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道德與法治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25-0157-02
教育是為了國家和社會培養國家復興、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教育核心目標的制定必須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特征,遵循教育的一般客觀規律,以國家社會發展為準繩。在所有教育階段中,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自我尊嚴的覺醒,使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動態較為復雜。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好處。
一、為何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能滿足國家社會的發展要求,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教育興國,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最為核心的任務。而當前施行的教育方針,對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有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一個國家要想按一定的方向和道路長遠地發展下去,必須建立完善的、與之匹配的教育體系。而我國從各個層面的政策上,都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要素,是滿足國家、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舉措。而反過來,人才的培養要看國家是否需求。如果教育的方向和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有了偏差,那么教育成效越高越不利于個人今后的發展。因此,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為了確保當前教育教學的方向與國家發展保持一致,有利于學生今后踏入社會后更好地融入集體中。
(二)滿足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解決問題突破困境的需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國家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雙向需求,還是課程教學突破已有教學困境的需求。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眾多問題。比如日益復雜的外界環境對學生的思想、情緒有著很多不利影響,增加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難度。比如面對中考升學、擇校等現實問題,很多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或多或少都帶著功利性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教育問題,過于看重學生語數外等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面對這些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面臨的種種困難,借助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教學改革舉措,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效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有力改善當前教學困境的措施,意義重大。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充分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教育網絡
不同于物理、數學等自然科學范疇的教育教學,道德與法治這種隸屬于社會人文類學科的教學有其獨有的特點。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僅依靠課堂上的45分鐘、教師個人的說教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立體式教育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教學資源,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營造一種范圍廣、效果好的教學氛圍。通過無處不在的教育范圍,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具體而言,首先要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系,通過幫助學生家長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協助作用。其次,整合社會資源,把社會教育作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更高層次,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在社會環境中充分實踐,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
(二)立足課本,積極倡導教育生活化
當前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多數課程都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與社會生活脫節的問題,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尤為明顯。我國的教育普遍存在局限于教材的現象,教師嚴格按照教材的目錄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普遍感覺教學十分枯燥。尤其是對于道德與法治這種德育性質的課程,課堂上多數情況都是教師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內容口頭復述一遍,充滿了空洞、枯燥的說教。學生既不感興趣,又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師所講的內容。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意教育教學的生活化,要努力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展充分有效的教學聯想。如此,一方面學生能輕易理解、掌握和認同教師所講的內容,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極大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立足課本,倡導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能有效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三)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多元化教學
在學校教育中,傳統教育方式往往都帶有一定的灌輸、填鴨式教學的影子。在這種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無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效果一般。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推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加強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豐富教學過程,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具體而言,教師一方面可以積極借助多媒體技術、信息化技術等高科技輔助教學工具,將枯燥、空洞的教學內容通過聲音、視頻等形式形象地展現出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各種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案例分析、辯論、演講、游戲等各種教學活動,以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道德的缺陷首先在于沒有明確的規則。雖然道德和法律一樣屬于人們的行為規范,并與法律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比如在內容上,法律是外在的道德,道德是內在的法律;在效力上,法律是強制執行的道德,道德是自覺執行的法律;在層級上,法律是起碼的道德,道德是高尚的法律;但是,與法律不同,道德不是由規則組成的,而是由原則組成的,這就決定了道德善舉往往缺少明確的行為界限,人們也難以預見相應的行為后果。以“孝道”為例,“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按字典的解釋,“孝”就是對父母和長輩要“奉養和順從”,但“奉養和順從”到什么程度才是“孝”呢?在番禺打工的鄧民建,20多年來悉心照料因患腦中風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后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買來農藥幫助母親自殺,因此被法院判刑。有人說盡孝不能觸犯法律和危害生命,也有人說冒坐牢的危險去幫助母親實現解脫才是真正的“孝”。之所以人各一詞,就是因為“孝”的界限不明。
沒有明確的規則,并不影響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其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如果過分夸大道德的功能,搞泛道德化,用道德取代制度,把道德作為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就十分危險和脆弱。試想,沒有制度和規則約束,官員們靠良知用權,而良知看不見也摸不著,讓人民把自己的生命福祉寄托于官員的個人良知,是不是太懸了?
道德的缺陷也在于沒有嚴密的督行措施。輿論本是弘揚善舉、鞭撻惡行的利器,但如果輿論的內容是有選擇的,那就另當別論了。這次發生在新疆的劫機事件中,有一位名叫竇剛貴的律師,他在頭等艙和另一乘客最先與歹徒搏斗,平常愛鍛煉的他身體結實而矯健,一邊搏斗一邊向后艙喊出了“雷管”、“劫機”、“快上”等關鍵詞,使后艙的乘客明白了前面正在發生的不是乘客之間的一般爭吵,而是一場生死較量。他手上在筆者寫稿時還掛著繃帶呢!可您在媒體上注意到他的名字了嗎?媒體只說機組人員多么英勇頑強,空姐如何推餐車保護駕駛艙,機上剛好有一些乘客是警察,等等,如果不是全國律協討論對竇剛貴律師進行表彰以及新疆的律師過來詳細介紹情況,人們哪里知道事件中還有這樣一位律師英雄?
輿論如果不為公共道義服務,只為集團利益服務,它就失去督行道德的資格。但時下情況不同,誰有話語權,誰就有輿論權,誰就因此擁有道德裁判權。于是就出現了道德說教和道德踐行相背離的景象:那些踐行道德善舉的人通常沒有話語權,而那些熱衷道德說教的人又無意踐行善舉。自己做不到或不愿意去做,卻要求別人去做,或跟著起哄,不然就用道德的口水噴人,用道德的棍子打人,這其實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有時道德會被用來損害合法利益。有當事人因合法權利受到侵害而請求法院主持公道,卻被告知必須與加害人達成和解,還在和解不順利時被一再要求作出讓步,理由是“講和諧”,“顧大局”。請問一個公民連合法權利都得不到保護,甚至連一個公道的說法都沒有,卻要去承擔“和諧”、“大局”的道義責任,是不是太荒唐?這不是第二次傷害又是什么?
有時道德會被用來干擾法定職責。比如某個星期五到機關辦證,卻發現機關工作人員都去“義務植樹”了。對老百姓來說,機關干部做好本職工作、履行法定職責就是最大的“善”,如果本職工作沒做好,“義務植樹”豈能彌補?再說,周五是法定工作日,靠納稅人發工資的,這“義務植樹”到底是哪門子的“義務”?
有時道德會被用來掩蓋人為過失。對反劫機的英雄進行表彰和獎勵并不錯,但不能轉移人們對事件責任的注意力。雷管和藏有暗器的手杖是怎樣帶上飛機的?機上安全員為什么未能在第一時間發現成群涌向前艙的歹徒?
有時道德會被用來縱容權力腐敗。善良和寬容是道德的基本內容,但對權力,是既不能善良,也不能寬容的。對權力多一些監督和規制,多一些批評和挑剔,讓權力學會自制和自律,甚至不得不自制和自律,老百姓的日子或許能更安穩。
老祖宗莊子講:“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說的是泉水快干了,小魚被困在小水洼,為了生存下去,彼此從嘴里吐出泡泡,互相濕潤對方的身體以獲得生存,但與其如此,還不如回到大江大湖,即使彼此相忘也快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第一,當人們不能不靠守望相助過日子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大環境包括制度環境存在問題;第二,對一個熱愛自由的公民來說,靠別人的善良和同情生存,哪里比得上靠契約、規則和法治生存那般踏實,那般自在,那般澤惠子孫后代?
關鍵詞:智能管道;發展思路;策略控制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4-0025-01
一、內涵
智能管道,主要是指在以高寬帶固定以及移動承載網絡的基礎上,與光進銅退部署相結合,通過建立可管控的端與端差異化管道,使得網絡資源能夠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合理匹配,滿足用戶接入的靈活性需求,網絡資源智能化水平得以提高。智能管道的建立應從用戶角度出發,科學配置,讓業務能夠自動適配,自助服務更加靈活、快捷,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提高用戶綜合感知滿意程度。另一方面從網絡發展的角度來看,智能管道主要體現為提升寬帶的規模性,實現協同靈活的接入形式,能快速指配資源、端到端差異化服務質量得以保障,這種高效率、高質量的智能管道服務,越來越受到客戶的青睞。其中,用戶可識別性、能根據需要合理調控流量、根據需求劃分不同業務同時能有效管理網絡是智能管道的主要特征。
二、智能管道的發展架構
目前為止,雖然還未提出一個明確的概念來表述智能管道,但是智能管道所涉及的質量保障以及網絡資源控制管理等的構架將成為下一代網絡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主要包括固定網絡、移動網絡以及其相互融合的范圍,通過引入策略控制層,將承載層處理與業務層需求關聯是其最為基本的思路方法。為了實現移動與固定等不同標準之間融合的策略,有效控制標準架構與接口,移動與固定融合的業務不斷推進和擴大,目前,BBF與3GPP正處于聯合狀態中。不難看出,這些標準對智能管道的架構雖然提供了一定的基本依據,但是在層面的具體化方面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比如怎樣讓業務層的關鍵參數提取出來,同時將其出具傳遞到相關的控制層,如何通過網絡層對關鍵參數保持感知的良好性,怎樣對底層網絡按需控制好等情況。因此,在實際的網絡部署中,應根據網絡的實際狀況與業務需求等,適應性或簡化選擇標準架構與接口。智能管道整體架構如圖所示。
能管道整體架構
智能管道建立的基礎在于承載層,不管是移動網路還是固定網絡,都需要端到端QoS基本能力的基礎上,通過部署網絡感知能力,實現系統有效區分和識別各類流量數值,并依照控制層提供的策略方案,及時處理相應的流量。與業界內已有的標準架構相似,智能管道需要添加策略控制層在運營商網絡中。其中,對策略控制系統進行融合管理是策略控制層的核心內容,它是智能管道的主要管理程序,在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通過統一化管理,保持業務需求在網絡層傳遞的通暢性,統一調度機分配移動網絡資源、固定網絡資源得以實現。此外,智能管道的建立離不開業務層與承載層之間的聯動配合。作為智能管道需求的提供者,業務層需要將各類型也去平臺所需要的業務需求傳遞給策略控制系統,特別是有動態控制需求的相關業務尤為突出。與此同時,業務層的認證系統相關的用戶屬性、用戶位置等信息也能夠傳遞給承載層的感知點,為承載區分配流量提供依據。此外,在當前業務平臺中,內容分發網絡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智能化控制也從屬于智能管道管理范疇。特別是對于許多視頻類業務,對內容分發網絡十分依賴。
三、關鍵技術
目前,靜態化、粗放管道是我國運營商網絡呈現的基本狀態,通過采取靜態配置方式,可完成基于端口的限速功能以及基于QoS等級處理功能,卻不能實現較為細致的動態帶寬匹配以及差異化處理。而智能管道能夠通過對端到端QoS能力的部署,實現網絡的多維感知能力、提高網絡資源的分配能力,基于業務策略,按需匹配網絡資源得以實現,并通過智能承載能力的差異化,用戶體驗進一步提高,網絡價值也隨之提升。在承載層面上建立智能管道主要包括以下幾要素:
第一,網絡傳送的高速性。智能化實施的重要基礎在于是否具備足夠大的網絡帶,而廣大用戶感受最為直接的方式在于網絡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城域網、接入網等通道帶寬。對于城域網,應與接入提速進程積極配合,引入端口和路由器設備,同時合理規劃網絡,讓大寬帶業務如視頻業務等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而對于接入網,需要通過推進光進銅退,采用先進技術促進帶寬拓展。第二,端到端差異化管理能力。對于智能管道而言,應將Diffserv作為其基本能力,使全網的QoS部署進一步擴大范圍,差分處理各種特定流量,如帶寬分配、限速等。同時還應讓QoS部署粒度進一步做細,結合網絡感知技術,實現用戶的細粒度區分及其業務的針對性處理。
四、運營策略
對于運營商而言,未來趨勢在于引入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打造綜合能力平臺,整合智能傳輸管道,提高網絡“用戶可識別、業務可區分、流量可控制、網絡可管理”能力,讓客戶充分體驗全新的信息化生活。通過加快光網建設,以光纖化寬帶網絡為依托,為客戶提供從底層網絡接入服務到上層增值應用的全方位多層次通信、應用和外包服務。智能管道要細分各類用戶,并提供靈活便捷的差異化業務,如為各類行業用戶提供寬帶網絡基礎上的新視通、全球眼、協同通信等融合類應用;如為家庭客戶提供高清IPTV、3D及富媒體產品,融合視頻通信,平安社區等業務,如圖所示:
同時,運營商要逐漸轉變當以運維管理維度為主的運維評估策略,深化戰略轉型目標定位,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業務、端到端客戶視圖,從管道、平臺、內容及應用三個維度建設基于客戶服務維度的評估體系。
五、結語
智能管道能夠使運營商網絡的智能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其發展與完善將會進一步提升以用戶需求與體驗為主導的網絡水平,促進傳統運營商的多方位轉型,為運營商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其構件與發展將會對未來運營商進行網絡建設產生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 會計 職業道德 會計法規
在會計人員的實際工作中,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少部分會計人員由于素質較低,沒能抵擋住誘惑,從而喪失了原則。例如,對會計資料故意偽造、隱匿甚至是損毀,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對國家和集體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會計賬簿,對外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以及虛假經濟指標,使得政府的相關決策受到了嚴重影響,社會的正常經濟秩序受到了擾亂;還有一部分會計人員壓根就沒有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缺乏敬業精神和職業理想,將會計工作簡單地認為就是算賬,以至于缺乏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缺乏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而會計行業的職業道德建設卻未能與之相適應,這是造成上述情況存在以及產生的原因之一。
一、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規關系分析
會計職業道德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行為準則,是指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期間,樹立的和需要遵循的,能夠使會計職業特征得以體現,能夠對會計職業關系進行調整的基本職業行為規范和準則。會計法規,則是對會計領域一切法律法規的總稱。
(一)兩者互為依托、相互補充
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規兩者有著相同的調整對象,擔負著相同的職責,還有著共同的目標。會計職業道德經過對會計職業活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達到對國家正常經濟秩序的維護,進而更好地為企業或其他組織理財、用財、聚財、生財。而會計法規則是通過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來對國家正常的經濟秩序進行維護,從而也達到為企業或其他組織理財、用財、聚財、生財的目的。可以說兩者都是對會計工作領域中的各種利益關系進行調整,對會計的行為進行規范。兩者都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維護的工具,都是為了加強和規范會計工作,為了搞好會計管理、會計監督、會計核算的管理手段,都是為增加經濟效益和加強經濟管理而服務的。可以說兩者共同的目的都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地服務。在對會計行為規范的過程中,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化功能和會計法規的強制功能是互為依托、互相補充的。會計法規是對會計人員的基本會計行為進行強制規范,而當一些會計行為不宜或不需要用會計法規來進行強制規范的時候,會計職業道德就接過這方面的規范功能。會計法規只能規定會計人員的會計行為不得違法,卻不適宜在會計人員要強化服務、提高技能及勤勉敬業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規定,而會計職業道德則能對這部分予以補充。
(二)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可以說會計法規的相關規定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凡是會計法規中禁止的行為,都是會計職業道德要對其予以譴責的行為;凡是會計法規中規定的行為,均是會計職業道德所提倡的行為。因此,兩者之間相互滲透。會計法規是促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保障,而會計職業道德又是會計法規能夠得以正常運行的思想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會計法規在制定以及施行的過程中,也是會計人員進行自我職業道德培養和教育的過程。通過對守法、依法的會計行為予以獎勵、表揚,對違法的會計行為予以法律制裁,能夠讓會計法規在會計職業道德培養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關于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規建設的思考
(一)完善會計職業道德建議
首先,會計人員應當加強自身個人職業道德修養。要做到《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里面的諸如熟悉法規、依法辦事、保守秘密、愛崗敬業、客觀公正、搞好服務等等要求,[1]就必須依靠會計人員的個人職業道德修養。會計行業的廉政性、保密性以及超然性如果沒有良好的個人職業道德修養,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會計人員應當主動提高自身個人職業道德修養,樹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養成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風,愛崗敬業,嚴格按照規范辦事,自覺對各種不良思想的誘惑和侵蝕予以抵制。其次,應當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要從會計職業品德教育、會計職業紀律教育、會計職業能力教育等三個方面對會計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從而使會計職業道德融入每位會計人員的深層意識中,增強其履行道德義務和工作職責的自覺性,并最終養成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清正廉潔、恪盡職守的優良道德品質。
(二)完善會計法規建設建議
首先,要對現有的會計法規進行修改完善。對現有會計法規中處罰與責任不明確的條款要予以修改,使之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相適宜;對法規中沒有涉及的地方也要進行增加,做到有法可依。還有就是增加賠償制度的相關規定。因會計人員造假而造成的損失,按照責任大小對損失予以賠償,尤其要加大企業責任人的賠償比例。一旦會計信息使用者因為虛假會計信息受到了權益損害,就可以依照相關法規向司法機關提交訴訟,從而獲得賠償。其次,提高法規質量。一是要廣泛征求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的意見。二是要向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學習經驗,提高會計準則的質量。再次,對會計法規中的舉報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并對一些重大會議法規的實施進行定期檢查,從而為會計法規的進一步提高提供可靠依據。最后,加快地方會計法規建設。一是各地區要聯系本地實際情況對現有的地方會計法規進行修改或補充。二是要加快基于地區會計調查研究的立法步伐。
三、結論
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規兩者是互為依托、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會計職業道德能夠對會計法規的全面執行起到促進作用,提高會計法規的執行效果;而會計法規則能夠促使會計人員遵紀守法,進而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能夠預見到,不斷完善的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規將會為會計信息的質量帶來有力的保障,將會不斷提高會計行業的社會公信力,最終促進會計行業步入良性發展路途。
(作者單位為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阿蘭.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規的關系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08): 87-90.
關鍵詞:小學英語;口語交際;交際環境;課外實踐活動
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做了如下探索和嘗試:
一、創造良好的口語交際環境,營造濃郁的口語交際氛圍
當前大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都是使用漢語,整節課中說的英語寥寥無幾,這就造成了英語口語交際環境的缺乏,學生感受不到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的氛圍,自然也就沒有說英語和用英語的欲望,所以,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多說一些英語用語,用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創造一種良好的口語交際環境,營造濃郁的口語交際氛圍。
比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多對學生說一些英文課堂用語,如“It’s time for class”“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1”“Is everyone here?”“Who can answer my question?”...這樣,學生在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會逐漸樹立其說英語的意識,為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二、開展英語課外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運用英語的機會
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我們還可通過開展英語課外實踐活動進行,給學生提供運用英語的機會,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價值,為學生后續的英語學習提供動力和
支持。
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的英文原版電影,讓他們進行欣賞和體驗,鼓勵他們使用英語語言交流心得和感受;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英文比賽活動,如歌唱比賽、演講比賽、故事比賽等;或者,開設英語角,營造濃郁的口語交際氛圍,讓學生都能情不自禁地開口。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重視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運用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引導學生開口說英語,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