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焚燒秸稈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秸稈禁燒;方法探索
Abstract: After the mechanized production achieved in agricultur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ocial problems brought by straw burning is a big trouble.The relevent documents are issued by government every year, while the effect is little. In this paper, the personal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auses and harm of straw burning and how to slove it will be discussed.
Key words: straw burning; solution exploration
中圖分類號: F4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淮北平原地區,甚至全國各地種植小麥的地區,每年午收季節,環保部門關于因燃燒秸稈造成空氣環境質量惡化的投訴電話便響不停。漫天煙霧籠罩天空,嗆得人直流眼淚,影響人的視線,影響正常的道路交通,焚燒秸稈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針對秸稈禁燒問題,每年省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會出臺相應的文件,采取相應的措施禁止燃燒秸稈,但成效甚微。就焚燒秸稈的危害、產生原因及解決問題的思路探索,本人簡要的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焚燒秸稈的危害
(一)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焚燒秸稈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就我市空氣環境信息顯示,秸稈焚燒期間可吸入顆粒物最大值是平時的10倍左右,最大濃度達到0.8mg/m3。 焚燒秸稈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二)引起火災,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燒秸稈產生的煙霧,造成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降低,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四)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焚燒秸稈致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被燒死、燙死,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五)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焦土,對地區的環境形象破壞很大。
二、焚燒秸稈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機械收割留茬較高。搶收時為防止損傷機器,提高收割速度、省油,以及國產收割機功率不夠等原因,機械收割時留茬較高,影響下一季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播種,農民不得不用少量秸稈放在高茬上進行焚燒。
(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農村勞動力短缺,主要以婦女、老人為主,為了盡快完成收割和播種任務,只得就地焚燒秸稈。
(三)是科技轉化力度不夠,秸稈循環經濟價值難以發揮。綜合利用秸稈的科學技術不夠成熟,綜合利用成本太高,如用秸稈做沼氣原料,建一個沼氣池至少要花費三四千元;秸稈回收價格又太低,不能有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四)缺乏處置技術,秸稈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是多數農戶已不再用秸稈當柴燒。二是原有的小麥秸稈加工行業,如草帽、草苫等,因替代產品的出現而基本淘汰,農民找不到秸稈綜合利用的途徑。三是秸稈飼料處理成本高,難度大。另外,加工食用菌基料和漚造有機肥等秸稈處理方式,規模小,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不能形成規模效益。
(五)缺乏正確的引導。對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但缺乏針對性、實用性、時效性和具體性,大多以行政手段和獎懲措施為主,秸稈利用的組織、協調和轉化工作無人去做,只堵塞不開流,導致禁燒工作收效不大。
(六)宣傳力度不夠。受人力、資金條件限制,秸稈禁燒宣傳教育不能深入到農村,農民環保意識不強,沒有意識到焚燒秸稈的危害。此外,秸稈禁燒監管力度不強,執法手段也比較薄弱。
三、秸稈焚燒問題解決方法的探索與思路
(一)綜合利用,合理利用資源
1、秸稈還田。秸稈還田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機械將秸稈打碎,耕作時深翻嚴埋,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將秸稈腐化分解。另一種秸稈回田的有效方法是將秸稈粉碎后,摻進適量石灰和人畜糞便,讓其發酵,在半氧化半還原的環境里變質腐爛,再取出肥田使用。
2、過腹還田。過腹還田是將秸稈通過青貯、微貯、氨化、熱噴等技術處理,可有效改變秸稈的組織結構,使秸稈成為易于家畜消化、口感性好的優質飼料。
3、培育食用菌。將秸稈粉碎后,與其他配料科學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銀耳等食用菌,育菌后的基料經處理后,仍可作為家畜飼料或作肥料還田。
4、制取沼氣。將種植業、養殖業和沼氣池有機結合起來,利用秸稈產生的沼氣進行做飯和照明,沼渣喂豬,豬糞和沼液作為肥料還田。
5、用作工業原料。農作物秸稈可用作造紙的原料,壓制纖維木材。
6、用于生物質發電。將秸稈直接焚燒和將秸稈同垃圾等混合焚燒發電,可以氣化發電。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標準煤。
(二)加強宣傳教育,落實規章制度。
一、焚燒農作物秸稈的危害。
1、污染大氣環境。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環境,也是造成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每年因焚燒秸稈形成霧霾天氣高速封閉、航班延誤,釀成車禍事故時有發生,一樁樁血淋淋的教訓,無時無刻不在給人們敲響警鐘。同時秸稈焚燒的粉塵和煙霧對人類健康也造成相當大的危害,造成肺部感染和視力下降,部分醫療專家和學者多次呼吁要愛護我們的地球,關愛人類健康,禁止焚燒秸稈刻不容緩。
2、破壞土壤結構。部分農民尚未認識到焚燒秸稈利弊關系,經有關專業人員研究發現,在焚燒秸稈同時,高溫能夠殺死土壤中部分有益菌群和造成土壤成份的破壞,不利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因此在田地焚燒作物秸稈不是科學之舉。近幾年時有農民反映種植小麥有成片枯死,生長不旺等現象,據植保技術人員調查分析得知,原來小麥早衰枯死的地方正是焚燒作物秸稈的著火點,可見焚燒作物秸稈對土壤造成的影響。
3、安全隱患較大。由焚燒作物秸稈引起火災,導致人身財產損失的事故屢見不鮮。由于迫于政府的打擊力度,部分村民沒敢在田地里直接焚燒,而是運送出田地,堆砌在地頭溝渠、村莊房前屋后、池塘內、河道內,造成河道堵塞,影響村容村貌,浪費資源,也形成新的污染源,與新農村建設相悖。更有甚者直接堆砌在馬路上,讓車輛碾壓,極易導致交通事故;由路面鋪曬作物秸稈引發車輛燃燒人員傷亡的事故已舉不勝舉。
二、焚燒秸稈屢禁不止的原因。
1、農民認識存在誤區。農民錯誤認為,把秸稈焚燒后灰燼,能當有機肥,利于作物生長。熟不知道,在焚燒作物秸稈的同時高溫也把土壤中有益的菌群殺死,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長,同時也會引發作物病害,后患無窮。
2、秸稈機械粉碎費用較高。秋季每畝秸稈機械粉碎費要50元左右。對于農村村民來說視錢如命,掙錢不容易,不如直接在地里焚燒掉,省時省錢又省力,如此鋌而走險。白天不讓焚燒就晚上焚燒,不讓大人焚燒就派小孩去焚燒。每逢國慶節,正值秋收,豫東農村狼煙四起,整日籠罩煙霧繚繞之中,人們苦不堪言。
3、機械粉碎效果不理想。可能是由于機械設計的問題;或是機械操作者為了偷工減料,機械轉速達不到;秸稈粉碎后達不到農民需求的效果。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地方確實存在這種情況,玉米秸稈機械粉碎后,長度達不到秋播要求,村民還得動用人力,把剩余的長秸稈重新挑揀,運送出去,有的為了省事,干脆直接焚燒掉。機械粉碎技術要求較高,如此不但是增加了村民的費用,還造成了資源浪費,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嚴重打擊了農民秸稈還田的積極性。
三、對焚燒工作對策和建議
每年由于禁燒工作不力,受到處分的各級領導比比皆是,并不全是他們工作不力,主要原因部分農民“跟風”嚴重,見別人焚燒自己也去作,另外農民焚燒多在晚上,流動性強,區域廣,因此打擊難度較大,導致相關領導被問責。結合當前實際筆者提以下幾點不成熟看法。
1、建議政府加大宣傳、打擊力度。利用電視、條幅、手機短信、網絡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圖文并茂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認識;上下切實引起重視,克服麻痹大意思想。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打擊力度,要抓典型,狠處罰;同時也要抓樣板,樹標桿,獎罰分明。
每當上半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農時節氣的小滿到芒種前后,大約20天左右的時間;每當下半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大約50天左右的時間,在我縣的糧食主產區,農民就會在每天的傍晚時分進行大面積的秸稈焚燒。濃煙四起,遮天蔽日,大氣被污染,公路能見度下降,就是天上的衛星也發現了異常,頻頻向我縣的環保部門發來傳真,要求采取措施——這便是秸稈焚燒問題!
帶著秸稈焚燒的規模、地域、危害、原因、綜合利用和禁燒措施等問題,根據縣委主要領導的意見,我們就此開展了調查研究。調研組搜集了相關資料,聽取了政府各部門對此問題的看法,深入到糧食主產區實地踏看,并在天子湖鎮召開了由糧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農技人員參加的座談會,基本摸清了情況,理清了思路。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秸稈焚燒的現狀及危害
據縣農業局統計:20xx年,我縣產生秸稈的農作物復種面積達32.2萬畝,共計產生農作物秸稈14.17萬噸。其中:水稻19.91萬畝,產生秸稈 9.95萬噸;大小麥8.33萬畝,產生秸稈2.08萬噸;油菜1.66萬畝,產生秸稈0.42萬噸;玉米1.6萬畝,產生秸稈1.3萬噸;大豆0.7萬畝,產生秸稈0.42萬噸。這當中,有12.3萬畝水稻因不再輪作大小麥,其產生的6.15萬噸秸稈在整個冬春季節自然還田腐爛;7.2萬畝稻麥推廣秸稈腐蝕劑后處理秸稈2.8萬噸;油菜、玉米、大豆秸稈因出售和當柴禾等利用共消化0.6萬噸。以上途徑共計利用農作物秸稈9.55萬噸,余下的4.62萬噸農作物秸稈基本上就通過焚燒解決。因此,我縣秸稈焚燒量占秸稈總量的比例大約是32.6%。
我縣秸稈焚燒的主要地區也就是糧食的主產區,包括天子湖、梅溪和遞鋪3鎮,這3鎮僅稻麥的種植面積就分別達到8.84萬畝、5.37萬畝、7.74萬畝。因種植面積大,無法綜合利用,這3個鎮的大量農作物秸稈就通過焚燒來解決。而在南部山區,因農田面積小,機械化耕作難度高,農民還是通過手工割稻生產糧食,產生的稻草還是采取傳統的結扎、曬干、收取、利用的辦法。
秸稈焚燒的另一種情況就是“燒焦泥灰”。在我縣農村和城郊結合部,農民種菜喜歡使用焦泥灰,方法是:搜集雜草曬干,然后一層干草一層田土層層加高,點燃后隨其自燃3至5天,燒成的焦泥灰富含鉀肥,可用于播種時的面肥,對提高出苗率、增強農作物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區范圍內燒焦泥灰,因為其持續時間長,氣味難聞,對城區空氣環境和城鎮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秸稈焚燒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焚燒秸稈時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還會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3項污染指數明顯升高。秸稈焚燒產生的滾滾濃煙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正常大氣高出一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則要高出三倍,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等具有黏膜的器官產生較大刺激,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二是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秸稈焚燒,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莊、山林、電線桿附近。三是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降低,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人身安全。如1998年四川雙流縣的農民燃燒秸稈,導致成都雙流機場數十個航班不能正常起降,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吟詩村支部書記葉賢鋒說:“村里貫串杭長高速,全村1800畝農田,到達收割冬種季節,農民大量焚燒稻草,濃煙影響了高速通行,交警多次上門交涉。”四是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驅散水分,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五是焚燒秸稈所形成的滾滾煙霧、片片焦土,對一個地區的環境形象是很大的破壞。六是浪費大量的寶貴資源。我國每年產生6億噸秸稈,相當于300多萬噸氮肥、700多萬噸鉀肥,70多萬噸磷肥。
二、秸稈焚燒的原因及禁燒的困難
農作物秸稈在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是農家的寶貝。當年,農村家家戶戶養豬,甚到養牛。農作物秸稈就用來墊豬圈牛欄,產出的有機肥是大田的主要肥料,“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當家之肥就是秸稈有機肥。因為大量使用有機肥,當年的糧食品質極其優異。在無山缺柴的平原地區,農作物秸稈也用于接補柴火的不足,直接燒水煮飯。因此,在那個時期,農作物秸稈是絕對不會輕易在田間焚燒的,一些農戶還會因為誰家偷了自家從集體分得的稻草而吵嘴打架!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20多年來秸稈焚燒問題愈演愈烈呢?調研后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種養業結構變化。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初期,我縣農戶幾乎家家養豬,少的二三頭,多的六七頭。據《安吉縣志》記載,1979年全縣農戶生豬飼養量為39.91萬頭,戶均4.87頭。如此規模的家庭生豬飼養,需要墊豬圈的稻草等秸稈的需求量足以消化我縣所有的農作物秸稈。然而,隨著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大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家愛干凈,生豬飼養從家庭轉向了畜牧場,飼養方式也從墊草的“臟養”轉向了水泥欄里的“凈養”。到如今,農民家庭養豬幾乎已經消失,農作物秸稈供家畜墊欄的習慣也從此不再。二是秸稈還田成本高。在農作物秸稈墊豬圈這一最主要的利用途徑被徹底切斷以后,若是通過自然堆漚制作有機肥,或通過大型機械切碎旋耕直接還田,或通過秸稈腐蝕劑腐蝕后還田,那都是秸稈利用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和方式。但農民向我們算了一本帳:一畝田的秸稈,若是在田邊堆漚還田,一方面減少了農田種植面積,另一方面起碼也要化2個人工勞力去對付,還要增加收割機的成本,算下來就是一畝增加成本支出二三百元。若是采取將秸稈全部切碎直接深耕還田,那么,機械切碎、旋耕和增水增肥的成本將達每畝130元。若是采用生物秸稈腐蝕劑對切碎后的秸稈進行還田,那么,撒腐蝕劑、旋耕和增水作業的成本也將達到每畝130元。另外,當年安吉大力發展早園筍,秸稈覆蓋竹園也是一種途徑,但近些年早園筍跌價,運輸稻草成本增高,漸漸地種早園筍的農戶也少了。三是機械耕作顯困難。困難一:當前全世界的聯合收割機分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兩種。“半喂入式”收割機因只對穗谷部分進行脫粒,處理能力強,浪費谷粒少,消耗油料少,是全世界收割機的發展方向。“全喂入式”收割機能將稻草秸稈全部粉碎,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分離清選和莖稈還田,但處理能力弱、耗油高、浪費谷粒多。兩種收割機在莖稈處理上,“半喂入式”的雖然也能通過改造實行粉碎,但主要的是將秸稈集草成堆和平鋪,不利于直接還田;而“全喂入式”的利于粉碎秸稈還田,卻因其耗油大和浪費谷粒多而呈淘汰趨勢。困難二:目前秸稈直接還田主要是采取 “秸稈切碎-拖拉機旋耕-插播種”模式,而我縣現有收割機282臺,其中帶秸稈切碎裝置的只有28臺,另外有60臺可以改裝切碎裝置,即使將可改造的60 臺收割機全部改裝,因其收割效率下降也會遠遠不能滿足切碎需要。另外,在旋耕環節,目前我縣可以用來旋耕秸稈還田的60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只有95 臺,若需全面實施秸稈還田,還需要增加200臺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四是利用途徑難拓展。調研座談中,確有提出農作物秸稈用于做“燃料棒”、“做草繩”等工業利用建議的,但一線的種糧大戶和村干部則多表示懷疑和不屑,認為做“燃料棒”的燃燒值不高,經濟價值不高,而且這兩種加工方式中作為原料的稻麥草體積如此之大,哪有這么大的堆場可以用來供廠家堆放草料呢?五是直接經驗在誤導。在天子湖鎮的座談會上,3位糧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2位種糧大戶、4位村支書村主任都向我們談到了他們的直接經驗,認為秸稈焚燒雖有壞處,但也有好處,好處在于:成本低、能增肥、滅害蟲、減雜草。他們認為,焚燒秸稈的農田增加了鉀肥,每畝可以少施50斤復合肥,省出了70元肥料錢;而不焚燒秸稈的農田則要多用50斤復合肥,還需增加1個工的人工成本。一進一出,兩者1畝田就相差 200元的收入。在這里,直接經驗者說的也沒錯,問題在于焚燒秸稈后當年能增收,但對土壤的微生物影響、對鉀肥的再生、對有機質減少后地力的下降等因素他們則視而未見。六是對農業重視不夠。有群眾反映,現在的少數一些干部對農村和農民都很重視,可對農業卻不那么重視,下鄉調研只看村莊發展,卻不問農民種糧、種菜都有哪些困難,原因是糧食不值錢,對GDP沒有多大作用。因為對農業不重視,所以,在農作物秸稈處理這樣的問題上也就沒人幫助支持和出點子想辦法。七是管理上措施缺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雖有“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的規定,但對違反此項規定的處理只是“由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百元以下罰款”。由于焚燒秸稈的主體多為種糧農戶,一般只能以勸導為主,如實施行政處罰,則必須符合“情節嚴重”的情節。對于如此面廣量大的違法現象,真的執起法來,還會引起社會穩定問題。
正因為有上述復雜原因的存在,農作物秸稈就出現了“綜合利用難”和“禁燒難”的“兩難”問題。縣農業局曾組織到“禁燒”工作做得較好的江蘇鹽城市鹽都區考察學習,了解到的該地從2019年起實施的“禁燒”措施主要有:一是對秸稈綜合利用給予政府補貼,每年財政安排1800萬元,對秸稈還田切碎環節的農機主和收購秸稈的合作社進行補助,每畝30元。二是實行“禁燒”責任金制度,每個鄉鎮繳10萬元,鄉鎮村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個人也要繳5000元至1萬元,區政府組織部門負責人帶班的20個檢查組下去集中檢查,一旦發現有焚燒現象,就扣罰領導的責任金。三是發現焚燒時,對焚燒者進行行政處罰。如此嚴厲的措施實施下去,起到的效果雖然有,但仍不能根除秸稈焚燒的痼疾。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工作量太大,干部有怨言;糧農認為利益受損,要求政府包糧食產量、包秸稈銷售;農機戶因切碎秸稈耗時耗油有抵觸情緒;有的糧農禁燒后就將秸稈拋入河流,引起河流嚴重污染;還有的農戶偷偷一把火將村干部的大田先點著,讓你先受處罰,無處可查!
我縣從20xx年開始對秸稈禁燒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布置,先后下發了《關于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等產生煙塵污染物質的通告》 (安政通〔2019〕9號)、《安吉縣大氣復合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安政辦發〔2019〕66號)、《關于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工作的意見》 (安政辦發〔2019〕113號)等政策性文件。縣政府成立了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農業、環保、發經、城管、財政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劃定了禁燒區,明確了部門分工和責任主體,出臺了扶持政策,落實了工作考核,加強了宣傳引導,并進行了工業利用試點。應當說,這項工作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在基層群眾中有了思想上的觸動。總體上,我縣14.7萬噸秸稈,得到利用的還是占大多數,約為9.55萬噸,占68%,其中秋季水稻收割后有12.3萬畝不再輪作,使約6.15萬噸秸稈自然還田,秸稈腐蝕劑使用面積達7.2萬畝,處理秸稈2.8萬噸。但分析我縣秸稈還田的比例結構不難發現,還田的秸稈主要的是“冬閑”自然還田和政府推動的腐蝕劑使用。余下的秸稈,因為輪作中的農時緊迫和還田成本高等因素,還是以“焚燒”來解決,“禁燒”措施難落實。
三、綜合利用與禁燒措施建議
根據以上原因分析,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有很多途徑,包括秸稈還田、覆蓋早園筍、動物飼喂、工業利用等等。比較起來,工業利用因無堆場,利用價值低,利用量有限,同時還減低土壤肥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覆蓋早園筍、飼喂牛等動物用量也極為有限,不能解決大的問題。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還是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技術是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通過秸稈還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糧食品質;能協調土壤中氮、磷、鉀比例失調的矛盾,促進農業穩產、高產、高效,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秸稈還田的方式一般分為: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秸稈直接還田等:
一是堆漚還田。就是將作物秸稈制成堆肥、漚肥等,讓作物秸稈發酵后施入土壤。作物秸稈在收割時用收割機直接粉碎,一般長度以1-3厘米為宜,粉碎后的秸稈收集后噴水,使其含水量在70%左右,然后混入適量的已腐熟的有機肥或秸稈腐劑,拌均勻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漿或塑料布蓋嚴密封即可。過15天左右,堆漚過程即可結束。秸稈的腐熟標志為秸稈變成褐色或黑褐色,濕時用手握之柔軟有彈性,干時很脆容易破碎。腐熟的堆漚肥可直接施入田塊,其好處是無害化,施得多點也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難點是:需要在田塊邊上堆漚,人工成本較大,也會縮小種植面積。二是過腹還田。就是用秸稈飼喂牛、馬、豬、羊等牲畜后,以畜糞尿施入土壤。這個方法除有養殖場配套的專業合作社可行外,對普通糧農已無實現可能。三是直接還田。這種方式比較簡單、方便、快捷、省工,還田數量多,甚到可以全部還田。目前主要采取“秸稈切碎-拖拉機旋耕-插播種”模式,首先是在收割稻麥時通過有粉碎裝置的收割機將秸稈直接切碎成3-5厘米,并攤勻,再用大馬力拖拉機將粉碎的秸稈旋耕入土,然后進行插秧或者播種冬小麥等。因為新鮮的秸稈碳、氮化大,施入田地時,一方面需要增水,另一方面還會出現微生物與作物爭肥現象,秸稈在腐熟的過程中也會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養分,因此還需配合施用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氮、磷肥,以補充土壤中的速效養分。為中和秸稈腐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有機酸對作物根系的毒害,在酸性和透氣性差的土壤中進行秸稈還田時,還應施入適量的石灰,施用量以每畝30-40公斤為宜。
在主要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的同時,可適當進行農作物秸稈的工業利用,但因為建堆場困難和效益不高等原因,工作的著力點不應放在這上面。
關鍵詞:秸稈露天焚燒;危害;綜合利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6.6 文獻標識碼:A
201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產量大、分布廣、種類多,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民生活和農業發展的寶貴資源。隨著農業連年豐收,秸稈產生量也逐年增多。據調查統計,2010年秸稈可收集量約為7億噸,其中13個糧食主產區約為5億噸,約占全國總量的73%。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現象嚴重,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有利于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對于解決秸稈違規焚燒問題,穩定農業生態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秸稈綜合利用已經有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認識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產業化程度較低,科技支撐能力有限等問題的存在,秸稈露天焚燒的問題仍然屢禁不止。不僅威脅到整個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環境安全,也威脅到了農村居民的生活安全,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1秸稈露天焚燒的現狀分析
1.1秸稈露天焚燒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農民的家務事,而是關系到社會環境的大問題。
我國政府部門在農作物收獲季節通過衛星來監控秸稈的露天焚燒現象,但似乎成效不大。監控只能看到哪里點火,卻并不能夠從根源上制止或者緩解秸稈焚燒,農民沒有安置秸稈的出路,因此只能選擇焚燒秸稈。據統計,秸稈的露天焚燒多發在以下區域:地廣人稀的大面積產糧區:如吉林省、黑龍江省,因勞動力相對有限,大量的秸稈被焚燒;富裕地區: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地區采用新能源,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農民提高了生活質量但同時造成大量的農業秸稈被遺棄蠱或者在野外露天焚燒;能源產區:在一些能源產地,由于農民很容易獲得廉價的商品能源,因而也有大量的秸稈剩余。
1.2焚燒秸稈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法。
我國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財政部、鐵道部、交通部、中國民航總局曾分別于1999年、2003年、2005年聯合下發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關于加強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又印發了《“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等相關制度和法規予以控制,但是收效甚微,露天焚燒秸稈的危害并未因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善而受到農民的關注和重視。
2秸稈露天焚燒的危害
焚燒秸稈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對政府執政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驗。當前,亟待完善的是加快秸稈綜合利用的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利用,不斷推出和研制出成本低、質量好、易于造作和推廣的秸稈轉化設備。當秸稈不再是廢棄的垃圾,而是可以加以利用,綜合價值高并且能帶來經濟收益的資源時,秸稈焚燒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控制和解決。
農民往往不能理解,燒自家地里的一點秸稈,就引起多個政府部門的重重監管甚至是圍追堵截,可每年因此而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秸稈露天焚燒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釋放有害物質
焚燒后產生大量的煙塵、煙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使局部空氣質量嚴重惡化,誘發呼吸道、肺部和眼部疾病等。
2.2露天焚燒秸稈影響交通安全。
焚燒秸稈產生的大量煙塵、煙霧,使空氣能見度下降,影響飛機正常起降和車輛安全行駛,誘發交通事故。
2.3影響公共設施安全。
露天焚燒秸稈易造成火災隱患,特別是在電線或其他公共設施附近焚燒,潛在危害不可估量。
2.4秸稈的露 天焚燒,烤焦了3~5cm的土壤表層,損害土壤有機質含量,造成土壤中各種有益的微生物死亡,損害了土壤的肥力。對后續的豐產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3控制秸稈露天焚燒的措施
我國地大物博,是全球主要糧食產區之一,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作物產生的秸稈總量約7.2億噸, 其中稻秸2.9億噸,玉米秸1.9億噸,麥秸1.5億噸,這3種秸稈約占秸稈資源總量的75.6%。
秸稈禁燒必須疏堵結合,以疏為主;要建立秸稈禁燒的長效機制,而不是采用人海戰術,靠幾個工作人員去檢查,要提供秸稈的再加工利用,變廢為寶綜合利用,應從以下幾點重點展開工作:
3.1推廣秸稈直接還田技術。
機械化直接還田,通過小麥高留茬玉米免耕硬茬播種和玉米秸稈在機械化收割時直接粉碎還田技術將秸稈還田。對玉米趁青粉碎,還可以減少秸稈內糖分損失,對加快秸稈腐解,增加土壤養分大為有益。使用玉米秸稈還田機具把玉米秸稈就地粉碎直接還田作小麥底肥,這是一項省工、省力、增產和提高地力的有效措施。秸稈還田可改善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肥力,調整我國土壤氮、磷、鉀比例失調的矛盾有重要意義。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質的改善、土壤肥力的增加,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而繼續保持持續增產。
3.2可推廣發展畜牧業,秸稈過腹還田;
秸稈不僅是植物的肥料,也是很好的動物飼料。大力推廣青貯、微貯、氨化、鹽化、堿化等秸稈飼料技術,推進草食動物養殖業的發展和提高鄉鎮企業的經濟效益。
3.3利用秸稈生產全降解快餐盒。
利用水稻、小麥秸稈草漿做成的一次性快餐盒各項安全指標良好,且價格低廉,生產過程中無毒、無污染,廢棄后能很快降解,對環境的危害很小;焚燒時也沒有毒氣放出,不會污染環境空氣。這項技術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應為今后秸稈資源化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
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2010年秸稈綜合利用量約為5億噸,綜合利用率達到70.6%,國家發改委的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秸稈直燃發電消耗秸稈約1800萬噸,為農民增收40多億元,并帶動農民就業和周邊運輸服務業的發展。秸稈機械化還田消化秸稈1.07億噸,有力地改良了土壤結構、促進了糧食穩產高產;養畜消耗秸稈2.18億噸,相當于節約糧食5000萬噸。
秸稈正在從原來的農業剩余產品,變身成為新的工業原料和優質肥料,其利用價值正在不斷被挖掘,將逐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杜延紅.可再生資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分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4(21).
[2]周定國.農作物秸稈人造板的研究[C].全國農業剩余物及非木材植物纖維綜合利用新技術研討會文集,2001.
[3]曹國良.中國大陸秸稈露天焚燒的量的估算資源科學[R],2006.
[4]杭維琦,陳建江.野外燃燒秸稈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與防治[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0(12).
[5]鄔莉,陳靜,朱曉東,等.農村秸稈焚燒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
[6]劉婭.農作物秸稈治理與綜合利用[J].遼寧農業科學,2003(01).
[7]國家農業部.中國農業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1/2002/2003/2004)
關鍵詞:秸稈 焚燒 還田
秸稈是農作物在收獲后所留下的植物遺體的總稱。通常指水稻、麥類、玉米、薯類、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各地每到農作物收獲季節,可謂烈焰熊熊、煙薰火燎、遮天蔽日,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公害,是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分析農民習慣焚燒秸稈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農村勞動力少,大家怕麻煩,圖省事;二是對秸稈全身都是寶認識不夠;三是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四是缺乏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
本文就秸稈焚燒的危害及其還田綜合利用技術作一些介紹,以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1 秸稈焚燒的危害
1.1污染空氣環境
農作物秸稈中含有氮、磷、鉀、碳氫元素及有機硫等。特別是剛收割的秸稈尚未干透,經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及煙塵,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陽光的作用下還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而且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相當于日均濃度的五級水平。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1.2引發火災
在農村,村舍離農田較近,秸稈焚燒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會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如因秸稈焚燒造成房屋被燒、塑料大棚被毀、電力設施受損及人員傷亡事件常見諸于媒體。
1.3引發交通事故
露天焚燒秸稈產生的濃煙,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對交通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時有發生。機場每逢農作物收割季節都深受秸稈露天焚燒的危害,有時能見度低于400米,嚴重影響航班正常起飛和降落,機場和乘客怨聲載道。
1.4破壞土壤結構
在農田焚燒秸稈可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加速地下害蟲的孵化,土壤的堿性升高,會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和保水性能大大下降,土壤水分損失65%~80%,板結不耐旱,影響農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同時,秸稈中的有機物質和氮養分在焚燒過程中喪失殆盡,只留下少量鉀素和多呈不溶解狀的磷素。
1.5造成資源浪費
全國一年秸稈產量約9億噸,至少有1/2未被利用,其中至少有1/3也就是3億噸秸稈被燒在地里了,占全年產量的2/3可以作為能源利用的,也就是說每年燒掉了2億噸秸稈,相當于白白燒掉了1億噸標準煤。
1.6破壞環境形象
焚燒秸稈所形成的滾滾煙霧、片片焦土,對一個地區的環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壞。
2 秸稈還田綜合利用技術
秸稈還田綜合利用技術主要是將富余秸稈以還田方式,補充和更新土壤有機質,歸還土壤磷鉀等養分,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是一項集節水農業、有機農業、覆蓋農業和生態農業于一體的綜合性實用農業新技術,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
2.1秸稈還田的好處
2.1.1提高土壤肥力
據測定,秸稈中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5%左右,如按每畝還田秸稈1噸計算,則可增加有機質150公斤。長期連續秸稈還田,有機質平均年增加量達0.02%~0.04%,使土壤供肥能力得到加強。
2.1.2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秸稈還田后土壤孔隙度一般增加4%左右,容重降低0.04~0.11克/立方厘米。由于土壤物理性狀得到改善,土壤水、肥、氣、熱四性得以很好的協調,滲水能力增強,保墑性能增加,抗旱抗澇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2.1.3優化田間生態環境
秸稈還田可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在高肥土上約增加50%,在瘦土上增加2倍。覆蓋秸稈5厘米冬天可提高地溫0.2~0.5℃,夏天可降低2.5~3.5℃,提高土壤水分32~45%,減少雜草24.9~40.6%。
2.1.4節本增效
在秸稈還田的地塊上施用化肥,可較好地發揮化肥的肥效,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5%~20%,提高磷肥利用率30%左右。據調查,秸稈還田后第一季作物平均增產5%~10%,第二季作物平均增產5%。
2.2秸稈還田的方式
2.2.1機械化粉碎還田
主要是將收獲后的農作物秸稈采用人工或機械粉碎后,翻埋或覆蓋還田。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能便捷、快速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適用于油菜、棉花等作物秸稈還田。
2.2.2保護性耕作
主要指秸稈覆蓋留茬還田、就地覆蓋或異地覆蓋還田。實施保護性耕作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等作用。
2.2.3快速腐熟還田
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菌劑對農作物秸稈進行發酵腐熟直接還田。具有增加稻田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質、促進腐殖質的積累與更新、改善土壤耕性等功能。
2.2.4堆漚還田
主要是在田間地頭挖積肥凼,將農作物秸稈堆成垛,添加適量的家畜糞尿或污泥等,調整碳氮比和水分,或者添加菌種和酶,使秸稈發酵生成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