同樣都來源于生活,但二者卻有本質區別,平時作文一般都要求真實地反映生活,而文學作品則要求不同于生活,即高于生活,讓感人之處更感人,美好之處更美好,從而使讀者沉醉其中。這就要求習作者必須運用獨特的視角、求異創新的思維去體味現實、捕捉靈感,對現實場景中的人、事及內心世界進行細致、創造性地描述與記錄。
其次,授之以法。在引導學生嘗試文學創作時,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在課內外閱讀中,廣泛涉獵文學作品,深入品味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要想嘗試文學作品創作,必須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從形式上看,文學作品可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四大類。這四大類文學作品,在初中課本中大多以單元形式出現,如蘇教版八上第一單元以“詠物抒懷”為主題,第四單元以“小說之林”為主題,集中選取了五篇小說;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九上第一單元集中安排了五首中外詩歌等,我們在反復閱讀品味、領會其語言、架構、立意上的獨特性之外,還要注意區分它們與平時作文的區別。此外,還應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一定量的優秀文學作品。特別是一些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因為這些作品選材大多貼近校園生活,學生比較易于接受、理解。廣泛閱讀,是走向文學創作的第一步。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文學創作的竅門自會了然于胸。
二、用文學的視覺觀照生活,識別真善美與假惡丑
文學的觸角是豐富細膩、別具特色的,它能見常人未所見,感常人未所感。如冬天的濟南,在老舍的觸覺里是溫暖而舒適的,鮮艷的花朵,在為時事感傷的杜甫眼里仿佛濺滿淚水。生活中,即使是不易被人覺察的眼神、玩笑的話語,只要我們用文學的視覺加以觀照,就能發現其中的真與假、美與丑,進而加以謳歌或鞭撻。
三、用生動傳神,富有特色的文學語言,抒發見聞和感受
文學作品能夠打動人、啟發人,不單是內容的精彩,更重要的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具有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和技巧性四個特點。形象性的文學語言,重在通過刻畫描寫以展現事物、現象的形態特征和內在神韻,力求具體、恰當、鮮明、生動,積極營造如在眼前、境像逼真的藝術效果。如,朱自清筆下的春花:“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村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文學語言的含蓄性,不僅在于表達得曲折委婉,更在于涵義的深厚豐富。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含而不露,深而不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反復品味、咀嚼。文學語言的情感性,主要是通過詞語、句式、語調等方面體現出來的。例如,安徒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處這樣寫到:“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小女孩坐在那兒,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語言平實,語調緩慢,語氣沉重,富于情感,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深沉憤慨。文學作品語言的技巧性主要體現在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上。用文學語言抒發見聞和感受,才能引人入勝。
四、借助聯想和想象,藝術的再現生活的真實
一、《梁祝》的文學表現形式和音樂表現形式
(一)《梁祝》的文學表現形式
1.民間故事
《梁祝》以故事的形式流傳廣泛,在不同民族文化中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各地方言特色民風民俗也為《梁祝》的故事版本增添了一抹色彩。如:《梁祝》在演繹天庭的情景時多次使用了諸如陽世陰間等富有迷信色彩的詞語;《梁祝》和雙蝶節則將江浙一帶的雙蝶節與故事很好地結合起來,地方文化的融入為《梁祝》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其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藝術張力。雖然 《梁祝》 版本眾多,但核心內容表現出極強的一致性。故事的主要情節大多為:祝英臺女扮男裝、《梁祝》從結拜到相愛、最后祝英臺墳前化蝶等。這些情節都是大同小異,盡管不同地區的《梁祝》故事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語言都采用簡樸直白的方式,偏重于口語化,這極大地增強了它的親切感,也正因如此,它才能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2.小說及電影
《梁祝》先以故事與傳說的形式流傳于世,后來,人們把這個美麗的故事寫成了小說。有一部分作家青睞于這樣的題材,他們寫過同名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其中為人們熟悉的是張恨水、趙清閣、顧志坤三位作家撰寫的。張恨水的作品影響力最大,作品在繼承傳說故事的基礎上將祝英臺的個性刻畫得更加剛烈,充滿了濃濃的反封建主義思想,通過細膩的語言更加全面深刻地展示出《梁祝》故事的悲劇色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到了當代,《梁祝》故事更是成為愛情的典范,許多愛情小說中都可以看到《梁祝》的影子,我們可以體會到它一定的影響力。電影方面,《梁祝》已經成為導演炙手可熱的素材,幾十年來,《梁祝》故事被翻拍過無數次,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更是數不勝數。
(二)《梁祝》的音樂表現形式
《梁祝》音樂文本種類多樣,形式各異,流傳最廣的為戲劇音樂、民間歌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三種形式。
1.戲劇
《梁祝》在戲曲方面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元代的祝英臺與明代的同窗記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到了近代,隨著戲曲種類的蓬勃發展,《梁祝》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京劇、昆曲、呂劇、川劇中都能找到《梁祝》的影子。當然,最出名的要數越劇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作為中國第二大劇種,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區,相對于其他劇種來說,越劇對于唱腔板式上音樂的選取較少,在抒情和表演方面有著獨到的表現,所選取題材多為民間感人傳說故事,因此常常催人淚下。
2.民間歌曲
民間歌曲《梁祝》被人們傳唱的程度很高,而且這些被傳唱的歌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各個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生活條件的《梁祝》版本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我們在這些獨特性中可以發現一些著共性:大多數的《梁祝》民歌歌詞通俗易懂,節奏豐富多變,再加上襯詞襯句的使用更增添其表現力,很好地演繹出《梁祝》愛情故事的悲劇性。表現形式上,以小調為主,小調雅俗共賞的特性對歌曲的傳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內容上,《梁祝》民歌以敘述為主,用曲折的唱腔將梁山伯與祝英臺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傳播給聽眾;在調式上,多種多樣,宮調式、商調式都有所涉及,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總體來說,民間歌曲很好地繼承了原著的思想,只是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將這一故事加以宣傳推廣。
3.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于1959 年創作完成,這一家喻戶曉的題材很快就得到了大眾認可,不久就以其悲劇性和民族性走向世界。由于篇幅的原因,作品主要選取了《梁祝》故事中的三個主要情節:《梁祝》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為了更好地表現忠貞的愛情,作品將這三個故事分別放入起始部展開部和最后的部,協奏曲連貫自然,最后對于化蝶的處理更加貼切,迷幻的音樂仿佛將人帶到了梁山伯墳前,目送著兩只蝴蝶翩翩起舞,相偎相依。
二、《梁祝》兩種表現形式的相似和融合
以《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和戲劇文本為例,我們來分析文學與音樂這兩種表現形式的相似和融合。
(一)文學形式與音樂形式的相似
1.結構上的相似
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或是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般而言,都包含開端、發展、戲劇性沖突和結束幾個部分。以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其音樂結構的呈示部、展開部與再現部中分別用音樂的方式演繹了草橋結拜、同窗共讀、長亭惜別英臺抗婚、樓臺相會、哭靈投墳與雙雙化蝶翩翩起舞的等故事情節,小提琴協奏曲的幾個部分與敘事性文學作品的開端、發展、和結局基本上吻合的,音樂家很奇妙地用音樂的語言講述了一個美麗感人的故事。
2.展現方式的相似
不論是音樂作品,還是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延續性的展現過程。文學作品的展現方式是通過人們對作品文字的閱讀來理解感悟其主題,體會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音樂作品的展現方式則上借助一系列器樂,采用一定的技術技巧,通過表演者對樂譜的完整準確詮釋,呈現精彩的音樂情節給聽眾。這兩種展現方式都有一定的時間性,讀者和聽眾需要花一些時間來體會這樣的展現過程。通過閱讀完整的文學作品,人們了解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而獲取審美體驗,使得讀者的心靈得到升華。通過聆聽和欣賞完整的音樂作品,人們也可以體悟到音樂者想要表達的動人情感 。這樣的閱讀過程和觀賞過程也是一種互動交流的過程。在這樣的展現過程中,文學作品中的字、詞、句、段、章節,音樂作品中的音符、樂句、樂段、樂章,都上幫助人們了解作品主題的載體,它們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和階段性,表現了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的生活熱愛之情,真情的渴望之情,英雄的敬仰之情等。
3.表現手法相似
文學作品利用文字來詮釋外部世界,而音樂作品則通過聲音采取模仿來的方式來反映外部世界。在音樂作品中,我們經常見到:笛子模仿小鳥的叫聲、豎琴模仿流水的聲音等。在許多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中,還采用一系列象征比喻的手法,常見的有:文學作品中的十字架和莊嚴教堂,象征著宗教;音樂作品中的弱音象征靜謐、銅管音樂象征英雄人物的不朽氣概。這兩種文藝作品都善于通過細節來進一步深化作品主題,觸及觀賞者的內心。比如說:文學作品的場景描寫可以暗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音樂作品的聲音氣氛也可暗示某些事物及現象。
(二)文學與音樂的融合
正因由于文學和音樂具有諸多的相似,因而使得他們進一步的融合成為可能。下面,我們以《梁祝》的戲劇文本和其小提琴協奏曲為例來詳細闡述這種融合的過程和效果。
1.文學作品中的音樂韻味
音樂與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表現出鮮明的階段性。在西方,浪漫主義時期誕生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出受到文學的很多影響。在中國,直到標題音樂的主流地位得以確立,音樂和文學的相互影響才逐步深刻化。《梁祝》的文學文本與音樂文本能很好地體現出這種相互影響。一方面,這種相互影響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音樂韻味;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音樂修養對于文學家創作的影響上。《梁祝》文學文本對音樂文本創作的影響,表現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和主要戲劇矛盾沖突影響了音樂文本的呈現順序和表演節奏;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文本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廣泛傳播,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去閱讀文學文本的《梁祝》,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越來越多的人為之動容。
戲劇文本的《梁祝》體現出民眾思想積淀,它極大滿足了中下層民眾的需求,上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它以西方理論為基礎,多為具有一定音樂修養的人所喜歡。二者在語言使用和情感表達方式上有很多差異,但在內容和主題詮釋上則呈現出異曲同工之特色,呈現出相通相融之處。音樂與文學存在著文藝共同性,因此具有相匯相融的特點。《梁祝》文學作品中蘊含中濃濃的音樂韻味。文學劇本中的戲劇沖突在音樂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音響動態極好地演繹了戲劇的沖突。而小提琴協奏曲的邏輯與發展,隨著音調、音韻、節奏和語氣等特殊聲響性的表現,傳達了文學作品想象與聯想的,達到了一種視覺與聽覺的和諧。我們在欣賞戲曲時,能感悟到濃濃的音樂韻味。
2.音樂作品中的文學內涵
我們在觀賞《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時,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鮮明的,極具民族韻味的音樂語言;另一方面,其強烈的西洋音樂氣息也撲面而來。二者的融合蘊含了豐富的音樂內容,傳遞出作品真實而感人的情感。濃郁的民族文學風中蘊含強烈的西洋風味,極富藝術感染力。作品在展現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西洋音樂演奏手法,同時為了更好地表現其民族性,又從我國豐富的戲曲樣式中吸收精華,并采用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和效果,再加上優美的旋律通俗易懂的內容,種種手段極大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曾一度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它廣受歡迎,表現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受到國際認可。
戲劇文本的《梁祝》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來源,戲劇文本對小提琴協奏曲的取材的方向、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都是音樂邏輯所要遵循的順序;這部作品的文學內涵體現多個方面:
其一,上海尹桂芳“尹派”的唱腔特點對旋律音調的影響。作者借鑒了這一學派的唱法,使得作品中波浪式的旋律線條蘊含了柔和、溫柔、平和、純潔、細膩的美感。
其二,情節內容對作品的節奏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如敘事抒情情節的樂段部分:梁山伯與祝英臺草橋亭畔、雙雙結拜、兩人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幸福生活、化成彩蝶、翩翩起舞等。這些樂段多采用西方音樂的節奏節拍,律動規整、拍速平穩一致。到了演繹強烈的戲劇沖突(如祝英臺的強烈抗婚場面)時,作品則則采用中國的自由散拍,以渲染音樂的張力,淋漓盡致地表達主人公的情感糾葛、內心的糾結掙扎。作品中西張弛相結合的節奏形式,極好得升華了作品的主題,凸顯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結語
【摘要】文學改編一直是劇本的一大來源,電影、電視劇史上很多優秀作品都是由文學名著或暢銷作品改編而成。改編過程中,將作品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視思維、視聽表達的規律,重新組合,使之成為一部故事完整、結構統一的作品。然而,對諸多文學作品進行影視改編的效果,業界褒貶不一。
關鍵詞 文學影視改編創作
從2014 年末至今,通過改編文學作品推出的精品大劇大片不斷,如去年10月27 日開播的《紅高粱》,還有2014 年壓軸公映的《智取威虎山》。2015 年初,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多個電視頻道熱播,該劇改編自著名當代作家路遙的同名作品,由于其題材年代的特殊性和演員的表演特點,惹來不少爭議。
一、文學作品為影視創作提供肥沃土壤
影視市場呼喚好劇本,原創劇本有限,文學改編一直是劇本的一大來源。電影、電視劇史上很多優秀作品都是由文學名著或暢銷作品改編的。80 年代,我國拍攝的經典電視劇作品《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均出自明清章回小說“四大名著”,涉及神魔、歷史演義、家族史詩幾個題材類型。近幾年,很多作家也當編劇,對自己的小說親自操刀,比如劉震云根據自己的文學作品改編出的《一九四二》;也有的作家售出改編權,比如莫言的《紅高粱》。
從理論視角深入分析當前影視創作領域的文學改編情況,改編就是通過技術處理將藝術作品由一種媒介轉換為另一種媒介。影視改編,首先是以影視藝術特有的視聽思維、視聽表達的眼光審視各類作品,判斷其故事內核(或框架)是否適合影視媒介來表達;然后將作品僅僅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視思維、視聽表達的規律,重新組合,使之成為一部故事完整、結構統一的作品。
高質量的文學作品是電視劇再創作的基礎,也是影視創作的重要題材來源。近期上映的《狼圖騰》是改編自同名的暢銷小說,票房相當可觀。兩年前劉震云和馮小剛的《一九四二》雖說票房不理想,但仍然被認為它是一部有擔當、有情懷、有品位的作品。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小說,已經是電視史上的經典。
通過文學作品的改編,不斷激活影視創意,給電視劇市場帶來新鮮活力。成功的影視改編很大程度上是靠劇本、演員和制作水準等多重因素。影視劇是集體協作的結晶,首先一部影視劇要有出色的編劇加上出色的制作團隊,否則即使劇本再好,也無法把最好的效果呈現給觀眾。一般來說,失敗的案例一定是在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二、網絡文學成為影視創作的搶手資源
2000 年以來,一批文字愛好者聚集在網絡開放的平臺上,不斷將自己的作品在網絡上。榕樹下、盛大文學等文學網站,正是網絡們的聚集之地。隨著盈利模式的日漸明朗,文學網站簽約了一批網絡,將其作品進行出版,并走向影視改編的道路。正是網絡文學的火熱,才催生網絡文學改編熱,而點擊率排行榜上的熱門作品更是成為搶手貨。前兩年熱播的《甄嬛傳》就是改編自網絡作家流瀲紫的小說作品。
什么樣的作品更適合改編?觀眾和讀者最有發言權。網絡時代,點擊率才是最有說服力的。網絡文學具有即時和隨時更新的特點,因此就有可能隨時根據觀眾的反饋調整和改進作品,這就使它能準確地把握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時代的脈搏,從而減少電視劇策劃和投資的風險,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需要,進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兩年,許多影視制作機構對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權”形成搶購。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更成為網絡自制劇劇本創作的重要來源。視頻網站愛奇藝早在去年就大規模投資原創劇本,這與其大量發展自制劇的戰略有密切聯系。愛奇藝早前為自制劇鋪路架橋,與盛大文學展開合作,又不惜花重金挖來某知名文學網站的主編,開發網絡文學資源,并進一步操刀影視改編。今年其將上線30 部網絡自制劇,其中包括《心理罪》《鬼吹燈》等都是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作品。
對于市場大量利用網絡文學作品加以影視改編的狀況,應有慎重的考慮,網絡文學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的特點,很多網絡文學都是連載,有時也會根據讀者的意見做調整,甚至會完全針對讀者的快速閱讀需要選擇題材,有不少好作品,但是大多數的作品很快餐,追逐熱點而題材雷同。好的作品會流傳,也許十年二十年,才有可能對網絡文學的價值做出相對公正的評判。故事性強的作品更適合改編。有相當一部分網絡小說對描寫人物狀態,人物心理都很有一手,但影視劇通常要看故事,所以故事性不強的作品并不適合改編。
網絡自制劇是目前很多影視人創業或是練手的地方,也有不少有勇于嘗試并具有開拓精神的年輕編劇參與。網劇更看重創新,更愿意針對網民點播習慣制作一些完全不同于電視上播出的影視節目。目前網劇的制作,通常都會根據網絡點播的規律,制作短小精悍的影視劇,這和傳統影視節目有很大不同。網絡自制劇本的大量需求會吸引一些更愿意嘗試新事物的編劇。在國內缺乏編劇培養機制的狀況下,網絡自制劇的大量產出和不斷進化,或給年輕編劇更多的成長機會。網劇會越來越成熟,這種成熟不光是有很多好點子,還有更高的制作能力。
三、“忠實于原著”與“改編”的關系
一直以來,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改編的效果,業界褒貶不一。“忠實于原著”往往成為評判的標尺。從理論上,改編作品是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一旦完成,就不是原著的副產品或附屬物,而是另一部完全獨立的作品,除了其中的故事或內容來自原著之外,與原著沒有直接關系。通常我們說影視改編應該“忠實于原著”,其實“忠實于原著”標準也可以很寬泛的。
按照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先生的解讀,“忠實于原著”主要包含兩重意義:一是忠實于影視藝術的審美規律,二是忠實于改編者自身的審美優勢和個性。只要充分體現原著的主題思想、故事原貌,保持原著的創作特色和藝術風格,同時依據改編者對原著的審美理解進行藝術重構,都應該算是忠實于原著。
關于“忠實于原著”問題,應該防止兩種極端:一是拘泥于原著,喪失電視劇創作者的自主性和審美個性,一味照搬原著。比如,根據錢鐘書先生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圍城》以旁白的形式保留了原小說中的生動段落,這一做法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而最近剛剛播出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大量使用旁白,卻遭到觀眾的詬病。可見,所謂“忠實于原著”的關鍵是忠實于原著的創作特色和藝術風格。另一個極端是隨意改編作品的人物設定和故事結構,許多改編的電視劇已經遠遠超越了改編的底線,屬于對文學原著藝術資源的“毀滅性開發”。
四、文學作品影視開發的“泛濫”與“不足”
文學作品是影視劇創作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要開對了門才是一條光明大道。影視劇制作機構需要合理開發文學資源,準確把握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利用好故事做精品,而不是簡單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進行“快餐式”開發。經典的文學作品可以進行多次影視改編,充分發揮新的拍攝技術和手法,比如80 年代推出的老版《三國演義》《水滸傳》,在最近兩年又推出新版本,不同版本的優劣比較自由觀眾評說,推陳出現的文化發展路徑值得肯定。
然而,文學世界浩如煙海,影視劇制作方傾向于優先選擇有賣點的獲獎作品,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莫言的作品,還有經典影視劇翻拍也是具有市場吸引力的。金庸的武俠作品《神雕俠侶》自1960年到現在,在一共拍攝了6 個版本的電影和9 個版本的電視劇,其翻拍的周期越來越短。與此相對應的,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無人問津,可以說我國文學資源的開發仍不夠充分。
去年,韓國買走了國內知名作家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改編權,今年1 月該影片已經在韓國上映。國外影視市場重視故事、重視編劇的慣有傳統,使其在文學資源的開發上做得較為成熟,值得國內借鑒。然而,中國的文學最好由了解它的人來改編,否則會失去原來的味道。《功夫熊貓》及美國版《大鬧天宮》在中國觀眾觀看后直呼不像。李安作為華人導演把張愛玲的《色戒》完全放在中國、由中國演員來拍,使作品還沒有失去它的味道。
五、文學改編與影視創作的合理化路徑
綜上所述,一方面,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改編和再創作過程中與原著產生的或多或少的差距,又會引起討論的波瀾。認清文學改編與影視創作的關系顯得至關重要,同時,在實踐操作層面也有一些要規避的問題。
第一,在允許編劇再創作的同時,掌握改編度,保護文學作品中人物、故事情節中的完整性。劇本與原小說完全不同,造成了與目前大多數影視作品的重復和趨同。第二,我國《著作權法》明確規定了保護作品精神權利。影視作品不僅是版權產品,還是文化產品,具有傳播文化和促進文化交流的功能。從文化功能角度分析,應該確立保護文學作品精神權利的基本規則,即公序良俗規則。
第三,在劇本完成的基礎上,按照影視藝術的規律,進行視聽表達的生動呈現。節奏、結構、情調、沖突等方面都是改編的重要部分。在這些復雜文學成分處理成劇本之后,拍攝手法、聲畫音效都需要導演和劇組其他成員通力合作。
第四,要避免粗制濫造。在影視作品花巨資請大牌明星的惡性循環之下,影視拍攝費用的比例分配一直不合理。費用向編劇和制作團隊傾斜,向后期精良剪輯傾斜,對保證作品的整體質量是必要的。
第五,篩選、購入優秀文學作品資源,才能源源不斷地為影視創作提供力量。未來在我國影視市場培育上升期,搶占優秀的文學資源意味著擁有不錯的故事,加之具備編劇和制作實力,是打磨出精品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①張宗偉:《中外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②李緬伊,《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問題剖析》[J].《文教資料》,2011(3):85-88
③張穎,《文學作品影視開發中的泛濫與不足》[J].《中國廣播影視》,2015(4):57-59
④張慧春,《論作品精神權利保護——以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作品為例》[J].《河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1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